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中的“确认”“认定”“可以”“必须”“应当”等理解含义

“认定”:一般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写文书是运用多,基本是查明的事实,称认定。

认可是表示不反对,同意

1.承认并确定。

2.确定地认为﹐肯定。

法律、法规条文中规定的“应当”二字该如何理解?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的“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再如《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中的“……按套(单元)计价的预售房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合同中附所售房屋的平面图。平面图应当标明详细尺寸,并约定误差范围。……”、“第二十一条按建筑面积计价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并约定建筑面积不变而套内建筑面积发生误差以及建筑面积与套内建筑面积均发生误差时的处理方式。”

其中的“应当”作何解释?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做“必须”解吗?如果做义务、必须解的话,“应当”做的没有做构成违规或违法行为吗?

一、“可以”的含义

就是你有权选择是否这样做的意思。

“可以”做某事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做某事,只是说你具备了做某事的能力,使其成为你的一种选择。

二、“必须”的含义

“必须”和“可以”正好相反。带有“必须”的法律条文,在法律规范中属于义务性的规范,规定的是一种责任。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将所有的情况都加以考虑了,没有例外和特殊,必须一律执行。

三、“应当”的含义

“应当”,在法律规范中的意义比较复杂,难以用权利义务的概念来表达。我国法律中的“应当”虽然很近似于“必须”,但和“必须”相比,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或者说是一般性的要求。因此就允许在执行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特殊和例外的存在。那种把“应当”和“必须”混为一谈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明确了这几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有助于我们对一系列法律规范的准确理解,避免和减少适用法律上的错误。

1、此处的描述应该是“事实认定”与“法定适用”,因为法律不存在“认定”一说,而仅仅是“适用”问题,我们无权“认定”法律。

2、事实认定:是指在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等诉讼程序中,通过当事人的举证、相互质证等阶段,最终由法官和陪审团确定案件事实的过程。通过事实认定过程,确定的事实将作为判决的主要依据和基础。

3、法律适用:法律适用就是指在具体的法律事实出现后,通过将其归入相应的抽象法律事实,然后根据该法律规范关于抽象法律关系之规定,进而形成具体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如结婚产生夫妻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结婚即为法律事实;死亡引起婚姻法律关系的消亡、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死亡即为法律事实。

目录

法律事实法律界定

法律事实法律分类

学者的分类一般

法律事实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一)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行为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还可以分为善意行为与恶意行为(如民法上有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与恶意取得的区分);依据行为的合法性,行为还可以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它均可能引起法律上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与消灭。还有一部分行为,其合法性在法律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如安乐死、婚内“强奸”,在法律较模糊的情形下,由于人们对其“合法性”认识不同,就可能作出完全相反的法律评价,造成在法律后果的裁决上可能产生截然的对立。

(二)依据法律关系的产生是否要求某种现象存在或不存在,法律事实又可以分为肯定性法律事实与否定性法律事实

肯定性法律事实是指依据法律某事实出现时,才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事实,如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即是引起婚姻关系的肯定性事实;否定性事实是指某一法律关系,若要产生,就必须排除的事实,如婚姻关系的建立,就必须排除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该“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关系”就属于否定性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法律特征

法律事实客观实在性

法律事实不同于客观事实,从该原上讲,

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规范性事实

法律事实具体事实

法律事实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的行为或事件,它并不等同于法律中被立法者所抽象概括的事实,但这种具体的行为或事件一定是被包含在法律中的,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法律的调整。在一个法律关系的演变中,这种具体的事件或行为可能是一个,如双方当事人签定合同,也可能是多个事实组合,即事实构成,如一个商品房买卖关系的建立,既需要双方当事人签定买卖合同,还需要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缺少任一行为,都不能产生有效的法律后果。

法律事实认定事实

司法裁判中的法律事实大多是经过证据证明的事实。对于法官来讲,有些事实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缺乏证据的支持,法院就不会采信。所以,证据是法官认定法律事实的主要手段。但是,法官最后认定事实却并非都靠证据,这是因为,作为法官用以定案的事实,有些并无证据依据,但法官之所以采信,是由于它符合证据法的原理。法官认定事实除了主要依据证据外,还可以依法采用以下非证据方式来认定事实:司法认知的事实、自认的事实、事实推定。

法律事实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制度性事实

制度性事实是一种早于法律事实的安排,是法律制度为方便对于生活的调整而在制度中所作的一种预设,这种预设主要体现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等正式法律渊源中,但也体现在政策、正义、理性、道德、习惯法等非正式法律渊源中。

法律事实主客观性

事实虽然该身是客观的,但是,完全地复原客观事实连理论上的可能都不存在,因为永远也没有办法衡量法官认定的事实是否就是“客观事实”,任何事实的认定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所以事实认定的过程必然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是一种历史上的事实与当下的主体“视域融合”的结果。任何法律事实都不能离开主体的认识而存在。[2]

法律事实法律规范

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目的高于惩治犯罪的目的。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的方面出发,就可以看出保障人权与查明事实之间的冲突,“具体而言,要有效发现案件事实,保护人权就必须作出较大的牺牲;要有效保护人权,发现案件事实就必须作出一定的让步。”真实发现固然是诉讼法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但并非其唯一目标。就像其他法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它必须向其他更重要的目的让步。正因为刑事诉讼法在这个冲突上对保障人权作出了某种程度上的“妥协”,那么就先天的决定了发现案件客观情况的困难性,也就决定了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法律实施为审判的依据。[3]

THE END
1.如何理解法律条文中的“应当”,“可以”一般说来,在法律条文中,可以与应当是具有明显区别的。所谓可以,是授权性规定,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有权怎样做;所谓应当,是义务性规定,是法定的必须如此,是命令性的指引要求,要求人们为一定行为,如果不为就是违法,因而具有强制性。1、含义不同“可以”表示“许可”的意思;“应当”表示应该要做的意思。2、法律规范不同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7129292.html
2.法理学导论习题解析A.适用法律必须面对规范与事实问题 B.当法律的字面含义不清晰时,可透过法律体系理解其含义 C.法律体系由一国现行法和历史上曾经有效的法构成 D.法律的字面含义有时与法律背后的意义不一致 10、以下说法那个是不正确的() A.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社会关系。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1449257
3.对法律条文的解释总的来说,法律解释是对法律条文含义的详细阐述和说明,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法律,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法律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适用法律,但在具体案件中,还需要结合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对于法律解释的具体应用和效力,也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具体分析。 另外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564698290401779452.html
4.法律学论文(精选8篇)解释法律是一种能力。正确解释法律, 必须有能力把握法律的精神, 洞悉法律所蕴含的公平正义和价值取向, 熟悉法律出台的背景;全面、系统地把握法律的内容。解释法律是一个良知。解释法律需要人文关怀, 体现法律民主, 解释法律可以调整平衡利益冲突, 解释法律能够体现公正执法、公正司法之心, 可以体现解释者的良知与人格。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doti3dn.html
5.法律条文或行政规范中“可以”“必须”“应当”的含义二、“必须”的含义 “必须”和“可以”正好相反。带有“必须”的法律条文,在法律规范中属于义务性的规范,规定的是一种责任。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将所有的情况都加以考虑了,没有例外和特殊,必须一律执行。 三、“应当”的含义 “应当”,在法律规范中的意义比较复杂,难以用权利义务的概念来表达。我国法律中的“应当http://wap.fuling.com/wap/thread/view-thread/tid/2401039
6.谈法律文献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问题翻译技巧在翻译构成中,不能正确理解原文词义是无法进行翻译的。关于词语的理解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 注意词义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一个法律词在不同的场合,译成英文有不同的含义,要正确理解法律原文的词义,必须注意词义在上下文中的一致,切不能拘泥于字面上的一致,如果保持字面上的一致,译文往往不能准确达意。请看下面http://www.lawyertranslation.com/legaltranslation/149.html
7.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的含义及调整范围关系与法律条文一起理解会更容易一些,法律规范是法律条文的内容。如《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六条规定供用水、供用气、供用热力合同,参照适用供用电合同的有关规定。"这是法律条文,其蕴含的含义即为法律规范(逻辑构成:假定是设定供用水、供用气、供用热力合同,模式是参照适用其他法律,后果是适用供用电合同的有关规定)https://www.dongao.com/dy/zckjs_jjf_39897/172018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