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共信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虽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公物制度,但是其公共财产制度却与大陆法系的公物制度类似。美国的公共财产制度是建立在公共信托(publictrust)理论之上,并随着该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一、信托理论的起源

公共信托制度脱胎于信托(trust)制度。而信托起源于英国,被法律史学家梅特兰(Mait-land)称为英国人对法学领域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历经数百年发展起来的信托理念,它是普通法皇冠上的宝石。[1]

所谓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2]信托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的古埃及,古埃及人以遗嘱将自己的财产传给继承人或将财产之一部分让给继承人以外之子女。[3]

而英国的“用益设计”源自何处,学者存在分歧:[6]一是认为发端于罗马法上的FideiCommissum,[7]另一则主张是仿效日耳曼法上的salman的结果[8]其实,从历史角度而言,由于英国曾先后受到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长期统治,英国的法律制度无不浸润着罗马法的精髓和日耳曼法的灵魂。因此,无论是罗马法上的遗产信托(FideiCommissum),还是日耳曼法上的“受托人”(salman)必定都对英国信托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自13世纪起,用益设计开始流行于英国民间,其意谓“对委托他人管理的财产的收益权”,其目的是为了规避当时英国封建法律对土地等财产的移转和处分所加的限制和负担。当时的英国,宗教信仰十分普遍,教徒死后往往把土地等财产遗赠给教会,而当时的法律规定对教会不能征税,这种遗赠影响了封建君主的收益。13世纪,英王亨利三世颁布了《没收法》(StatuteofMortmain),规定谁要把土地遗赠给教会,须经君主或诸侯的许可,否则就予以没收。为了摆脱该法的限制,土地所有人发明了用益设计,即把土地委托给第三人使用并将经营土地的收益转交给教会。这种做法逐渐发展到对其他财产的委托。[9]

由于用益设计规避法律的特性,在13世纪至15世纪的200年间,它并不为普通法院所承认。因为根据普通法,受托人完全处于财产所有人的地位,他完全可以其个人意愿处分该财产,即如果受托人不顾信义,将信托财产据为己有,受益人也无可奈何。“对于他的所有权的限制不是法律上的而是道德上的。他不是依照法律而是依照良心,应当像好当家人那样管理财产。”[10]考虑到这种道德上的权利义务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极大地损害了受益人的权利,因此,后来衡平法院通过介入对此予以矫正,于是乎逐步认可了用益设计,从而使规避法律的习惯合法化。于是,采邑领主由此丧失了土地上的各种附带权益,国王也因之而失去许多收入。可以说,用益设计的合法化使国王与诸侯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page]

189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受托人法》更以成文法的形式确认了信托制度。[13]1925年,英国以“财产法”(TheLawofPropertyAct)废除了“用益法”,从此所有的信托都可以“用益法”颁行前设立Use的方法予以设立,Use与Trust的区别遂不复存在而完全统一于Trust的概念之中。于是,现代信托制度得以最终确立。[14]

由于信托制度的独特的灵活性,极为适宜鼓励交易和促进商品流转,所以信托制度很快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从遗产继承、宗教事业,推广到个人理财、社会公益等许多方面。信托财产也从开始仅限于土地而延伸到一切不动产、动产、货币、证券等等。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各国纷纷效仿英国,信托制度逐渐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因此,英国人自认为信托制度是他们的独创,并以其为“衡平法对法理的最为重要的贡献”而自豪。[15]目前,信托业较发达的国家主要是英国、美国和日本。

二、信托理论的承继—公共信托理论

在英国“信托财产”的概念,一开始就被表述为:

它被出让人交给了受让人,受让人虽然取得了它的所有权,但却并不享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支配它的权利,而只是负有为了出让人或者其所设定的其他人的利益并按照出让人的意志来支配它的义务;因此,受让人对通过支配它所产生的利益并无自行享受之权利,而只是负有交付给出让人或者其所指定的其他人的义务。[16]

这种“双重所有权”制度源于英美法系普通法和衡平法并行的法律传统,普通法承认受托人法律上的所有权,而受益人的权利则通过衡平法加以确认。除了法的历史传统原因产生了这种区分普通法上所有权和衡平法上所有权的“双重所有权制度”,在英美法系,没有绝对、单一的所有权概念,财产所有权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可以灵活组合和分解。[20]这种英美法系特有的财产权理念也使得这种制度得以顺利运行。

信托理论主要仰赖以下理念维系:[21]

(1)信托只是为了完成信托目的,将信托财产权宜性地交付给受托人管理而已。为了实现这种由受托人管理、处分信托财产而由受益人享有利益的制度构造,英美法系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区分为“名义上的所有权”(legaltitle,即普通法上的所有权)与“实质上的所有权”(equitableownership,即衡平法上的所有权(equitabletitle)。在信托关系中,受托人作为信托财产法律上的所有权人,并不能行使财产所有权的全部权能,而必须依信托的设立意图为受益人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相对地,受益人对信托财产享有衡平法上的所有权,享有信托财产的信托利益却不能行使管理处分信托财产的权能。[22]所有权与利益相分离、信托财产的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相分离,正是信托区别于其他类似财产管理制度的根本特质。

(2)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一旦有效设立,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受托人以及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独立运作的财产,仅服从于信托目的。从委托人角度观之,委托人一旦将财产交付信托,即丧失其对该财产的所有权,不再属于其自有财产。从受托人角度观之,受托人虽然取得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名义上的所有权,因为他并不能享受行使这一所有权所带来的利益一一信托利益。因此,信托财产在实质上也不属于受托人的自有财产。再从受益人的角度观之,受益人固然享有所有权,但这主要是一种信托利益的请求权,在信托存续期间,受益人并不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即使信托终了后,委托人也可透过信托条款将信托财产本金归属于自己或第三人。所以,信托财产也不属于受益人的自有财产。这就是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有的学者形象地将之称为信托的“闭锁效应”-一“信托一旦设立,信托财产即自行封闭与外界隔绝”。[23]

(4)信托管理的连续性。信托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财产管理制度,这根源于信托管理的连续性。在英美法的信托制度中,信托管理的连续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信托不因受托人的欠缺而影响其成立。英美衡平法上有句格言:“法院不会因欠缺受托人而宣告信托无效(Thecourtwillnotallowatrusttofallforwantofatrustee)。”[25]第二,已成立的信托不因受托人的更迭而影响其存续。第三,公益信托中的“类似原则”,即当公益信托所定目的不能实现或实现已无意义时,只要委托人在信托文件中有将全部财产运用于公益事业的一般性意思,则公益信托并不终止,法院将使信托财产运用于与初始信托“尽可能类似”的其他一些公益目的之上,从而使公益信托继续存在下去。

尽管学者们对公共信托理论的起源存在异议,但是通说认为,源自英国普通法上的信托理论最终可追溯至罗马法。[26]根据罗马法,“基于自然法,空气、流水、海洋都是属于所有人的公共财产。”因此,所有罗马市民都有权利用这些公共财产。后来,英国普通法延续了罗马法的做法。根据英国普通法,“国家拥有海洋及其底土和沙滩,享有航行、商业和捕鱼等公共使用上的信托。”[27]而国王的财产也置于公共信托之下。[28]因此,国家有权将其财产让渡给私人,而作为公共财产守护人仅享有公共信托下的一些普通权利。[29]换句话说,公共信托理论认为:公众拥有对海岸的特定权利,而该权利超越了与之相冲突的人和私人权利,甚至包括国王的权利在内。国王只是这些公共权利的受信托人,他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处分这些权利。[30]

虽然公共信托理(publictrust,juspublicum)论脱胎于普通法上的信托理论,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仍有不少学者对其渊源与内涵存在异议。不同的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有所不同,如有的学者认为,公共信托理论无论从其渊源还是其目的都是很含混;[31]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公共信托理论在理论和实务上广为应用,但是它本身却是含义不甚明了。[32]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普通法上的财产权根植于自由主义传统之上,它强调个人自治,因此个人完全自由支配其财产,他人不得干涉。而这种财产所有人所拥有的排他性权能,恰恰是构成财产权的核心。为了保护信托人的利益,公共信托延续了信托双所有权的理念,即受托人享有的主要是一种纯粹管理性权利,受益人则拥有纯粹的收益权利。所以,公共信托对于有效解决如何使公共财产造福全体公众,仍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价值。[page]

三、公共信托理论在美国的发展

随着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其普通法和公共信托理论亦随之输入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英国国王在北美信托土地上的权利自然被赋予了美国各州的人民。[33]但是,当时各州尚不知晓信托权利究为何物。

1821年,Arnoldv.Mundy案是美国第一个关于公共信托的案件。[34]在该案中,新泽西州最高法院认可了公共信托理论,它认为海岸(包括领海内的海水和底土)属于新泽西州公民的公共财产,[35]“即使议会也不能对其享有直接和绝对的权利,议会不能剥夺全体公民的这一公共权利。”[36)于是,州对通航水域享有信托权,从而避免了私人占有这些财产。随后,在1842年的Martinv.Waddel案[37]中,美国最高法院明确了新泽西州最高法院在Arnoldv.Mundy案中确立的公共信托理论。最高法院认为,至少自大宪章(MagnaCarta)以来,英国国王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人民信托的方式对通航水域下的土地行使权利。[38〕而且,自独立战争以后,美国各州人民已成为主权者,因此他们对所有通航水域拥有绝对的权利。[39]为了公众自由和不受限制的形式权利,州有权对公共财产进行托管;而某一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取决于公众的需要而不是财产的特殊使用模式。[40]

1876年,美国最高法院通过Barneyv.Keokukl[41]案正式认可了英国普通法中的公共信托理论在司法中的适用。在该案中,法院认为,各州有权处分其在所有通航水域下的土地。[42]尽管如此,各州议会仍不清楚其对公共信托财产拥有的权利的界限。于是,一些州议会认为他们对公共信托财产拥有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所有权,他们可以将其让渡给私人,然而这却极大地有损于公共利益。[43]为了解决这一困境,1892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其里程碑式的判例—IllinoisCentralRailroadv.Illinois中认为,[44]立法机关将位于密执安湖湖床转让给铁路公司的行为不属于公共信托行为,密执安州对密执安湖湖床享有该州人民赋予的信托权利,因此州不能放弃全体州公民利益存在于其上的财产信托。[45]只有出于增进对水域的利用或者未对存在于土地和水域上的公共利益造成实质损害的前提下,各州才能将土地让渡给私人利用。[46]于是,公共信托理论从此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适用。

然而,1938年最高法院在ErieR.Co.v.Tompkins案中确立了所谓的Erie原则,[47]推翻了IllinoisCentralRailroadv.Illinois一案所作出的可在全国范围适用公共信托理论的努力。由于法院认为在宪法条文或联邦法律中并没有明确公共信托,因此否认了在特殊领域内可以适用普通法的认识。[48]然而,该案对公共信托理论的适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自此法院对公共信托理论的适用变得小心谨慎。[page]

在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下,公共信托理论开始被人们广为接受。萨克斯的观点不仅导致了普通法上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公共信托理论的复兴,也推动了各州修改宪法将公共信托理论写人宪法,或在宪法中确立公民拥有清新、健康的环境的权利。[51]于是,各州立法纷纷确认公共信托原则。目前,公共信托被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写入美国许多州的宪法和环境法中。如宾西法尼亚、蒙大拿、阿拉斯加、夏威夷、路易斯安那等十多个州的宪法中明确指出,州政府是州公共自然资源的信托受托人,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是其职责。

在1983年的莫诺湖一案中,[52)法院明确了公共信托理论起源于普通法。[53)面对自70年代以来公共信托理论的盛行,法院开始从Erie案中走出来。在1988年的PhillipsPetroleumCo.V.Mississippi案中,[54)最高法院并没有对公共信托理论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只是认为该理论的适用范围属于州立法问题。即使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完全属于州立法问题,迄今没有一个州试图不承认该理论,相反,目前至少有一个州法院已宣布其州议会的这种做法无效。[55]自此,法院又回到了1892年IllinoisCentralRailroadv.Illinois案确立的原则,开始广泛地适用公共信托理论。

四、公共信托理论的作用

(一)有助于公用(publicuse)的发挥

公共信托在本质上属于保守主义,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共同体并使之发挥一定的作用。[58]公共信托理论旨在使公众有权利用公共信托资源。最初,公共的公共利用仅限于水资源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已扩展至以所有自然资源为主的领域。

公共信托虽然使国家或州享有管理权,而公众仅享有收益权,但是公众的这种收益权是根植于其所享有实质意义上的所有权。可以说,公众享有的是一种保留的所有权,它时刻制约着国家或州的管理权。因此,这种双重所有权使得管理效率大为提高,进而有助于公共信托财产的公用功能的发挥。而且,由于公共信托理论没有对公用(publicuse)提出僵化、苛刻的要求,[59]于是,公共信托财产的利用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使公众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在哈定(Hardin)提出所谓的“公地的悲剧”(thetragedyofthecommons)后,[60]人们开始对公共财产的有效利用提出质疑。在波斯纳为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的倡导下,提出私有化是有效利用公共资源的佳径。然而,正如诺斯教授指出的那样:“从罗马法到英国普通法再到美国现代判例法都表明:对水域和湿地等公共资源的私有化并不能提高利用效率。”[61]因此,私有化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它忽略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区别,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叠加,私人总是出于“经济人”的动机行事,而这必然极大地损害公共利益的实现。

虽然公共信托理论可以避免私有化高论出现的弊端,但该理论也并非无懈可击,始终要严加防范公权力对公共信托财产的侵蚀。因此,如何制约公权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信托财产是公共信托理论的核心。

(二)支持政府维护公共福祉的行为

由于在公共信托法律关系中,政府是公共信托财产的管理人,他是为了受益人(即信托人、实际的财产所有人)的利益而进行管理活动的。因此,公共信托理论从根本上是支持政府维护公共福祉的行为,只是该政府不得有损害受益人的情形发生。

如在1986年加利福尼亚州法院审理的UniteStatesv.StateWaterResourcesControlBd.(又称Delta水纠纷案)案中,法院支持州资源控制委员会为了健康而作出的制定新的水质标准的行为,认为该委员会的职责不是保护水权不受侵犯而是为水的健康、有益使用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62]又如在2005年,路易斯安那州上诉法院在LakeBistineauPreservationSoc’yv.WildlifeandFisheriesComm’n一案中指出,州政府降低湖面水位以减少有机物质、改善湖体生态的措施是符合公共信托的要求。[63]北卡来罗那州上诉法院在Parkerv.NewHanoverCounty一案中指出,政府有权针对出于防止侵蚀海岸和其他保护目的而对私人开发行为征税。政府此举为了防止当地居民及财产免受飓风及其它风暴的袭击造成的破坏性损失,不仅符合公共信托的要求,也符合州宪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64]同样,2006年弗吉尼亚州上诉法院在Palmerv.Virginia一案中认为,州海洋资源委员会拒绝私人在沿河码头上建仓储设施的请求符合公共信托的要求。不仅如此,州海洋资源委员会的行为也是符合州宪法的,因为弗吉尼亚州宪法也明确规定:“为了全体人民的福祉和幸福,不得污染、损害或破坏州的空气、陆地和水流。”[65][page]

(三)对抗征收请求

公共信托可以对抗征收请求最早可追溯至1892年的IllinoisCentralR.Co.v.Illinois案。[66]在该案中,涉及的问题是伊利诺伊州政府是否有权将密执安湖湖床转让给铁路公司开发,而一旦转让后政府若要收回该土地,就必须通过征收的方式作出。于是法院权衡再三,认为湖床属于公共信托财产,州政府无权作出转让,这就避免了日后可能面临的征收困境。[67]

基于同样的理由,公共信托还可作为从财产权赖以存在的背景来严格限制(backgroundlimitation)对私人财产权利益利用的标准。因为政府对私人财产的开发行为无疑构成征收,随之而来的则是必须对被征收人予以公正的补偿,而这必然会对公众造成不必要的负担。于是,求助于公共信托理论,可以否认对私人财产的不必要利用或开发行为。如1972年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在JustV.MarinetteCounty一案中指出,由于原告对湿地这一公共信托财产不享有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权利,因此政府有权对他回填湿地的行为不予补偿。[68]又如,加利福尼亚最高法院在1983年的莫诺湖一案中指出,对私人开发公共信托资源作出限制而对私人受到的损害不予补偿,因为私人在公共信托财产上不享有既得(vested)权利。[69]

(四)遏制州(或国家)行为的滥用

由于公共信托财产权也是采取双重所有权做法,州或联邦实行的是管理权,而它们这些公权力最容易被滥用,引发腐败,所以必须予以严厉遏制,否则受益人的权利将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害。

美国法院认为,公共信托甚至高于某些法定权利。[70]这意味着,政府有权对公共信托财产做出必要的限制,更意味着政府有责任为了公共利益而保护公共财产。[71]因此,州(国家)行为必须遵照公共信托的要求,否则司法机关将运用司法审查手段予以制裁。如2004年,夏威夷州最高法院在某次水利用听证会上认为:“基于州为了确保现在以及后世子孙利用水资源的信托责任,对水资源的保护构成公共信托。”因此,由于州水利委员会未考虑到这种公共信托的存在,因而其对水资源的分配许可无效。[72]

(五)作为司法解释的工具和严格审查的准则

公共信托成为司法机关制约立法机关的利器,法院运用该理论来纠正立法机关向某些特殊利益群体倾斜的不当做法。[73]司法机关是最不危险的部门,因此法院运用公共信托是确保信托人的利益免受侵害的最佳选择。萨克斯教授认为:“公共信托法并非处理公共领域(pub-liedomaine)的一系列实体规则的总和,它只是法院用来弥补立法和行政过程出现的漏洞的一种技术手段。”[74][page]

五、公共信托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援用普通信托的一般原理,公共信托法律关系中有四个构成要件,其一为信托委托人,即基于不违法的目的而将财产交付他人占有管理的人;其二为信托受托人,即接受他人委托,并非为自己利益而占有、管理他人财产的人;其三为信托受益人,即虽不占有管理财产,但是有权获得该财产收益的人;其四为信托财产即信托标的物。因此,信托可以理解为信托委托人将信托财产交给了信托受理人,信托受托人虽然取得了所有权,却不享有为自己的利益或按自己的意志来支配的权利,只是为信托委托人或其指定的其他人利益,按照信托委托人的意愿来支配他人的义务。[84]由此可见,公共信托是建立在信任(trust)关系上的法律制度,受托人必须为了信托人的利益利用信托财产。[page]

在美国,公共信托的适用范围目前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海滨、湖泊、湖沼、河流;②公园、道路、公有地;③野生生物、天然资源、大气、水等;④私有地的适用。[85]而这些领域恰恰属于大陆法系公物的范畴。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公共信托财产多以公物的形式出现,对于中国更是如此。因此,公共信托理论对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公物制度具有特别的意义。

根据公共信托理论,国家对公物的所有权只不过是为保护公众之自由使用,国家是公益代表人而且负责监督公物目的的实现,有学者依此归纳出管理公共财产基本准则三原理:“①信托财产,并非为抽象的一般公益而被利用,必须按照事物性质,以直接有益于广大一般民众之利用管理。②信托财产,应以维持并增进广大的一般民众利用之便宜管理之,不应限于较少数人之利用。③信托财产纵令有适当之价格,亦不得让与私人。”[86]依该原理,公物实际上相当于一种信托财产,民众是信托人,国家和行政主体是受托人,行政主体在公物的设定、变更、废止、管理等方面不得违背信托人的利益,即公共利益目的。

注释:

[1]参见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页1。

[2]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2条。

[3]参见徐国香:《信托法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版,页1。

[4](英)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革命》,梁治平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页289。

[5]参见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页75。在我国,用益设计(Use)也被称为“尤斯制度”。

[6]参见何孝元:“信托法研究”,《中兴法学》1987年第1期,页6。

[7]FideiCommissum意为“信任受托”,通常中文译为“遗产信托”,它是罗马法市民法区别于万民法上的遗赠的一种特殊的处分遗产方式,它是指被继承人通过遗嘱委托继承人在其死后将其遗产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移交给他所指定的第三人。据说此“遗产信托”是外国人规避罗马市民法对他们的限制而依赖罗马人将遗产转移给后者,请其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让自己的后人作为该遗产的受益人。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罗马市民法和万民法合二为一,遗产信托和遗赠也逐步融合。参见周小明,见前注[5],页75-76。

[9]周小明,见前注[5],页77-79。

[10](法)勒内·达维:《当代主要法律体系》,德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页329。

[11]所谓“双层用益”的构造为:甲将土地转让给乙,规定乙为丙的用益、丙又为丁地用益而占有土地。这里,丙的用益为第一层用益但只是名义上的用益,丁的用益为第二层用益却为实际上的用益。但是,普通法院不承认双层用益,只对第一层用益适用“用益法”。据此,丙将会成为法律上的所有权人,而丁的用益则不受普通法保护。周小明,见前注[5],页81。

[12]P.V.Baker&P.St.Langan,Snell'sPrinciplesofEquitable,Sweet&Maxwell,28th.ed.,1982,Lon-don,p.105.

[13]参见周小明:《财产权的革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页16。

[14]周小明,见前注[5],页75。

[15](英)戴维·M·沃克主编:《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页1898。

[16]张淳:《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页100。

[17]参见李群星:“信托的法律性质与根本理念”,《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页120。

[18](英)F.H.劳森、B拉登著:《财产法》,施天涛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版,页100。

[19]周小明,见前注[5],页29。

[20]周小明,见前注[5],页29。

[21]周小明,见前注[5],页12-18。

[22]参见王文宇:《信托法原理与商业信托原则》,元照出版公司1996年版,页125。

[23]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页29;转引自周小明,见前注[5],页12。

[24]R.P.Meagher&WMCGummou:Jacob'sLawofTrusts,Sydney:Butterworths..1977.pp.582-583.

[25]DivdB.ParkerandAnthonyR.mellows,TheModernLawofTrusts,SweetMaxwellLtd.,2003.p.234.

[26]CharlesF.Wilkinson,TheHeadwatersofthePublicTrust:SomeThoughtsontheSourceandScopeoftheTraditionalDoctrine,19Envtl.L.425.429(1989);ErinRyan,PublicTrustandDistrust:TheTheoreticalImplica-tionsofthePublicTrustDoctrineforNaturalResourceManagement,Envtl.L,Vol.31,477,484(2001).

[27]Note,Lyon&Fogerty:UnprecedentedExtensionsofthePublicTrust,70Calif.L.Ret.1138,1140(1982).[page]

[28]Opinionofthejustices,365Mass.681,684,313N.E.2d561(1974).

[29]SeeShivelyv.Bowlby,152U.S.1,13(1894).

[30]Note,ThePublicTrustinTidalAreas:ASometimesSubmergedTraditionalDoctrine,79YaleL.J.762,768(1970).

[31]SeeWilliam.Roogers,JR.,EnviromentalLaw,§2.20,at155-56WestPublishingCompany(1986).

[32]SeeCarolM.Rose,JosephSaxandtheIdeaofthePublicTrust,25EcologyL.Q.351,355-56.

[33]Matthews,95N.J.306,319,471A.2d355,361,cert.denied,105S.Ct.93(1984).

[34]ArnoldvMundy,6N.J.L.1(1821).

[35)Arnoldv.Mundy,6N.J.L.12(1821)

[36]Note,PublicTrustDoctrine—BeachAccess-ThePublic'sRighttoCrossandtoUsePrivatelyOwnedUpperBeachAreas,15SetonHallL.Rev.344,351(1985).

[37]Martinv.Waddell,41U.S.367(1842).

[38]Martinv.Waddell,41U.S.367,410-411(1842).

[39]Note,PublicTrustDoctrine—BeachAccess—ThePublic'sRighttoCrossandtoUsePrivatelyOwnedUpperBeachAreas,15SetonHallL.Rev.344,352(1985).

[40]Martinv.Waddell,41U.S.367,411(1842).

[41]Barneyv.Keokuk,94U.S.324(1876).

[42]Barneyv.Keokuk,94U.S.324,338(1876).

[43]SeeGoughv.Bell,22N.J.L.441(Sup.Ct.1850),affd,23N.J.L.624(1852)

[44]IllinoisCentralRailroadv.Illinois,146U.S.387(1892).

[45]IllinoisCentralRailroadv.Illinois,146U.S.387,452-453(1892).

[46]IllinoisCentralRailroadv.Illinois,146U.S.387,453(1892).

[47]ErieR.Co.v.Tompkins,304U.S.641938).

[48]SeeErieR.Co.v.Tompkins,304U.S.64,78(1938).关于Erie案的影响的详细论述,可参见LaurenceH.Tribe,AmericanConstitutionalLaw,3rded.NewYork:FoundationPress,2000.470一72.(discus-singscopeandimpactofErie).

[49]SeeJosephL.Sax,ThePublicTrustDoctrineinNaturalResourcesLaw:EffectiveJudicialIntervention,68Mich.L.Rei.471(1970).[page]

[50]SeeJosephL.Sax,ThePublicTrustDoctrineinNaturalResourcesLaw:EffectiveJudicialIntervention,68Mich.L.Rev.605(1970).

[51]See,e.g.,J.B.Ruhl,TheMetricsofConstitutionalAmendments:AndWhyProposedEnvironmentalQualityAmendmentsDon'tMeasureUp,74NotreDameL.Rei.245,247(1999).

[52]NationalAudubonSoe'yv.SuperiorCourt(MonoLake),33Cal.3d419,658P.2d709,189Cal.Rptr.346,cert.denied,464U.S.977(1983).

[53]MichaelC.Blumm&TheaSchwartz,MonoLakeandtheEvolvingPublicTrustinWesternWaters,37Ariz.L.Rev.701,735(1995).

[54]PhillipsPetroleumCo.v.Mississippi,484U.S.469(1988).

[55]SeeSanCarlosApacheTribev.SuperiorCourt,972P.2d179,199(Ariz.1999).在该案中,亚利桑那州最高法院认为,公共信托理论适用与否属于州宪法问题,州立法不能对此作出规定。

[56]AlexandraB.Klass,ModernPublicTrustPrinciples:RecognizingRightsandIntegratingStandards,NotreDameLawReview,vol.82,699,728-730(2006).

[57]英文为stateaction,我国多译为“政府行为”,如有学者将stateaction理解为“州政府行为”,参见张千帆:“论宪法效力的界定及其对私法的影响”,《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2期,页3;另见郑贤君:“公法价值向私法领域的再渗透—基本权利水平效力与契约自由原则”,《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页124。也有学者将stateaction界定为“国家行为”,参见林来梵:《从规范宪法到宪法规范》,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页284。然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有失偏颇。因为在美国纵向分权模式下,国家享有的仅仅是各州未让渡给联邦的权力,各州仍拥有相当的自主权。

[58]RichardDelgado,OurBetterNatures:ARevisionistViewofJosephSax'sPublicTrustTheor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SomeDarkThoughtsonthePossibilityofLawReform,44Vand.L.Rei.1209,1214(1991).

[59]MichaelC.Blumm,PublicPropertyandtheDemocratizationofWesternWaterLaw:AModemViewofthePublicTrustDoctrine,Envtl.L.Vol.19,573,583(1989).如在蒙大拿州,法院认为在通航水域可以提供休闲功能条件下即可适用公共信托理论。SeeMontanaCoalitionforStreamAccessv.Curran,682P.2D163,170一171(M.1984).[page]

[60]SeeHardin.TheTragedyoftheCommons,162Science1243(1968).

[61]Rose,TheTragedyoftheCommons:Custom,CommerceandInherentlyPublicProperty,53U.Chi.LRev.711,723,749-761,774-777(1986).

[62]SeeUniteStatesv.StateWaterResourcesControlBd.,227Cal.Rptr.161,197(Cal.Ct.App.1986).

[63]LakeBistineauPreservationSoc'yv.WildlifeandFisheriesComm'n,895So.2d821(La.Ct.App.2005).SaveOurselvesv.LouisianaEnvironmentalControlCommission,452,So.2d.1152(La.1984).

[64]Parkerv.NewHanoverCounty,619S.E.2d875-876(N.C.Ct.App.2005).

[65]Palmerv.Virginia,628S.E.2d89-90(Va.Ct.App.2006).

[66]AlexandraB.Klass,ModemPublicTrustPrinciples:RecognizingRightsandIntegratingStandards,NotreDameLawReview.vol.82.699.738(2006).

[67]IllinoisCentralRailroadv.Illinois,146U.S.387,455-458(1892).

[68]Justv.MarinetteCounty,201N.W.2d768-769(Wis.1972).

[69]NationalAudubonSoc'yv.SuperiorCourt(MonoLake),33Cal.3d438-440,658P.2d722-723,189Cal.Rptr.358-360,cert.denied,464U.S.977(1983).

[70]See,e.g.,KootenaiEnvtl.Alliance,105Idahoat631,671P.21094;Shokalv.Dunn,109Idaho330,336n.2,707P.2d441,447n.2(1985).

[71]NationalAudubonSoc'yv.SuperiorCourt(MonoLake),33Cal.3d419,441,658P.2d709,724,189Cal.Rptr.346,361,cert.denied,464U.S.977(1983).

[72]InreContestedCaseHearingonWaterUse,83P.3d664,694(Hawaii2004).

[73]See,e.g.,Dunning,ThePublicTrust:AFundamentalDoctrineofAmencanPropertyLaw,19Envtl.L.517(1989);Note,ThePublicTrustDoctrineasaSourceofStateReservedWaterRights,63Den.U.L.Rei.585,596[1986);Comment,ThePublicTrustinMaine'sSubmergedLands:PublicRights,StateObligationandtheRoleoftheCourts,37Me.L.Rev.105.141(1985)

[74]SeeJosephL.Sax,ThePublicTrustDoctrineinNaturalResourcesLaw:EffectiveJudicialIntervention,68Mich.L.Rei.473(1970);JosephL.Sax,LiberatingthePublicTrustDoctrinefromitsHistoricalShackles,14U.C.DanvisL.Ret.185(1980).[page]

[75]SeePeopleexrel.Scottv.ChicagoParkDist.,66Ⅲ.265,80,360N.E.2773,781(1976).

[76]Cf.HawaiiHous.Authv.Midkiff,,467U.S.229(1984).

[77]See,e.g.,Dunning,ThePublicTrust:AFundamentalDoctrineofAmericanPropertyLaw,19Envil.L.517(1989);Note,ThePublicTrustDoctrineasaSourceofStateReservedWaterRights,63Den.U.L.Rev.585,596(1986);Comment,ThePublicTrustinMaine'sSubmergedLands:PublicRights,StateObligationandtheRoleoftheCourts,37Me.L.Rev.105,141(1985.)

[78]W.Rodgers,Jr.,EnvironmentalLaw:AirandWater,§2.20.at164,St.Paul,Minn.,WestPub-lishing,(1986).

[79]SeeSunstein,DeregulationandtheHard-LookDoctrine,1983S.Ct.Rev.177,181-182.

[80]SeeSunstein,DeregulationandtheHard-LookDoctrine,1983S.Ct.Rev.183.

[81]NationalAudubonSoc'yv.SuperiorCourt(MonoLake),33Cal.3d419,658P.2d709,189Cal.Rptr.346,cert.denied,464U.S.977(1983).

[82]MichaelC.Blumm&TheaSchwartz,MonoLakeandtheEvolvingPublicTrustinWesternWaters,37Ariz.L.Ret.701.711(1995).

[83]Shokalv.Dunn,109Idaho330,707P.2d447n.2(1985).

[84]张淳,见前注[16],页100。

[85]参见吕忠梅:“环境权的民法保护理论构造—对两大法系环境权理论的比较”,《私法》2001年第1卷,页6。

[86]林素凤:《论行政法学上之公物制度》,中兴大学法研所论文,页73-75。

THE END
1.法律对普通人的作用法律对普通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合法权益 法律明确规定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明确指出,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564843809632407732.html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意义和价值 法律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的意义 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保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法律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同时,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http://anlihk.com/detail/id/103/cid/44
3.“法治”≠“法制”,这个很重要!“法治”是法律至上、社会民主、保障人权、促进权利、维护自由平等和程序正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一词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一个词,许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jYzMTkzOA==&mid=2653155595&idx=2&sn=0a54b91b7cd0eefeafd11be9ef364fe7&chksm=81eb5a36c59acdf5ffaa03bd8fcbf3b20dbe91794b5857ed53c5fd45dff51fae0b21d327f1a7&scene=27
4.中国司法解释的地位与功能任意解释指普通中国公民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各自利益 和角度出发,对法律作出的认知、评价和解释。此种解释不具有任何效力,但能造成社会舆论,形成民意或“民愤”。在某种情况下,对立法和司法亦能产生影响。从是否涉及法律纠纷角度看,任意解释又可分为当事人解释和非当事人解释。由于切身利益局限,对同一项法律规定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3050
5.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一、法的渊源:(法律渊源) 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又称“法的形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6.2022年“百万网民学法律”统战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专场知识竞赛题9.《民法典》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 )。 A.财产关系 B.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答案:B 10.《民法典》规定,依法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具备( )条件的,可以申请( )登记,取得捐助( )资格。法律、行政法规对宗教活动场所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https://www.jxlaw.com.cn/system/2022/08/31/030183459.shtml
7.大学生法律知识(精选十篇)大学生法律知识(精选十篇) 大学生法律知识 篇1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中的一种, 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 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的看法和作用的认识, 对现行法律的态度与期望, 对法律的评论与认知, 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履行和界定, 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 关于法律现象的认识以及法制观念等。目前,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g75urc.html
8.教案(一)概念:行政主体依据行政相对人申请,依法以颁发特定证照等方式,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法律所禁止的事项的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二)特征:行政主体依法采取的能直接产生行政法律后果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对一般禁止的解除,是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要式行政行为。 https://jp.ecupl.edu.cn/xzfx/7207/list.psp
9.粗通根本法只需四十问——宪法知识问答3、它规定一国的基本原则,对具体宪法规范、普通法律原则和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七、宪法规范的种类有哪些? 答:宪法规范是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其主要表现有: 1、确认性规范。确立具体的宪法制度和权力。如我国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http://lyj.gd.gov.cn/news/newspaper/content/post_1871796.html
10.法律思维通用12篇对于成人教育内容而言,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注意实践性的教学理念,通过与社会发展动态的紧密性结合,建立公正性的程序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基本程序内容的合法性。对于法制程序而言,在法制内容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成人法律教育内容建立的过程中,良好的思维养成对整个https://xyyy.xueshu.com/haowen/25610.html
11.《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二节法律概念一、含义1.对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的概括性表达2.法律概念具有强大的归集功能或排除功能二、种类(一)主体型法律概念1.被赋予法律权利(权力)或被施加法律义务的人或组织2.如法人、原告、债务人等(二)客体型法律概念1.法律主体权利或义务指向的对象2.如不动产、票据、野生动物等(三)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12.法家法律思想范文8篇(全文)(三)后期是法家法律思想的综合期和变异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和李斯。韩非子总结了前期和中期法家的法律思想,对完善法家理论,充实法家法律思想的 内容做出了贡献,但也有过分迷信“术”以至于降低法治的理论价值的过误。李斯 对法家法律思想在秦的法制建设中的应用起了很大作用,但对秦王朝立法、用法实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j72y6ho.html
13.什么是诉讼时效,设制诉讼时效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什么是诉讼时效,设制诉讼时效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什么是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一般规定在实体法中,是指权利人在一定的期间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的民商事法律制度。它从种类上可分为普通诉讼时效和特别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是指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可以普遍适用于各https://www.66law.cn/laws/215823.aspx
14.浅析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法律英语和普通英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法律英语中用到的很多普通词汇往往具有专业特定含义。例如:dominion在民法中指完全所有权,在国际公法中则为主权;estoppel在合同法中是不得反悔,在刑事讼诉法中则是禁止翻供。因此,法律英语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不可随便改变形式。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yingyu/23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