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每周一解(第5758条)政府新闻监督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事关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长远目标、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国家制定法律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基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体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五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舆论监督。

解读

本条是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公开、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的规定。

一、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

本条所称应当及时公开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属于政府信息。

(二)公开原则。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公开应该遵守真实、完整、及时的原则。真实的要求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准确可靠。真实是一切信息的核心要素。信息失真,也就失去了全部意义。各级政府要对发布信息真实性承担主体责任。完整,即没有损坏或残缺,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全面公开有关信息,不得进行选择性公开。当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得公开。有关部门在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时,要以审慎态度,判断信息是否属于禁止公开的内容。及时,是对信息的时效性提出的要求。信息的生命力在于更新和流动,信息在传播中的更迭速度越快,在实践中的价值就越高,意义越大。

二、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媒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社会事务实行监督。按照中央宣传工作的要求,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要摆正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是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的根本保证,更是正确实施舆论监督的关键所在。新闻舆论监督是建立在正确舆论导向基础之上的舆论监督,是为舆论导向服务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两者不能分开,不能独立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

总之,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作用。本条为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本条是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责任主体的规定。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公共性的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是政府。政府虽然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等各种形式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等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来,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职责要承担行政责任,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二是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处分对象,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分主体,是上述人员的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前提是“情节严重”,一般是指未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职责具有社会危害性。行政处分种类有六种,分别是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THE END
1.齐参与宪法宣传周答题政务动态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 )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 )尊严、保证( )实施的职责。 A.宪法;宪法;宪法 B.党章;党章;党章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 )的基本经济制度。 http://xf.hainan.gov.cn/sxfj/zwdtt/202412/1cd80621db6047ccac75a6255685431b.shtml
2.宪法宣传周宪法知识竞赛(答对有礼)⑤3.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 )的支配。 A. 外国势力 B. 国内势力 C. 敌对势力 D. 封建势力 4.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 )届。 A. 一 B. 两 C. 三 D. 四 5.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 )的权利。 http://www.sxmufyc.edu.cn/tuanwei/info/1037/2141.htm
3.著作权法中不受保护的“时事新闻”热点关注新闻资讯摘要:“时事”是客观事实,“新闻”是一种文体,“时事新闻”是用“新闻”这种文体对某种客观事实的表达。著作权法上所谓不受保护的“时事新闻”应指受合并原则限制的对特定客观事实的表达或不具有原创性的表达。相对于文字性表达来说,用可视的方式表达特定客观事实受合并原则限制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照https://www.chinaiprlaw.cn/index.php?id=433
4.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9期(总期138期)在线培训课程据了解,本次制度修订对询价转让制度的其他内容基本未做调整,相关市场主体仍应遵守受让方资格、转让数量、转让价格、询价对象数量、受让方锁定期等规定。对此上交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评估完善科创板监管制度,不断优化市场生态,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共同推动科创板市场高质量发展。 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61.html
5.时事新闻视听作品纳入著作权法保护,专家解读修法解决的痛点“以前对于时事新闻作品的著作权是有争议的,有些网络平台把传统媒体报道拿过来,认为可以不用征得许可就合理使用,而且不支付报酬。这次从立法环节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有利于加强对新闻作品版权的保护。”阎晓宏说。此前,虽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和法院在执行中强调,构成作品的时事新闻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毕竟在立法环节上存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0534810715174.html
6.专家解读新修订著作权法:新闻作品受保护,不能随意转载记者:著作权法将不适用于本法的“时事新闻”改为“单纯事实消息”,这对新闻作品的保护会带来什么改变? 肖胜方:著作权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的旧规定,给新闻媒体的维权带来很大难题,大量应受版权保护的时事新闻作品经常被肆意转载,一些APP和网站甚至没有原创内容,全靠这种肆意转载来扩大市场。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4/21/c5146518.html
7.界定困难似乎只要跟时事相关或者跟新闻相关就成了不受法律保护【优质试题】在过去何谓“时事新闻”一直存在着界定困难似乎只要跟时事相关或者跟新闻相关就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的正确答案和题目解析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85/41270694.html
8.时事新闻版权争议如何化解?著作权法规定需改进“作品中所包含的事实信息也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换句话说,之前作品已经记录的事实,他人仍可以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描述。判断一个洗稿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要看这个行为是否抄袭了他人的表达。”刘文杰说。 对于“洗稿”的法律后果,刘文杰认为,只要侵犯了原创者的版权,那么就要根据著作权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TRaI0OI2ANZGflRjUqcD190124
9.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37期(总期87期)在线培训课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家安全战略,颁布施行生物安全法,出台国家生物安全政策和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健全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体制机制,积极应对生物安全重大风险,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我国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不断增强,维护生物安全基础不断巩固,生物安全建设https://zzql.cc/?list_89/1313.html
10.时事新闻与事实消息的本质区别版权资讯从以上两个定义及分类,我们不难看出,时事新闻比单纯事实消息有着显而易见的宽阔外延和内涵。单纯事实消息属于时事新闻报道,但由于缺乏独创性,并且需要迅速传播,因此不在作品登记范围之内,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什么样的时事新闻可构成作品 文字作品是指用语言文字符号记录的,用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自然http://www.ccct.net.cn/html/bqzx/2022/1101/3916.html
11.关于微信公众号原创抄袭举报…那些明规则与潜规则13、新闻通稿或者广告软文通稿能申请原创吗? 微信官方发布的《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打击抄袭工作的说明》中规定,公共内容不得标识为“原创”,其中就包括时事新闻。 时事新闻一般记述客观事实,并非“作品”,因此不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如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信息的流通。需要注意的是,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此处“时事https://www.marketup.cn/marketupblog/wexin/1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