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2021年9月6日第01版△
9月6日,《人民法院报》头版报道了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第四人民法庭法官前往该县太集乡廖家坪养老院,就因遗产分割引发的两起纠纷进行巡回审判。村委干部、当地群众等20余人旁听庭审。
原告谭某共育有4个子女且均已成家。去年老伴去世时,留下的一笔存款被大儿子占用,其他子女为此产生隔阂,拒绝赡养谭某。后老人便独自生活在养老院,经村委干部多次调解未果后,谭某将4个子女告上法庭。
案件立案后,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第四人民法庭法官决定上门开庭。庭审现场,法官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耐心引导被告正确认识赡养母亲的法定义务。最终,大儿子主动将存款返还给母亲养老,谭某也表示愿意继续居住在养老院,4个子女同意按月支付赡养费。
#法庭介绍#
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第四人民法庭位于忠县长江南岸的东溪镇,前临长江水,后倚翠屏山,下辖人口23万余人、9个街镇。2008年3月,为适应辖区区位特点,院党组对第四人民法庭进行重组,将法庭干警均安排为女性,充分发挥她们温柔、耐心、细心的优点,践行柔性司法,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认可。因此,第四人民法庭又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女子法庭”。
近年来,“女子法庭”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荣记市级集体三等功,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先后被确定为忠县党外代表人士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忠县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和忠县忠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在第四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法庭工作予以肯定。
法庭全体干警△
开展特色调解
矛盾调处尽显司法温度
对于传统民事纠纷,一判了之往往不能彻底化解矛盾。法庭干警根据多年审判实践,总结出“以同理之心催化调解、以真诚之心成就调解、以关爱之心巩固调解”的“三心”调解法,提炼出“微笑、事例、倾听、上门”四大调解法宝,如春风化雨般将矛盾化解于细微之处。
和谐歌△
法庭干警将法治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创作《劝和谣》《家和谣》《和谐歌》,用群众熟悉且易于接受的民间俗语阐述法律术语,实现调解语言通俗化。在调解场地的布置上,突出“和”的温馨和感化作用,将弘扬家庭美德、社会道德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调解室内陈列传统农具檑子、蓑衣、斗笠、石碾、石磨,以及镌刻在木板上的“忠、孝、仁、和”等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营造良好的调解氛围。设立“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配备现代简约桌椅、沙发等设施,营造以和为贵、温馨舒适的调解环境。
法庭干警针对不同案情,通过书写各具特色、具有针对性的《劝导书》《法官寄语》《冷静期·N问》等,围绕亲情释法说理,用动情的语言进行调解,最大限度修复情感裂痕,促进矛盾实质化解。
完善便民举措
让群众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
“女子法庭”辖区集山区、库区和农村于一体,地形复杂、山高坡陡,群众参与诉讼较为不便,法庭干警积极探索,推出一系列便民措施,打造诉讼绿色通道。
案后回访△
一方面,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运用“四易”平台,发挥“远程共享法庭”功能,积极开展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开庭,减少群众诉累。另一方面,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建立“假日法庭”“院坝法庭”“田坎法庭”“夜间法庭”“榻前法庭”,让法槌在田间和农家院坝响起。同时,建好用好便民诉讼联络站,组建“调解帮帮团”,精准对接“老马工作室”“一庭两所”,让人民调解员、村社干部等共同参与纠纷化解,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火炉边的调解△
善广乡的向大爷与邻居因一堵墙的权属问题发生纠纷,一气之下将邻居告上法庭。考虑到向大爷年事已高且腿脚不便,法官决定将庭审现场搬到农村院坝。庭审前,法官在村民处了解到,两家同属一个家族,向大爷与邻居几十年来关系都很好,如今发生争议就是为了争一口气。鉴于此,法官在开庭前实地查看争议墙体后,当即邀请驻法庭“代表委员联络站”的人大代表、村干部共同参与调解,引导心平气和解决争议。在各方的努力下,向大爷与邻居达成协议,并申请撤回了起诉。
延伸审判职能
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动能
“女子法庭”辖区建设有乌杨生态工业园区、水坪产城融合园区等产业园区和电竞小镇、新生港码头等多个重点发展项目,近年来各类纠纷多发易发,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矛盾纠纷。法庭进一步延伸审判职能,建立完善片区综治联动机制,对可能引发信访、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法官团队在事前适时介入,参与法律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预案制定,推进党委政府决策实施和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有机统一。
“女子法庭“与东溪镇人民政府召开会议△
针对辖区移民人口较多的现状,法庭及时成立审判小组,加强与行政机关沟通协调,审慎化解土地拆迁、征地补偿等纠纷,助力实现“移民大县、信访小县”目标。落实“一街道一法官”机制,组建2个法官团队对接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建立“一对一”走访民营企业制度,协助企业梳理经营管理风险,指导完善规章制度,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立足全县旅游发展实际,在三峡港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烽烟三国”旅游景区设立集纠纷预防、法律咨询培训、矛盾化解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法治工作站,配备“1+1+X”工作团队,依法及时化解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纠纷。对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标的较小的旅游纠纷,就地办案、当场审理、快捷调处、及时兑现,努力为游客提供“安心、放心、舒心”的旅游环境,为经营者创造“公平、有序、诚信”的经营环境。
乡村振兴法治工作站“烽烟三国”站△
精准普法宣传
厚植基层法治沃土
“女子法庭”干警牢记司法为民宗旨,将法治信仰化成脚下足迹,注重在巡回审理中开展法治宣传和教育,积极向旁听群众讲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通过印制宣传资料、设立宣传点、举办法治讲座等方式,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近五年来,共进村入社开展工作320余次,举办法治宣传近300场次,向村社群众发放普法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待群众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
四法庭巡回审判向旁听群众普法△
“女子法庭”还将审理的真实案例精心改编成群众乐于接受的法治微电影、舞台剧,用生动的文学作品将法律精神和条文含义传递到群众身边。
此外,“女子法庭”还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孩子,我们回家》《冬儿》、微电影《心里的刀子》等。其中,《心里的刀子》获评“全国法院第四届十佳微电影”。同时,加强与电视媒体合作,中央电视台农村农业频道“乡理乡亲”栏目到法庭拍摄的《大杂院的纷争》《不该推倒的墙》等审判新闻纪实专题片,重庆电视台“拍案说法”栏目到法庭拍摄的《以爱之名的伤害》《父亲车祸之谜》等普法案例,一经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2021年接受央视采访△
坚持以文化人
争做司法为民践行者
“女子法庭”坚持加强以“忠诚、巾帼、尚法”为核心的法庭文化建设,围绕“工、青、妇、法”四个条线积极争创国家级荣誉,为队伍建设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发扬新时代忠文化精神,创作《女庭赋》,设立荣誉室,打造忠文化墙,开凿“思源井”,时刻鞭策干警不忘职业本分、常怀感恩之情,争做“有思想、有品位、有能力、有责任、有业绩”的“五有”干警。
女庭赋△
注重法庭干警业务综合素养培育,打造“梦溪轩”读书屋和“淡淡花沙龙”活动室,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常态化开展“政治生日”“参观红色基地”等党建活动,不定期举办读书班、演讲比赛,让干警智慧与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升华。“女子法庭”被市委宣传部授予“学习型党组织”称号。完善多岗位锻炼、多层次培养机制,先后选送干警15人次到上级法院、团市委培养锻炼,干警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法庭已成为干警成长成才的摇篮,先后6人被提拔为院中层干部,1人被提拔为党政部门负责人,30余人次获得县级以上表彰。
法庭还积极组织干警参加业务技能竞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提升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干警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不断增强。以法庭工作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剧本《风口浪尖》荣获全国法院题材影视剧本征集铜奖。法庭干警工作照片合集入选“法在我心中”主题展览,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展出。
原标题:《教育整顿进行时榜样丨忠县“女子法庭”:柔性司法让法律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