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江歌案中的法律事件与道德事件界面新闻·中国

1“可以分成两个事件:法律事件与道德事件”

B:案发至今,其实产生了两件相互关联但又彼此独立的事件:一件是江歌被害案,这是法律事件,由日本管辖,当然今天最高检也刊文指出,可根据中国法予以追诉;另一件是刘鑫及其父母在案发后的表现,这是一个道德事件。目前网上讨论集中在后者,这是触动大家敏感神经的关键,刘鑫一家的事后行为击穿了大部分人的道德底线。

D:这个事情确实有两个规则时空。第一个时空在犯罪现场,法律来审定刘鑫是否存在作为义务、是否存在不作为。脱离了犯罪现场,人们其实在辨析是否存在道义上的不作为。显然,刘鑫存在。人们用道德谴责刘鑫及其家人,也是对社会应有之善的反向保护。因为,法律只是底线要求,在法律上不陷入不作为,并不代表在道义上可以不作为,人们将这件事情放在了更大的正义观之下审视。

X:公众情绪几乎一面倒,是事实。大家为什么会愤怒?很大程度并不仅仅因为刘鑫见死不救,而是好友被男友刺死后,媒体所报道的她和她的家庭的种种表现。这或许恰恰是江歌母亲至今还在四处奔走、求助的主要原因。大家希望这个案件得到公平、正义的审判,更希望当事人在感情上给予受害者家属回应。这不只是作为受害者好友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是基于人的本能、本性的分内事。

2“质朴的正义感有意义有价值,但也有局限”

T:围观群众有一种朴素的直观的正义感,也能对人心世道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道德观的基础,也说明是非曲直有一种直观的、基本的判断标准。不过具体到个案上,不单指江歌刘鑫这个个案,而是所有的个案,我们评价时,或许都还需要更多审视复杂微妙的情境,防止简单粗暴的情绪,哪怕这种情绪是以正义之名的。

C:确实如此。社会的道义声讨当然需要,但是需要明白,对道德的审视,不能替代法律审判,这是启动所有道德话题的根本前提。出了位,不管理由多么高尚也都可能陷入危险。当然,群情激奋并不是“不能理解的”。道德绑架不可取,但要分清是老百姓的人之常情,还是恶意的推波助澜,因为“反道德绑架”可能也会变成简单粗暴的棍子,动辄把正常的情绪与键盘侠混杂起来,事实上也可能成为道德绑架。何况,所有的道德问题,都需要放在一个具体的国家与社会之中。我国有自己的公序良俗,中国传统道德水位很高,这件事触痛那么多人,说明人心向善。

Y:我担心一些这样的舆论倾向:因为江歌的善良被恶报,所以宣扬无需善良,比如用极端的情绪表达,将众人带向“好人没好报,干嘛做好人”的逻辑。如果这样,那么公共讨论不仅没有提升道德水位,反而会如彭宇案之后,让更多人陷入道德困境与道德焦虑。

3“法律与道德,都是对出格行为的纠偏”

F:“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还有一个问题,对于舆论道德谴责的压力,有些人也许早已经自我原谅、麻木不仁了。在网络上,还有多少人一如既往地对马蓉、翟欣欣义愤填膺?对于网络的健忘,许多人估计第一反应就是盼望着下一个热点早点到来。我们说,“法律是底线的道德”,就是要把那些突破人伦底线的行为,纳入到法律规范惩治的范围中来。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包括法律,也包括道德。

P:无论法律规范还是道德规范,都可以看作对人类出格行为的纠偏,只不过法律是对肉体的惩罚,道德更多讲世道人心,前者约束力明显高于后者。刘鑫不妥的行为可能不承担法律责任,但也许逃不出道德的负面评价。这样的讨论无可厚非,甚至有助于警示我们:当面对刘鑫所处的境地时,应该采取怎样的选择。但通过这次舆论风波,我们发现互联网时代,更加开放的舆论场中,由于潜藏极端化的情绪和表达,已经超越了仅仅是判断式的道德评价,而可以直接宣判一个人“死刑”。如果由于法律背后由于有强制力,因此要对公权力作出限制,那么在今天,互联网汇聚“民意”所形成的强大“公权力”,是不是也该受到某种节制?

Z:这让我们从更大的范围反思法律。现代社会无疑是法治社会,依靠法律保护公众权利、实现整体的正义。法律是实现正义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是实现正义的全部,还需要用公序良俗、舆论监督和非正式制度来对法律的作用形成补充,以更大程度地捍卫正义。事实上,在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乡规里约以及熟人社会的舆论,都是对正式制度捍卫正义的补充,一个人作恶即便不会受到国家法典的制裁,熟人社会的议论以及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无形规则也会让一个人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是现代法治社会需要传承而不是舍弃的正义捍卫途径。逝者安息的前提是坏人得到惩罚,正义的伸张同样如此。

THE END
1.新华法治2024宪法宣传周丨各地解锁普法新“招式” 微视频丨宪法之力 守护你我 多种活动迎接国家宪法日 2024宪法宣传周|一组数据看网络法治三十年成效 学习交通知识 增强安全意识 2024宪法宣传周丨各地解锁普法新“招式” / 1小时6-8元?“电量救星”变身“钱包刺客”亟须规范 http://www.xinhuanet.com/legal?query=njuk7
2.法治新闻央视网(cctv.com)法治频道为您报道热点的法治新闻,解读各种法律问题,剖析热点案件。https://news.cctv.com/law/?82809?ll6im/index.html
3.每周法治热点■核心提示: ·张军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张志贤并出席第八届中新法律和司法圆桌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24年1至9月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 ·中国法学会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英文)》(2023)https://radio.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0/id/8159306.shtml
4.2023年度法治日报十大法治新闻年度法治人物十大国际法治新闻法治日报北京1月11日讯 记者符香凝 由法制日报社主办,以“梳理年度法治新闻,推动中国法治进程”为宗旨的2023年十大法治新闻、年度法治人物、十大国际法治新闻评选结果今天在此间揭晓。经初评委员会推荐、终评委员会定评等程序,“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https://www.chinalaw.gov.cn/pub/sfbgw/zwgkztzl/xxxcgcxjpfzsx/fzsxmtgz/mtgzqt/202401/t20240112_493481.html
5.时事新闻时事新闻 2024-12-10 ?新华鲜报丨破“一床难求”!我国多地试行“共享病床” 2024-12-10 ?教育部等七部门部署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 2024-12-09 ?切实兜底线!就业援助政策“加码” 2024-12-09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九部门出台意见明确认定家庭暴力事实的基本证据https://zgfzw.com/ssxw
6.法度网法度网,捕捉新闻事件中的法律身影,以法律的视角讲身边的故事,为读者提供最新法律观点,无广告、无弹窗、不收费。快速追踪社会热点,准确解读法律新闻,专业点评法律事件。分析新闻事件,用事例丈量社会的宽度;聚焦司法实践,用判例度量法律的深度。https://facm.cn/
7.新闻伦理与法规复习资料2、新闻伦理:Media ethics伦理的一种,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规范。它是由新闻界的“伦理准则”衍变而生,具非官方、非法律性质;是无强迫性、无处罚条例,积极求诸从业人员高度道德感和责任心的专业准则。新闻伦理始于美国。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9472504
8.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法律新浪财经首先,要从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理解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突发事件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涉事和处置各主体的权责,法律明确了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与舆论监督权,这种授权是基于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所能发挥和应该发挥的社会功能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0-11/doc-incseivw4357482.shtml
9.美国PX事故处理,靠科学更靠法律网易另一面致力于对热点新闻事件的评点与剖析,提供多元、尖锐、独到的观点。https://news.163.com/special/reviews/pxresponse0409.html
10.廖昌永举报事件的法律分析丁金坤的法律博客“其律师表示,鉴于陈军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廖昌永的名誉,廖昌永作为受害人将在查证陈军的身份资料后,依据相关法律追究陈军的法律责任。 网上举报是个双刃剑。如果举报属实,则可能形成一个新闻事件,舆论监督办案。如果举报失实,轻则涉嫌错告,侵犯他人名誉权,须赔礼道歉,赔偿损失;重则涉嫌诬告罪或者涉嫌诽谤https://dingjinkun.blog.caixin.com/archives/140083
11.新闻分为几大类,为什么分为这几类持续性新闻则是指那些持续发生、发展变化的事件,如长期的国际冲突、社会问题等,这类新闻需要持续跟踪报道,提供最新的信息。周期性新闻则有规律地发生,如每年的大型体育赛事、国际会议等。按照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新闻又可以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指的是新闻事件刚刚发生,还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16887367974816524.html
12.第4页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简陕西省政府法律法规省环境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对外统一发布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业组的主管部门负责提供突发环境事件的有关信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于较为复杂的事件,可分阶段发布,先简要发布基本事实。对于一般性事件,主动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字https://code.fabao365.com/law_69895_4.html
13.@郑老师法务服务#热点新闻事件#法律#债务纠纷#婚姻@郑老师法务服务 #热点新闻事件 #法律 #债务纠纷 #婚姻,于2024年09月24日上线,由佩奇爱吃蛋挞上传。西瓜视频为您提供高清视频,画面清晰、播放流畅,看丰富、高质量视频就上西瓜视频。https://www.ixigua.com/741814184064371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