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要求人们要相互帮助;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分成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公共生活规则三大部分。
20字基本道德规范是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四德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诚实守信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原则。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没有教育)
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
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
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是遵纪守法。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也包括保护文物环境、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职业道德的五项基本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处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时,应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宗旨的先进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党风廉政建设一般不属于道德建设范围。
古人认为在无人监督时,依然能严格按道德规范要求行事的修养境界是:慎独
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将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不是中国特色。。。)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最高表现和核心所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原则要求与其他规范的统一。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充分考虑人们在觉悟程度、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不选经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人们必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二、社会公德
公德规范作为人类生活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在具体践行上并不存在困难
而一些公众认为社会公德只是“生活小节”,无需注意,也是造成社会公德“知”“行”脱节的一个原因
公德、规范作为人们的生活准则,并不难理解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分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公德建设;二是职业道德建设;三是家庭美德建设。
社会公德建设应以“仁爱”为重点;职业道德建设应以“诚信”为重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简明性和渗透性等特点。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
选: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
不选:遵守社会公德是推动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步骤
社会公德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不选与个人品德有关的道德,属于私德)
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三、公民道德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起码要求。
社会道德只有与个人品德相结合,才会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力量。
公民道德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他的全体公民提出的普遍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错误!)
公民道德规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构成。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正确)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公民道德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错误!)
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取决于道德养成的长期性和社会转型的艰巨性。
公民道德建设是指公平性和广泛性的道德建设,它着眼于公民这个称谓,强调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层次的道德共性。(错误!)
公民道德建设是指全民性、全社会性的道德建设
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协调、组织的具体职责。(不是政府)
公民道德建设是纠正道德失范的必由之路。
公民道德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思想道德建设: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思想道德体系,既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集体主义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没有利益均衡层次)
(1)无私奉献的最高层次,它要求人们时时处处严于律己,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不计报酬,具有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2)先公后私的普遍层次,它要求人们在坚持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来谋取个人的正当利益,自觉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3)义利兼顾的基础层次,它要求人们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来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
集体主义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集体利益处于首要地位;其次,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再次,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注意层次性,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公务员等)
劳动具有鲜明的道德意义,对劳动抱什么态度,是衡量人们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
人民群众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道德,在社会中产生无形的力量,说明了道德的群众性和社会性。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关键还是要靠公民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通过内化来实现。(不选: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相融合
六个坚持包括:
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
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没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市场经济越发达,把诚实守信作为契约道德的核心范畴和交易规范性的要求就越高。(不要看错成越低)
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不断加大正面宣传。(错误)
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背诵的道德格言越多,他的道德修养就越好。(错误)
一个人受教育程度高,背诵的道德格言多,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但是道德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之间无必然联系。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是提高劳务者素质的唯一途径。(错误:过于绝对!)
四、职业道德
加强公民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促进个体完善、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公民的必要条件
有助于提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观点是: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说明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事物本身首先引起的,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性,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职业道德的特点有:
(1)在范围和对象上,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对象的特定性。
(2)在内容和结构上,职业道德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继承性。
(3)在形式和方法上,职业道德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4)在实现形式上,职业道德具有自觉性和实践性。
一定社会中的具体职业的特殊性直接规定了该职业的道德内容。
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范围内应当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人民性和行为的表率性,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是:他律到自律
公务员职业道德价值取向:
基础价值取向——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核心价值取向——建立健全责任监控机制;
根本价值取向——维护社会公正;
目标价值取向——培育高尚人格。
公务员职业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是:为人民服务
“一切听从领导指挥”这种思想实际上反映了员工对上级领导的盲从。(不体现忠诚)
作为医疗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善用的语言包括礼貌性语言、解释安慰性语言、鼓励性吾言、保护性语言和体态性语言。(不用专业性)
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
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以及职业荣誉等方面。(没有职业规划、职业技能)
—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一定的职业活动领域,这体现了职业道德的(有限性)特征。(不选行业性)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社会个人、团体或组织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或传统习惯,(没有教育准则)
职业道德的特征有职业性、实践性、继承性、多样性和具体性。
职业道德的形式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
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是:坚持真理、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光明磊落。(没有一视同仁)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错误!)
遵守职业道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错误!)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是对职业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的个人或组织。
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职业道德建设需要遵守的四大基本原则:政治原则、诚信原则、责任原则、服务原则。(不选技术支撑、效益第一)
从业人员的忠诚、审慎和勤勉是职业活动中内在的三个具有原则意义的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建设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对物质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
讲奉献精神,就不能提利益追求(错误)
无私奉献精神要同人们的正当利益追求相结合
优质服务是职业道德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优质服务是职业生命力的延伸。
对一切从业人员来说,只要从事职业劳动,在其特定的职业生活中都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这强调了职业道德的普适性。
职业道德修养:
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借以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较高的境界。
职业活动中,员工要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应努力做到爱护公物、节约资源、艰苦奋斗。
职业道德行为评价能起到裁判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和导向作用。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以德治国的核心要素。(不是依法治国)
我国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特征包括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节的有限性。法律的特征不包括内在的自律性。
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立事之基、为政之根。
职业道德具有多样性,即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因此职业道德不具有调节的普遍性。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对工作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爱岗敬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不选:热爱本职,扎实工作)
办事公道需要做到不被人情所迫、不为浮华所动、不畏权势所属、不受名利所惑。(没有不计个人得失)
职业道德是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职业道德的定义简单讲就是人的行为应该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地为人做事,讲信用、守诺言,这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准则。
职业道德情感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选择道德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职业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会积极地影响和调节人们的道德行为。(错误,也有好坏之分)
职业道德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体现在:
(1)职业道德是个体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职业道德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
使职业道德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公共行政权力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公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求,情为民所系,而不是提高行政效率
慎独自律是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拷贝和使用免费软件,没有违背职业道德
青年马克思在谈到职业理想和价值选择时曾经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这句话体现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是:奉献社会
从业者的下列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有:
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尊重职业对象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求、
遵守规章制度,秉公办事,不滥用职权
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职业道德也随之越发完善。
职业道德的特点:
(1)鲜明的行业性:所规范的是每一种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只适用于本行业,不具有全社会的普遍适用性。行业性是职业道德最显著的特点。
(2)适用范围的有限性:例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要求不适用于医务工作者,而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要求不适用于教师。因此,职业道德的适应范围不是普遍的,而是特定的,有限的。
(3)表现形式多样性
(5)相对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决定了与反映职业特征相适应的职业道德也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只要一定的职业连续存在下去,与这一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就会延续并存在下去。如商业“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医务行业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等,千百年来为这些行业的人们传承和遵守。
五、法与道德的关系、家庭美德、行政道德
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平衡功能。(没有自律功能)
法与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但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二者调整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调整的范围更为广泛
(2)内容不同,法律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重义务的一面性
(3)表现形式不同,法律具有确定的表现形式,而道德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
(4)强制力不同,法律具有强制力,而道德仅存在于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中。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不选: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这意味着法律是道德的行为准则,而不是内在的道德良知和思想准则。(错误)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功能互补的基础。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精神的“他律”;
道德是依据社会與论、生活习惯、传统伦理、内心信念等来驱使和维持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法治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
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共同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自律性。不包括实践性。
法律与道德都具有阶级性
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则必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错误)
法律与道德各有自己的调整范围,前半句是正确的,但后半句是错误的,比如违反程序法的行为不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法与道德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强制性。(错误)
法律和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都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
然而两者约束性、强制性的方式、程度有极大的差别。法律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具有国家的强制性,道德是一种内在强制力。
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法律是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
法与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不同!(道德在阶级消灭后仍将存在并进一步发展。)
两者形成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同;两者实施所凭借的强制力不同
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没有朋友)
法律原则:尊老爱幼、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行政道德的核心规范是:勤政。(不选廉政)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行政道德具体规范有:(1)勤政;(2)廉政;(3)遵纪守法,依法行政;(4)实事求是,科学行政;(5)热情待人,协调行政。(没有廉洁自律)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不需区别先进性和广泛性。(错误)
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广泛性要求是先进性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要求是广泛性要求的方向和趋势,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也有着严格的界限,需要加以区别。
社会主义国家以(造福人类)作为制定和执行科技政策的道德最高宗旨。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包括:(不选:党风廉政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
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行政道德的说法,正确的有:
我国的行政道德是社会主义行政道德
我国的行政道德往往由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
(错误: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应该限定在行政管理活动期间)
(错误:行政道德的履行是法制性的)
家庭美德规范是家庭关系的(调节手段)和社会评价标准。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人们必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不选个人意识、改革开放意识)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现实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