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讲义

“法理学”一词本为日本汉字,是由日本近代法律文化的主要奠基人穗积陈重创造。

“法理学”和“法哲学”——“法哲学”概念的萌芽在西方至少可上溯至古希腊。“法哲学”作为一个概念是源自于德国近代哲学的。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的发表使“法哲学”这一概念广泛流传到西方各国。在后来的传播交融中,法理学与法哲学逐渐成为基本上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在英美学界,真正对法理学学科的独立产生影响的,是1832年奥斯丁的《法理学范围之限定》一书的出版。

三、法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一)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斯多亚学派(驾起了从雅典到罗马的哲学桥梁)(二)古罗马

1.职业法学家集团

2.成文法体系:《国法大全》

3.高超的法的分类技术:公法与私法的理论划分首度出现,私法理论体系得到极大发展,

4.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系统化

(三)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1.基督教一统天下对此前形成的法理的冲击。

(四)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宣告“近代”的到来。

(五)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学派: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普芬道夫

(六)19世纪分析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哲理法学派

(七)二战后法理学发展:派别繁多、三足鼎立(自然法学、社会法学和分析法学派)且互相靠拢、非法学思潮的影响

五、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的确定

法理学对于法律现象的研究应当具有三项主要功能,即经验功能、分析功能和规范功能。由此回答“法律是什么”,“法律应当是什么”等问题。当然法理学也要研究“法学方法”问题。

第一编法律本体论

第一章法律本质

法的本质属性

(一)法律的意志性与规律性

现代法律是指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律,是人们自由意志活动的产物,它贯彻、反映、体现的是人们现实的愿望、需求、主张和见解,即法律的意志性。法律既具有意志性,又具有规律性。法律的意志性决不意味着任意或任性,自由意志本身是自律的、理性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法是一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规律性)。马克思: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体现了法律的规律性)康德指出:自由的概念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概念。(意志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二)法律的利益性和正义性

1.现代法律是以权利与义务的形式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并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构成为权利与义务的基础性要素无疑是利益问题。法律对错综复杂的利益进行调节和配置必须有一定的标准——正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立法就是主权者运用法律的手段对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进行调整和配置,而行政机关执行法律与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实质上是把法律所体现与确立的利益分配的规则和原则具体落实到个案上,落实到特定的个人与群体上。

3.法律的利益性和正义性的关系:第一,利益性与正义性贯穿在法律的各个方面及其始终;第二,利益与正义是人类两个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需求,法律必须兼顾二者;第三,法律要运用以正义为核心的一整套价值准则去分配各种利益,调节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根本立足点。第四,在不同领域或不同具体条件下,法律对利益与正义二者的强调应有所侧重。

(三)法律的社会性与阶级性

1.法律的阶级性是指法律规范的存在,是以阶级分野和矛盾的存在为前提,其作用就是调整和协调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时呈现的属性。

2.法律的社会性是指法律在管理社会生产、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自由和权利方面所必需的,表明法律存在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共始终,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方面的属性。

第二节法律存在的基础

二、法律存在的道德基础

1.法律存在的道德基础所指涉的是法律的正义性和对人性尊严的尊重与保护。

2.“共同体生活是有秩序的”规定了法律的职责,而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本身就是人们对存在于各种事物里的秩序的认识和揭示

3.正义的法律也必定是对人性尊严予以尊重与保护的法律。

三、法律存在的社会基础

所谓社会基础则是指法律存在的客观依据。事实上,法律绝非人们的任意创造,而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需要有有效的社会调控机制的存在。

人类社会始终存在三方面的主要矛盾:一是社会秩序与人的思想与行为自由的矛盾。二是权威与服从的矛盾。如果没有一种共同规则来确立界限,国家组织就不能有效运行,而个人的权利也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三是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群体以及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在利益与道德观上的矛盾。

第二章法律本位

第一节法律权利

一、权利的存在形态

应有权利是权利的初始形态,它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

法律权利是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或通过立法纲领、法律原则加以公布的、以规范与观念形态存在的权利。现实权利,即主体实际享有与行使的权利。

二、法律权利概述

几种典型的权利概念概述,如自由说、资格说、利益说等。

法律权利是指社会主体享有的法律确认和保障的以某种正当利益为追求的行为自由。法律权利的法律性。法律权利的自主性。法律权利的可为性。法律权利的求利性。

三、法律权利的结构

结构作为某一事物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该事物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二是各个因素之间的构成状况如何。法律权利就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利益、权能和自由行为。

利益是法律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任何一项法律权利的背后都隐藏着权利主体的利益追求

权能是权利主体行使权利的资格和能力。

自由行为是权利主体根据法律规定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利益作为权利的追求,它是权利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权利行使的动力源泉。权能作为权利的基础,它是权利行使和实现的基本条件。任何权利都离不开权能的保障。自由行为作为权利的表现形式,它既是权利主体利益追求的手段、方式,又是权能的外化或对象化的形式。

四、法律权利与权力

(二)二者要求不同。

(三)二者追求利益的重点不同。

(四)二者的限制程度不同。

(五)二者实现的方式不同。

(六)二者的范围不同。

第二节法律义务

一、法律义务概述

法律义务是指社会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必须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责任。

1.法律义务的法定性

2.法律义务的国家强制性

3.法律义务的从属性

4.法律义务的从属性。

二、法律义务的种类

作为的义务是指义务人必须采取一定的积极行动来履行的义务。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其一,有明确的义务对象,它总是对特定主体积极做出某种行为。其二,履行义务的行为往往具有给付性质,即义务人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其三,履行义务的内容不仅是有某种行为,而且还包括行为的质量和方式。必须作为的义务是法律义务的主要形式。

不作为的义务是指义务主体不做任何可能侵犯权利主体行为自由和合法利益之事的义务。它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履行方式必须是义务人采取消极态度,即不干预、不阻止。该义务的不履行同样带来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第三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一、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对应关系是指法律权利一般有相对的法律义务存在。二者共同处于法律关系的统一体中。首先,在任何法律关系中,一方主体有法律权利,对方主体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反之亦然。其次,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每一主体在享有权利之时都对应承担一定的义务。

二、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

社会生活中权利义务的对等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生活中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是基本对等的。第二,在有的具体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也是对等的。

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对等关系并不是自有法律以来就存在。

THE END
1.道德与法律共同守护社会秩序的两座大厦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思想、道德和法律是三位一体的存在,它们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思想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形式,是道德行为的源泉;道德则是对人性本质的一种规范化追求,是人类行为准则之基础;而法律,则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手段,是保护公民权益、保障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这一过程中,思https://www.uhdbncghw.cn/dao-jia-ren-wu/234080.html
2.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实现之道法律资讯在法律框架内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法律秩序的良性发展。 https://kanfawang.com/post/21222.html
3.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辩论赛.doc正方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反方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道德正方一,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嘉宾,大家好,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总是离不开秩序,从小的方面说,出门有交通秩序,上班有工作秩序,从大的方面说,贸易来往有经济秩序,参政议政有https://www.jinchutou.com/p-101159929.html
4.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辩论词“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而作为反方香港中文大学队的辩论立场是“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双方的立场是由抽签而定的我们首先请南京大学的一辩杨蔚同学阐述正方立场,时间3分钟请(掌声)正方二:对方同学还是搞混淆了,把一个法律的概念和一个道德的概念混为一谈我要请问对方辩友的是,如果社会秩序需要有章可循,https://www.yxfsz.com/view/1630159927627583489
5.辩题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来维系第一,正方:社会秩序主要靠靠法律来维系 反方:社会秩序主要靠道德来维系第二,本方立场(我方:反方 社会秩序主要靠道德来维系)第三,自己对辩题的理解:我认为:法律只是一种手段,我们最后的目的是维持一种很好的社会环境,到了社会的后期,当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里,人人平等,人人一样,我们那时要的,恐怕就是道德了,不然,我们为什么现在要提倡道德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a1071f24b24fa712163a5ad69e182f80.html
6.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是依靠法律还是道德?现实原因: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够使得“法治”社会的积极意义才能够被释放出来,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群众基础作为条件,才能使得相关领域的储备人才“有用”,大量的宣传工作需要“教育”的加持才会“尽善尽美” 综上所述,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依靠的是“人尽其责”,法律与道德的地位处于辅助作用,教育才是主要https://www.jianshu.com/p/e071a206c9ef
7.于他人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的是道德的是正确的还是错6.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标准答案:对 7.道德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决定的。() 标准答案:错 8.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标准答案:对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4188878
8.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判断题】儒家强调建立社会秩序,不等于维护陈旧腐朽的社会秩序。()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道德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 )。 A. 社会要求 B. 社会规范 C. 社会愿望 D. 社会制裁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多选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远期汇率与利率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a536b1a9ef7d4cf1bf0fd9c78b03f062.html?fm=bdbdsc850f5d5c0425fd9a7fab77975bcdfab
9.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③原始社会习俗的目的是维护人们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④原始社会的习俗适用于本民族、本部落的成员;法律适用于国家主要所管辖的地域; ⑤原始社会习俗主要靠社会成员内心的信念、氏族首长的威信,由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是要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10.辩题:维持社会秩序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正方道德,请问正方三辩该正方:道德 三辩准备内容:1. **我方立场:** 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 2.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可操作性:** 法律具有强操作性,而道德无法用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社会秩序。强制力与平等:** 法律具有强制力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例如,“禽兽不如”这个词,道德无法教化他,而法律无论个体素质如何https://wen.baidu.com/question/1613687669025865387.html
11.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维护一定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其中基本的手段是A.教育和指导 B 维护一定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其中基本的手段是 A.教育和指导 B.规范和约束 C.道德和法律 D.警察和监狱 重点推荐指数: 答案解析 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都属于()。 A.经https://www.shangxueba.cn/zj16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