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莫言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正义

最近,有人起诉莫言并指控他的作品“侮辱革命先烈”、“美化侵华日军”一事在网上惹争议,从这一事件说明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不再是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可以任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颠覆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恶意丑化中国人,攻击中国共产党,造谣诬蔑人民领袖毛主席和革命先烈的犯罪行径。

一、老胡扣帽子

老胡在《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了莫言的“原罪”?》一文中诬蔑指控莫言的人是“扣政治帽子,对人搞无情斗争”。从这一点来看,老胡是非常霸道的。

老胡在说笑话了,试问,哪个犯罪的腐败分子不是在中国体制内成长起来的?如果不是正义的行为,为什么会迅速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文艺的批评界线又是什么?毛主席说:"我們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工作存在的问题时说:“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无论老胡如何狡辩,如何护犊子,我们还是要通过事实来求证是非曲直。

二、歌颂谁,揭露谁?

毛主席在“实践论“一文中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莫言曾经说过: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莫言这段话没错,问题是歌颂谁?揭露谁?什么是不公正?什么是黑暗,什么是恶?这些问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解读。如果莫言是站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立场上来写小说,必然会歌颂和赞美中国共产党,赞美八路军,赞美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和暴行,这是每一个稍微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识。反过来说,如果莫言是站在人民大众的对立面的立场上来写小说,歌颂日本侵略者,宣扬丑恶,丑化八路军也是一种必然。而莫言的小说中确实有刻意美化日本侵略者,宣扬丑恶,丑化八路军的事实。

这样就怪不得有人起诉莫言在小说中“侮辱革命先烈”、“美化侵华日军”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二条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第十八条?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等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以英雄烈士事迹为题材、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出版物的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

第二十二条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第二十五条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英雄烈士的近亲属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英雄烈士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不提起诉讼的,检察机关依法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七条......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毛主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支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八路军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部队,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坚持抗战,中国早就灭亡了。八路军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八路军的英烈们必须受到国家“英雄烈士保护法”的保护。

如果不起诉莫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们来看莫言的小说中究竟写了啥?

在小说《红高粱家族》中,有三支抗日队伍:土匪余占鳌的队伍、国民党冷支队长的队伍、八路军游击队(队长绰号江小脚)。

三支队伍中,余占鳌一心抗日,战功累累,而另外两支队伍则总是在战斗结束之后前来抢夺武器。

余占鳌第一次伏击日军成功,缴获不少枪支弹药,江小脚和冷支队长先后来到,找余占鳌敲诈战果。

小说是这样描述的,爷爷说:“妈的,我全不信你们(指八路军胶高大队),联合,联合,打鬼子汽车队时你们怎么不来联合?鬼子包围村庄时你们怎么不来联合?老子全军覆灭了,百姓血流成河啦,你们来讲联合啦!”

爷爷别别扭扭地掏出枪,瞄得那在万千人头中沉浮的土八路脑袋,勾了一下枪机,子弹正中眉心,两颗绿色的眼球像蛾子产卵般顺畅地从他的眼眶里跳出来。爷爷觉得,这个人的脸像一条漫长的道路,路上铺满土黄色的傲慢灰尘,灰尘中弥散着狡诈的狐狸气味。这张脸上打着鲜明的土八路的印记,是胶高大队!江小脚的人!土八路!

莫言在小说中也学会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样的口气骂八路军地方武装为“土八路”,小说中诬蔑八路军不是打鬼子,而是在抢武器,再看看这段描写:

“同志们!冲上去,抢夺武器!”八路在人群里大喊。

爷爷看到了,在乱纷纷的人海里,土八路脸上鲜明的特征。他们像溺水的人一样拼命挣扎着,他们脸上那种贪婪凶残的表情令爷爷心如刀绞,往日里慢慢滋生的对八路的好感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憎恨,爷爷准确地打碎一张又一张这样的脸,他自信没有枉杀一人。

老铁板会员眼里的泪水被愤怒的烈火烧干了,他昂着狰狞可怖的头颅,对着同样被细麻绳反剪了双肩的胶高大队衣衫褴褛的队员们咆哮着:“畜生!你们有本事打日本去!打黄皮子去!打我们铁板会干什么!你们这些汉奸!里通外国的张邦昌!秦桧……”

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依样画葫芦,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的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大队长江小脚身披一张硕大的红狗皮——那一定是我家那条红狗的皮,走在队伍前头,小脚蹀躞,狗毛翻滚,粗大的狗尾巴夹在双腿间,狗尾巴梢尖拂动着地面。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他们披狗皮的方式都是一样的:狗的两条前腿皮用麻绳捆扎,套在人的脖颈下;狗皮的肚腹两侧,穿两个洞,拴两条麻绳,两根麻绳在人的肚脐处打结。胶高大队因为人人身披狗皮,确实像亢奋的狗群一样往敌营冲去……

胶高大队是一支英雄的抗日队伍,却被莫言描写成了身披狗皮、口学狗叫,狂冲滥打的一群小丑,可见莫言对八路军是多么地仇视。

在《丰乳肥臀》中第四章第七节,莫言刻意地叙述八路军的公安人员和民兵拷打“我”(上官金童)和他的母亲(上官鲁氏),逼迫她承认“长期窝藏高密东北乡头号反革命分子,血债累累的凶手,人民的公敌司马库”。

司马库是上官鲁氏的二女婿,国民党还乡团团长。司马亭和司马库带着还乡团赶走了共产党八路军,群众欢天喜地,夹道欢迎还乡团,司马亭和司马库,为了庆祝把八路军(爆炸大队)赶出大栏镇,就杀猪、杀牛煮成一盆一盆的猪牛肉,摆大村中间的一排桌子上,还从地里挖出好些大缸陈酒,放在摆肉的桌子旁边,叫人尽管喝酒,尽量吃肉,尽情欢乐!还乡团还把蛟龙河上的冰炸开许多大窟窿,让群众捕鱼改善生活。

司马库赶走八路军的时候,笑得前仰后合,几乎从骆驼上歪下来。他拍打着驼峰上那撮毛,对着两侧的骡兵和他身前身后的众人说,“你们听到他在喷什么粪?根据地?做客?土骆驼,这里是老子的家,是老子的血地,我娘生我时流的血就在这大街上!你们这些臭虫,吸饱了我们高密东北乡的血,是时候了,你们该滚蛋了!滚回你们的兔子窝,把老子的家让出来。”

几年之后,当爆炸大队改编成一个独立团杀回来时,司马支队那些被枪毙的士兵和军官,无不感到委屈。在莫言笔下,司马库是个英雄好汉,司马库夫妻打走了八路军来感谢母亲,在她“乳沟里洒上了法国巴黎生产的紫夜牌香水”,司马库还对她说:“老岳母,感谢您为司马家护住了这条根,从今以后,您就等着享福吧,高密东北乡是咱们的天下了。”

在莫言的笔下借司马库的口中“这些臭虫,吸饱了高密东北乡的血”来丑化(八路军)。

母亲并无异议,对辛苦抚养他的儿子也没有半点牢骚,只是对司马库的妻子说:“你要真有孝心,就给我图下几担谷子吧,我是饿怕了!”

一年后,八路军又打回来了,还乡团被歼时,莫言特意写明白,司马库在危急中仍然关心人民,对着手下人大叫:“投降吧!兄弟们,别伤了老百姓。”

于是老百姓和国民党俘虏一起关进了风磨房,就连“我”(金童)这样的小孩子也不放过,几乎要“杀全家”了。

莫言借磨房里一只白毛老鼠的话来点明,这是“强者为王,弱者为贼”。还特意描写了一场蛇吃鼠的狰狞状。

《丰乳肥臀》中,莫言描写在革命根据地的高密东北乡兴起所谓“寡妇改嫁”,把寡妇们“像分配母鸡一样”分配给镇上的光棍汉时,连腿上生着毒疮的杜瘸子都分到了一个面皮白净,眼里有萝卜花的年轻寡妇。那寡妇看到杜瘸子那条像烂藕一样的病腿,不由地泪珠滚滚,哭着向一个身材高大的女干部求情免嫁,女干部不耐烦地说:“哭什么,腿流脓怕什么?”头发花白的母亲也难以幸免,被分配给了司马亭,当母亲苦笑着对女干部说:“闺女,他弟弟是我的女婿。”回答是:“那有什么关系?”

过去国民党反动派诬蔑共产共妻,灭绝人伦,也只是流于空洞的叫嚣,当时没有一篇文学作品予以具体地描述。几十年后,莫言却在迎合当初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理念写成了小说。

国共两党几十年的斗争,谁是谁非谁得到人民的拥护,谁给人民带来灾难早有定论,莫言却不顾历史事实,把人民的苦难全都推给共产党,用心何其毒也!

莫言在描写日本侵略军时用的却是另一种笔调,本性残忍的日本鬼子,居然发现一个正在分娩的中国产妇,然后就“救死扶伤”地派温情款款的军医帮助接生,及时救活了产妇和婴儿,这不是美化日本侵略军是什么?

莫言在小说中写到日本鬼子两次侵犯大栏镇,却没有一次提到日军烧杀光掳掠,污辱和强奸妇女的罪恶,而是描写得军纪严明,个个洁身自律,秋毫不犯,并通过普通人物的语言来表白“日本人不是爹生娘养的?他们跟咱这些老百姓无仇无怨,能怎么样咱?”莫言至今还没有忘记宣扬“大东亚共荣圈”的精神。在小说中,莫言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立场上,和中国人民开了一个多么谎谬的国际玩笑!

在《生死疲劳》中有个地主叫西门闹,莫言描述他并不坏,甚至说是个大善人,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一大早就要去拾粪,“大老远就能闻到狗屎的气味。一个地主,如果对狗屎没有感情,算不上个好地主。”正是凭着这种对狗屎的感情,他成了地主。“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他救了蓝脸的性命。这样的一个地主,就因为他有地,于是他就成了坏人,被枪毙。”

在莫言笔下,凡是地主、还乡团、日本人(所有人民的敌人)都可以是好人,都可以拥有正面的形象,唯有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形象是负面的,人民群众的形象是愚昧麻木的。

莫言在歌颂谁,丑化谁,这不是昭然若揭么?

五、结论

所以,按照李敖先生的话说“除了苏联文学家写的那本《静静的顿河》是赞美苏联以外,其他都是要和自己的祖国作对,现在流行这样子,要出卖你的祖国,这些洋人才高兴”。洋人满意才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劝老胡一句,年龄大了,不要动不动就动肝火,象吃了炸药一样,给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们打棍子,扣帽子,这完全玷污了文人的名声,实在是“有辱斯文”。人们按照规定程序向政法机关起诉是扣政治帽子吗?那天下所有打官司的原告不都是扣政治帽子?老胡,你太敏感了,我发现你只要看到和你价值观不同的人群,你就会对别人打棍子,扣帽子,以势压人,完全是一副“文痞”的姿态。不过这次老胡的表现还是比较好,没有给别人扣上“极左”的帽子就万幸了。千万不要把自己看作是老子天下第一,有话好好说嘛。

人们按照法律程序起诉莫言只是为了维护法律正义,不是扣政治帽子,请老胡不要乱扣政治帽子。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法律维护的不是正义,而是秩序这个世界上来自宏顺工艺品法律维护的不是正义,而是秩序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合理而不合法的,比如说武松怒杀西门庆,合理而不合法,所以武松被判了发配沧州。同时也有很多事情是合法和不合理的,比如青少年的校园霸凌问题,明明那些小恶https://weibo.com/2842503064/MBUdNFjDA
2.法律维护的“正义”是:秩序,不是公义。(正义回廊)影评《正义回廊》 法律维护的“正义”是:秩序,不是公义。法律维护的“正义”是:秩序,不是公义。而秩序是建立在规章制度之上,而规章制度是以“相对公平”为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建立在符合共同认知的“事实”之上。 剧中审理的环节相对于案件看似公平、公正,但最终裁决权却交给最容易“情绪化”的陪审团。最终,让整个审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99316/
3.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这种愿望无疑是非常好的,但是为了切实有效地发挥司法在当今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中国国情和语境下对“司法防线理念”进行进一步辨析。 从渊源上看,“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个命题,实质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及其司法社会为背景提炼出来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存在和运行是有https://www.bkw.cn/flzyzgks/ask/1852506.html
4.法理学法律意识法律的这一局限性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难以根本性颠覆。在我看来,虽然不能根本解决,但可以通过国家变通立法制度和增强道德、习惯、礼教的约束,既使其保有法律权威也能顺势灵活应变,不僵化死板,以维护最大最多的正义。 二、外部强制: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法律秩序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6y71mi7.html
5.读书:法治的细节第一,我们必须承认人们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晓。 第二,复杂的社会并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有时善与善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法律在面对这种冲突的时候,是一个中立的裁判的身份,在对立观点中寻求一个平衡,并且以程序正义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这同时也是法律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https://www.jianshu.com/p/56a8371e9752
6.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的正义性在于: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产生出来的。这种经济交易作为当事人的意志行为,作为他们的共同意志的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