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奇兵读书笔记【篇一:《汉字奇兵》读后感】《汉字奇兵》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是著名作家张之路写的《汉字奇兵》。
《汉字奇兵》中,作者主要叙述了中文系毕业生桑南为了梦中反复出现的女孩,来到千雯图书馆工作。
一天深夜,他被变成了小人儿,进入了神奇的字的世界。
他遇到了一个叫做“雯”的字和一群要去寻找亲人的蚂蚁奇兵,他们共同踏上了征途,途中他们遭遇了坏人设置的种种阻碍与困境,以桑南为代表的正义军团与顾远谋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展开了一场场生死较量……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化靠文字记录、传播和传承,是我们炎黄子孙根脉之所系的精神家园。
一个有根的民族必然尊重自己的文字、母语与文化。
然而当下,当我们疾步前行的时候,我们丢掉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其中就有我们的汉字。
我们丢掉的其实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中国文化。
在“便捷”地想得到更多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家园也“便捷”地被荒芜了、冷漠了!作者希望通过这部小说,重新唤起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汉字的形体和灵魂深刻的认识与由衷的热爱,对中国文化产生深深的敬畏与情感。
同时作者也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应当坚守的正义、正直、惩天悯人的情怀,忠贞不渝的爱情,见义勇为的侠肝义胆,诚实守信、惩恶扬善、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但是,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
人们书写汉字不再是以前的毛笔,代替它的是电子产品中的输入法工具。
现在的人们大多都是使用拼音来拼写汉字,从而大大减少了动笔的机会,也同时造成了人们忘记了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
我呼吁大家,尽量减少使用拼音拼写,多使用手写打字或者手中的笔,写出充满灵气的小精灵——汉字,不要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篇二:《汉字故事》读书笔记】读《雷电的故事》有感假期在四方书斋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叫《国学小子丛书——汉字故事》,里边有几十个汉字故事。
现在我来品味其中的一篇小故事,叫《雷电的故事》。
《雷电的故事》以“雷车阿香”这个有趣的故事开头,讲述了古人不懂得雷电时怎么一回事,认为那是雷公、电母在天上发功;是“推云童子”在推云播雨。
“云”的繁体字是“雲”,甲骨文写作“”,表示云层上飘。
“雷”本来写成“靁”表示雷声连续滚动,甲骨文刻成“”,像闪电中有滚雷。
“电”繁体字写成“電”,像电光的屈伸。
“霹雳”是对雷声的模仿。
字的下半部分均表示各个字的相近发音。
我很喜欢这样形式的学习。
【篇三:语言学文字学读书笔记】读《文字学概要》在读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前,我个人对文字的含义是这样定义的——文字就是传播信息的能够清晰的表达人的语言的一种工具,换言之,文字就是语言的载体。
作为狭义派语言文字学者的代表,裘锡圭先生则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他不同的是,广义派语言文字学者则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的都可以称为文字,相对而言,狭义派学者的解释更加简洁便利,也更清晰明了。
了解了文字的含义,再看汉字的发展,我想人们一直都有这样的好奇心:汉字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但裘锡圭先生在他的《文字学概要》一书中却否定了这样的提问,他认为汉字这类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它们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关于汉字的起源,应该这样提问: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在文字学的研究领域,这样的提问显得更加严谨和慎密。
而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绝对的回答,只是在古汉字资料中记载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它们是已经能够完整的记录语言的成熟的文字,其实在原始社会时代也遗留下来了一些在器物上所刻划、描写的符号,我想没有将它们划分到最早的文字中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只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符号,还并不完全具有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汉字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汉字经历了许多变化,不管是从形体或者结构上看,汉字的发展在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可以堪称是巨大的。
从形体上看,汉字主要经历的是从简到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主要体现在字体和字形两个方面,不管是从哪方面来看,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以简化为主,虽然也有少数的繁化现象,就比如在古汉语中“□”代表方,“○”代表圆,但是其影响却不能和简化相提并论的。
而从结构上看,汉字的变化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形声字的比重上升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
从汉字的变化来看,汉字经历了一个不断简化不断完整的过程。
但是在这一节中我对记号字和半记号字的划分并不是特别清晰,虽然在书中也有不少例子,如:“头”就是记号字,“鸡”和“疟”便是半记号字,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懂。
关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这两个变化,裘锡圭先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文字结构的变化在客观上常常造成字形繁化或者简化的后果;而文字形体的变化则造成破坏或改变文字结构的后果,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汉字的发展变化的确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正如裘锡圭先生在书中说的一样:从文字结构上来看是一种倒退,然而却是为了简化字形,提高文字使用效率所必须付出的后果。
的确,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的,就正如哲学所说的一样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的发展演变是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我想在矛盾背后也总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从汉字的变化发展看来,我觉得汉字除了以上的三变化外还经历了外形的变化,书写起来更显得得美观大方了,除此之外我觉得文字的演变逐渐达到了一种统一,让我们书写起来更显得方便,也减少了一些分歧。
虽然汉字字形的不断简化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我们也应该正确处理好汉字简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就像本书中所说的一样,不能因为减少笔画而去破坏文字原有的结构,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文字毕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语言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