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用得上的哲学》:光靠逻辑打天下,行不行?图书资讯

《用得上的哲学: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徐英瑾著,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6月

本节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讲,为什么做哲学研究离不开心理学。

不得不承认,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对心理学不太友好。有两个重要的哲学家,一个是弗雷格,一个是胡塞尔,他们都提出一个口号,叫“反心理主义”。什么叫反心理主义?他们认为,哲学是讲道理的,讲规矩的,而心理学里面偶然性太多。

理由一:哲学家的直觉不一定准,还是要走向大众

哲学家往往有精英主义情结,认为自己的见解一定高于大众。但该情结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哲学家的直觉不一定准。

哲学家的直觉参与哲学工作的典型方式,就是“思想实验”,也就是在假想性的场景里面,来检验自己会产生怎样的直觉。因为这种研究,几乎在书斋里就能完成,所以,这种哲学就被叫作“扶手椅哲学”,或者是“纯书斋哲学”。

以伦理学中经常讨论的“电车难题”为例:一个有轨电车的司机在开车,看到左边铁道上绑了一个人,开过去人就死了。但司机此刻又发现刹车坏了,所以只能右转,但在右边的轨道上,又恰好绑着五个人。司机到底是应当为救五人而牺牲一个人,还是为救一人而牺牲五人?面对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办?

哲学家研究这个问题时,并不需要真实地搭建一个实验场景,而只需要在头脑里设想就行了。这就是“思想实验”的做法。

但这种做法靠谱吗?我的忧虑是,在面对一个思想实验所提供的场景时,一个人已经接受的伦理学观点,比如“后果主义”或“义务论”——会对相应道德直觉的产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后果主义”是这样一个意思:一件事在伦理上该不该做,取决于这件事所能够产生的后果能不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功利。比如电车难题中,怎么开车才可以导致伤亡数字最小或获救人数最多,便是后果主义者所需要考量的问题。而“义务论”的意思是说,你做的所有事情都得根据你的道德原则,比如“任何人的存在都是不能被牺牲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有些哲学家天然地就是后果主义者,认为可以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去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另外一部分哲学家天然地就是义务论者,认为我们要去维护每一个人的利益,去维护绝对的正义。为这两种观点做辩护的人,背后都有很强的直觉,觉得他们是对的。但问题是,为什么你的直觉就一定对,别人的直觉就一定错呢?

因此,现在西方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叫“实验哲学”。实验哲学就是要用心理学统计的方法,来检测一般的人对哲学问题的反应方式是什么,由此来检测哲学家的直觉是否和大多数人的一样。

理由二:哲学家也是人,也会犯各种谬误

现在不妨让我们来想想,到底什么叫“直觉”?我认为直觉就是心智机器在进行一系列的运作后,所涌现出来的一些表面现象,类似激烈的分子运动会在宏观层面上使得“热”这一现象得以涌现一样。而既然哲学家也是人,其心智系统的运作就不会与常人有本质差异,所以,哲学家的直觉产生方式也与常人不会有本质差异。所以,哲学家也不能彻底避免那些对常人构成混淆的心理陷阱——而这一点,天然就使得哲学家自己心理直觉的绝对可靠性遭到了质疑。

——那么,接受哲学训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哲学训练的意义,其实并不是要消除我们的心理偏见(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调教我们的心理偏见。这就类似于大禹治水的办法:我们的心理偏见就像洪水,你堵是堵不住的,它肯定是要流到一个方向上去的。而学术训练的意义便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努力引导其流到其该流的地方去。

比如,关于“乐队花车效应”的学术训练,并不是让你豁免于这个效应的影响,而是让你在挑选花车的时候机灵一点,不是看到第一辆花车就跳。一句话,要“三思而后跳”。

所以,哲学家和一般人的不同处就在于:哲学家经过训练以后,其用反思性的思维工具调教心理直觉的能力也就越高,尽管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哲学家是不受心理偏见影响的。

理由三:不能光靠逻辑打天下

说光靠逻辑打不下天下,并不是说靠逻辑是有错的。靠逻辑当然是对的,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必然要符合逻辑,这一点我从来不怀疑。但是大家必须记得,纯粹的逻辑表达是没有信息量的。比如我告诉你,“这次张三考北大,要么考上了,要么没有考上”,这话很符合逻辑,但是这话有信息量吗?没有信息量。

理由四:人工智能的缺陷,倒逼出传统逻辑学与统计学的局限

人工智能的发展,无非基于两个路数,一个就是基于逻辑的,一个就是基于统计的。

“基于逻辑的人工智能”的意思是:系统有一个固定的知识库,通过逻辑推理规则,让系统能在特定的环境内推理出对用户有用的结果。此路数的人工智能的基本问题,便是其信息搜索过程缺乏足够强大的捷思法,所以其运作相对低效,很难足够灵活、快速地获得合适的推理结果。

所以,人工智能的缺陷,更让我们看清楚了传统的逻辑学和统计学的局限。而想要打破此种局限,我们就不能不重视心理学。

哲学要摆正其与心理学的关系

捷思法未必靠谱,但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未必不靠谱,所以在它们的指导下办事,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成功机会。万一错了怎么办?不要紧,如果真发现错了,那就改,再错再改,无非就是这样的反复循环。

延伸阅读:好书推荐|《用得上的哲学: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THE END
1.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终极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https://new.qq.com/rain/a/20230502A0136300
2.2024每天推荐一本书编号:[1916]【2024】《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 作者:大卫·格雷伯 (1961-2020),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已出版作品《债:5000年债务史》《毫无意义的工作》。 本书内容的简单介绍: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https://www.jianshu.com/p/83ebcda7795d
3.微博【澎湃新闻:被困在填表里的现代人与西方官僚主义的前世今生】《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一书中,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道出真相,书中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https://m.weibo.cn/status/N88RAlUwI
4.反套路经济学: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豆瓣)此书很黄很暴力——评《性越多越安全》 【读品】http://www.douban.com/group/dp/ 李华芳 商用请联系:welfarelee@gmail.com --- “性,血汗工厂,童工”,这三个词语出现在一本书中,会给你 (展开) 81 29 43回应 陳 2008-04-14 09:46:48 中信出版社2008版 小心常识 为甚么我们总是一窝蜂去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698239/
5.现代人,困在规则的“乌托邦”我们对官僚制创造的这些规则把那些本就容易办成的日常事务拆分成无数个难以理解的、荒谬的程序感到深恶痛绝,但为什么我们最终总是会收获越来越多的官僚机构1?在《规则的悖论》一书中,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从暴力、技术、理性这三个层面分析了其中原因。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6/03/16295112_1133265186.shtml
6.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最新章节在经典著作《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中,社会学家史蒂文·卢克斯区分了权力的三重维度。其中,第一维权力就是做出决策的权力,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之上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决策制定过程中找到真正的大权在握者;第二维权力是设定议程的权力,这种权力让掌权者有能力使某些选项根本不被提上议程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890852/1
7.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幸福能量书》免费在线阅读收听下载by:职场MVP 7027 权力 by:逝言98 1376 论权力 by:dana吉大利 2347 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 by:龙元富律师 1537 规则的悖论 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 by:晓窗观棋 1703 把国宝带回家 by:金币那些事儿 下载手机APP 7天免费畅听10万本会员专辑https://www.ximalaya.com/sound/666208474
8.改变你思维模式的书单鸡毛信请不要错过书中俯拾皆是的珍宝——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强调创意和积极的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于任何有兴趣探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读者,《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0版)》无疑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经典之作! https://www.cnblogs.com/happlyonline/p/637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