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纪录片观后感【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部纪录片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曾被中国政府猛烈批判,认为它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从客观的角度讲,一些不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镜头,放在今天恐怕也有人接受不了。话又说回来,或许安导本人的态度并非如此。他所拍摄的普通百姓明显比中国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生动活泼,甚至更纯真快乐。
只是,他的中国之行,不是为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更不是为了增进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是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敌意,采取别有用心的、十分卑劣的手法,利用这次访问的机会,好像专门搜罗可以用来污蔑攻击中国的材料,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他拍摄的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影片中,根本没有反映我们伟大祖国的新事物、新气象、新面貌,而是把大量经过恶意歪曲了的场面和镜头集中起来。侮辱了我们中国人民,更是丑化了当时的新中国。
其实,作为一个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中国观众,一眼便可以看出什么是安排给外国人看的内容:那些学校、工厂、幼儿园、包括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的女工们甚至在下班之后还不愿离去,她们自觉地在工厂院子里围成小组,学习毛主席语录,讨论当前形势。
影片最完整的段落之一,是通过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几乎像科教片那样详细周到,从如何将长长的银针
插到产妇滚圆的肚皮开始,一直到拽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小生命。如果不是有着特许,这样的拍摄毫无疑问存在个人隐私的问题。也最为让我们揪心。
中间有大部分可以好的镜头拍摄,却都是一代而过。例如,在林县,闻名中外的红旗渠一掠而过,既看不到“人造天河”的雄姿,也看不到林县河山重新安排后的兴旺景象。银幕上不厌其烦地呈现出来的是零落的田地,孤独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
这部纪录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诋毁和污蔑是多方面的。从城市建设到人民生活,从文化教育到体育运动,从医疗卫生到计划生育,以至幼儿园,统统没放过。
影片再现当时的外交政策,中国观众也从这部影片中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候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某种看法也许至今也没有改变,那就是“谜一般的国度”。在影片中对中国人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进行了令人不能容忍的丑化。他企图通过影片制造这样的假象,似乎中国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地位,没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也是没有热情的。
全世界都看到,已经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安东尼奥尼却把中国人民描绘成愚昧无知,与世隔绝,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不讲卫生,爱好吃喝,浑浑噩噩的人群。将当时的人们生活,精神,思想,描写的一无是处。如果是为了两国的友谊。那些好的发展趋势,好的环境,也同时应该出现在安导的镜头里。可是,让我们后代人,看到的更多是对当时新中国的丑化。这
也证明了,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是经历多少的冷眼污语,才得已成功的。
现在,之所以让这部纪录片呈现出来。我想,是告诉人们。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下,必须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世界上总有敌视中国人民的势力,还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当然,中国人民也将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历史的回忆,1955年,民航局招收了第一批空中女乘务员,也就是著名的18姐妹,纪录片中的前辈们说,当时,觉得能上机是一种革命工作,她们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电力论文发表/dllwfabiao/的批示为工作指导方针,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批驳奋斗,同时,她们的行为方针为:“五勤、四美、三不怕”,作为一名厦航资历六七论文范文年的两舱乘务员,当我听到了前辈们口中说出来的五勤,三不怕都是我们厦航贯穿始终的行为方针时,我由衷的感觉到一种历史的使命感,18姐妹为中国民航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是中国民航的骄傲,是中国民航的宝贵财富,她们值得尊重、值得学习、值得讴歌,作为新时代的空中乘务员我们是否更该继承和发扬这个已经有着五十年的职业传统美德!
空乘工作是民航的重要岗位,是民航的窗口,窗口洁净,民航有光。而今,五十五年过去了,中国民航的空姐队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队伍的规模日益宏大,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空姐,为了我们的民航兴隆发展,我们一起努力吧!
到用自己的实力来保障客舱和旅客的安全!
李xx局长强调,空乘的变化折射出民航的发展,空乘的风采反映民航的兴旺,体现着时代精神。今年是中国民航局提出建设统计论文发表/tjxlwfabiao/民航强国战略的开局之年,建设民航强国任重道远,需要民航业内齐心协力、拼搏奉献,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民航业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做到内外互动,共同奋斗。看完了《中国空姐》从空乘的角度反映民航生活的系列专题片,我不仅看到了民航业绩,学习了民航知识,也备受鼓舞!《中国空姐》这部精品力作,让我成长,让我感动,也相信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空姐将助推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国民航的腾飞!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努力吧!
余华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中曾说:“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上访者,是中国社会腐败的牺牲品。他们遭受了各种冤屈和欺压,他们曾经满怀希望诉诸法律,希望中国的法官们能够还给他们公正,可是中国司法的腐败然这些人对法律绝望了。他们来到北京上访,期望更高级别的官员可以为他们伸张正义。这些人被称为是中国的‘司法难民’”。
今天,我想聊一聊腐败、作为和改革,今天,我想聊一聊《中国市长》
耿彦波市长在纪录片中曾说:“这是大同最后一次机会,这次搞不上,历史不会再给大同第二次机会。”我想我开始慢慢理解“李达康”式的中国官员做派。其实之前我并不是十分喜欢这类人,总觉得着实有些强权,有些强硬至不近人情。但是现在,我觉得他们是时代的英雄。力排众议而敢于拍板定案,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略的。他们出现在祖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个“任性的”时代需要铁腕人物来指点江山。而想要真正处理好那些不作为的前任们留下的烂摊子,需要“体恤”和“怀柔”的安抚民心,也需要“雷厉风行”甚至是看似不近人情的手段来赢回信任。
为官者,不谋其政,是百姓的悲哀。作为政府官员,百姓呈在你面前的,是薄薄的几张纸,可是它背后凝聚的,是最后的几丝希望、是颤颤巍巍的信心、是放大镜下的世态冷暖。
耿彦波市长最终没有实现他的“文化大同”设想,2013年初,他调任省会太原市市长,那些有关大同的荣辱沉浮,和被停工的工程一样,再也没有回来。我记得在耿彦波市长在送行群众前钻进汽车的那个时刻,他泪如雨下。他说:“55岁,做官做到我这个年纪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就是想着在一个地方,就要把这个地方建设得面貌一新。在大同时,我想着要建设一个焕然一新的大同,到太原了,也会想着三年之内,太原必然要大不一样。”
……
愿大家有机会的话都去看看这部《中国市长》,多一个角度看我们的祖国!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电视艺术形式”,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层次。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他同时还说:“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的一种关怀。”《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BBC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CHINA”,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面、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然的震撼与敬畏。《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性的,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400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洞中的蝙蝠。傍晚时分,古老爹倚在窗前,仰头远眺,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部6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
在优美的摄像的引导下,渐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在拍摄后的几周后400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在蛇岛上,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
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美丽中国》“创造和利用现实”,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
正巧这段期间一个名为《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也让我为之动容,里面是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还有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
疾病无疑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条很长的镜头完整记录下了朱良付医生用手机录音,记录他与患者家属手术前的交流告知和环节确认,就这样短短几分钟让我看到了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一次次寒夜中从家里赶来赴急诊。
可这却让我们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国医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们面临最多的是什么,是医闹,医患纠纷,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录音、签协议,但还是有些医生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们在为我们付出健康和精力,他们在拼尽全力救治患者,他们珍惜每次救助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他们,而不是误解、闹事。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医生、患者、患者家属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应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