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汉代传入中国以来,高僧大德傲啸天下,名山古寺独步红尘,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纵观佛教,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未来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所以为中国佛教对于中国的发展,应该担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为了完成好这个责任,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一、重开佛智普及全民佛学知识是当务之急
就佛教的教法应机施设而言,不应该有现代与传统的分别,佛教究其根本意趣,它永远是现代的,是当下的。然而后来佛教式微,各种新学异军突起,加上极左思潮的扫荡和“法轮功”等邪教的污蔑、歪曲,造成了全民佛学知识与般若智慧的缺乏和错觉。因此,佛教要彻底地融入当今社会,更好地参与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重开佛智,普及全民佛学知识。从而最广泛、最深入地以佛教的智慧,指导大众建设和谐社会。
(一)开展佛学普及工作
(二)、开发佛教文化游戏软件和游乐设施
(三)开展网络宣传,全力促成佛教文化电视频道的开播
自佛法入华以来,便开花结果,流传至今;与之相反的是佛教在其发源地的衰落与绝灭,直至现代才由境外倒传进入印度。唐宋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佛教的中心,代表了它的最高水平!今天中国佛教既有大乘又有小乘,既有显宗又有密宗,既有汉传又有藏传,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正如达摩祖师因为中国文化发达、有大乘气象而来华一样,现代中国更应有“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承担起世界佛教文化舵手的角色。为了在中国及当今世界弘扬佛教,应利用现代传媒工具。首先,应整合佛教网站的网络资源,建立一个面向全中国、全世界的中国佛教网站,以文字介绍、音乐、动画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开辟“佛教与和谐社会”专栏,发展“正依不二”的佛教理念,宣传佛教和谐观,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次,开播中央电视台新的一套节目,作为佛教文化专用频道,同时制作国际版节目。将《高僧传》、《五灯会元》……等佛典故事改编、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制作佛教主题的音乐电视、影碟、磁带,在每年的一些佛菩萨纪念日,分别由各地佛乐团举办纪念演出,而在十二月初八日的佛祖成道日由北京佛教音乐团举办世界佛教文化电视晚会。
二、以出世的胸怀开展入世的事业,完善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
人生佛教(对个人来说)与人间佛教(就社会而言),是一体之两面。它源于佛之本怀,是近代太虚法师集佛陀的全部教法体系,为适应当代机宜而建立的新的教法体系。由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需要佛法的滋润,即使移居海外,国籍改了,但其文化底蕴中仍有佛光;中国人对佛情有独钟,千年国风是“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因此佛教界必须回应中国人的这种情怀,改变过去过于出世、冷僻的做法,以出世的胸怀开展入世的事业。
(三)尽一切办法使民众的身体和谐,开办禅定学习班,推广佛门养生健身功法。禅定班可体会禅定中的妙趣,放松身心,调整意态,激发潜能。例如运动员在赛前训练后,可集中在体育场馆或佛寺坐禅,力求以最好的状态参赛。1986年韩国就采用此法在汉城亚运会上创造佳绩。佛教界甚至可以针对现代社会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推出“做一日出家人”的禅定放松休闲班,让在商海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员,特别是白领阶层,关闭一切现代传媒和通讯用品,来到清静的寺庙,在师父指导下禅定闭关一天,彻底放松,体会大自然的清静及生命的淡泊之美,以使他们尽快恢复疲惫和身心。谈到养身健身功法,虽然佛门以证得涅槃境界为宗旨,而不是以延年益寿为目的,但它的修炼功法客观上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为了增强全民体质,应推广这些功法。除继续普及少林武术外,还可推广金刚数息法、六字大明咒修法、“阿字观”超觉记忆法、观想治病法、冥想美容法等。
(四)、发挥佛教临终关怀的优势,使临终之人心理和谐有尊严地告别人世。众所周知,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也是每人不得不面临的一种状态。如何使临终者安祥去世,已成为一种潮流、一门学问,甚至是一种职业。佛教对此有独到的心法,尤其是密宗、净土宗更是擅长此道。所以佛教界可以设立临终关怀指导服务中心,指导需要帮助的临终者和谐而又坦然地告别人世。临终者如果是佛教徒,既可在佛寺中走完人生历程,由僧尼为其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得到该佛愿力的接引,安详地往生极乐世界。若在医院或家中,可派僧尼前去或亲友为其念佛。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若能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疑情永断,决定往生矣!临终的病人,在神智尚清、手脚能动的情况下,直须西向正坐,观其弥陀,一心念佛。亲友中如有临终者,宜发孝顺慈悲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死已即生净土。若有条件的话,可换班念佛,三班相继,以助净念。不便助念者,可发行念佛影碟、录音带或电子念佛机,日夜连放,既持久又省力。如果临终者不是佛教徒,可发挥佛教对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精辟分析,特别是大乘佛教唯识学的见解,将它们转化为通俗的语言,对临终者进行心理指导和慰藉。
三、以大乘菩萨道“无我”思想为核心,重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精神
(一)融入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形成以菩萨“无我”思想为核心的道德精神。
在现今中国,不仅需要现实的平衡各种关系的可操作的法律,更需要一套立足现在,其有一定超前性的道德思想体系。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交流的深入,各种思潮蜂拥而起。旧的道德体系被抛弃,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有的人信奉“人人皆豺狼”的人生哲学,唯我独尊,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幸福大厦;有的人被物欲所牵,醉生梦死,唯利是图,犹如行尸走肉,毫无道德可言;更多的人或轻佻、躁动,或昏沉、迷茫,失去了心灵的安祥与独立,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已经影响了我们的事业。所以,为了拯救心灵,就必须认识扎根于中华民族心田之中的佛教精神,因为不了解佛教就不能了解和发扬中国文化,不了解佛教历史,就不能了解和顺应中国历史的发展。为此应以大乘菩萨道“无我”思想为核心,融入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重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精神。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高度的精神自觉和道德自励,都能为了大众而粉身碎骨,这是融合的基础。
析而言之,雷锋精神注重的是热心助人,做好事不留名,一切为了国家、大众的优秀公民的自觉;孔繁森精神强调的是鞠躬尽瘁,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公仆典范。所谓大乘菩萨道,即出世与入世的统一。首先是对世俗生活的觉悟,并在内心彻底舍弃之达到“自净其意”的境界,无“我执”,无“法执”,完成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越,证入空境。这就是出世,也是常说的小乘成果、罗汉果位。然后在超越诸有、体证诸有空性的基础上,再一次完成了对诸有空性的超越,在智慧上,进入“空有不二”的妙境;在功用上,达到空有互回的化用,对世间一切有情生发出大慈大悲的关爱,这就是所谓的入世,亦即常说的菩萨道。而大乘菩萨道的“无我”思想,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丈夫气概,追求“正依不二”,普度一切众生,善待一切人(正报)和环境(依报)。这里强调的“无我”是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之一,也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之一,更是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出世法的标准之一。“无我”是指事物无有恒常主宰之实体,而不是否认一切,更不是否认因果规律,“无我”也是指没有对自身的执着与贪爱。
(二)以菩萨道“无我”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精神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