学生的自觉要求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能力培养方案

一、语言文字规范的现实背景

1、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

3.网络语言也渐渐成为小学生的潮流语言。很多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使用的规范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使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如,“头要爆炸了”,“很”、“非常”等表程度的副词已悄悄地被“超”所取代。如再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极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最终导致表达交流的混乱。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从小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

1.是遵法守法的体现。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

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一切都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学中的法律地位,说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遵法守法的体现。

2.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对通过写字实现的书面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训练达到“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等要求。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

3.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部分。语言文字更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正确、规范地使用母语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同时,规范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其内涵也是我们进入新的

发展时期的需要,是传承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

4.规范、得体、文明的言谈举止是一个小学生良好素质的外显。为了与世界缩短距离,大家在努力学习英语,但我们也不能放松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我们要向世人展示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要求学生从身边做起,坚持说普通话、用规范字,重视文明言谈,树立良好的现代小学生的形象。

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标及内容

1.说普通话。要求语音规范和词汇、语法规范。小学生言语规范、得体、文明,坚决抵制网络、影视节目中的不良语言。

2.写规范字。及时改正错别字,不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不使用已被淘汰的异体字,不滥用繁体字。

四、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能力培养措施

1.从管理制度上规范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董鹏程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具体分管,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导处,刘彦浩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语文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组织开展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

(2)制度保障。学校制定《语言文字规范化制度》、《学校校园用语用字管理制度》、《学校用语用字监督检查制度》、《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教师管理制度》、《学校语言文字奖惩制度》等多项规章

制度,增强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为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2.从教师引导上规范教师的汉语言规范化水平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规范产生极大的影响。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完成语文规范化知识答卷。组织教师自学《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教师还增加学习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第一批异型词整理表》。针对论文、教案、学校公文中常见的不规范使用序号、标点符号、汉语拼音的情况进行举例。

《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于近日发布,旨在切实发挥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意见》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了目标,并在“附件: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中明确了要求。

第一,对方针政策不熟悉,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了解。教师中知道《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标点符号用法》的有一些,但大多数不知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能力标准》和《汉语应用能力测试大纲》。

第二,普通话水平未达标教师占一定的比例。除近些年上岗的新任教师外,农村教师中普通话水平真正符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求,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并不多。

THE END
1.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精选6篇)篇2: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1、目的未确定公司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中适用的安全标准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建立识别,获取这些法律法规及要求的渠道,确保所使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为最新版本,提高员工和相关方的法律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tkbq932.html
2.法律法规大全10000条,常用的法律法规条例有哪些下面列举几个建筑类的法律法规: 《建筑法》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200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http://www.yaxiao.com/xx/cpjy/57772.html
3.司法鉴定工作常用法律法规文件和鉴定标准(最新版)司法鉴定工作常用法律法规文件和鉴定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法律、法律性文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2015年4月24日修正)本书目录中所标注的时间为该法规最近一次修改的时间,在正文中收录的是修改后的最新文本。 全国人大法工委关于对法医类鉴定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关系问题的意见 https://weibo.com/p/230418731bdd930102x0oe
4.法律条文表述规范+法律常用词规范《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三、法律常用词语规范 13.和,以及,或者 13·1 “和”连接的并列句子成分,其前后成分无主次之分,互换位置后在语法意义上不会发生意思变化,但是在法律表述中应当根据句子成分的重要性、逻辑关系或者用语习惯排序。 示例1: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https://www.shui5.cn/article/4f/110398$3.html
5.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收藏版)第一部分是有关引注规则,第二部分是附录:法律及其相关的缩略语表。规则部分又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要求、第二章中国规范性文献的引注、第三章非规范性(二次)文献的引注、第四章外文文献的引注、第五章国外主要法律引注标准简介与参考。本规范的使用者首先要熟悉文献的引注要素及其引注基本格式,https://www.ilawpress.com/share/material?id=427265326586003968
6.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试题分析考试大纲教材目录)(3)熟悉信息安全知识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4)掌握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知识、方法和工具; (5)了解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 (6)了解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7)熟悉系统集成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8)熟悉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职业道德要求; (9)熟练阅读和正确理解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 https://blog.csdn.net/Hardworking666/article/details/122832178
7.建筑工程标准法规最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图集工程手册及规范条文说明大全(2009缩印本)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上下册)(2009年版)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大全(2009年版) 现行建筑安装规范大全(上下)(修订缩印本) 建筑施工资料集(数据.设计.计算.测定.验收)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汇编 建设法律法规(2010年版) 建筑幕墙行业技术标准规范汇编(第二版) 建筑幕墙标准https://doc.mbalib.com/view/47c988a019618fdb2e918d84a95db6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