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辉吴茜茜|基于“长短视频之争”的二次创作类短视频侵权界定规则

三、二次创作短视频所涉法律现状及分析

四、二次创作短视频合理使用分析与侵权界定

五、对二次创作短视频法律保护的思考

最初,二次创作视频只是活跃在漫圈与游戏圈的小众圈层文化,由于移动技术发展,互联网讯息大爆炸,网民们开始对各式影视进行重构。早期二次创作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作者胡戈模仿法制栏目角度对于电影《无极》进行解说,赋予其新的视角,一时火爆网络,激发网民自创积极性,掀起商业性、个创性热潮。

同人类视频会选用单部或多部视听作品的素材片段,以选用素材原作内的人物、剧情为基础,按照新设定的故事情节或感情基调,辅以音乐作品,增加或修改字幕、配音,重构对白,将这些镜头与画面重组成一个有别于原作的具有新情节和独立表意的新作品,例如b站上up主常将贾玲与各路男明星配成cp,就是通过两人饰演的不同的影视作品重构成一条“拉郎配”的视频。事实上同人类视频将不同作品人物形成互动,打破了不同影视作品间的界限,充满趣味性和创造力,观众观影后注意力主要在二次创作作者设定的新情节中,基本无法代替原作,其凝结了作者大量创造性劳动,具有较高独创性。

在裁判文书网上以“二次创作短视频”“侵权”为关键词,可检索到1639篇裁判文书,其中标注侵权的为983篇,标注著作权的为769篇,主要为长视频诉短视频侵犯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相比上述侵权数据,真正进入司法诉讼程序的维权案例系九牛一毛,可见维权之痛与难。

二次创作视频之所以问题频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低成本、高回报。二次创作视频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通过原视频热度或再创造热度,创作者可通过二次创作视频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利益,加之获取途径、剪辑简便,准入门槛低,使得大量自媒体、普通网民涌入市场。

现行二次创作市场,准入门槛低,二次创作视频的创作成本较低,且内容大多数都是群众熟知,故认可度高,容易引起“热度”。也正因此,二次创作视频冲击了传统的市场格局,极大地抢占了长视频市场份额,短视频自然成为长视频“维权”的重点。

笔者认为,“长短视频之争”究其根本在于公私利益与市场份额之争,私权利让渡公共利益的限度范围如何界定,对于素材合理使用的程度如何认定。若一刀切认定二次创作视频为侵权有损用户的知情权、自由表达等权益,会影响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在剥离二次创作作品中思想、公共领域等部分后,如何判定为侵权,现有法律制度存在不足,司法实践维权存在难度。因此,如何减少二次创作侵权损害行为发生,怎样从法律、市场、组织与个人入手,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作品

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所保护的客体是作品,即“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复制的智力成果”,该法的第4条和第5条,分别列举了法定保护的作品与法定排除保护的情形。“法定保护作品”包括艺术作品、视听作品、摄影作品等,“法定排除保护情形”包括单纯事实消息、国家机关决议等。

实际上,本文所研究的被侵权主体无论是影视剧、体育赛事还是综艺大部分都在视听作品射程里,但并非所有视频都在保护范围内,某些视频不同于电影这类常规视听作品,其能否被称为著作权法上“作品”尚存疑,则当该视频被二次引用时,是否享有著作权的权利基础仍需探讨。

2.“作品”的实质性要件

1.法定许可合理使用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出台的《侵害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第7条第10款规定:“被告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他人提供作品,其提出属于‘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合理使用抗辩,不予支持。”该规定对该行为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也不能一刀切的认为侵权,在二次创作视频中还要认定适当引用的范围。

因此,我们认为若进行二次创作后仅为个人或小范围群体欣赏则与原作冲突性不大,但是一旦上传网络,在互联网商业利益化的当下,二次创作视频带来的直接或隐形商业价值巨大,则主客观情形下不仅是为个人非盈利使用,而是伪个人商业行为,存在侵权可能性。

2.非法定许可合理使用

1.公有领域

2.思想表达

3.是否构成实质性相同

对于二次创作视频与原作间是否实质性相同要判断以下几点:

结语

吴桃荣赖其荣|解决“执行难”长效治理机制建构探析

张婷婷|不同层级审判团队组建检视与进路考量

陈长奘卓萌|论法官助理职业制度发展困境与优化进路

马靖云|上诉不加刑的异化与应对

韩康姚敏|“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行为犯的立法检讨与完善路径

林东品胡欣琪滕镇远|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司法共性问题研究

THE END
1.这些身边事,宪法有规定→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这些身边事,宪法有规定→ 出差遇到车祸不认定工伤咋办? 私自调查“情敌”侵权了吗? 网上造谣有什么后果? …… 这些身边事 宪法都有规定 在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 一起来学习吧! ↓↓↓ 原标题:《这些身边事,宪法有规定→》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64242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五、利用互联网实施本决定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所列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六、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http://www.xingtao.cn/news/13619.html
3.构成时事新闻的什么不受法律保护但请注意,如果消息中包含了作者的观点、评论或分析等内容,则可能构成时事性文章或其他类型的新闻作品,从而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参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 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单纯事实消息;(三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6604bc64754d52000727
4.著作权法中不受保护的“时事新闻”热点关注新闻资讯摘要:“时事”是客观事实,“新闻”是一种文体,“时事新闻”是用“新闻”这种文体对某种客观事实的表达。著作权法上所谓不受保护的“时事新闻”应指受合并原则限制的对特定客观事实的表达或不具有原创性的表达。相对于文字性表达来说,用可视的方式表达特定客观事实受合并原则限制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照https://www.chinaiprlaw.cn/index.php?id=433
5.文著协总干事:时事新闻作品受法律保护,源自新闻界长期呼吁原标题:专访文著协总干事:时事新闻作品受法律保护,源自新闻界长期呼吁 新京报讯(记者 倪伟)施行30年的著作权法,迎来最大幅度修订,将于2021年6月1日施行。这次修订历时十年讨论,触及著作权法领域诸多“疑难杂症”,例如作品定义不明晰、维权举证难、侵权成本低等。 https://news.sina.cn/gn/2020-12-15/detail-iiznezxs7040393.d.html
6.著作权法简介:本书共九章,分别介绍了以下内容:著作权制度的基本问题;著作权的客体:作品;著作权的内容:权利;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人;邻接权;对著作权的限制;著作权的集体管理;著作权侵权及法律救济;对技术措施与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中图分类号:D923.4 责任者:王迁 著 https://lib2.buct.edu.cn/bookInfo_01h1335514.html
7.时事新闻视听作品纳入著作权法保护,专家解读修法解决的痛点“以前对于时事新闻作品的著作权是有争议的,有些网络平台把传统媒体报道拿过来,认为可以不用征得许可就合理使用,而且不支付报酬。这次从立法环节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有利于加强对新闻作品版权的保护。”阎晓宏说。此前,虽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和法院在执行中强调,构成作品的时事新闻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毕竟在立法环节上存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0534810715174.html
8.OpenAI要《纽约时报》证明作品原创性,是什么套路?根据著作权法的基本规则,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保护。而报社的文章如果是纯的时事新闻的,就无法主张权利。但实践中只有纯叙述事实内容的报道才认定为时事新闻,只要加了一点评论的,法院就会认定就可以构成文字作品。 比如:国家领导人某年某月某日访问某国,如果这个新闻只有时间地点人物这些要素,就是时事新闻。但如果报社加https://www.huxiu.com/article/3226583.html
9.2006年锦天城新闻锦天城动态上海二位新加坡律师首先介绍新加坡法律委员会( Singaporelaw Committee )的性质。新加坡法律委员会是在新加坡法律学会及律政部的支持下于 2005 年 8 月成立,该委员会由VK拉惹法官担任主席,成员来自多个不同部门,包括三名高等法院法官、律政部高级官员、最高法院、学术界权威以及高级执业律师。来访的洛维明律师是新加坡法律委https://www.allbrightlaw.com/SH/CN/10481/40f6dd9bf97e6560.aspx
10.专家解读新修订著作权法:新闻作品受保护,不能随意转载记者:著作权法将不适用于本法的“时事新闻”改为“单纯事实消息”,这对新闻作品的保护会带来什么改变? 肖胜方:著作权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的旧规定,给新闻媒体的维权带来很大难题,大量应受版权保护的时事新闻作品经常被肆意转载,一些APP和网站甚至没有原创内容,全靠这种肆意转载来扩大市场。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4/21/c5146518.html
11.时事新闻版权争议如何化解?著作权法规定需改进“作品中所包含的事实信息也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换句话说,之前作品已经记录的事实,他人仍可以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描述。判断一个洗稿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要看这个行为是否抄袭了他人的表达。”刘文杰说。 对于“洗稿”的法律后果,刘文杰认为,只要侵犯了原创者的版权,那么就要根据著作权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TRaI0OI2ANZGflRjUqcD190124
12.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0第43期(总期43期)在线培训课程三是分类施策,便利挂牌公司和申请挂牌公司控制信息披露成本。指引采取强制性披露和鼓励性披露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公司合理控制其信息披露成本;对于未按照指引要求披露强制性披露信息的,要求公司向市场和投资者解释无法披露的原因,如属于法律规则规定的客观原因并经全国股转公司确认后,可以不再要求强制披露。 https://www.zzqyj.net/?list_89/1269.html
13.新闻记者考试《标准答案》质疑2009年《侵权责任法》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1993年司法解释原告可以自己选择告新闻单位和记者的规定与这条法律相抵触,应该自动失效。 所以这道题目的标准答案只能是A。答B是错的。 15.网民“老大难”,在甲网站发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乙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29/11/497185_340963669.shtml
14.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0第21期(总期21期)在线培训课程据悉,针对央行6月1日宣布创设两项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央行副行长潘功胜6月2日表示,新工具不算是货币政策量化宽松,中国仍然处于常态化的货币信贷政策范畴里。 潘功胜称,央行货币政策总量工具比较充裕,但特殊时期面对特殊困难,货币政策要提升精准性和直达性,今https://zzql.cc/?list_89/1225.html
15.时事新闻与事实消息的本质区别版权资讯如果将时事新闻中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升华、提炼及挖掘,融进了作者的思想观点或者形象描写,形成了有别于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独创性的成果,就构成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就能进行作品登记。比如常见的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评论等。 在众多的时事新闻类别中,时政新闻不在作品登记范围。时政新闻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http://www.ccct.net.cn/html/bqzx/2022/1101/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