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画荟才子晏殊最痴情的一首词,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才子晏殊最痴情的一首词,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其中一句议论千百年说到诗人,人们往往会想到唐朝诗人李白。李白是个诗人,也是个剑客,但却不是个很好的情人。而李商隐不同,作为“无题”鼻祖,李商隐写下了很多催泪情诗。他的诗自然是极美的,情感也是极其真的。可是比起诗来说,词也许更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怀,毕竟诗非常讲究整饬。而且不同于诗,词形式更加活泼,语句长短不一,自然可以更加灵活地遣词造句。我们知道,当一个人的感情要用一段文字来描述出来时,如果太过于讲究文字或者整个句子是否对仗工整,是否有韵律,就会影响我们真实感情的抒发。

《答陆澧》是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当时一位名叫陆澧的友人,邀请张九龄到他家饮松叶酒,于是张九龄写了这首诗答谢陆澧。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短小质朴、清淡自然,且用语极为平实,几乎就是口头语,似乎只是一首普通的小诗。但它却语浅情深,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张九龄的这首《答陆澧》: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春来酿几多”,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诙谐幽默。似乎在说,我的酒量可不小,既然你邀请我去饮酒,就得备好充足的量哦。而酒在古代最能代表真情,饮酒时也最容易沟通感情。在古典诗歌的送别诗中,诗人通常都会以饮酒饯别来表达依依惜别之前。这里张九龄明显抱着不醉不归的态度,可见语言平淡,情谊却足够厚重。

然后,诗的后两句“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意思是说,张九龄为了喝友人的松叶酒,即便山路崎岖遥远,也会欣然前往。纵使现在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访,何况现在春天已到,正是大好时节。从这两句诗中,可见张九龄与其友人的友谊情深。

这首诗中,张九龄所描写的不过是日常生活中,一个极为普通的片段,它没有宏伟的抱负,也没有如画般的美景,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友情的美好。回想我们自己的生活,诸如诗中这样的情景,不是很令人向往的吗?总的来说,就是淡而有味,语浅情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综观张九龄的这首诗,仅仅二十字,且几乎就是口头语,却显示了他诗歌清淡的艺术风格。这种不求富艳的风格,已经超越了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不失为一首写情的佳作。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开元盛世里出类拔萃的一代名相,张九龄的人生可谓风光无限,这是唐明皇的得意宠臣,不但能力超群,而且风度翩翩,往朝堂一站,那真是尽显盛世气度。唐明皇对此颇为满意,以至于只要有人向他推荐贤能,他开口必问那人风度如何,赶得上张九龄吗?可见这位名相在君主眼里,那真是一个让他倍觉有面子的臣子。张九龄的不凡气势不但体现在官场上,连笔下诗文也是尽显宰相气势。他的千古名篇《望月怀远》,本是一首望月思人的爱情诗,但是在他的笔下,首二句竟写出了雄浑开阔,瑰丽夺人的豪放气质,也是千年来流传的不朽名句。让人不得不叹:果然是盛世宰相气度,写一首爱情诗也能写出不同寻常的豪放气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以首两句格外出彩,初看时这十个字里无一字是奇特不俗的,字字皆是寻常色。但经张九龄一支笔组合起来,即成一幅大气磅礴之画卷。画面色调瑰丽,气势纵横。第一句写望月,第二句写怀远。这一幅图卷仅由两样事物组成,一是大海,一是明月。第一句不写人在望月,而写浩淼无垠的大海上生出来一轮皎皎明月。不说“望”而“望”自现,同时又显出开阔雄浑之气势。分明就只有这两样事物,却让人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并由此生出高远辽阔的豪迈心境。在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瑰丽无比的画面里,张九龄也是情绪不平了。第二句同样不明说“怀”,只说此刻神州大地,海角天涯俱是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之下。含蓄地表现出了自己在怀念远方的恋人,而恋人也很可能在同一轮明月之下,望月思念自己。这两句开篇就点题,却又是含蓄深沉,气势不凡,意蕴绵长,统摄全篇。

颔联的情致与首二句就大不同了。此时诗人的心绪从那浩淼海波之上的千里明月回到心底缠绕不息的相思上来。他在这样一个海上月明夜里,彻夜不眠,为相思所煎熬。一个“怨”字就将这份无处安放的相思之苦传递得鲜活有力。这两句都是围绕着“怨”而写,心怨这横隔在自己与恋人之间的千山万水,怨这恼人的无边月色,怨这漫漫无尽的长夜。诗人在海上,恋人在故乡,同望这一轮月,隔千里而共相思,缠绵幽远,相思入骨。

诗歌的末尾,诗人的浪漫全显露出来,他想着远方的恋人,就想把这满手的月光悄悄送与她去,叫她知道自己在这里思念着她,以慰她的相思之苦。可这月光他要怎样才能送去给她呢?“不堪”二字让这浪漫的心思全化作了一场空。虽然心里恼,又无奈,他只得返回屋里去,只盼能快快入梦,梦里与心心念念的佳人执手相会,缠绵旖旎,那样才能解了他这一晚的相思之苦吧。

月升月落,照耀着这一间小小居室里折腾了一晚的张九龄,大约也只能含笑不语,世间相思人,它看得太多,个个都是如这般可爱又可叹,且给他们一个美梦,梦佳期至,人团圆,相偎望婵娟。

诗词中有有一种特殊的题材,名为“怀古”,就像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都是脍炙人口的怀古佳作。而唐朝最擅“怀古”的应该是刘禹锡了,他的怀古诗作,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十分大气壮阔,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的《西塞山怀古》,此诗被誉为“唐人怀古绝唱”,境界之高,常人难以企及。全诗如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湖北黄石的长江边上,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

当时刘禹锡因为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权贵,被贬连州(广东),后来又迁至夔州(四川),这首诗是他在调任和州(安徽),途中经过湖北的西塞山时,有感而发所作的。

诗歌的前两联说的是西晋灭亡吴国的历史,表明了国家的统一是必然的趋势。“王濬”是西晋的名将,在灭吴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金陵”便是代指吴国,当年吴国曾在此建都。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兵20多万,分六路进攻吴国,第二年便攻入建康(金陵),吴国被灭。虽然表面上西晋攻打吴国是从279年开始,但实际上,为这一场战役,晋武帝已筹备了多年。早在西晋灭亡蜀国时,司马炎便听从羊祜的建议,命王濬镇守益州,并训练水军,建造战船,为攻打吴国做准备。所以刘禹锡才会在诗中说当王濬的战船离开益州东下江陵时,吴国的气数也就到头了。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的吴国君主以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用千年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万无一失,高枕无忧。不料王濬以巨筏带走江中的铁锥,又以大火熔毁铁链,攻占丹阳,最后又在几路大军的协助下,率先进入金陵,吴主孙皓投降,吴国被灭,自此三国统一。本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诗人只用了短短四句,便写出了晋军的势如破竹、吴军的仓皇溃败。面对晋军的来势汹汹,吴军不是没做准备,“千寻铁锁”,只是再怎么准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诗人这样写吴军的失败,主要是为了突出“国家统一”是必然趋势。而他之所以会一直强调这一点,也是因为唐朝当时藩镇割据,破坏国家的统一,他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接着的颔联是最受好评的两句,纪晓岚曾评价“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东吴灭亡后,陆陆续续,又有几个王朝建都金陵,但最后都灭亡了,物是人非,只有长江边上的西塞山依然如故。“物是人非”是怀古诗中很常见的一种情感,就像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繁华落幕,盛世兴亡,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即使豪放如刘禹锡也不免感慨。这两句其实和《三国演义》卷首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颇有几分相似,背景都是三国,情感上也很能引起共鸣。

接下来的最后一联写的是唐朝当时的状况,追昔后以抚今结尾,发人深省。如今四海统一,昔时的壁垒早已成为一堆废墟,只有芦荻迎着萧瑟的秋风,飒飒飘摇。秋风萧瑟,芦荻飘摇,这样苍凉的意境,一种沉郁顿挫之感油然而生。全诗大开大合,酣畅淋漓,诗人看似是在客观地叙述史实,但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惊醒当时的统治者。西晋曾经在对吴的战争中,是胜利者的姿态,可是不久就分裂了,后来的南北朝也是何等的繁华,最后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当时唐朝看似一统,却早已风雨飘摇,诗人渴望统治者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可惜的是唐王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虽然刘禹锡的愿望落空,但是他的这首诗却是永垂不朽,后人评价:“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元稹、白居易算是中唐文坛宗主,后人如此评价刘禹锡这首诗,可见其影响力了。也许是境遇不同,元稹、白居易确实写不出“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样的诗。从怀古诗来看,刘禹锡绝对能压倒元、白。

附:夔门山水气象万千,纵横捭阖。李白曾三过夔门,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唱。杜甫也曾在夔门的最高处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年一叹。夔门所在的古代夔州,也就是今天的奉节,无疑成了一座被千年文脉筑就的诗城。

除了李白和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被贬夔州刺史的时候,还深受当地民歌的感染,曾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制成了闻名遐迩的新《竹枝词》,来描写当地的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虽然体裁和传统的七言绝句一样,但是在写法上,基本采用白描手法,很少有典故,民歌气息较为浓厚。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首先,诗的前两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意思是说,在一个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一个初恋的少女听到了意中人的踏歌声。从这两句诗来看,刘禹锡主要采用了起兴手法,以少女眼前的所见景物,来触物起情。春日里的清江水和杨柳依依,最容易引起这位少女的情思。所以当她听到意中人的歌声时,就会心潮起伏难平。

然后,便有了诗的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意思是说,东边尚在日出,西边却下起了雨,说它无晴吧,却又还有晴。倘若只是单纯地从写景来看,这也算是一幅大自然中的奇景了。不过在这首诗中,最后7字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一语双关的手法。

也就是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上看来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对“有情”、“无情”的比喻。这样一来,便将诗中的这位少女,听到意中人的歌声后,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传达得淋漓尽致。从最后7字来看,她是知晓意中人对她也是有情的,毕竟着重描写的在“有”字上。

一语双关的手法,是历代民间情歌中常用的。刘禹锡在这首诗中,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所展现出来的奇景,又把这位少女的迷惑和希望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古人说,诗贵在含蓄。刘禹锡这首诗无疑是具体含蓄美的,这与中国女子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结合得十分贴切自然。故这两句诗也一直是后人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综观刘禹锡的这首诗,虽然是他被贬夔州期间所作,但是从他能够善于发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来看,他是拥有着豁达乐观的心境。总的来说,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歌特色,是一首惊艳千年的名作。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最风光的就是这诗魔白居易。李白的洒脱终难掩饰其一生的不得志,杜甫的沉郁下是养不活妻儿的事实,只有晚了二人几十年出生的白居易,生活得是有酒、有佳人,还有诗。

或许是技高人胆大,白居易也成了唐代最不好惹的诗人之一。见不得丈夫抛旧爱娶新欢,他写下了《母别子》,他写得洋洋洒洒,我们恨得牙痒痒;看不惯有人弹弓打鸟,他写了首《鸟》,其中那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让人恨透了世间狠心人;而心疼诗豪刘禹锡被贬西南20多年,他更是写下了“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的名句,这骂的就是那不识人的朝廷了。

《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为了写好此诗,白居易是下了功夫的。诗的前五句对红线毯的制作过程做了详细的描写,从择茧到水煮等一系列过程,诗王娓娓道来,为的就是说明制作此毯的难度。

而后的第六到十四句,则是写毯子的精美。这红线毯可以将十丈多的披香殿全部铺满,它散着幽然芳香,图案也是美不胜收,却质地柔软经不住歌舞美人的践踏。然后诗人又用太原毛和蜀都被与它相比,突出其珍贵。正因如此,宣州太守才表示一定要尽力保证供应。

诗的前14句都在写毯子,最后4句才直抒胸臆,道出心中的不满。“宣州太守知不知?”诗人用一个设问,再加上“一丈毯,千两丝”愤怒回道,将全诗推向高潮。最后两句是劝诫之语,秦韬玉在《贫女》里写道“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与此句正是异曲同工之妙。

白居易此诗,看似只骂了宣州太守,其实更是对高高在上的皇帝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间死活的强烈抨击。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笔下不少此类作品,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感受诗王的胆量和霸气,欢迎讨论一、二。

看看咱们学过、读过的古诗词,有写思念家乡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慨仕途不顺的,古代的诗人都很有才华吧。可是你见过用诗来哄妻子开心的吗?今天就有一首诗,是唐朝“诗魔”白居易所写,闹矛盾之后用来哄夫人高兴地,堪称哄妻典范。

《赠内》

漠漠暗苔新雨地,微微凉露欲秋天。莫对月明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

一听这名字《赠内》,就知道是白居易写给妻子的。说起这位白夫人,出自名门望族,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这并非不讲理的人,不知怎么就被我们这个大诗人惹怒生了闷气。

漠漠暗苔新雨地,微微凉露欲秋天。

大雨刚过,这天气阴沉沉的,地上的青苔也是暗淡无光。空气有点发凉了,秋天要来了。看看,这是不是诗人们惯用的套路。开篇写景,把人带入了他的心境。同时,这也是白居易作为一个丈夫,向妻子解释、哄妻子的套路。两个人说话当然不能一开口就说重点吧,所以白居易这是在引导白夫人的思绪,让她听自己说话。

同时,不要认为这是简单的开头。这刚下过雨,吵架冷战的过程中白居易真的有心思看地上的青苔吗?无非是在表达,白夫人和他闹矛盾、不理他了,那在他心中,整个天空都是暗淡的。看似是在写要到秋天,天气转凉了,实则是在写白居易自己被冷落,孤零零立在角落的形象。

莫对月明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

这最后一句更有意思了。咱们有时候也说要保持心态平和,心态不好会影响到生理问题。就像总生气会变丑、生气会变老。这位大诗人可是有才了,跟妻子说别生闷气了,女子都爱美,生气可是会变丑的。他都这样说了,知书达理的白夫人又怎会忍心继续生闷气呢?

看看这位大诗人,有此等才华,面对白夫人又有如此深情。相比现在人们在朋友圈发的那些秀恩爱的,还有些直男不懂哄女朋友的,白居易的哄妻之作是不是更值得借鉴。赶紧收藏下来,祝愿你用不到这首诗。

酬乐天斋满日裴令公置宴席上戏赠

唐代:刘禹锡

一月道场斋戒满,今朝华幄管弦迎。

衔杯本自多狂态,事佛无妨有佞名。

酒力半酣愁已散,文锋未钝老犹争。

平阳不独容宾醉,听取喧呼吏舍声。

不过这可急坏了他的老朋友刘禹锡,刘禹锡在洛阳的老朋友已经不多了,很多故交都已离开人世。白居易不仅能理解他,而且彼此在一起也很开心,说话随便,却不觉得累。不过着急也没用,只好慢慢等。这一天刘禹锡在家正百无聊赖,忽然看见裴度(当时在洛阳担任东都留守)的家僮跑来下帖子。老刘顿时明白了,白大人是自己把自己解放了,于是欣然前往。

白居易拜师成功,裴令公亲自摆酒,笙歌艳舞,酒席上觥筹交错。三杯下肚,老刘就开始题诗,“一月道场斋戒满,今朝华幄管弦迎。”在座的各位一听都纷纷鼓掌,白居易心里也很高兴,心想这老刘还是很关心我的!大家都频频举杯庆祝,等大家再次落座,刘禹锡继续说下一联,“衔杯本自多狂态,事佛无妨有佞名。”这一联说完大家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白居易也是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原来老刘说,大家不要嫌我喝了酒就有一份狂态,信佛只要心诚,也不妨有才气和名声。佞,指有才智,旧时谦称。老刘知道白居易有点不高兴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依然喝酒吟诗,“酒力半酣愁已散,文锋未钝老犹争。”老刘感叹,自己虽然老了,有点不胜酒力,经常头痛耳热,文锋也不如以前尖锐了,但依然不改本性,喜欢与人针锋相对。这时白居易依然安坐不动,还悠悠地夹了一口菜。白居易太了解老刘了,颈联这两句倒也是老白的心声。

最后老刘幽默地说,“平阳不独容宾醉,听取喧呼吏舍声。”诗人引用了西汉平阳侯曹参的典故,秦代以酷政失天下,曹参开始是齐王相国,人称贤相。后继萧何为汉相,萧规曹随,不作任何更改。他经常日夜饮酒,大家有时来规劝,曹参干脆把说客也灌醉,使之无言。他听见邻近的吏舍饮酒喧哗,不仅不予制止,反而唱歌相和。

刘禹锡调侃老白,虽然表面上虔诚,心里未必比自己精通禅理。就像平阳侯,一边嘻嘻哈哈地喝酒,一边就把国家大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见为人处世不在于形式,而重在效果。老刘虽然没有斋戒,心中却时刻有佛。白居易听得真切,也完全懂得老刘的讥讽之意,唯有假装醉酒,差点无地自容。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中兴四大家里,成就可与陆游相媲美的一位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描写的细致入微,同时还生动逼真,感情更是真挚浓厚,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的很多作品,不仅仅被收录进了《宋诗三百首》,同时还频频地入选我们小学的课本,成为了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位诗人。作为一位从最底层走出来的诗人,他的作品也最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往往看似信手拈来,则是同样的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了宋诗里的经典名篇。而杨万里的很多作品,那也是极为唯美,可能短短的几句,便是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这也正是杨万里诗作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所以读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够感受到诗人的那一份深情,以及他对于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也正是他的这一份观察,从而也使得他的作品显得更为生动,也更加的能够打动我们。

那说起杨万里描写最为生动,同时还生动逼真,感情更是真挚浓厚的诗作,那非他的这首《秋凉晚步》不可,这首诗看上去描写的很普通,但是只要细细品来,同样能够感受到诗作中,那一份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也正是这一份描写,从而也令他的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成为了一首难得的佳作。

《秋凉晚步》

宋代: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南宋时期的很多诗人,他们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描写的比较直白,不像唐诗会使用那么多的典故,会令读者往往难以理解,可是这一时期的诗人,他们并没有这样的一种习惯,从而也令他们的作品显得更加的直白,也更加的唯美。特别是如杨万里这一类诗人,虽然他早期也是受到了江西诗派的影响,可是后来他渐渐地摆脱了这一诗派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风格。

可能有的朋友对于江西诗派并不是很了解,那在这里稍稍给大家普及一下,所谓的江西诗派,并不是专指江西的诗人,而是以北宋时期黄庭坚为首,学习杜甫诗作的这一群诗人,那么都可以被归类到江西诗派里去。所以这并不是特指江西的诗人,这一诗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讲究用典故,所谓无一字无出处,这也使得这一诗派的作品,并没有真正地流传开来。

杨万里的这首诗可谓是清新脱俗,描写的很是生动,仅仅是开篇的第一二句,便是描写的很是唯美,“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对于很多的古人来说,只要一到了秋天,那么便是要伤秋,可是对于我来说未必如此,在这么一个轻微的有丝丝凉意的日子里,正是能够令人感受到那一份凉意。这两句就别具一格,显然诗人并不伤秋,更是更加地喜欢秋天。

第三四句则是整首诗最经典的两句,同时也是宋诗里的千古名句,“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到了这一个时节,那绿色池塘里的荷花早已是凋谢了,但只要细细观察,还是能够发现,那已经凋零了的荷叶下面,还是长出了一个个如铜钱般大小的叶子。最后这两句描写的则是更为生动,也更加的逼真,读来当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读杨万里的作品往往能够让人会有一种意外的收获,这也正是他诗作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而他的这首《秋凉晚步》,也正是他众多作品中,描写最为生动,也最为有趣的一首作品,通篇描写的很是唯美,可谓是如诗如画,这也正是诗人对于生活有着细腻观察的结果。

苏轼最冷门的一首诗,开头千古名句,人人皆知,却少有人知道全词

文丨兴兴说

在我们才刚刚开始会说话,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父母就会慢慢的教导我们学一些简单的诗句,虽然没有为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可是依旧会被这样的方式给吸引了,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即使不能完全明白它到底什么意思,但是它朗朗上口,很容易就会喜欢。而且这样的诗歌,在中国的历史上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现在那段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却丝毫没有动摇它的地位。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就是苏轼,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词人最大的印象,应该是他那些诗里面所包含的人生道理,这个世界上面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着它的缺陷,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学会接受,学会真的看开这一切。所以我们看见的苏轼一直也是那样乐观、豁达,即使人生遭遇了再大的挫折,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其实这样的一个人,肯定也会有着自己不开心的时候,人在这个世界里,总是有一些事情不是说能够看开就能看开的,谁都会有落寞。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一首诗,开头诗这样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个的背景是当时他被贬官到黄州的时候,当时也刚好是中秋,他望着天上如此浑圆的月亮,写下了这样的一个诗句,从这里面我们感受到他一个人内心那种寂寞,人生有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是活在梦里,一生也就是几个凄凉的秋天组成,过完了就没有了。这样的秋天又带来了如何的寒冷,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团圆的日子,自己却只能抱着一坛酒,陪伴自己的只有洒下的月光,于是那种内心深处的感情纷纷的涌现出来!

当我们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想象着当时的苏轼在那样的日子里面,却只能一个人默默看着天上的月亮,回想起自己已经度过的这些日子,不仅感到一种悲伤,或许也是一种说不出的迷茫,自己有着这样的才能得不到重用,还一直被罢官,所有的不如意全部涌上心头!苏轼最冷门的一首诗,开头千古名句,人人皆知,却少有人知道全词。

通常,在很多人眼中,辛弃疾是一位慷慨豪放的词人,是一位威武生猛的英雄。其实,辛弃疾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他也写过很多关于爱情的千古名篇。那么,这位铮铮硬汉写起爱情来,又会有怎样特别的味道呢?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词牌出自于汉代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青玉案·元夕》写于南宋乾道七年正月十五的临安,下面我们就随着这首词,去感受宋代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感受辛弃疾在爱情中的温柔、缠绵吧!

本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极尽元宵夜的热闹盛况。

元宵节的花灯五彩缤纷,化用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树上挂着各色彩灯,就像东风吹过,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儿,在风中摇曳生姿。簇簇烟火飞向天空,然后像雨一样散落下来。车马、鼓乐以及灯月的交相辉映,鱼龙花灯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极为繁花,极为热闹。但热闹是属于别人的,我们的词人可不是来看热闹的,那他来干什么呢?他是来看人的。

所以下片写人。

满大街都是光彩照人、盛装出行的美女,她们佩戴着金的、玉的、翠的首饰,身上还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笑语盈盈地与人擦肩而过。在这个古代的情人里,词人既然是来看人的,那他看到这些打扮的花枝招展的美女,是否动心了呢?没有,因为词人的心里早已有了一个“她”。就像《诗经》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尽管身边美女如云,但他不为所动,他只在人群中穿行,寻找那个他心中唯一的“她”。

辛弃疾23岁从金国统治下的山东投奔南宋,当时一起归来的,有他的原配妻子赵氏和两个儿子。三年后,赵氏夫人去世。到写这首词时的1171年,辛弃疾已经32岁了,却还是一位单身男人,这时的他对爱情抱有渴望和期待,完全是情理之中的。

那辛弃疾心里的“她”到底是谁呢?词中没有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辛弃疾相信他的“她”一定会出现在某一盏花灯下,正因为这份相信,他才会在人潮里、灯海中苦苦追寻。

天快亮了,人群在慢慢散去,花灯在渐渐熄灭。他的心也从满腔期待到渐渐冷却,当他失望的准备离开的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回头,他突然看到,在那个灯火暗淡、冷清、寂静的地方,他的那个“她”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他。她的雅丽脱俗、清高孤傲和周围的热闹人群及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的词人一定会幡然醒悟,他的“她”是一个安静的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她在一直等他,等他繁华阅尽,红尘历尽,再和他一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起陪他看细水长流。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人都必须要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首先要确立高远的目标,这样才能到达第二种境界——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要坚持不懈,忘我奋斗,由此才能到达第三种境界——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谓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也,这才是理想实现的最高境界。

理想的追求需要经过这三种境界,爱情的追求也一样。这正如《诗经》中《蒹葭》所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游之,宛在水中央”。同样是含蓄表达了追求爱情和理想过程的艰辛,以及蓦然回首时的豁然开朗。

辛弃疾这首词如梦如幻,即使是在描写梦境,那也是写得很有气势!

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也是心系天下,始终为了收复北方沦陷的土地在再努力,但是后来我们知道,他的努力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反而是还使得他被罢官,一度被闲置了起来,这也使得词人内心时常是会悲痛不已。他并不像传统的文人,可能只不过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一下爱国之情,而是真正地上到战场,以此来表达自己坚定的爱国之心。

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那辛弃疾自然会受到排挤,毕竟那个时代的南宋朝廷,并不愿意与敌人作战,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收复北方的失地,以为有了长江天险,便是可以万无一失。这也正是主战派的悲哀,尽管这些人很努力,想要建功立业,想要去收复北方的失地,可是他们的这种想法就被人否定,更不用说真正地让他们上战场。

辛弃疾的一生也正是如此的悲哀,他从少年时代从北方偷偷地跑到南方,为得就是能够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这从根子人别人就怀疑他,毕竟那个时候的北方,早已是成为了沦陷区,从这个地方过来的人,自然也不会受到重用,虽然早年间的辛弃疾也上过战场,可是很快又被闲置了起来。这对于词人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为此他的内心也是极为悲痛。

那他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正是他众多作品中,比较能够体现出他内心悲痛的一首词,整首词都是在描写梦境里的往事,词人更是在这寥寥数语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读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这首词首词如梦如幻,但即使是在描写梦境,那也是写得很有气势,他也正是通过这么样的一种情感,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悲痛之情。毕竟现实生活中他始终是被人排挤,也是郁郁不得志,诗人空有一身本领,空有爱国之心,但是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那都是一种极为悲痛的事情。

词的上片的第一句便是千古名句,“醉里挑灯看剑”,写得很是霸气,同时也有一种英雄落没之感,后面的几句,词人则又是笔锋一转,从而描写了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的往事,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令此词显得更为悲痛,也更加的深沉,那这上片大致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这醉梦里挑亮油洒观看这宝剑,恍然之间更是犹如回到了当年军营的岁月,整个军营里都响起了号角的声音,那场景当真是壮观,大家都有着远大的理想,特别是在这边塞之外,显得也更加的壮观。这是由于秋天在这沙场里点兵的缘故。短短的几句,描写的则是无比的霸气,也很是凄美,更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情绪。

词的下片描写的就更加的伤感,也更加的凄美,特别是最后几句,读来当真是令人感伤,我们骑的马都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拉起的弓也像霹雳一样,令人心惊胆战。我一心都想为君王分担,想要去收复那北方的失地,从而赢得千古美名。可是谁能够知道这一梦醒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位垂垂老者。

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通篇描写得极为生动,也无比的细腻,词人把内心的那种感伤之怀,以及悲痛之情,全部融入进了这首词中,从而也使得这首词显得更加的悲伤,也更加的伤感。

中国的传统文人,往往都会有一种悲春伤秋之感,而这样的一种情绪也使得很多作品充满了一种感伤之怀,可能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古人的那种悲春伤秋的情绪,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可能只要一到了春天,看到万物复苏,处处繁花似锦,但是这个时候会认为,这种繁花,也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美好,很快就会消逝。然而到了秋天,整个世界又开始一片肃杀,这时又要生出更多的悲伤来。这样的一种情绪也使得文学作品里,处处能够感受到那一份悲痛之情。

尽管大部分的文人可能都会有悲春伤秋的情绪,不过也少数的诗人,他们不走寻常路,并不直接去描写这种感伤的情绪,更多的还是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一种喜爱,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的诗人,可能他们看问题时,往往会更加的全面,也更加的深刻。例如宋代诗僧志南的这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便是一首不同其他文人的作品,通篇并没有悲春之感,更多的还是对于春天的赞美。

而且这首诗更是把春天描绘的如诗如画,而且诗人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不仅描写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时也把春天的那种唯美,描绘的犹如一位少女,通篇更是充满了无限温情,这也正是此诗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所以这样的一首作品,那也最值得我们一读。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其实这首诗并没有高超的表现手法,也没有使用典故,完全只是描写了自己当时内心的一种感受,但仅仅只是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令这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更是朗朗上口,让人立马能够感受到诗人笔下所传递出来的那一份唯美,只要细细去品读,则是会发现这首诗描写的极为生动,也无比的唯美,读来更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第一二句描写的就很是生动,诗人把自己的形象刻画的可谓是入木三分,“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小船全部都停靠在了岸边的古木树荫之下,我一个人拄着拐杖,独自走过桥,来到这东边的小路上,慢慢地欣赏这春天的美色。短短的两句诗,却是描写得极为细腻,也无比的唯美,更是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卷。

第三四句诗人则是进一步地描写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从而也令这首诗显得更加的生动,也更加的唯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到了之后,那杏花便是开始绽放,然而那绵绵细雨又像是故意要弄湿我的衣服,一直下个不停,可是雨又不大,还有阵阵轻风,吹拂着我的脸颊,而这空气中还夹杂着杨柳的清香。最后这两句,应当说描写的更为抒情,也更加的优美。

志南虽然所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但每一首都是精品,特别是他的这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更是一首难得的佳作,通篇描写的可谓是如诗如画,同时又无比的唯美,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充满了无限的温情。这也正是此诗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没有悲春之感,有的只是对于春天的赞美。

THE END
1.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80条20、一天下的最高标准。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 2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22、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23、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4、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https://3g.yjbys.com/mingyan/mingren/724219.html
2.法治金句(五)澎湃,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网,新闻与思想,澎湃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致力于问答式新闻与新闻追踪功能的实践。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75114
3.2023年经典名言名句励志霸气(汇总11篇)经典名言名句励志霸气篇一 身为业务员,追求突破的企图心是必要的,只是我们不可眼高手低,忽略了最基本的工作。 面对客户,是业务员最高层次的表现,能否促成的关键,往往就在于第一印象的良莠。 拜访客户时,必须注意千万不能不守时,不守信,心不在焉,油腔滑调,喋喋不休,夸大其词。 https://fanwen.chazidian.com/fanwen2987786/
4.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大全2 经典哲理名言名句感谢是爱心的第一步。--西谚 3 名言哲理 4 关于法律的名人名言-经典哲理名言名句 5 富有哲理的经典名言 6 伟人哲理名人名言 7 关于爱的哲理名言经典语录 8 一些比较富有哲理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 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言 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0 最新网络QQ哲理名言http://mingyan.diyiliuxue.com/mingyan/mingyan/
5.最新励志名人名言短句(优质11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毛泽东名句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冷眼向洋看世界! —— 毛泽东名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http://cooco.net.cn/zuowen/3403571.html
6.国学常识200题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https://www.meipian.cn/eopenb8
7.兴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C)围栏是传统解释,但目前存在争论,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指井栏,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二“窗”的通假字。三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 http://xsx.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cec21c53fb6f4429a0d3ef063ec5bfb9&id=313133
8.《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什么是雕塑?大艺术家罗丹说:删去一切多余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留下过“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千古名句。如何雕塑自我呢?正像雕塑“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凸显一座完美的雕像一样,善于审视、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然后无情地删去,你才能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84srade.html
9.张继是题目答案解析,张继是题目答案解析1①来到苏州旅游,就情不自禁想起了张继的千古名句:“___,___。”②春天最美是___。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___,染上___,飘着___。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以汉语视角来看,在张继的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不存在显性衔接成分。 A.正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5%BC%A0%E7%BB%A7%E6%98%AF.html
10.头条文章常有人用这两句诗描写梨花盛开的景色,也有人认为它们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并非实写梨花,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亦非冬景。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858280391606469
11.董卿推荐的国学常识100题,看你能答对几题!孟子孔子公孙龙嬴政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解释:答案C是传统解释,但目前存在争论,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https://dy.163.com/article/FVIBBFM305439A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