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与“法治”,概念即误区

自从“依法治国”被提升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以来。关于“人制与法制”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顿,提倡“法治”、反对“人治”,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那么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虽然当前有各种各样的论述与解释,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争论之中。纷纷纭纭的长篇大论和复杂繁多的引经论据,往往把人们搞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简单来讲,所谓“法治”,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指: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具体包含: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所谓“人治”的解释是:个人或少数人利用权威或社会公共权力通过运用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特征是权力集中、由上而下。“人治”重视道德的发展、而权力则往往突破法律的框架运行。还有一个说法即是:“法治对应民主”,“人治”对应专制。

“人治与法治”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治理中所涉及的概念,单从对这两个概念的简单字面解释来分析。人们会理所当然地支持“法治”,反对“人治”。因为“法制”所主张的、一切都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何其美好、何其理想的社会状态。可是仔细一想、问题就来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社会环境、经济运行随时都变幻莫测,且不说科学立法谈何容易。如果要达到推崇“法制”者所描述的:“法律条文”一经出台,公检法就完全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而不枉法,老百姓也完全做到全民守法而不违法犯法,其前提是在君子国度之中、所有官民都是圣人君子。只要是在人类现实社会中,就不可能完全做到执法者不枉法、老百姓不违法犯法。所以现实社会只能追求最大可能地降低执法者枉法及老百姓犯法的比例。

由此可见,“法治”所主张的“一切都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等”,不过只是一种理想中存在的状态,只能作为“法治”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而决不是“法治”本身在现实中马上能够达到的状态,把“法制”本身的现实状态与法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混为一体,就形成了概念的误区,就是把“现实”与最终所追求“目标”混为一体。因为任何一种制度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美好而又理想的社会状态,但现实过程却都是十分艰难的。

既然“法治本身”在现实状态下无论出台什么样的条文,都不能够保证达到“执法者不枉法、老百姓不违法犯法”。而只能够最大限度地追求其理想状态(即追求“执法者不枉法、老百姓不违法犯法)。那么我们必须考虑,哪些方法手段才能够有效地促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向遵法守法的理想状态发展呢其实大道至简:一是提高全社会道德指数,二是加强对枉法与犯法者的监督处罚。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只有具备一定道德水准的人,才能遵纪守法,全社会道德指数越高(高尚的人多)、则违法犯法的人越少。反之,道德品质越低下的人、越容易违法犯法,全社会道德指数越低(道德败坏的人多)、则违法犯法的人也越多。可见,人们是否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主要取决于他们的道德水准高低。道德是法律得以贯彻的前提条件,法律是维护道德的基本保障。一旦社会道德败坏了、绝大多数人就不遵纪守法,“法律条文”就变为一叠没人遵从的笔墨废纸、何来法治所以,法律和道德是互为依存的、而决不是互相对立的。那些把“法治”与“德治”对立开来的所谓学者,不是脑袋短路、就是在刻意制造概念误区!

其次,我们还要明白,人类都有畏惧之心,对于社会道德水准欠缺的人触犯法律,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相应的惩罚,才能使其畏惧、不敢任意触犯法律、从而达到减少枉法及犯法的目的。由于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也就是一个极难以监督控制的系统。对于人类社会系统而言,官员枉法、老百姓犯法的事件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如果我们对于官员枉法、老百姓犯法的事件监督力度低,使大多数枉法、犯法的事件受不到相应惩罚。那么枉法与犯法事件就会越来越多。反之,如果我们对于官员枉法、老百姓犯法的事件监督力度大,使大多数枉法、犯法的事件都能够受到相应惩罚。那么枉法与犯法事件就会越来越少。可见,加大对枉法与犯法事件监督及相应的惩罚打击力度。才能保证法律条文的有效贯彻执行。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所谓的“人治”:在“人治”概念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利用权威或社会公共权力”由上而下的管理。二是“突破法律的框架运行”即权力高于法律。

“利用权威或社会公共权力”管理,这种行为是对是错权力应该“由上而下”行使或是“由下而上”行使这些都不是问题的要点,关键要看权力是在干什么,因为一切管理都需要权力甚至于权威来推行。如果“利用权威或社会公共权力”去加强道德建设、去加大对枉法与犯法事件的监督及打击力度,那么这种权威或社会公共权力就得到了正确的运用与发挥。没有权威及社会公共权力的大力推行,那么社会的道德建设、以及对于枉法犯法的监督打击交由谁去行使交给私权力吗要明白私权力通常只谋私利、更加容易枉法,社会大众也不可能自行去完成这些事项,一切管理都离不开权力。如果“利用权威或社会公共权力”去“突破法律的框架运行”办事,那么这本来就是属于官员用权枉法。把官员枉法称作“人治”纯属多此一举、混淆概念。这里其实只有“执法、遵法”与“枉法、犯法”的简单区别。

再就是权力和法律的问题,到底“权大还是法大”这个问题咋一看很深刻,仔细一想,不过是个伪命题,是鸡同鸭比、根本不具备可比性。“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法律条文”是一叠规范性文件、是写在纸上的规则。写在纸上的规则必须通过权力这种支配力量才能得到行使,“法律条文”离开了权力的推行就是一叠废纸。而由谁制定法律规则由谁去监督规则的执行由谁去惩罚犯法行为都是一种权力,属于“法权”范畴。“权大还是法大”本质上是“官权”(或其他权)与“法权”的权力之争。官权(或其他权)有可能突破法律框架行事、“法权”同样也可能突破法律框架行事,不依法行事或任意违背法律行事都属于枉法。纠缠“法治”与“人治”、“权大或法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制造概念矛盾、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从根本上看,无论是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遵守法律,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执法、遵法”的是人,“枉法、犯法”的也是人。离开了人,“法律条文”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所谓“法治”治什么当然是治人、治人类社会。所以本质上全世界的法律都是人在治人,都可以理解为是“人治”。而不是“法律条文”在治人。如果说,当权者按照“法律条文”在治理社会叫“法治”,而没有“法律条文”、当权者随时摸脑袋管理社会叫“人治”。那么这种对“法治与人治”的区分依然毫无道理。因为按照“法律条文”在治理社会的当权者是人、随时摸脑袋管理社会的当权者也是人。同样是“人在治人”。学者们在对于“法治与人治”浩如烟海的论述与解释中,其实都没跳出“人在治人”这个基本事实。只会制造出各种概念误区,所以完全没必要弄出个“法治”与“人治”的概念互相对立。

因此,法律推行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在社会成员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努力增加遵法、守法的社会成员比例,努力减少枉法、犯法的社会成员比例,而为了达到这一“根本目的”,必须牢牢抓住三个要素:一是法律条文、二是道德建设、三是监督惩罚。法律条文属于“文本要素”、道德建设属于“人格要素”、监督惩罚属于“执行要素”。对于整个法律体系而言,这三个基本要素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而且这三个要素都离不开权力作保障。只有抓住这三个要素,才能达到推行法律的根本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法律条文,就是要制定出合复社会需求和社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规范文件,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条文的效用。

搞好道德建设,才能提升全社会人格水准、从而产生出更多遵法、守法的社会成员。

加强监督惩罚,才能使枉法、犯法者有所畏惧,从而达到减少违法乱纪的社会成员比例之目的。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一文读懂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 形成沿革 ★ “ 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MTU0ODcxMQ==&mid=2247548698&idx=2&sn=af7b66441603a345b91d85836c99c9d3&chksm=f80c8e5239f0caabf8414823f789258e5458bed8e3cbef449dd506f7bb9b6775548f8448c783&scene=27
2.法治的概念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相对于人治) 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作为一个动态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意义是依法办事 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达到某种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标和结果,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60&bid=1419&cid=16980&nid=16981&pg=1
3.法治的概念与价值法律法治的概念与价值,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的法理学难题,也是一个不断受到法治理论家的高度关注与激烈讨论的议题。必须承认,它是一个“高度争议性的概念”(contested concept)。这种高度争议性,不仅意味着不同的法律理论家持有不同的法治理解,而且意味着这些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法治的“部分真相” 。 https://money.163.com/14/0225/08/9LTQA9PN00253B0H.html
4.第一节法制和法治的概念最广义的法制概念是把法制理解为在一个社会或地区,起法律调整作用的以现行法为核心的包括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整个法律制度和法律系统,也即一个国家的整个“法律上层建设系统”。 二、法治的含义 (一)法治是一种以法律为主导的治国方略 https://www.360doc.cn/article/55518189_1105604545.html
5.法治的解释概念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21565058845565388.html
6.“法制”与“法治”概念分析【摘要】:<正> “法制”与“法治”是法学和法律生活实践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和概念。这两个概念,由于其意义有相似之处,在汉语中又属异字同音,因此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往往感到难予区分,以至于经常混用。鉴此,认真分析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个人查重>>个人AIGC检测>>文献综述>>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SJL198706021.htm
7.“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摘要: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孙育玮笔者曾在1987年写过《“法制”与“法治”概念分析》一文,发表于《学术交流》杂志1987年第6期上。当时该文的基础观点认为:“法制”与“法治”是法学和法律生活实践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由于它们意义有 https://la.swupl.edu.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1002212292
8.依法治国与法治的概念辨析——对当下认识误区的厘清期刊名称: 《法治研究》 期刊年份: 2020年 期号: 1 页码: 135-143 作者: 周安平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 依宪治国 宪治 亲爱的用户: 您当前的权限无法查看该页面的内容,点击登录或注册。 如果您所在单位、机构希望了解或采购法信,请点此联系咨询。 欢迎关注"法信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741164&libid=040106
9.如何能够学好道德与法治怎么提高初中道法成绩的方法二、记住道德与法治概念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大多数都是对概念的理解,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掌握这些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进行适当的联系,比如:“完善”总是和“制度”搭配、“提高”总是和“能力”搭配、“制度”总是和“体系”搭配。 三、注意道德与法治答题技巧和方法。 http://www.e4221.com/chuzhong/zhengzhi/9125.html
10.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引导语: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欢迎阅读! 2017年司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易考点: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 https://www.oh100.com/kaoshi/sifakaoshi/465318.html
11.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概念间的各种关系详解汇总(5页)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概念间的各种关系详解汇总.pdf,(新)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概念间的各种关系详解汇总 以道德与法治为例谈谈概念间的各种关系 概念是入门的先导,是组成知识大厦的基石。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是学好各门科学知 识的基础。对初中生而言,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27/520232031300412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