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宁骚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策的内涵、功能与类型一、公共政策的内涵(二)本课程的定义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经由一定的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的总称。

二、特点(一)政治性、强制性和权威性(二)公共性和偏好性(三)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四)回应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三、功能(一)分配功能(二)导向功能(三)管制功能(四)协调功能(五)象征功能基本法律制定程序的区别:作用上区别内容上区分命令条例四、类型第二节政策系统一、系统与政治系统二、政策主体与客体(一)政策制定系统(二)政策执行系统(三)政策咨询系统(四)信息系统(五)监督系统(六)评估系统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过程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一、政策问题的内涵(二)政策问题的特征1、问题的一般特性(1)相互依存性(2)主观性(3)客观性(4)历史性和动态性2、影响政策问题议题化的特征(1)问题的重要性(2)复杂性;(3)有无先例和流行程度;(4))戏剧性的和危机性的事件。

《公共政策学》(蓝色斜体字为历年考过)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的内涵:(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3).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公共政策笔记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

德洛尔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宁骚第三版考试重点引言概述: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和政府决策制定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方面。

宁骚第三版是公共政策学的经典教材,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宁骚第三版考试的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宁骚第三版考试的重点内容,每个大点下又包含3-5个小点的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点1.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内涵1.2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基本要素1.3公共政策的分类和层次1.4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1.5公共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二、公共政策的决策理论2.1政策决策的概念和特点2.2政策决策的理论模型2.3政策决策的影响因素2.4政策决策的决策者行为分析2.5政策决策的决策过程和决策工具三、公共政策的实施与管理3.1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和管理方法3.2公共政策的实施评估和监督3.3公共政策的执行者与执行力量3.4公共政策的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3.5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评估四、公共政策的影响与效果评估4.1公共政策的影响机制和路径4.2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评估方法4.3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4.4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估案例分析4.5公共政策的效果评估中的问题与对策五、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合作5.1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方法和指标体系5.2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案例分析5.3公共政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5.4公共政策的国际合作案例分析5.5公共政策的国际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总结:通过对宁骚第三版考试重点内容的详细阐述,我们了解到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决策理论、实施与管理、影响与效果评估以及国际比较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将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学的知识。

希望本文能够对考生们在备考宁骚第三版考试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程序的设计: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1、一手资料的收集:(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反映公共政策这一动态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出现错误将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或得出错误的研究结果;2、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3、边际概念: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古代中国政策研究:(1)史官制度(2)策士制度(3)谏议制度(4)科举制度※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才培养出在财政,战争,法律三大领域中拥有专门知识并向统治者提供政策建议的政策分析人才。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管仲,商鞅(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孟子,荀况,李世民,王夫之,唐甑(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管仲,孔子,李俚,孟子,唐甑(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李世民,朱熹(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孔子,唐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王弼;※我国古代两本著作:1、<<战国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2、冯梦龙<<智囊补>>,是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18-19世纪,从产业革命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在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索,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诺伊曼的博弈论(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

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标志: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的两个分支:一是由拉斯韦尔倡导的行为主义,一是由西蒙创立的,自管理科学(公共管理学)领域里成长的决策科学,行为主义。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政策周期。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近期阶段取得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公共政策学的引进:把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最早引入这门学科的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今台北大学)、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

从20世纪80年代起,公共政策学还被规定为考录公务员的专业考试科目。

中国台湾的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的主要贡献是对美国同行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给予了及时、系统和全面的引进、吸收与综合,却显示缺乏学术上的独立思考。

台湾学者的工作,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和发展起来相当大的作用。

中国大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开始引进公共政策学的,而引进和发展这一学科的根本动机是推动党和国家领导部门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决策科学、管理决策学和行政决策学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环境。

较为完整地吸纳和介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公共政策学知识体系的教科书的编著和出版迟至20世纪90年代。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现实需要是推动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强大动力,第一是党政领带机关决策的需要,这一需要推动着专门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立;第二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需要,这一需要推动着教师撰写教材和学术论著。

关于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内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对党政领导部门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不断地发展,体制外的公共政策研究组织越来越多地成立起来;关于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是这门从国外引进的新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3、重视本土资源;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获得更好的结果。

THE END
1.依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少年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③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④法律是与人类同步产生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发布:2024/12/8 17:0:1组卷:4引用:2难度:0.6 解析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让清官难断的“家务事”有国法可依。这说明( )①法律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②法律对https://www.jyeoo.com/shiti/63ec1102-7115-4215-a506-650250dec820
2.李猛“社会”的构成:自然法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础个人与个人之间,甚至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对立的社会秩序,其“社会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才是帕森斯的“霍布斯的秩序问题”的真正意涵。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础问题,我们必须回到17世纪现代自然法哲学家那里,重新考察自然法哲学对“社会性”的理解。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0/18/11028580_1141652047.shtml
3.《现代民法的品性》课件20241208.ppt现代民法的品性民法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性法律,它规范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民法体现了社会正义和公平,追求公民权利的最大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法系统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民法强调公平正义,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它追求正义与公平,在给予机会平等的同时,也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自由意志民法尊重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7485439.html
4.法律逻辑学(第二版)epubpdf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4发表了“法律推理与法律逻辑——兼评道义逻辑的冯·莱特与安德森系统”(载《哲学动态》1994年逻辑学专辑)、“论法律中的不可操作性”(载《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1期)、“论制定法推理”(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2001年第4期)、“论法律推理与司法判决推理”(载《哲学研究》2003年逻辑学专辑,《中国哲学年鉴https://book.tinynews.org/books/12051548
5.信澳慧管家货币市场基金招募说明书(更新)基金公告监会注册,但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募集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价值和收益 做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 本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基金净值会因为证券市场波动等因素产生波动,投资 者在投资本基金前,应全面了解本基金的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理性判断市场,对认购基金的意愿、https://fund.eastmoney.com/gonggao/000683,AN202308181595061482.html
6.论《招标投标法》的内在价值体系与外在逻辑架构及相关修法建议《招标投标法》自20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其宣示的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国有资产交易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初步得以彰显。但是,由于《招标投标法》确立的各项具体制度和法律规范仍有不完善之处,导致其外在逻辑与内在价值未能完全保持一致,有碍内http://www.hbggzyjy.com/web/details?id=6810
7.富国亚洲收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QDII)招募说明书(更新)(二0二期末按公允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权益投资 明细 注:本基金本报告期末未持有权益资产。 期末按债券信用等级分类的债券投资组合 金额单位:元 债券信用等级 公允价值 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 AAA+至AAA- 0.00 0.00 AA+至AA- 0.00 0.00 http://www.howbuy.com/fund/info/dtl/0083683607514.htm
8.警察执法规范化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8篇(全文)对初次轻微违法,并且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后果,当事人又能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的,一般都不予处罚。对确需给予处罚的当事人,我们始终坚持重教育、轻处罚的执法原则,在法定量罚幅度内,能轻则轻,以促其改正为要则。 三、爱心操作,在关爱弱势群体的执法实践中显价值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swfk5tj.html
9.公司公告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七、 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否 八、 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否 九、 重大风险提示 本公司存在的风险因素已在本报告中第四节“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中“公http://basic.10jqka.com.cn/api/stockph/pubInfo/13640067/
10.论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内容提要】经济法的价值目标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心。但既往研究却过于分散。从体系化、分层次的角度,可将经济法价值目标体系界分为两个层次:工具性价值包含结果公平、经济安全和体制效率,目的性价值包含可持续发展。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弥补,构成一个完备的经济法价值体系。 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204156_6733.html
11.宗教法治化的十个问题——共识网专访备案时的这种“审查”,是一种程序性审查,不是对宗教团体内容的实质性审查。程序性审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 宗教团体完成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不是为了鉴定宗教团体的资质与好坏,没有价值判断在里面。这种备案核查对所有的宗教团体一视同仁。至于来登记的宗教团体 到底属于什么宗教,教义如何,采用何种经典,领袖与神职人员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19942.html
12.证券从业资格证考前复习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服务机构证从知识近年来,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比重持续提升,但个人投资者参与比例仍然较高。各类机构投资者中,证券投资基金对股票市场形成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1994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方式分为竞价和询价两种,询价交易占主导地位2021年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仪式举行。我国共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999258/article/details/130381689
13.李步云法哲学的体系和基本范畴论纲法律概念相对于法所要调整和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即现实的、客观的世界来说,它又是一种强烈的、鲜明的、意识性的社会现象。这种法的两重性是法的唯物认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由此产生并存在着,法与社会存在、法与法律意识这样两对基本矛盾。正是这两对基本矛盾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法的不同性质和特点,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837
14.关注数据价值实现动态过程,聚焦数据行为竞争规则优化︱法经兵言在关切多元利益的裁判理念指导下,司法实践对于数据纠纷案件着重于对数据行为正当性的判断,以及商业数据竞争以用户注意力争夺为本质的情况,实质性替代标准应当将着重点与关键点置于对于商业数据使用行为的评价和对实质性创新的判断,而非商业数据获取行为和商业数据合法性的判断。由于数据使用行为不仅影响经营者利益和市场秩序https://www.yicai.com/news/102397357.html
15.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③认为城镇规划是综合性的,因此拟定的开发规划将不可避免地会将一系列的内容整合到了一起。 2.2 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 激进的现代主义也逐步融入了相当保守的价值取向,强调保护、保留、保存,出现了对现代化更新某些内容的广泛抵触。 在主要城市周边设立绿带就是要致力于同时解决制约大城市发展和保护乡村的这两个问题。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08689717/
16.全球卫生法:全球卫生治理的新趋势传统的国际治理强调的是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而全球治理,它的价值取向更加具有普世性,是惠及各国与全人类的。传统的国际治理,其核心是一种国家利益的交换与平衡,而全球治理则是为了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安全,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对新秩序建构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推动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http://journal.healthpolicy.cn/html/20111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