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中的法治之光——《法治的细节》读后感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读书,并曾说过:“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通过坚持阅读总书记推荐的书单,读书也成为了我的爱好。最近读到了罗翔老师的《法治的细节》深受启发,它带领着我们用法律思维走出偏见的山洞,走出生活中的迷茫,给我们更多的智慧与思考,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前进方向。其实,在成为一名合格法院人的路上会充满考验与磨练,我会保持积极、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坚守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时刻谨记法官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执着追求并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一、良师用心著好书,呈现法治中国路
二、彰显法治力量,激励个人成长
论述法律道德。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书中第5页提到法律是对道德的最低要求,道德是通过对人的内心约束来维护秩序,但它的力量是有限的。对于那些最严重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来惩罚。这样也就形成了法律和道德的良性互动关系。对那些最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法律上的惩罚,也能使人们尊重道德规则,自觉地约束自己内心的邪恶。法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秩序,而要维护秩序必须以惩罚为后盾。只有秩序才能让人类的行为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从而确保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遵守法律规则。第34页下方强调了,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式,就是法律判断优于道德判断。这也提醒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要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论断,因为有许多隐情是我们不知道的,道德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自省,而非律他,不要严于律他,宽于律己。正如在电视剧《底线》中方法官多次强调:“作为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作为法官就得摒弃个人立场”、“法律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但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法官要居中裁判,不能未审先判”这些都是对于我们法院工作者的提醒与警示,毕竟每一本卷宗的背后,都是一场悲欢离合。
阅读经典书籍。罗翔老师认为我们要在书籍中理解世界,因为读书让我们能够拥有进入世界的力量和勇气。书籍可以拓展我们作为个体的经验,让我们接轨于人类经验的总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会让你更多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对心灵的追问,都在帮助你反思自我、走出偏见,引发你思考那些自以为是的观念是否真的无懈可击。我们读书向先贤致敬,因为他们是我们追求智慧之路的前辈。只有谦卑,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前辈先贤。通过书籍,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也许能看得更高。我们越多地认识真理,只会让自己越多地谦卑,越多地尊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与光同尘。
三、践行初心理想,诠释使命担当
坚定理想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作为当代青年,生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做到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法院干警,让青春在基层法院淬炼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练就过硬本领。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助理,我会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新时代基层法院工作中,奋棹笃行,臻于至善,踏实做好自己每一件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执行每一个案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锻炼法律思维,练就过硬本领。落实好快案速执、类案统执、难案精执的工作要求,做到提高效率、主动服务、精准施策,确保执行工作既有力度也有温度,让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共同感受到法院的执行效率与司法温度。
严守纪法规矩。我会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指示精神,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锤炼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用坚定信念筑牢拒腐防线,用一身正气诠释使命担当,用廉洁自律力证为政之德。牢记《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守好底线、不越红线,坚守法院干警的职业道德,永葆政治本色。“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新时代法院干警,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一则法条的完善,一种理念的进步,一份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这些小小的细节,在持续推动法治不断进步,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法治世界的渺小细节,我们散发着一缕缕微光,播撒着一粒粒种子,聚沙成塔,微光齐明,终会点亮法治之光,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