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及相关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于10月25日(星期五)上午9:30在全媒体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欢迎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今天要发布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先生;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缐杰女士;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巡视员、副局长张宏业先生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大家知道,近年来,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各种传统犯罪日益向互联网迁移,严重危害到了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了保障法律正确统一适用,依法严厉惩治有效防范网络犯罪,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公安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完善,出台了这部司法解释,对网络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等问题做出了进一步规范。

下面我们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先生就司法解释的制定背景,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向大家介绍。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

各位记者:

大家好!现在我向各位通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有关情况。

一、《解释》的制定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严惩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制定本《解释》,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刑事司法职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加大对涉民生犯罪惩治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解释》的公布施行,为严惩网络犯罪、维护正常网络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法治保障,必将促进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解释》的主要内容

《解释》共十九条,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二)明确了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前提要件。根据刑法规定,构成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以“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作为前提要件。根据司法实践的情况,《解释》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是指网信、电信、公安等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信息网络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以责令整改通知书或者其他文书形式,责令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改正措施。认定“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应当综合考虑监管部门责令改正是否具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改正措施及期限要求是否明确、合理,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具有按照要求采取改正措施的能力等因素进行判断。

(四)明确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客观行为方式。根据刑法规定,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三种行为方式:(1)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的;(2)发布有关制作或者销售毒品、枪支、淫秽物品等违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违法犯罪信息的;(3)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的。针对司法实践反映的问题,《解释》进一步明确:刑法规定的“违法犯罪”,包括犯罪行为和属于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类型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以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为目的而设立或者设立后主要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利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的链接、截屏、二维码、访问账号密码及其他指引访问服务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发布信息”。

(五)明确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入罪标准。根据刑法规定,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以“情节严重”作为入罪要件。根据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解释》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明确了“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一是设立网站、通讯群组、发布信息的数量。《解释》规定,假冒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名义,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的,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数量达到三个以上或者注册账号数累计达到二千以上的,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通讯群组,数量达到五个以上或者群组成员账号数累计达到一千以上的,或者发布有关违法犯罪的信息或者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达到相应标准的,属于“情节严重”。二是违法所得数额。《解释》规定,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三是前科情况。《解释》规定,二年内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的,属于“情节严重”。

(六)明确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主观明知推定规则。根据刑法规定,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要求行为人主观方面“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根据司法实践的情况,《解释》总结并明确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主观明知的推定情形,即为他人实施犯罪提供技术支持或者帮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但是有相反证据的除外:(1)经监管部门告知后仍然实施有关行为的;(2)接到举报后不履行法定管理职责的;(3)交易价格或者方式明显异常的;(4)提供专门用于违法犯罪的程序、工具或者其他技术支持、帮助的;(5)频繁采用隐蔽上网、加密通信、销毁数据等措施或者使用虚假身份,逃避监管或者规避调查的;(6)为他人逃避监管或者规避调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的;(7)其他足以认定行为人明知的情形。

我要向大家通报的情况就这些。谢谢大家。

李广宇:

感谢姜启波主任。今天我们还同步发布四个打击信息网络犯罪的典型案例,欢迎各家媒体广泛地宣传报道。如果有想再深度挖掘的,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也乐意提供帮助。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朋友结合今天发布的内容进行提问,按照惯例,在提问前先请通报您所在媒体的名称。现在可以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司法解释在惩治网络犯罪,保障网络安全方面的整体思路和亮点是什么?谢谢。

姜启波:

一个坚持要打早打小。我们从惩治设立违法犯罪网站开始,将打击犯罪的环节向前推进了一步。不是等到行为人进行了严重的犯罪才开始惩罚,而是从设立网站开始就要进行严厉惩治。《刑法修正案(九)》设立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目的就是要惩治设立网站,通过通讯群组发布信息这些带有预备性质的行为。设立诈骗网站,或者发布买卖枪支,买卖违禁物品的违法信息,目的就是为了犯罪。此类行为就可能构成犯罪。《解释》针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设置了比较低的入罪门槛。《解释》专门规定,假冒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的名义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网站,设立一个,就构成犯罪。

二是实现对网络犯罪的全链条惩治。大家知道,当前互联网犯罪分工相当细化,逐步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这也是网络犯罪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惩治网络犯罪就必须要斩断利益链条。这也是《刑法修正案(九)》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旨向。根据修法精神,《解释》针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这些行为,也设置了比较低的入罪门槛,有真正实现对网络犯罪的全链条惩治。特别是《解释》明确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对象,既可以是犯罪活动,在例外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查证帮助对象是否达到犯罪程度的情形,以实现对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独立入罪。

谢谢你的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网络漠视法律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解释》在这些方面有何考虑?

人民公安报记者:

这个问题请张局长回答一下。近年来公安机关针对百姓反映强烈的网络犯罪活动,持续开展了“净网”专项行动,公安机关在打击网络犯罪工作中,发现网络犯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下一步作何打算?谢谢。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巡视员、副局长张宏业:

感谢您的提问。自去年以来,公安部连续开展了“”净网2018”、“净网2019”专项行动,对于社会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攻击破坏、网络诈骗、网络水军、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突出网络违法犯罪,依法开展严厉打击。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网络秩序的专门执法力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始终保持对涉网违法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创新生态打击策略,立足于挖源头、打体系、断链条。既要惩戒犯罪分子,也要整治网络平台,治理网络生态环境,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犯罪蔓延的势头。

如近期公安机关侦办的一起网络“套路贷”案件,打掉了一个专门为犯罪团伙提供软件开发和系统运营的公司,被打掉时该公司还在运营200余款“套路贷”APP。目前“净网2019”专项行动仍在进行中,这里初步通报一下。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安机关已侦破涉网案件4074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5832名,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公安机关侦办的案件来看,当前网络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检察日报记者: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依法惩治网络犯罪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和举措?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缐杰:

一是积极履行检察职能,依法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检察机关进一步统一执法司法理念,坚决惩治各类非法侵入和破坏计算机网络的犯罪,以及利用网络实施的暴力恐怖、制毒贩毒、敲诈勒索、诈骗、赌博、制造传播谣言、传播淫秽信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最高检还挂牌督办了多起新型涉众型电信网络犯罪案件,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今天发布司法解释涉及的三个网络犯罪罪名为例,自《刑法修正案(九)》施行以来,截至2019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案件,批准逮捕281件626人,起诉244件634人。

二是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制发司法解释工作。近年来,最高检针对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研究制定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既有针对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的规定,也有针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的开设赌场、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其他犯罪的规定,还有涉及办理网络犯罪刑事程序方面的规定,已经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司法实践需要的打击网络犯罪的司法解释体系,为惩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三是加强以案释法和法律文书说理工作。检察机关认真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深入推进检察官以案释法和法律文书说理工作,结合检察机关办理的网络犯罪典型案例,加强对当事人等诉讼参与人释法说理。2017年10月,最高检专门针对网络犯罪制发第九批指导性案例,包括李丙龙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等六个指导性案例,旨在明确几类网络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彰显遏制网络犯罪高发态势的鲜明态度,增强推动打击和预防网络犯罪的力度。

四是强化网络犯罪案件办理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最高检在第一检察厅专门设立了网络犯罪主办检察官办案组,配置专门力量负责电信网络犯罪案件的批捕、起诉、法律监督等职能。不断完善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共同开展业务研究、风险研判、交流研讨,提升网络犯罪案件办理水平。检察机关还试行专家辅助办案机制,组建由网络技术人员、司法会计、互联网企业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专家辅助团队,充分发挥“外脑”作用。2019年7月,最高检印发《网络犯罪案件技术法律术语解释汇编(一)》,帮助检察人员准确理解和掌握网络技术术语及其法律适用中的具体内涵,确保办案质量和效率。

六是加强国际司法协助,提高惩治网络犯罪的国际化水平。最高检与多国检察机关加强协作,细化跨国跨境协助调查取证、缉捕遣返犯罪嫌疑人、涉案赃款赃物移交、证据转换及采信、司法文书送达等方面协助机制。建立健全情报共享机制,定期通报各国打击网络犯罪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司法实践问题,在国际社会形成打击网络犯罪合力。2018年11月,最高检承办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分论坛,达成了一系列有助于加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宝贵共识,取得圆满成功。

民主与法制记者:

您刚才介绍的检察机关在依法惩治网络犯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研究起草本司法解释时是否有所体现和借鉴?

缐杰:

我们在研究起草本解释过程中,认真调查研究,总结梳理问题,广泛征求和听取了全国检察系统的意见,吸收和借鉴了好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三是强化可操作性。司法解释紧密联系司法实践,针对可能存在不同认识和做法的问题,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强化司法解释的可操作性,便于执法司法人员准确理解和正确执行。比如,明确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中“违法犯罪”的范围,以及“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和“发布信息”的认定问题。再如,结合执法司法实践情况,总结归纳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七种可以推定“明知”的情形,包括了“交易价格或者方式明显异常的”“频繁采用隐蔽上网、加密通信、销毁数据等措施或者使用虚假身份,逃避监管或者规避调查的”等常见多发情形。

谢谢姜启波主任,缐杰副主任,张宏业副局长,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THE END
1.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十年环境资源审判有重大影响力案件对于同一行为引发的刑事、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三合一”机制作用,由相同的资深法官组成合议庭,在依法按照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分别审理的基础上,依法统筹考虑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确保认定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准确、均衡。该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分别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指导性案例,具有统一法律适用价值,https://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47331.html
2.新闻月盘点2016年5月重大立法案例全面梳理【新闻月盘点】2016年5月重大立法、案例全面梳理 不经意间5月就这样的悄悄走过,最高检、最高法、国土部、国务院、等部门发布重要立法;北京、辽宁、武汉等地也积极的在5月里加快地方性法规的发布。 除了典型案例,你听过被遗忘权吗?你知道百度又成被告吗?让我们回首5月,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请跟随北大法律信息https://www.chinalawinfo.com/News/NewsFullText.aspx?NewsId=81001
3.「媒介伦理与法规」万字笔记已做好!直接打印背!如果新闻工作者一味强调受众“欲知”“未知”而忽视“应知”,则有可能违背新闻伦理和与新闻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故不可取。其次,不得违背提供新闻线索和信息者(新闻源)意愿,向外界透露其有关秘密。在新闻源可能受威胁、遇危险或陷入某种困境的情况下,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不管事先有无承诺,均不得暴露新闻源相关信息。https://www.douban.com/note/856366199/
4.社会转型期的有偿新闻研究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媒体有偿新闻典型案例进行系统收集与深度分析,对典型有偿新闻案例进行深度的质化研究,并辅以第一手的访谈与业界调研,对有偿新闻的产生原因、问题性质与类型,预防及问责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而详实的探讨。本文创新性在于,从微观的具体案例出发,在媒介生态环境的中观层面进行深刻剖析,并结合宏观https://rirt.cuc.edu.cn/2011/0917/c3801a93893/page.htm
5.汇法网全球领先的法律大数据信息服务法务平台:它拥有强大的司法案例检索系统、法规检索系统、合同检索系统、律师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上亿份司法案例、数百万法律法规(全部案例法规包日套餐50元、包周148、包月598。汇法网一贯秉承保障数据质量和优质服务的承诺,让您使用既方便https://www.lawxp.com/
6.法律网·中国法律网手把手教你打官司 ·打官司前应该准备些什么? ·打民事官司如何交纳诉讼费用? ·怎样写民事答辩状? ·如何写反诉状? 刑事辩护公安国安律师服务范围 [法制新闻]·国务院安委会组织开展一季度全国安全生产明 [法制案例]·取件不收费的“菜鸟驿站”,到底靠什么盈利 https://www.5law.cn/
7.中国法院网中国法院网是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成立,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并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自办视频播放业务。中国法院网是世界最大的法律网站、法律新闻网站,为社会提供最丰富的法律资讯、最权威的法院信息、最快捷的案件报道。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subjectdetail/id/MzAwNCgyNYABAA.shtml
8.青岛市人民检察举行“法律监督行动年”十大法律监督案例新闻发布会12月21日,青岛市人民检察院举行了“法律监督行动年”十大法律监督案例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工作情况,并发布相关典型案例。 近年来,市检察院立足青岛检察实际,提出“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争第一、创一流、走在前,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为自强赋能上走在前列” 的“三三四”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https://new.qq.com/rain/a/20231221A09R0E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