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是如何报道刘学州事件的?

2022年1月24日,“河北邢台寻亲男孩”刘学州在三亚海边吞服大量抗抑郁药,被发现后送往医院,急救至凌晨4时许抢救无效死亡。

刘学州的故事从媒体平台开始,随着事情的发展一度成为媒体的热点,也终将在媒体中被淡忘。我们尽可能地尝试着,在“刘学州”的热度逐渐消散之时,把关于这一事件的零碎声音收集起来,还原事件与媒体交织的过程。

那么,媒体是如何介入到刘学州的寻亲风波中的?有哪些媒体提供了可靠的事实?我们可以从这起事件中学到哪些采写的方法?又对今后的媒体报道有哪些反思?

为此,我们约访了参与报道的记者并对刘学州事件进行了深度的复盘。

一、事件梳理

1.事件生发

2021年12月6日,刘学州在网上发布寻亲视频。视频中,他自称来自河北邢台,2004年到2006年之间出生。由于父母是未婚时生下他,在他三个月大时,养父母从山西大同一家饭店将他买来。可以说,刘学州作为当事人是直接通过新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随后,刘学州在微博、抖音不断跟进自己的寻亲过程、心路历程。

对于记者来说,由于当事人有公开的社交平台,这条新闻线索是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获得。在前期寻亲的过程中,河北本地的媒体也帮助了刘学州扩散寻亲信息,但是媒体的介入程度并不深。作为一条寻亲求助信息,一开始其公共价值还未凸显。

直到刘学州被“二次遗弃”之后,这个新闻产生了巨大的转折,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也充满了疑问:亲生父母为何拉黑刘学州?至此,媒体开始大量跟进,探讨背后的原因。此事件也暴露出关于拐卖、遗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有很多媒体都开始从法律方面探讨亲生父母遗弃是否构成犯罪。

“梅花数据mohodata”《“刘学州”热榜舆情观察报告(2022/01/17~2022/01/25)》

2.传播路径

阶段一:寻亲

关键词:未成年人,拐卖,寻亲

阶段二:二次遗弃

关键词:未成年人,二次遗弃,生父母买卖

当天,刘学州的微博放出了红星新闻和新京报的报道截图,回应自己生父母对自己的指责。

这一阶段刘学州开始遭受大量网暴。同时,这也为新京报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埋下了伏笔。但在刘被二次遗弃这一阶段,主要的原创报道是由包括红星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在内的全国性媒体所完成的。

阶段三:自杀去世

关键词:未成年人,自杀

阶段四:追踪和反思

关键词:网络暴力,媒体伦理,生父母买卖,未成年人抚养责任……

当事人受访媒体统计表

3.关键节点和报道

1)刘学州被二次遗弃后

①红星新闻的报道

正如上文所说,1月18日,红星新闻发布最早一篇原创报道《"弃儿"刘学州称认亲后被生母拉黑生父:他希望我们现在就为他买房……》(后删除)。这篇稿件的意义在于第一次让亲生父母在公众面前发声,也是唯一采访到刘学州生父的稿件。

在这之前,都是刘学州自己在微博发声和接受媒体采访。刘学州的父亲丁先生不仅讲述了抛弃刘学州的原因、和他相认的过程,还补充了刘和他们闹矛盾的关键原因是要求买房(尽管这一说法并不一定准确)。同时,稿件也采访到了刘学州本人描述自己的境况。

但从这篇稿件的标题来看,显然突出了买房这一事实点。但文中没有体现证实这一点的证据(聊天记录、语音等),也没有问刘对这一点的回应。1月19日,红星新闻刊发采访到刘学州本人的报道:《刘学州回应“逼亲生父母买房”:没有逼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可落脚的地方》,在该文中,刘学州对“买房”一事进行解释。但是此时刘学州已遭受网络暴力,而后期红星新闻也受到了大量的指责和质疑。

②新京报视频报道

随后,新京报的视频报道《男孩寻亲成功后被生母“拉黑”,生母回应》刊发,这也是最早采访到刘学州的生母的报道。但正因为视频中只出现了生母一方的声音,指责刘学州要求买房的行为,很多人认为,这篇报道进一步导致了刘学州被网暴,也使得新京报在刘死后处于众矢之的。关于这篇报道存在的伦理问题,我们将在最后另辟一章详细说明。

总而言之,这两篇报道成为了刘学州事件的关键转折点。自此,亲生父母的叙述进入公共视角,网友们发现原来事情不像刘学州本人在微博所说的那样,他开始受到谩骂和网络暴力。这或许是媒体无法预料的结果,但客观上导致了刘受到伤害。

2)刘学州自杀后

①封面新闻的报道

在这之后到三亚警方通报之前,所有媒体的报道几乎都引用了这一条信息。在这之前,封面新闻曾报道过刘学州寻亲的新闻。可以预见的是,封面新闻对这一新闻保持了追踪,并和其家人及时取得了联系,在大家都迫切需要得知事情进展的时候,最先获得了信息。

②南风窗的报道

1月24日19:12分,南风窗刊登深度报道《寻亲少年刘学州离开了》,是最早系统性梳理刘学州故事始末的深度报道。报道分为寻亲、二次抛弃、离世三个部分,以刘学州的微博、抖音及其他媒体报道的事实为依据,还原了刘学州的故事。尽管全篇并没有记者自采的内容,但其资料搜集全面,发布具有时效性,成为了最完整客观叙述刘学州事件的报道之一。

报道中具有很多细节,比如“四张照片中,刘学州的生父笑得开心,刘学州只有一张在笑。他们俩站在一起,能看到眉眼间的相似”。这一照片的细节,是记者翻阅刘学州的微博得到的,而“只有一张在笑”这个动作或许能够还原刘学州当时矛盾的心境,也为之后与亲生父母反目成仇埋下了某种伏笔。

4.媒体切入角度总结

从一起单纯的寻亲新闻到刘学州被“二次遗弃”的戏剧性转折,再到刘学州遭受网暴后自杀,关于刘学州的报道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讨论的方向也从寻亲故事转向拐卖、遗弃、自杀、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和媒体伦理。

纵观整个刘学州事件,媒体切入角度有以下几个:

1)事实层面:追溯刘学州被弃养的原因背景;刘学州被二次遗弃的原因;刘学州的近况;亲生父母的情况;亲生父母对刘学州的态度;刘学州提出的要求等等(采访刘学州的亲生父母以及家属等)

2)法律层面:法律角度评判刘学州父母是否有遗弃罪、是否涉及拐卖等(采访律师等)

3)观点层面:刘学州事件背后的网络暴力、自杀等社会问题

4)媒体伦理层面:新京报视频报道的问题、媒体的伦理道德和事实核查

二、事件采写方法论

1.新闻选题策划与准备

Q:如何确定刘学州事件的新闻价值?

Q:采访前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Q:如何联系到当事人?

2.采访争议性事件/特殊身份的受访者

经过对记者的采访,我们得知,在刘学州和亲生父母关系破裂的时候,媒体对于刘学州的采访也遭遇到了阻力。一方面,刘学州本人的情绪很差,不愿意配合媒体采访;另一方面,面对一些争议性话题,刘学州本人并没有积极回应。

被访记者认为,刘学州面对媒体或许也有自己的考虑;另外,由于其抑郁症的信息一直没有被公布,加上他在记者面前以及互联网上呈现出的成熟,都让记者忽视了其真实处于的弱势地位。

Q:面对未成年人,采访和报道需要注意什么?

A:记者不能先入为主地去判断受访者的强势或弱势地位,还是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在刘学州事件中:刘学州当时在网上的信息是17岁(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加上可能由于个人经历,他自己的谈吐相对成熟,在网上也相对强势,应对记者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并不是会被牵着鼻子走。因此当时记者就没有特别觉得他是未成年人,这一印象让记者忽略了他当时的弱势地位。

Q:面对患有抑郁症这种特殊的受访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A:媒体操作会更谨慎,甚至不会发稿。在刘学州事件中,当事人患有抑郁症这个信息是后来才披露的,如果能提前知道这一信息,媒体操作会更严谨。

Q:面对刘学州这个争议性事件,更理想的操作是怎么样的?

第二,要把采访范围扩大,找当地的民政部门、教育机构,听听他们是否要处理、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刘学州没房子住要不要帮忙解决。

第三,甚至采访一下心理学家,问问这些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小孩如果要回到父母身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亲生父母和社会需要给予哪些关怀。

3.受访者隐私保护

刘学州真实年龄为15岁,身份证登记的年龄是17岁,作为未成年人,这一事件一方面涉及大量他的个人隐私,一边也牵扯着公众关心的寻亲问题,公私领域交织中,媒体需要更为谨慎地应对。

Q:媒体报道怎么避免受访者暴露?

A:作为媒体,可以更主动地考虑到当事人信息暴露的后果,形成预判机制,从而避免当事人受到网络舆论的过度轰炸。在刘学州事件中,虽然当事人的许多隐私(无论是寻亲情况、被亲生父母拉黑、被网友质疑等)都是由他自己在社交媒体上主动披露的;在接受媒体采访之前在微博和抖音里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媒体还是可以更主动、预判地考虑进一步暴露的后果。

Q:公私领域的界限与公共利益怎么权衡?

A:媒体需要谨慎划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寻亲是公共事件,但是刘学州和他亲生父母的纠纷是私事,在稿子中是要界定和权衡的。作为媒体要进一步考虑“什么样的报道有公共价值?怎么把私人领域扩到公共领域讨论?”

4.新闻客观性

新闻报道强调客观性,在刘学州事件中,网友口诛笔伐的正是报道的平衡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更进一步认识新闻多方言论的平衡问题呢?

Q:当只采访到事件一方的当事人,另一方不发声,这一报道该如何平衡?

A:在技术层面,不能机械地客观平衡(“都采到”是最简单的平衡);要更有温度,加入自己的判断与引导,做现在提倡的“解困式报道”,不单只呈现出新闻当事人各方的说辞,还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当事人的困境。这是一种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公信力的方式。

Q:媒体面对市场竞争,必然要追求速度,那媒体要怎么做到速度和报道完整性的平衡?

A:对于热点新闻的采访,还是需要提前了解更多当事人的信息,提前引入一些预判机制。特别涉及到未成年人,如果能够掌握更多关于刘学州本人的情况,媒体就会考虑他的状态,选择不报道。

Q:如果无法直接采访到当事人,但又需要写这一报道,要怎么办呢?

A:可以做一个全面的事件梳理,但要考虑事情复杂性和热度,越复杂、热度越大的事件,梳理就越有价值。梳理刘学州事件的难点在于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这需要对多个信息进行比对,反复确认。另外,想让报道信息更丰富,可以客观描述他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视频中的状态,这些是能够呈现他的心理表征的。

Q:因为新媒体的特性,网民看到的信息往往是碎片的,面对这种情况媒体有何应对方法?

A:首先,作为媒体,还是需要有清晰的指引和标注,标明已有的报道,并附上跳转链接,避免引起误会。但是处于目前的网络舆论形势下,还是很难避免碎片化信息的传播,所以记者也要做好应对舆论压力的准备。

三、媒体伦理反思

对刘学州自杀一事,除了简单地讨论系列报道中操作与规范问题外,还需明确如下问题:对于媒体受到的批评,需要有什么样的反思?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又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扑面而来的批评?

1.报道之争

围绕着刘学州事件的原创新闻并不多。

在主流媒体中,仅有新京报、红星新闻对刘学州寻亲纠纷报道相对全面,且真正做到了与刘学州身边人直接联系。然而,因刘学州在微博上对新京报1月18日所发布的视频报道《#寻亲男孩刘学州生母谈拉黑隐情#:想平静生活》,指出报道中生母扭曲事实。在刘学州死后,新京报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

不过针对新京报的第三点批判,如选材戏剧化、碎片化报道等问题,认为新京报实际上刻意制造反差,用刺激大众的套路报道新闻追逐热点,未免过于诛心。事实上,若是纠缠于新京报是否有意偏差报道,拿起道德大棒审判新京报,恰恰与当时网暴刘学州的行径如出一辙。

2.情理之间

从法律意义上讲,新京报、红星等媒体并不应对刘学州之死负起责任。但是,任何一个接受了“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的新闻伦理教育的媒体人,在遭遇到刘学州这样的事件后,心中不免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内疚心理。除此之外,群氓的语言暴力更让媒体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那些指责者可能并不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不会如真正的法官一样,认真甄别媒体在整件事件的所作所为。毕竟,网络平台上不需要颁发许可证,名曰“正义”的枪口可以随时对准任何一个人。

要求一篇在跟进事件发生的报道做到信息完整、真实也并不现实。以这一次刘学州事件为例,在事后我们能看到无数稿件复盘这起事件,从各个角度阐发思想,提出批判意见,但这一前提,都建立在事件结束,有完整的信息而言,但跟进事实报道的记者,定非全知全能。

批判新京报、红星的业界人士,指出面对像刘学州这样的抑郁患者,记者应该秉承的同理心,更加审慎呈现文本。但须知,刘学州有抑郁症的信息是在1月20号经新京报的报道才得知,由此来指责前期跟进的记者报道不谨慎,未免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就媒体实践者而言,有足够的信息增量,就应该实时推进报道,否则新闻之“新”从何谈起?如果要求每一篇报道都完整客观,要等到所有事情尘埃落定,那还存在“新闻”吗?

然而,处于风暴漩涡中心的媒体人,面对当下的舆论环境,尽管有内心满腹委屈,但是能对大众倾吐吗?会不会因为自己“诉苦”举动导致工作平台背负更重的骂名?还是说,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人们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根本不会在意被指责的一方究竟做了些什么?新京报这次付出的惨痛代价,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作为媒体人,一直扮演着为他人发声的角色。但是当自己成为事件中心的时候,却没有办法为自己发声,这也是当今舆论环境下我们切实存在的困境。

3.未来之路

①在心理层面,保证稿件真实客观的基础上,不要害怕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记者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冒犯人的”,问心无愧写稿,堂堂正正做人。

②在不同选题的针对性操作上,对敏感关键词(例如本案中的未成年人、抑郁症、私领域事件、强争议性事件)保持谨慎,做好预判,必要时及时规避风险。

③对待“家事”类社会新闻报道的路径,尝试将个体的故事、私人领域的问题扩到到公共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事人的冲击,又最大限度提升公共价值,如刘学州事件中涉及到的遗弃儿童问题、社会救助问题、网络暴力问题都更值得我们去讨论。

⑤在稿件操作技术层面,针对纠纷性报道,不能仅停留在机械式平衡双方说法,而应做好事实核查,加强引导。

THE END
1.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澎湃,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网,新闻与思想,澎湃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致力于问答式新闻与新闻追踪功能的实践。https://m.thepaper.cn/
2.北大法律信息网法律信息服务平台北京大学香港与内地法律服务热点专题研修班 北大法学院学术研究中心更多 北京大学法学院公司财务与法律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 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 https://www.chinalawinfo.com/
3.每周法治热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继承纠纷典型案例(第一批)·大力每周法治热点(专题)本期(12月2日-12月8日)内容如下(按新闻发布时间先后为序): ■最高法发布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典型案例 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高质量发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A5Mzk3Nw==&mid=2654724131&idx=1&sn=29bd4240a58eee45a7b9d5907711dfc8&chksm=f269e5de844aadfac543779bcd19e92d11035afc82148866302f804624517554837672dcba2e&scene=27
4.热点新闻与法律视角标签热点新闻与法律视角 没有更多内容了https://news.163.com/keywords/7/e/70ed70b965b095fb4e0e6cd55f8b89c689d2/1.html
5.12311是哪里的电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就像是我们连接外界的桥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社也是有新闻热线的。在此,华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2311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12311是哪里的电话 12311,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通讯社用于新*社https://www.66law.cn/laws/1046646.aspx
6.法律资讯国内外最新法律新闻和法治新闻法邦资讯是法邦网最重要频道,每日播报国内外最新法律资讯和法治新闻。精心打造了法律名人谈、法邦时评、今日说法、明星那些事儿、曝光台等原创栏目。https://www.fabao365.com/news/
7.#社会百态#热点新闻事件#法律冷知识#社会百态 #热点新闻事件 #法律冷知识 发布于2023.12.19 09:51 次播放星模様 关注17人35粉丝关注 评论·0 提交评论 暂无更多评论 热门视频 ? 2024 懂车帝 www.dongchedi.com 渝公网安备50010502503425号 渝ICP备20230136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告渝B2-2023000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公司名称:重https://www.dongchedi.com/video/7314117415636468239
8.2024年每日时事政治热点汇总时事政治考试试题及答案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您提供2024年每日时事政治热点汇总,包含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常见的时事政治试题、时事政治话题、时事政治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时事政治备考内容,帮助考生通过练习时事政治考试题能更快掌握时事政治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助力2024年事业单位考生备考顺利。https://www.zgsydw.com/kaoshitiku/politics
9.■热点话题法律终究站在好人一边■热点话题 法律终究站在好人一边 近日,江西抚州发生的一起“做好事反遭诬陷”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位17岁的少年在看到老人摔倒后上前搀扶,却反被老人诬陷为肇事者,对少年推搡并多次掌掴,家属也要求他陪同就医并赔偿。随后,民警调来监控还原真相,证明了少年的清白。而打人的老人也因殴打他人,被当地警方https://www.lzbs.com.cn/xwpl/2024-09/11/content_506527133.htm
10.最近热点法律案件最后, 可以锻炼学生的法律操作技能。通过案件的跟踪关注, 能够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法律运作的程序, 熟悉法律操作的方法, 并能锻炼法律用语的表达能力。 新闻热点案件的课堂嵌入能引导学生的理性参与。网络缩短了大学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在面对社会热点案件时, 大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愿望和热情。然而, 囿于偏重理论化和学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g7c1v70.html
11.上海三岁男童被虐待致死案有了最新进展#热点新闻事件#法律上海三岁男童被虐待致死案有了最新进展 #热点新闻事件 #法律,于2024年11月13日上线。西瓜视频为您提供高清视频,画面清晰、播放流畅,看丰富、高质量视频就上西瓜视频。https://m.ixigua.com/video/7436469195870667264
12.著作权法中不受保护的“时事新闻”热点关注新闻资讯例如,在美国,发源于1918 年的INS 案的“热点新闻原则”( The“Hot News”Doctrine) 是美国法院处理有关新闻信息盗用( misappropriation) 的主要规则。该原则在1995 年的NBA 案[41]中被延用,并且发展出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有关“热点新闻原则”的较为受限的适用范围,即( 1) 原告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付出了成本;( 2https://www.chinaiprlaw.cn/index.php?id=433
1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回应这些热点!经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回应这些热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全国两会报道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王超介绍,大会将于3月5日上午开幕,13日上午闭幕,会期8天半。大会议程共有9项,包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https://www.ceweekly.cn/2023/0304/407251.shtml
14.每道题都会出现在试卷上(确信)新传热点真题答题总结No.04(下) 出题原因:对于舆论专题的考察是过去三年的考察重点,无论是舆论形成机制、舆论引导、舆论监督、新闻热点事件等形式考察,舆论相关知识一直是各大高校的必考专题。一些报告中也明确了对于主流舆论格局的建设和维护,互联网环境更是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环境,主流媒体进行舆论引导难度加大,也在寻求引导的有效出路。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33996114215589
15.上海奚诗科技商贸中心钜柚法律知识百科钜柚法律新闻头条是一个专注于法律知识传播与法律新闻资讯更新的平台。我们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法律头条新闻,涵盖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案例分析、法律热点等各个方面。通过钜柚法律新闻头条,您可以轻松了解法律动态,增强法律意识,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有力的https://www.juyoulaw.com/
16.全国新闻最新消息综述,聚焦时事热点,一览无余法律服务全国新闻最新消息综述,聚焦时事热点,一览无余 全国新闻最新消息综述:今日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多起重要新闻事件得到及时报道。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均有新动态,包括政策调整、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各地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果。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广泛。更多详细报道请持续关注。http://hbstlaw.com/post/807.html
17.[新闻30分]打开民法典草案·侵权责任编解决民生热点填补法律空白新闻30分听王立群讲历史 千古一帝秦始皇 [新闻30分]打开民法典草案·侵权责任编 解决民生热点 填补法律空白相关推荐 [第一时间]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天下财经]海南文昌:天舟八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国防军事早报]美媒:拜登政府已授权乌使用美制导弹打击俄本土 [面对面]董少强:锻造“金盾https://tv.cctv.com/v/v2/VIDEBxBhhJc1Y8zov6egIZ72200517.html
18.1月法治热点事件盘点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结果揭晓 在1月17日上午召开的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定评会上,与会评委通过无记名投票最终评选出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 2022年度十大检察新闻十大法律监督案例评选揭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http://www.jcrb.com/xztpd/ZT2023/ZT202302/10m/
19.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回应了这些热点问题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3月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张业遂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的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大会发言人张业遂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哪些看点?又回应了哪些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你关注的都在这里了↓↓ https://www.sc.gov.cn/10462/12771/2018/3/4/104459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