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理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1.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探讨其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2.围绕“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巩固文化主体性”等重要理论命题开展研究,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3.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重要实践议题,探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路径。4.从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宽广视野出发,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主体性与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
热点2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入选理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3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了研究。1.何谓“自主的知识体系”。认为自主的知识体系应内生于本国历史文化、社会实践和认识过程之中,体现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价值体系、概念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等。2.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性。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回答当代中国和世界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应有之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反思和批判西方知识体系文化霸权的必然要求。3.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路径。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扎根中国本土实践和历史文化传统,秉持问题意识,遵循知识的演进规律和知识体系的生长规律,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教授郝立新)
热点3“三大全球倡议”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点评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骥)
热点4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多维度研究
入选理由: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揭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演进规律,有助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理支撑。2023年度,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从多个层面得到拓展深化。1.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提出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史观,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科学揭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历史过程。2.研究维度不断拓展。从文明探源、民族考古、公众考古、边疆史、民族史等多角度,利用边疆、民族地区丰富的考古发现和民族文献史料,客观呈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基本史实。3.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细致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演进过程,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规律、脉络与方向。
(点评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彭勇)
热点5出土文献整理与先秦秦汉文学研究新进展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刘跃进)
热点6新兴科技的伦理审度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刘大椿)
热点7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金融监管
入选理由: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加强金融监管。2023年度,经济学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金融监管展开深入讨论。1.探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金融监管的重大意义,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安全与发展大局,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屏障。2.从监管框架、监管职责、监管重点以及中央-地方协同等角度剖析此轮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认为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更有利于全面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有利于中央-地方监管协调。3.结合银行、房地产以及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提出对策建议,认为现代金融监管在做好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同之外,还应统筹做好国内外金融监管。
专家点评:2023年度,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金融监管,经济学界聚焦三大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探讨。1.阐释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金融创新、金融安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回应;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就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服务实体经济、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多维度剖析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和目标。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分析了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确立的立体式监管框架。3.提炼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推动建构中国特色金融学科自主的知识体系。面向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拓展:研究金融创新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机理;探讨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如何增强金融体系韧性,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安全保障;探索如何优化金融体系监管,统筹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等。
(点评人: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梁琪)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
热点9数字地缘政治与国际传播新形态
(点评人: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教授荆学民)
热点10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范式变革
入选理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了人类知识生产方式,呈现出主体从单一个体到群智协同、过程从经验积累到数据分析、形式从原理形态转向差异(交叠)形态的知识生产剧烈变革。在此背景下,知识的创造、整理与传播更加高效和智能,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人机协作更加密切,知识的开放共享更加普遍和容易,这推进了科学发现进程、扩展了科学理解途径,也带来了科技伦理挑战。2023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及其带来的知识观、认识论的变革,展开了基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研讨。1.智能知识生产范式的学理阐释。主要研讨了从AI1.0迈向AI2.0带来的知识生产范式变革背后的认知透视、内容挖掘、价值衍生等,以及知识生态环境和知识技术体系的交汇重塑等。2.智能知识生产范式的创新建构。主要研讨了人工智能应用于科学发展、科学研究的模型构建、风险治理、知识创新,以及从数据密集型第四科研范式迈向人工智能驱动的第五科研范式的核心议题、模式升级等问题。3.智能知识生产范式的路径选择。主要研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生产变革可能隐含的数字偏见、价值失控、数字致瘾等问题及其治理路径,以及迈向这一范式变革中的人机共情共融共存发展路径。
专家点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知识生产范式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围绕这一主题,2023年度,学术理论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智能知识生产范式变革的内涵阐发、路径选择等,涉及信息管理、知识产权、国家安全等多个不同主题。从整体上看,在理论或哲学层面取得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实证科学层面对某些观点进行深入探索的成果也不多。可见,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可聚焦以下方面:1.理论层面的进一步深化。例如,深入探讨智能知识生产的本质特征,探讨智能知识生产与传统知识生产的不同之处,阐释智能知识生产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影响,研究智能知识生产与深度媒介化的关系等。2.运用一系列新的大模型方法,如深度神经网络或计算文本等,将前期的探索性的成果向实证化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