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观代表你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是左还是右,是激进还是保守,是理想还是现实,是乐观还是悲观……
(2)人生观代表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成为有钱人,还是成为人生的体验者,是成为老师,还是成为行业专家,是成为有思想的人,还是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3)价值观则代表你觉得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是名是利,是过程还是结果,是付出还是索取,是国家还是自己,是家庭还是职业……
人的三观其实是会变的。
学生时代的三观更多是学校给的,用各种标准答案给的(我的体会是: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之类的)。
刚走上社会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但学生时代的三观已经在思想中根深蒂固,以至于三观开始分裂,内心开始挣扎(回忆起我自己的话,彷徨,迷茫,空虚感)。
三十岁后,不如意的事越来越多,对社会越来越了解,有些人屈从现实,有些人不服输继续奋斗,有些人展露才能开始影响社会。此时我们分裂的三观开始收敛,而我属于还在继续奋斗的人。
1、面对世界
有机会多出去走走,多结交几个其它民族的朋友,你会觉得,在友善和包容的环境下,你的心情和生活可以更好(在《骑车回巴黎》一书中,对中东国家的友善很是深刻)。
你可能会说,不是我们不想这样,是别的国家不容许我们发展。老实说,大的层面我也感受不到,但就我所在的互联网计算机行业而言,我觉得世界的开放性越来越好,开源项目空前的繁荣,互联网文化也空前的开放。在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我们享受了太多开源和开放的红利,别人不开放,我们可能在很多领域还落后数十年。
随着自己经历越来越多,也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自己越来越渺小,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运作规律和方法,还有很多事情超出了我能理解的范围,更超出了我能控制的范围。
2、面对社会
在网络中:
很多讨论不是针对事,而是直接骂人,随意给人扣帽子。
非黑即白,你说这个不是黑的,他们就会把你划到白的那边。
Greatmindsdiscussideas(伟人谈论想法)
Smallmindsdiscusspeople(庸人谈论他人)
说长道短,你既不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也不会让你有所成长,更不会提升你的影响力。记住,你的影响力不是你对别人说长道短的能力,而是体现在有多少人信赖你并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因此,多交一些有想法的朋友,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哪怕没有成功,你的人生也会比别人过得有意义。
3、面对人生
《教父》里有这样的人生观: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事实上作为男人,前两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圆满,做到第三步堪称伟大,而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这也是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阶段做什么样的选择。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深以为然,而且,我觉得选择和决定,比努力更难。
选择是有代价的,而不选择的代价更大;选择是要冒险的,你不敢冒险时风险可能更大;选择是需要放弃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想等你老了回头看时,好多事情在年轻的时候不敢做,可你再也没有机会了,你就知道不敢选择、不敢冒险的代价有多大了。
这世上根本不会有什么完美,只要你想做事,有雄心壮志,你的人生就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坑(正如电影《砂之女》所表达的),你所能做的就是找到你喜欢的方向跳坑。
正如本文开头说的那样,你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你是喜欢领导还是喜欢跟从,你是注重长期还是注重短期,你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你对这些东西的坚持和守护,成为了你的“三观”,而你的三观影响着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影响着你的人生。
4、价值取向
下面是一些大家经常在说,可能也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我也谈谈我的价值取向。
2.技术。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我并不害怕要学的东西很多,因为学习能力是一个好的工程师必需具备的能力,所以我不惧怕困难和挑战。我觉得争论语言和技术谁好谁坏是一种幼稚的表现,没有完美的技术,工程(Engineering)玩的是权衡(tradeoff)。所以,我对没有完美的技术并不担心,我担心的是,当我们进入一家公司后,这家公司会有一些技术上的沉淀,也就是针对公司自己的专用技术,比如一些中间件,一些编程框架,lib库什么的。
然而,如果有一天失业了,大环境变得不好了,一个管理者和一个程序员要出去找工作,程序员会比管理者更能自食其力。因此,我并不觉得管理者这个职业有意思,我还是觉得程序员这个有创造性的职业更有趣。通常来说,管理者的技能需要到公司和组织中才能展现,而有创造性技能的人则可以让自己更加独立。相比之下,我觉得程序员的技能可以让我更稳定更自由地活着。所以,我更喜欢“电影工作组”那样的团队和组织形式。
4.打工。对于打工,也就是加入一家公司工作,无论是在小公司还是大公司工作,都会有利有弊,任何公司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这个需要承认。首先我必须完成公司交给我的任务(但我也不会是傻傻地完成工作,对于一些有问题的任务我也会提出我的看法)。然后,我会尽我所能找到工作中可以提高效率的地方,并改善它。在推动公司/部门/团队在技术与工程方面进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进步是需要成本的。有时候,这种成本并不一定是公司和团队愿意接受的。
另外,从客观规律上来说,某件事的进步一定会和现状有一些摩擦。有的人害怕摩擦而选择忍耐,我则不是,我觉得与别人的摩擦并不可怕,因为大家的目标都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做事的标准和方式不一样,这是可以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反而,如果没有去推动这件事,我觉得对于公司或对于我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对人生的浪费。敬业也好,激情也好,其就是体现在你是否愿意冒险去推动一件于公于私都有利的事,而不是成为一个“听话”、“随大流”、“懒政”的人,这样即耽误了公司也耽误了自己。所以,我更信仰的是《做正确的事情,等着被开除》,这些东西,可参看《我看绩效考核》,以及我在GitChat上的一些问答。
5.创业。前两天,有个小伙跟我说,他要离开BAT去创业公司了,他觉得在那里更自由一些,没有大公司的种种问题。我毫不犹豫地教育了他。我说,你选择这个创业公司的动机不对啊,你无非就是在逃避一些东西罢了,你把创业公司当做一个避风港,这是不对的,因为创业公司的问题可能会更多。去创业公司更好的心态是,这个创业公司在干的事业是不是你的事业?说白了,如果你是为了你的事业,为了解决个什么问题,为了改进个什么东西,那么,创业是适合你的,也只有在做自己事业的时候,你才能不惧困难,勇敢地面对一切。那种想找一个安稳的避风港的心态不会让你平静,你要知道世界本来就是不平静的,找到自己的归宿和目标才可能让你真正平静。
正因如此,在我现在的创业团队,我不要求大家加班,我也不灌洗脑鸡汤,对于想要加入的人,我会跟他讲我现在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机遇,并让他自己思考,我们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他自己的事业诉求?还可不可以更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理想去活一次,追逐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并不容易,需要有很大付出,也只有你内心的那个理想才值得这么大的付出……
最后,对于我“不惑之年”形成的这些价值观体系,也许未来还会变,也许还不成熟,总之,我不愿跟大多数人一样,因为大多数人都是随遇而安或随大流的,他们觉得这样做风险最小,而我想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做真正的自己。就像我24岁从银行里出来时想的那样,我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专业(计算机科学),待在了一个正确的年代(信息化革命),这样的“狗屎运”几百年不遇,如果我还患得患失,那我岂不辜负了活在这样一个刺激的时代?!我只需要在这个时代中做有价值的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