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课程说明一、《行政法》课程说明课程性质:该课程是一门专业教育课,主要目的是运用分析与实务操作等方法,使学生从行政法体系的角度认识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与义务,行政行为与法律救济等。该课程的前导性课程是《宪法学》。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五个方面:1、了解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功能、作用,掌握基本发源和原则。2、熟悉、理解行政法的各种法律规范、制度及其运作程序,全面掌握行政法的有关知识...
一、《行政法》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该课程是一门专业教育课,主要目的是运用分析与实务操作等方法,使学生从行政法体系的角度认识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与义务,行政行为与法律救济等。该课程的前导性课程是《宪法学》。
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五个方面:
1、了解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功能、作用,掌握基本发源和原则。
2、熟悉、理解行政法的各种法律规范、制度及其运作程序,全面掌握行政法的有关知识。
3、了解、掌握行政法学的有关理论、学说,提高领会、理解具体法律规范的立法目的、原理和社会关系调解功能的能力。
4、熟悉、掌握行政法的有关应用技术、方法,特别是有关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复议实务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办理有关法律案件的能力。
5、认识、把握行政法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提高民主观念和运用行政法保护公民合法利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意识。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研究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其运作程序和方法。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总论,研究行政法学,探讨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发源、原则以及行政法律关系构成;
第二部分分论,研究行政法的具体制度,探讨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概念、程序、方法等,并配合其他实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法律服务工作所必须的全民的法律知识素养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行政司法,研究行政裁决、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使学生了解行政司法在处理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中的特殊作用,认识该制度在法治建设和法制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辅之以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
)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比例评定,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上课纪律、讨论表现、、作业等。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政法与行政法学:行政、行政关系、行政法、行政法的主要功能、行政法学
第二节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渊源的含义、范围
第三节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考核要求:
第一节行政法与行政法学:行政、行政关系、行政法、行政法的主要功能、行政法学(领会)
第二节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渊源的含义、范围(识记)
第三节行政法的历史发展(识记)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并依据原则理解有关法律制度,分析有关法律现象和案例。
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依法行政原则
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领会)
第二节依法行政原则(领会)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
教学要点:了解行政法律关系的涵义、种类,明确各种行政法律关系的诸多代替及其参加人,把握不同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从宏观上和方法论上掌握行政法律关系理论对架构行政法体系和实务分析上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种类
第三节国家公务员:公务员、法律地位、其他
第四节行政相对人:概念、权利和义务、行为内容与效力
第五节监督主体:概述、类型、活动与效力
第一节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种类(识记)
第三节国家公务员:公务员、法律地位、其他(识记)
第四节行政相对人:概念、权利和义务、行为内容与效力(领会)
第五节监督主体:概述、类型、活动与效力(识记)
第四章行政行为
教学要点:明确行政行为的涵义、特征、效力和行为的分类,理解并掌握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掌握行为的无效、撤销、废止的条件和法律效果,为评价行政行为的有效性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特征、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第三节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
第四节行政行为的效力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特征、概念和特征(识记)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识记)
第三节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识记)
第四节行政行为的效力(领会)
第五章行政程序
教学要点:了解行政程序的概念、原则和特征,掌握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和步骤,认识行政程序的意义。
第一节行政程序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第四节行政程序法
第一节行政程序概念和特征(领会)
第二节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识记)
第三节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识记)
第四节行政程序法(运用)
第六章行政立法
教学要点:了解行政立法的涵义与性质,把握我国行政立法体制,熟悉行政立法的程序和技术,掌握行政法规的效力,以提高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德能力。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行政立法
第二节其它行政规范行文件的制定
第三节行政规划
第一节行政立法(识记)
第二节其它行政规范行文件的制定(识记)
第七章行政许可
教学要点:理解并掌握我国行政许可的基本制度、程序和效力,学会运用这些制度实施、指导和评判行政行为,形成依法行政的意识。
第一节行政许可:概念、特征
第二节行政许可原则
第三节行政许可种类、范围
第四节行政许可的设定、程序
第五节行政许可责任
第一节行政许可:概念、特征(领会)
第二节行政许可原则(识记)
第三节行政许可种类、范围(识记)
第四节行政许可的设定程序,(运用)
第五节行政许可责任。(识记)
第八章行政处罚
教学要点:了解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理解行政处罚的原则,掌握这些制度的种类、实施机关、管辖与运用程序。
第一节行政处罚:概念、特征和种类
第二节行政处罚的设定
第三节行政处罚的实施、法律责任
考核要求
第一节行政处罚:概念、特征和种类(领会)
第二节行政处罚的设定(识记)
第三节行政处罚的实施、法律责任(运用)
第九章行政强制措施
教学要点:理解行政强制的概念和特征,区别行政强制与司法强制的不同点,理解适用行政强制的条件和程序,认识行政强制的责任。
第一节行政强制: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行政强制的种类、方式和程序
第三节行政强制的责任
第一节行政强制:概念与特征(领会)
第二节行政强制的种类、方式和程序(运用)
第三节行政强制的责任(领会)
第十章行政指导、行政合同与事实行为
教学要点:了解这些行政行为的概念、特这、种类和作用,掌握并运用这些制度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行政指导:概念与特征,种类与作用
第二节行政合同:概念与特征,种类与作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与终止
第三节行政事实行为:概念与特征,种类、救济
第一节行政指导:概念与特征,种类与作用(领会)
第二节行政合同:概念与特征,种类与作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与终止(领会)
第三节行政事实行为:概念与特征,种类、救济(识记)
第十一章行政复议
教学要点:理解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认识行政复议的意义,掌握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范围、程序并能够应用这些制度处理具体事务。
教学时数:5学时
第一节行政复议: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行政复议原则,
第三节行政复议范围
第四节行政复议程序
第一节行政复议:概念与特征(识记)
第二节行政复议原则(领会)
第三节行政复议范围(领会)
第四节行政复议程序(运用)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世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行政法学》叶必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行政法论》罗豪才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
5、《行政法学新论》应松年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
6、《十国行政法——比较研究》胡建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7、《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杨海坤、章志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