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P2-3)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0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
第一,市场化,由长期以来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逐步让位于产权规则。
第二,工业化,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
第三,国际化,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到逐步对外开放,加入WTO之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
2.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P4-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成了整体分析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则是在资源稀缺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因此,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法。
3.怎样通过方法论的创新重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P7-9)
方法论的创新依赖于观念的转变,既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体主义分析方法的教条主义的理解,又防止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而是应从实际出发,遵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现方法论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在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时仍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吸收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有助于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成分.具体来说,就是要承认和考虑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合理面,拒绝两者的极端形式,走一条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结合的“中间道路”。
4.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P9-12)
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而不是让现实适应理论。直面现实式的研究并非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所隐含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反思理论本身,直至根据现实修正理论。
理论联系实践应该是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西方经济学教条化,都会导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走入死胡同。
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
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更加重视经济观点的证明。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16-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这些基本经济特征如下:
(1)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贯穿于他们全部的理论之中。只有在摆脱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的人。而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又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础上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商品交换是私人生产者之间的一种劳动交换关系。因此,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由计划进行调节。
(5)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曾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以上几方面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简要的概括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社会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对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的,保留着旧式分工,劳动者之间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2.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何特点。(P24-25)
(1)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单一公有制结构、不存在商品货币的
计划经济思想;
(2)反映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大规模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P29、3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这一科学判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性质,说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