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拟修改:中国地方立法权将扩至282个设区市中国政库澎湃新闻

根据草案,除省会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外,其他设区的市均享有较大的市地方立法权。同时,草案对地方立法权的范围限制作出规定:“较大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限于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项。”

自1984年至1993年,国务院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分四次批准了19个设区的市享有较大的市地方立法权。目前,在全国282个设区的市中,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有49个,包括27个省会市、18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其中,重庆市在1997年经全国人大批准为直辖市)以及4个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尚没有地方立法权的233个。

解读

6大亮点抢“鲜”看

在立法法颁布实施14年来,立法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深入总结立法经验,提出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亮点一: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张春生介绍,我国立法体制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国家主权的事项;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和职权;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等十项专属立法权。这十项权利只能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来规范,国务院和地方立法都不能涉及。

亮点二:

公布法律草案要“上网”

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对于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7月8日,物权法草案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这是首次通过网站公布法律从草案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公众提出的意见1.1万余件,79%的公众意见是通过互联网征集的,自此互联网成为征求公众意见的主渠道。

2008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常委会初次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予以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2013年3月以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改进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在初次审议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又将二次审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3年7月,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鉴于此,立法法草案明确规定:“应当将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等通过网络等媒介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草案规定,重要的法律案还可能在全国主要媒体公布征求意见,并将征求意见情况向社会通报。

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至今,全国人大已有57(件/次)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征求到了55万多条意见,为互联网时代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数量之最。

草案还规定,法律按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利害关系人、有关部门、专家等方面的意见。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改中的“起征点”首度召开听证会,社会反响良好。

亮点三:

让通过后的法律更“接地气”,增加通过前评估、法律清理等规定

为提高立法质量,做到法律规范明确、具体,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草案作出了法律案通过前评估、法律清理、制定配套法规、立法后评估等规定。

根据草案,拟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律案,常委会工作机构可对草案中主要制度规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时机、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一步听取意见,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法律实施的情况,可以组织对有关法律开展立法后评估。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来,旅游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越来越多的法律经历了出台前评估的检验,使得规定的法条更“接地气”,增强法律的实施效果。

亮点四:

让立法迈向“精细化”,公布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

为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协调,草案增加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媒介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确立立法项目,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

编制立法规划工作是从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的。从八届起,每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编制了五年立法规划。2013年10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立法规划明确68件立法项目。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年度立法计划的工作是从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开始的。通过制定和实施年度立法计划,可以使五年立法规划确定的立法项目更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到实处。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年度立法计划也会对立法规划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亮点五:

赋予所有设区的市立法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设区的市普遍存在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为此草案规定,所有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就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草案同时明确:“本法所称较大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和其他设区的市。”

张春生介绍,出于既为发挥地方积极性、又适应不平衡法制环境的考虑,是我国逐渐放开地方立法权的原因。

亮点六:

部门规章不得“越权”,不得创设限制公民权利的规范

草案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创设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规范,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此外,针对部分法律解释“超越”法律本身含义的现象,草案还明确,最高法、最高检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解读简介:本书根据2015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编写,对立法法的条文进行逐条释义,包括立法背景、法条释义、适用解读、其他关联规定等。除了法条解读外,还包括地方立法现状调查、立法法过程中各方的意见、国外立法例等。本书立足于法律条文,对立法法的理解适用,立法法相关法的理解适用等内容进行了权威和https://libi.nwupl.edu.cn/bookInfo_01h0082725.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解读本书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总结立法法施行以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实践经验,以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为修改重点,在完善立法体制,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明确规范规章权限,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备案审查等方面作出了修改或新的规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b983228071976a8eb9890e3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解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解读》,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 编著,出版社:中国法治出版社。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解读》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解读》,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98780.html
4.立法法解读立法法解读 主讲人:张杰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解读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2000年3月15日,第https://wenku.baidu.com/view/9cdbc1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5.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解读(权威读本)epubpdfmobitxt电子书本书根据2015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编写,对立法法的条文进行逐条释义,包括立法背景、法条释义、适用解读、其他关联规定等。除了法条解读外,还包括地方立法现状调查、立法法过程中各方的意见、国外立法例等。本书立足于法律条文,对立法法的理解适用,立法法相关法的理解适用等内容进行了专业和详细的解https://book.tinynews.org/books/11688588
6.立法法时隔8年再次修正明确协同立法的法律地位法规解读核心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作为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再经过两轮的修订审议后,终于在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作为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再经过两轮的修订审议后,终于在2023年3月14日,完成最终修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2023年修http://law.foodmate.net/rule/show-221763.html
7.论中国法律解释语境中的“立法原意”值得一提的是,修正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新《立法法》”)第一百零四条第一款,作为新增加的内容,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目的、原则和原意。这一新增加条款规定了司法解释的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76-1016718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