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自我与自我的疗伤——《莎菲女士的日记》再解读兼论新文学作家的身份转变

丁玲前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1928年第2期刊发后,“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1]。赞誉者认定丁玲“大胆的以男子丈夫气分析自己,为病态神经质青年女人作动人的素描”[2],精心塑造了“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3]——莎菲这一艺术形象。批评者则直陈“为感情所支配着的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者”莎菲,“在有生的时候,把自己的生命尽量的玩弄一回”[4],“以女子玩弄男子,作爱情的游嬉”[5],“玩弄别人,结果是玩弄了自己”[6],“充满着享乐的气分,悲哀的气分,肉的气息,颓废的情调”[7]。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于《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经典化论证,呈现出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态势,都将莎菲视作“现代女性”,她“反抗庸俗和追求光明”,“是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典型”[8]。后起其他看似有些新意的研究观点,基本都是以此论断为基点。然而,其中问题很多,我们实在需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一、自由恋爱还是游戏人生:

女性自我的认知黑洞

曾有女性学者声称,莎菲是“第一个具有性别自觉的人物”,也是“具有异己自觉并坚持这异己的价值的人物”[9];丁玲“把一个觉醒了的女人放回到世俗的世界中,孤独而病态,并让她大声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欲望和作为现代女性的痛苦”[10]。莎菲果真是一位具有“性别自觉”的“现代女性”吗?恐怕有重新论证的必要。其实,《莎菲女士的日记》这篇以表现自我作为问题导向的爱情题材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独自北漂、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单身女生,渴求做一个幸福的女人而不可得的故事。离群索居的莎菲,虽只有二十岁,但已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11];她我行我素、率性而为,在自恋、自由中最大限度地解放自我、放纵自我。她所追求的自由恋爱,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小说一共有34则日记。日记里没有柴米油盐,只有风花雪月,满纸都是莎菲与苇弟尤其是与凌吉士的情感纠葛。24岁的大学生苇弟,“一个例外的老实人”,黏人、单纯。莎菲明知其心思,却不主动、不拒绝、不承诺、不负责:“他捉住过我吗?自然,我是不能负一点责,一个女人是应当这样。”对于自视甚高的莎菲来说,“太容易支使”的苇弟只是玩伴甚至玩物,能从其精神痛苦中获取空虚内心的极大满足。元旦这天,苇弟竟然没有如期而至;莎菲却在友人引荐下,结识了南洋富商子弟凌吉士。面对“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风仪来煽动你的心”的美男子,她突然就自卑而变得拘谨起来。故事至此才算真正开始。

二、家庭叛逆还是社会疏离:

离家出走的逻辑悖论

莎菲满含征服欲望的“恋爱”,表面上是女性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实际上却缺乏对于一己之欲的理性自持,将形而上的精神自由的哲学概念转换为形而下的实践自由的个人行为,以致大大超出“自由”的合理限度,“当‘我’成为了一切之后,它是无比寂寞的”[16]。有学者认为,“1920年代不胜枚举的‘自由恋爱’故事,真正指向的其实并非是恋爱或婚姻的自由,而是与家庭、传统和地域性的断裂,它们暗中合力打造着一种民族共同体,要求个体的身份必须凌驾于一切特殊性的束缚关系”[17]。《莎菲女士的日记》自然在论者的视域之内,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注重“个体的身份”的莎菲,她的叛逆家庭行为,到底又叛逆了什么呢?

回到小说文本。莎菲本人的离家出走,既不是为了自由恋爱,“从小便离开家,在外面混”;也不是因为家的梦魇,相反,她并不缺失父爱,与父亲一直保持通信往来,血脉亲情还让她没有任何生活压力。她走出父亲的家,一个人来到北京,在公寓里独自生活,有了一间自己的屋子。按照社会学家的理想设计,“独居生活有助于人们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这些都是自我们青春期起直到生命终结,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价值”[18]。但是,血气方刚的莎菲,并未成为走向社会、自主自为的独立个体,而是在公寓这一艺术想象的自由空间中,同现实社会完全隔离开来。家人的关爱和朋友的体贴,她并不领情。为何会如此?小说反复出现的语词——“小孩气”即可解释:“骄纵”使她的“皮气”时好时坏,“肺病”这一当时的绝症又无疑地加重了她的“焦躁”情绪。莎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之下的新生代,心智颇不成熟,她离家出走的盲动行为,与其说是思想启蒙的外在因素激发,倒不如说是青春叛逆心理作祟的必然结果。她无意与家庭“断裂”(也没有人能与家庭真正断裂,否则便是无家可归),她无非就是为了去证明自我的存在价值罢了。

真正对“娜拉走后怎样”有明确认识的却是鲁迅。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就主张“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23]。鲁迅也曾讥讽“合群”的“庸众”,热切地期盼“对庸众宣战”的“个人”[24]的出现。但当他走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台时,却满怀忧患意识地反对中国青年仿效“娜拉”。他认为离家出走与寻求自由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必然逻辑关系,告诫那些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25]。1925年鲁迅以其小说《伤逝》,事实上接续了胡适《终身大事》未完成的故事,将“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引向深入。怀春的子君,也是一位为爱私奔的叛逆女性。她公开地向家庭和社会宣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背井离乡、寓居会馆的涓生,起初只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寂静和空虚”,才选择和她在一起;一旦子君转变成为家庭主妇而不再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时,他们俩的同居关系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只求拥有“幸福的家庭”的弃妇子君,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只好重回父亲的家,抑郁而终。她的悲惨结局,寄寓着鲁迅对于离家出走悖论行为的透彻感悟。

返观《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与子君虽有太多差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她们过分追求绝对的个人主义而轻易离家出走,却又脱离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将个人从社会背景中抽离出来,并由此强调他自豪的自给自足和目中无人的孤独这种趋势”[26]。独而不立、“有病呻吟”的莎菲,内心苦闷的真正根源,正是她始终魂牵梦萦而又无法释怀的“走后怎样”的生存焦虑。

三、个性解放还是群体皈依:

思想启蒙的潜在否定

莎菲渴望成为一个绝对自由的“自然人”,在苇弟和凌吉士之间周旋,将自我完全凌驾于社会之上,却又悲壮地发现,她并没有获得主体自我的自由个性。五四新文化运动“颇能引起一班青年男女向上的热情,造成一个可以称为‘个人解放’的时代”[27]。那么,莎菲她获得个性解放了吗?

郭沫若于1920年1月发表长诗《凤凰涅槃》,以其“叛逆者”汪洋恣肆的情感宣泄,热切呼应了毁灭旧我、再生新我的时代内涵,牢固地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1923年郭沫若即对“四五年前的白话文革命”颇多不满,极力主张“我们现在于任何方面都要激起一种新的运动,我们于文学事业中也正是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打破从来因袭的样式而求新的生命之新的表现”[32];随后相继发表自叙传小说“漂流三部曲”和《行路难》,以爱牟彷徨在歧路的苦闷和儿女共沾巾的感伤,表现个性的孤冷和人世的悲凉。从1926年起,郭沫若大力倡导“革命文学”。他大声疾呼:“彻底的个人的自由,在现代的制度之下也是求不到的”[33],“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当一个留声机器——这是文艺青年们的最好的信条”[34];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须努力“克服自己旧有的个人主义,而来参加集体的社会运动”[35],“改造自己的生活,努力做一个社会的人”[36]。他身体力行,投身革命的洪流,一度歇笔。

如果说郭沫若是再度以“叛逆者”身份找寻到革命文学的激情归途的话,那么郁达夫则以“零余者”的自觉,找寻到他与这个世界的对话方式。“零余者”群像,是郁达夫对于五四新文学的重大贡献。这一拨精神病态、身体孱弱的知识青年,于“世界”、于“中国”、于“家庭”,都“完全无用”[37]。他们路在何方的苦闷心声,赢得多少新青年的感同身受。1923年,郁达夫对“受苦的无产阶级者”[38]有了直观的感知。到了1927年,他提倡“农民文艺”[39];再往后则鼓呼“文艺是大众的,文艺是为大众的,文艺也须是关于大众的”[40]大众文艺。至于他1935年起不再从事小说创作转向政治实践的现实行为,更是集体意识取代自我意识使然。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法律的悖论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翔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https://www.dglib.cn/dglib/sts/202402/611d221f4eba4d199e5602ccba430957.shtml
2.法律的悖论(豆瓣)法律的站位总是高于更多人的认知 最早知道罗翔老师,是看他在短视频里讲张三的案例,每一个看似普通的案例,经过罗老师的解读,总能让人重新打开视角。 当然有时候罗老师说的结论,也不一定都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因此,有时他也会遭到一些网友的语言攻击。 问题出在哪呢?看罗翔老师写的《法律的悖论》就清楚了 (展开https://book.douban.com/isbn/9787222221833/
3.045:多元——《法律的悖论》这是罗翔的普法作品,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例,让我们体会相互矛盾且合理的立场,透过这些似是而非的“悖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走出法律的盲区、接受多元与包容。 一、法律:法不容情,又法中有情 入罪问题讲法律,法不容情;出罪问题讲道德,法中有情。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9433260
4.《法律的悖论》深度解析近期我读了罗翔老师的《法律的悖论》,这是一本偏理论性的书籍,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书中探讨了法律中的悖论,这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对法律思维方式的锻炼。通过思考这些悖论,我们可以走出偏见,接受多元与包容。?♂?在真实的法律案件中,法律的悖论往往直接影响个人的自由和生命权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494684929519451785
5.费米悖论与收益递减,超级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将会怎样相互作用为了确保超级AI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需要从法律、政策和社会规范等多个层面进行努力。首先,需要制定全面的法律框架来规范AI的发展和应用。 在探索宇宙生命的奥秘时,我们不禁会问:在这浩瀚的宇宙中,为什么我们还没有遇到其他文明的迹象?这个问题被称为费米悖论。而在人工智能领域,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超级AI—https://www.51cto.com/article/785680.html
6.国家关系范文12篇(全文)但是,气象环境、气象资源的享有始终与一定的地理和空间相联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争雨水资源、争光照资源、争有利气象条件空间、争空中云水资源、或因人为原因造成局部气象环境恶化等而引发各种纠纷,调整这些社会关系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法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涉及气象资源、环境的社会活动大量增加,由此引起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su7hhwo.html
7.新疆平安网基本目标是构建系统的法律体系,改革审判体制,完善全国布局,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互联网时代特色、在地位上与传统法院并行比肩的、科学完善的互联网法院体制和审判体系,实现互联网法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司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制定《互联网民事诉讼法》。现行《民事诉讼法》是针对物理空间发生的传统诉讼而制定的http://www.xjpeace.cn/content/2022-08/17/content_39629.html
8.邵六益:数据人民性的政法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2405法律私法1.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发展逻辑 侯学宾(5) 【全面依法治国研究】 2.论“五四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韩大元(22) 3.现行宪法对“五四宪法”的传承与发展 任喜荣(37) 4.刑事诉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图景 谢进杰(52) 【法学新概念】 5.数据人民性的政法解读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LN0VRT0530W1MT.html
9.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权力的悖论:最强大的也最脆弱,最无力的也最倔强; “塔西佗陷阱”是中国人创造的概念。 648 记者的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 2023/1/31 什么是“情绪劳动”? 612 俄乌战争迄今最深度报道 2022/9/1 美国视角:早已获取情报,但难以说服盟友; 俄罗斯视角:为何做出错误的、愚蠢的判断; 乌克兰视角:抵抗的奇迹是如何发生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10.蔡昉:深度解读人口负增长的经济影响索洛观察到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提高时提出的“索洛悖论”仍然有效。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生产率并不可能自然而然提高,必须用新的发展方式来替代二是国家的教育支出是有保障的。中国法律规定,GDP的4%要用于公共教育支出,中国未来GDP的潜在增速有4.8%,公共教育支出实际增速在4%以上是有保障的。 http://www.china-cer.com.cn/zhonghong/2023042724286.html
11.北京瀛和(沈阳)律师事务所我所合伙人律师刘国照受邀分享了《法律的悖论》一书,刘律师以“道德规范所认可或鼓励的行为绝非犯罪”、“不做傲慢的人”为主要分享观点,通过列举书中的典型案例,向在场听众传达了作为法律人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并给出了自己读书后的所得:存在不一定合理,存在一定有原因。作为法律人,唯有理解包容,才能超越人性,才能http://yingshenlawyer.com/index.php?m=cn&c=Ibase&a=view&id=445
12.老年人算法歧视的法治应对因此, 应从法治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 对破解老年人算法歧视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之间存在的现实矛盾与发展悖论问题予以合理化规制, 即用分层理论完善老年人法律制度以纠正法律本质主义年龄歧视下的制度性缺陷, 解构数字孪生法律制度嵌套规制老年人歧视的"算法黑箱", 赋予老年人算法自决权以积极推动"积极应对人口http://qks.cqu.edu.cn/html/cqdxskcn/2024/3/20240318.htm
13.数治长文万字解读数据要素的20大特性及其影响–数治网影响:阿罗信息悖论对数据定价和交易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在数据定价方面,如果卖方不披露数据的信息,买方无法知道数据的真实价值,无法达成双方共同接受的市场公允价。但是,一旦卖方披露数据的信息,或者只披露了部分关键信息,买方就可能以更低成本从其他渠道获取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可替代数据,卖方持有的数据价值就会贬值https://dtzed.com/dtzed.com/talks/2023/10/8147/
14.孔孟之道与中国文化(精选6篇)但只有最终能够与员工共同构建适合市场发展要求与企业发展特点的优秀企业文化的老板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民营快递公司老板只有善于将自己的优秀思想传授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才能有利于实现老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成为处理老板文化与企业文化悖论的有效办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3xc6rg3.html
15.c端运营是什么意思(解读高阶运营和初阶运营有哪些差别)3. 洞察的深度 抓核心问题的能力,到底是什么样的段位,决定了是不是高级运营。一个高级运营,应该具备很强的增长引擎的识别能力,不需要既做抖音、又做微信公号、还要做淘宝才能够实现业务的增长,而是在复杂的业务环境里,在对这个业务的梳理过程中,快速识别出来这个业务的关键点和关键资源。通过聚焦于一个点,整合资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60530-1.html
16.RSAC2022深度解读十大热点议题,把脉产业变革趋势在“隐私和区块链悖论”议题中,专家比较了区块链的优点与劣势,提出了区块链用于隐私保护以及GDPR合规的四个注意事项:(1)一项技术和一项法规-数字世界中的在“面对/关闭: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的战斗”议题中,来自思科的专家提出了DeepFake等技术对人脸识别和身份认证带来的技术风险,以及相应的法律风险,并提出https://www.qianxin.com/news/detail?news_id=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