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党内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廉政中国正是秉承这一精神,将“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作为整个平台的指导思想展开。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有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廉政文化建设以时政融合民族传统文化文明成果的方式展开,不仅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践行,亦将为凸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出更为积极的廉政文化建设成果。

(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礼法观念,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内在关系

我们谈到的法,在传统国学经典分类里,属于礼的范畴。礼,指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共同接受的合于上善自然精神的现实作为规则和人事秩序。《春秋左传桓公二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在这里很清楚地标明为法规政令。《礼经礼运》:“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规则、秩序。《尔雅释诂》:“典、彝、法、则、刑、范、矩、戛、庸、恒、律、职、秩,常也”。常,常规、常理、法理、律令、秩序。由此看到,在任何时期的社会生活及行政关系中,法律与秩序是国家与民众存在与生存的根本保证,总的来说也就是公众认同的公平与正义的准绳。

(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尊崇为“德政”

德,凸显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现实作为,这在传统国学经典里有很明确的定义。《尚书周书立正》:“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有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德,由内及外,表露出的现实情态,有德、义德、容德,描述的是能够凸显各种思想内涵的现实作为。《尚书周书立正》:“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显德,讲的是已经表露出来的优秀个人修养与高尚的现实作为。

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以古鉴今,任何时候以公平正义的法律为准绳,以崇高美好的道德为基石,都是建设一个繁荣富庶的国家、构成美好和谐社会所必需。

(三)立根务本就是要“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

传统国学经典《论语学而》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句子。“君子务本”指的是君子恪守遵循仁义礼秩而作为,“本立而道生”讲的是因为恪守仁义礼秩的原则行事。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11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由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立根固本”就是共产党人的经世之准绳、基石。“立根”指的是共产党人必须恪守的秉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自我约束与勉励之“准绳”,“固本”是对“立根”的践行,属于共产党人的德操范畴,是共产党人自我修养之“基石”,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下足功夫“立根固本”,则是对全体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笃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与德的最殷切的寄望与引领,也是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恪守与践行的准绳与基石。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廉政文化的建设就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的原则来展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清正廉明,反腐倡廉、服务人民,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立根固本”的共产党人的法与德践行在无我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准绳与基石之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里做出积极贡献。

(一)结合对国学经典创新性学习,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内容

以传统国学经典辅助廉政校园建设,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是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一种文化创新方向,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践行,亦将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更多的勃勃生机。

以此为索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到更多的养分,在明确严肃性、严谨逻辑性、增加趣味性、注重普及性等方面亦可以从传统国学经典中获得更多的理论辅益。

(二)完善学院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此外,还应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学校法规制度的配套、完善,形成具有时代内涵、学校教育新特点、涵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的先进制度文化,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凸显“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的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我们坚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建设廉政中国的养分并以此辅助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展开极具历史意义,既有益于新时代的廉政建设,又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THE END
1.法治基石与社会准则,构建法治社会的法令力量行业保障法令有法令,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和准则,我们要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法制体系,加强法律实施,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为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https://app.hujyw.com/post/2820.html
2.关于法治和道德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BC.道德具有规范作用,滋养法治精神 D.道德对法治文化有支撑作用,比法治更重要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A.法律是准绳B.道德是基石C.法律和道德D.道 (),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91/41810111.html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下列古语与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内涵相契合的是: A. 德明而易从,法约而易行B. 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C. 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D.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https://m.ppkao.com/wangke/daan/32d203e0f17a4b83a4bd2b38fd46e683
4.九上道法知识点10.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如何发挥作用? (1)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道德相得益彰。 11.党的性质 (1)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2.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https://m.360docs.net/doc/c78030272.html
5.吴建雄:监督调查处置法律规范研究(二)为民网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化化。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http://www.wmtv.cn/mobile/sywm/2848.html
6.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有()题目与答案 参考: 法律准绳,道德是基石;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和道德可以相互转化;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AI 重新 最新 【选题】如果将人眼比作照相机的话,则相当于暗盒的是( )。 查看题目与答案 【选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舆论、( )和内心信念,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行为和活动https://www.shuashuati.com/ti/2f9de7c2e7534453a6ec164431311641.html?fm=bdbe667425c2b45921693f82ee08baf5c3
7.张天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正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http://www.kunlunce.com/e/wap/show.php?classid=161&id=112490
8.德治与法治核心要义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1548298
9.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德治和法治的关系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实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http://www.sdgwy.org/html/ggjczs/fl/202304/51_7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