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法科生上课必须重视法条?法学法律法理学公司法

副标题|基于法解释学/教义学立场的解读

作者|薛波,深圳大学法学院特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北大法律信息网签约作者

忽视/不重视法条的因由及负效果考量

只要是稍习法律之人,就知道法条/法律规范/法典之于法律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初入法学之门的求学者,抑或是研习法律经年有余的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对于法条/法律规范/法典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理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倘若一个自称是资深法学家/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的法律从业者,在面对系争案件事实的时候,只是大而无当、纵横捭阖的谈玄理、叙学说,而绝口不提、不问涵摄具体案件事实的法条/请求权基础/规范依据的话,那么就可以当然的判断,其没有法律思维。没有法律思维者,混迹于法律这个行当是可怕、甚至是粗鄙的。因此,初入法学之门的法科生上课必须/应当重视/带法条,似乎本应该是不言自明的金科玉律。

遗憾的是,现实总会超出我们的期待和想象。在笔者近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常常惊愕的发现,学生上课不重视/不知/不带法条、听天书的现象简直比比皆是,更遑论分析法规范、培养法解释学/教义学和法律思维能力了。本科生如此,研究生亦如是。在笔者为本科生所讲授的经济法总论/经济法分论和为研究生所开设的商法总论/物权法课堂上,就多次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在后续教学中意识到其可能会诱致的严重后果。许多学生在课间/课后,拿着厚厚的理论教材、法学专著、学术论文甚至案例分析报告,和我交流、探讨某一具体法律问题。当我问及案涉的法条/请求权基础/规范依据的时候,却马上就含糊其辞、不知所云了。这使我真切的感受到,在我国当前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无论如何强调法条的重要性依然不为过。

长期以来,政治/政策法学、工具法学、功利法学在我国风行不衰;立法中心主义的法律发展路径占据了我国法制/法治建设进程的主导地位;一大批活跃在法学教育队伍中的中坚/骨干师资力量,青年时代曾经历过“文革运动”的冲击和影响;建国后,我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又长期师法苏联的国家主义法学,并一度成为法学研究的主流;法学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缺陷和学术视野上的偏狭,种种因素的叠加阻碍/消解了法解释学/教义学在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中的传播、运用以及发展。我们的多数法学教材/学术专著/课堂讲授偏重于对基本概念、意义特征、历史沿革、流派之争、价值理念等静态知识的介绍,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概念去解释概念的自说自话,缺乏案例研究和法解释学/教义学等“动态/立体”方法的展示和运用。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通过四年的法学学习和专业训练之后,学生对法学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依然是“扁平化”和“单线条”式的,依然止步于“背诵”和“应付考试”的水平,多数学生对案例分析、规范解释以及法律论证方法的运用,仍然显的相当的陌生和吃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约束之下,课堂不重视法条、学生忽视法条,不会分析和解释、适用法条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学生上课不带/不重视法条,长此以往导致的恶果就是,学生忽视/不重视法条的存在意义和实际价值,甚至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法条不如教材、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我们的授课老师可能在课堂上饶有兴致的向学生“推销”其学术观点和学术创新,却忽略了学生基础能力和核心素质——法解释学/教义学——的训练和培养。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因袭不改,学生不会对法条/法律规则展开精细化的解释和分析,历经四年本科教育的学习和磨练后,亦难言掌握了一套纯熟的法律解释技艺和法律论证技术。相反,只会泛泛而谈一些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意义价值之类的静态知识和原理,最终也难以培养其严谨、周密的法解释学/教义学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了。

要求法科生重视法条的意义和价值透视

为何要强调法科生应当重视法条呢?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老调重弹”的意味。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切忧思,恐怕也不能简单的从端正学习态度等方面予以妥当、周延的解释。依笔者拙见,要求法科生上课带/重视法条/法典,既不是为了应付课堂一时之需的无谓“摆设”,亦非法学教学过程中的“本本主义”或“法条至上”观念束缚下的直观映射和体现。相反,要求初入法学之门的法科生上课带/重视法条/法典,理应成为当前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这主要是由“法条”在法科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价值所决定的。

第一,法条培养是法律人思维能力的文本依据。我们通常意义的法律人(职业者),系指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学者在内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群体。法律职业者/群体区别于普通人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其所特有的法律思维。那么何谓法律思维呢?所谓法律思维,系指法律从业者在法律知识结构的影响和支撑下,依据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和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论证,解释适用法律的理性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法律思维本质是一种动态的流程模式,而非静态的结构模式。法律思维的运行过程,就是以掌握的法律知识结构为基础材料、运用法律解释技术和法律论证方法解决案件事实的思维经过。

当案件事实出现之时,能够准确的找到“从事法律判断以及形成终局案件事实之基础的法条”。然后将系争案件事实涵摄/归纳于法条的事实构成之下,最终妥当得出法律结论。在这一动态思维链条过程中,是否能够及时的找到并准确的解释、适用系争案件的法条/法律规则/请求权基础之意义,是彰显法律从业者法律思维之有无以及法律思维能力之强/弱的核心标志。对法条/法律规则/请求权基础的解释、适用能力,则是法律人(职业者)区别于普通人的典型特质和特殊技能。

而请求权基础的找寻以及对法条/法律规则的解释和适用活动,显然均必须围绕在现行有效实证法的基础上展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法条/法律规则/法典就是法律人(职业者)手中“教义”、“圣经”和“尚方宝剑”,是法律人思维能力塑造以及法解释学/教义学能力培养的文本依托和依据。如果我们的法学教育/课堂完全脱离了具体法条/法律规则/法典的讲解和传授,去奢谈法律思维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近乎是一句没有文本依据的空话、套话和假话。

第二,法解释学/教义学能力是法科生身份识别的标志。倘若一个专门学习了四年(硕士、博士甚至更久)的法科毕业生,在具体的规范解释、案件分析过程之中,仍然不能娴熟的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和法律论证技术,准确理解法条/法律规范的意旨,不能及时的找到系争案件的请求权基础,我们能将之称之为法律人(职业者)吗?笔者至今犹记得,当年在母校西北政法大学攻读本科、硕士之时,笔者的导师郭富青教授就不止一次的教导和鞭策我们,一个优秀的法科生应当同时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法律思维能力,而法律思维能力最核心、最基础的环节就是对法条/规范解释技术的训练和培养。

在我们学习《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等民商事单行法的过程中,对规范解释/理解能力的培养一直贯彻始终。每当我们学习一部单行法或者有新的司法解释出台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及时的要求我们反复理解、揣摩其中核心条文的立法旨意。我至今依然清晰的记得,我们集中对《公司法》第16条第1款对外担保条款、第71条股权转让规则、第74条异议股东优先购买权、《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之规范意义探讨的场景。可以说,正是对这些《公司法》(当然不限于《公司法》)核心条文扎实、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使得我能够逐渐领悟到法解释学/教义学分析方法的精奥之处。也正是这一阶段的学习,才使得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法律基础和法律思维能力,也才使我后来的博士阶段学习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之中,在许多问题上能够略显得游刃有余。

因此就笔者的个人经历而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重不重视法条/法律规则以及对法条/法律规则的解释、适用的水平和能力,是法科生身份识别的重要标志。一个专业法学院校毕业的法科生,区别于其他学科学生的核心标志就在于其法解释学/教义学的水平和能力,这种法解释学/教义学的水平和能力,也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思维能力。毋庸讳言,法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累积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的起点往往是从重视法条/法律规则开始的。法条/法律规则是法科生法学学习过程中的“骨架”和“脊梁”。法科生始终应当将“法条”作为整个本科四年学习过程的“中心”和“支点”,然后辅之以理论学说和典型案例仔细研读,经年累月、来回穿梭在“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抽象”和“具象”之间,唯有如此,方可渐次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解释学/教义学能力。

第三,法条是锻造学生职业荣誉感的起点。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法律规则是科学立法的产物。法律规则不但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思想,而且还包含着复杂而且精细的分析和裁判规则。尊重和运用/理解法条/规范的旨意,亦是培养法科生职业荣誉感的起点和基点。当前,法律工具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在我国依然存在着广阔的市场和生存空间,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法学荣耀的守望愈发艰难。法律职业共同体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唐福珍案、孙志刚案、等典型个案的频发,不仅考验着司法的良知和司法的公信力,亦衬射出优质立法和优良司法对于公民权利保障以及社会秩序良性运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初入法学之门的法科生,代表着国家法治发展和法学研究的未来/生力军。如何培养他们对法律职业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对法治的信念和信仰,理解法律规则之精髓、通晓法理之要义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这一切都首先得从“重视法条”、“解释法条”这一基础性工作做起。如果通过大学本科四年的法学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之后,我们的学生能够法条/法典不离手/离口,按照王泽鉴老师的说法,常常口中念念有词案件的请求权基础/规范基础/裁判依据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骄傲的宣称,我们的法学教育是成功的。总而言之,要求法科生上课带法条是锻造学生职业荣誉感的起点和基点。

要求法科生重视法条存在的可能误区及其消解

当然,上述所言可能过于绝对。上课“重不重视法条”和“能不能学好法律”之间没有必然逻辑关系,这样的质疑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笔者依然认为,要求法科生上课重视法条仍然具有十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要求法科生上课重视法条可能会存在的这些(当然不限于)质疑和诘问,有必要在此一一澄清并释明。

第一,法学理论课可以不重视法条吗?在笔者认识的许多部门法学者、甚至不乏著名学者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于法理学/法哲学在认知上存在天然的偏颇甚至误解。他们认为,法理学/法哲学就是脱离了具体实在法和具体法律规则的纯粹的“玄思”之学。法理学/法哲学是以法的理念为研究对象的,涉及法的规范形式和价值,不涉及法律规则的理解和适用。应当说,这种看法目前在国内还有着相当的市场。如果按照这种观点进一步推论,似乎法学原理/法理学/法学导论课堂就可以不重视/分析法条/法律规范了。在笔者看来,这种看法颇值得商榷。在笔者近十四年研习法律的过程中,在仔细研读一些域外法理学名家的著述之后,惊奇的发现,域外的诸多法理学大家往往在部门法领域也有着十分精湛的造诣。

所以,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一个真正的法理学/法哲学家,如果只懂得高深的法哲学理论/原理,而不能将这种法哲学理论/原理具化到对部门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之中,具化到对具体法条/法律规范的解释和适用之中,那么,他所掌握的法理学/法哲学理论/原理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同样,一门真正高质量的法理学/法哲学课堂,除了应当详细爬梳自然法学、规范法学、经济分析法学、历史法学、社会法学等法学流派的历史脉络、详述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韦伯、凯尔森、哈特、边沁、耶林等名家学说之外,尤为重要的是,最终要能够将一般法理学/法哲学的理论/原理运用到对法条/法律规范的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来,体现在对案件事实和裁判结论的论证推理过程中去,真正的做到“既能上天、亦能入地”。因此,即便是法理学/法哲学这样和法条/法律规范看起来似乎“距离有点远”的学科,也应当重视法条/法律规范的功用和价值,也应当法条不离身、法典不离手。

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技艺和实践科学,法律规则不是绕口的文字游戏和文本堆砌,以体系的形式将法规范之间的意义脉络表现出来,乃是法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法律的规则和规则之间要遵循基本的法律逻辑和法体系之要求。并且,只有当抽象的法律规范和现实中的法律事实遭遇、在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中分析法律规范适用之时,法律规范的价值和实际效用才能得以凸显。因此,对法条/法律规范的学习应当是立体的、动态的而非扁平化的。法科生教育的重心应当在于对法条的理解、感知以及体系化解释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求学生重视/带法条的目的,是为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针对特定的内容部分、分析典型案例或者疑难案例,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系争案件的法条/请求权基础/裁判依据,理解法规范的意旨以及规范之间的意义脉络和体系关联,唯有这样,才能学到法律解释学/教义学的精髓。

第三,网络查询能取代法条吗?要求法科生上课带/重视法条面临的最直接的质疑和拷问就在于,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普及的时代里,只要用手机等信息工具随便一查,便可以找到相应的条、款、项以及条文的详细说明和解释,还需要学生随堂带一本纸质的法条/法律汇编/法典吗?笔者不否认网络查询的快捷性和全面性,不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曾多次发现,当要求学生寻找系争问题/案件事实的请求权基础的时候,许多学生查找到的法条却是不完全、表述不准确、甚至条文序号和条文内容不相符的法条,这让笔者哭笑不得。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聊天、刷剧、看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你无法准确的知晓他/她在课堂上是将手机作为学习工具还是娱乐工具在使用。当我问及具体的法条/法律规范的时候,常常一脸懵逼、不知所云。互联网上的信息排山倒海,未经充分的筛选、甄别和过滤,可谓泥沙俱下。恰如老子所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对于刚刚迈入法学课堂的本科生而言,过于提倡/鼓励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网络查询方式,恐怕最终只会“异化”为学生自我堕落的工具,丝毫起不到辅助/帮助学习之作用。与其以拿手机查法条为由混淆视听,不如恰当的做法是,要求法科生上课之时,根据该门课程的性质、课程内容以及设置进度,常备一本权威纸质版的法条/法律汇编/法典,以助听课内容之需(例如,民法总论课就应当常备《民法通则》《民法总则》及其司法解释;公司法课就应当常备《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证券法课就应当常备《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及其司法解释),以尽量减少网络查询带来的海量信息筛选和误导之可能性。将网络查询仅仅作为一种临时工具或辅助工具使用,渐次培养学生“规则至上”的观念以及法解释学/教义学的素养和能力。

第四,法条至上/中心不是本本/教条主义。为什么法科生上课必须带/重视法条?这种强制性要求的背后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仅仅从“带法条”这一行为/举措而言,“带法条”和“学习法律”显然是两码事。带法条不一定能培养起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解释学/教义学能力。应当说,这样的质疑和诘问是有力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对于一个初入法学殿堂的法科生而言,课堂上强制要求带/重视法条还有更深层、更真切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从初入法学之门的那一刻起,法学课堂就应当始终以培养法律至上/中心主义的观念/思想为圭臬。

要求法科生带/重视法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法律思维和法律至上观念培养的基点和起点。一个刚走入大学的法科生,其心智和思维等各方面还处于成长和型塑过程之中。因此,从他们入学的第一堂课起,就应当在部门法的学习过程当中,牢固的树立起重视法条的意识,尽管这是一个看上去似乎有些形式化的举措,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的法条至上/中心的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的型塑和培养,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THE END
1.中国法律法规有哪些作用和意义中国法律法规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 法律法规的首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其制定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通过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715490452735846700.html
2.法律意义论文通用12篇《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先导,是塑造未来的事业,所以教育领域的法制化和法治化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国现已有大量的调整教育活动的法律法规出台,而且关https://gjswch.xueshu.com/haowen/48185.html
3.周一学法理——法律作用法律的指引是一种一般指引,而不是个别指引。个别指引只对特定的人有指引作用,而一般指引却针对社会的所有人发挥指引作用。 (二)法律的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尺度,能够对人的行为的法律意义进行评价。法律的评价作用的客体是人的行为。它们的一切行为都可纳入法律的评价之中,评价的标准包括行为https://zhuanlan.zhihu.com/p/642583560
4.论完善法律法规的意义(4页)论完善法律法规的意义 一说起法律与法规, 大家可能会觉得离我们很远, 我们老老实实、 安安分分 地生活,不打算触碰法律的边缘。但是,我们需要记住一句话:无规矩,不成方 圆。法律法规和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当今社会,我们的家庭生活,学 校生活, 以及社会生活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1/0819/7044111142003162.shtm
5.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意义和作用学生们通过办理案件,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同时通过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法律人所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这些都是传统的法律教育所难以达到的。 三、诊所法律教育的作用http://law.jsnu.edu.cn/0d/40/c10837a200000/page.htm
6.法律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律师普法1.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法律的形成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保证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国家意志在秩序形成中具有重大作用,这取决于人对理性能力的确信。2.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提供给个人选择的机会,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另外,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的形式,成为https://www.110ask.com/tuwen/9655018161278376674.html
7.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与作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引言 在一个社会中,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基石。100条法律法规不仅仅是一系列条文,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百条法律法规背后的意义 法律基础:100条法律法规为整个国家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些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wen-xian/441.html
8.宪法的意义有哪些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对于其他的法律法规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其他的法律产生了跟宪法相冲突的内容,那么其他的法律将不会产生合法的效力,或许有人就会有疑问了,宪法的意义有哪些呢,那么下面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你介绍关于宪法的意义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目录 https://www.lawtime.cn/zs_146859/
9.法律法规重要性范文建筑法律及相关法规在协调整个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转,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建筑法律法规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建筑法律法规的认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有效发挥建筑法律法规的作用。 1现阶段建筑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https://www.gwyoo.com/haowen/191712.html
10.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的意义是什么?导读: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会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促进对外贸易并引进外商投资,当专利的发明人发现有其他公民或者是其他企业未经允许就随意的使用或者更改专利后,也是可以要求对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的意义是什么? https://www.64365.com/zs/1110276.aspx
11.法律重要性论文范文公平原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它指导着国家主体对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运用,面对新的情况,它弥补着法律规则;同时,它规范着国际经济活动,对不平等的贸易往来进行着纠正,进而逐渐形成了合理的经济关系。公平原则对于法律的运用与世界经济关系的规范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公平互利是最佳的状态,利于实现双方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14464.html
12.我国法律的作用体现在哪3.孳息的法律意义和主要作用 一、 浅谈法律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是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对法的作用的分类。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看,具有规范作用,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从本质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会作用,社会作用是法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这种对法的作用的划https://china.findlaw.cn/zs_1222764.html
13.法律法规在教育领域的作用与重要性法律法规在教育领域的作用与重要性 基础立法框架 教育法律法规是教育活动的基础立法框架,它为整个教育体系提供了规范和指导。这些法律规定了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基本方向、目标以及基本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这包括但不限于宪法中的“义务教育”条款,以及《义务education law》中关于免费、普及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344935.html
14.大学生相关法律8篇然而,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享有合法公民的一切法律权利与义务,既不能有特殊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合法的权利。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体现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纪律规范的建立,为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https://www.ifabiao.com/haowen/44485.html
15.谈法律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精选8篇)企业内 部管理体制对识别、防范、控制企业法律风险有重要影响,如兼职律师、常设法律顾问的地 位作用、职能以及他们参与企业决策和项目运作的广度与深度。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本无企 业法律顾问制度,或只把律师、法律顾问当作摆设,在企业决策中无相应的参与地位和角色 经常发生纠纷或应收账款拖欠才想起找律师、法律顾问。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xr6p1g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