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26批指导案例147号“张某某、毛某某、张某故意损毁名胜古迹案”为例,简要介绍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首先介绍一下基本案情:
2017年4月15日凌晨4时左右,张某某、毛某某、张某三人携带电钻、岩钉、铁锤、绳索等工具到达巨蟒峰底部。被告人张某某首先攀爬,毛某某、张某在下面拉住绳索保护张某某的安全。在攀爬过程中,张某某在有危险的地方打岩钉,使用电钻在巨蟒峰岩体上钻孔,再用铁锤将岩钉打入孔内,用扳手拧紧,然后在岩钉上布绳索。张某某通过这种方式于早上6时49分左右攀爬至巨蟒峰顶部。
毛某某一直跟在张某某后面为张某某拉绳索做保护,并沿着张某某布好的绳索于早上7时左右攀爬到巨蟒峰顶部。在巨蟒峰顶部,张某某将多余的工具给毛某某,毛某某顺着绳索下降,将多余的工具带回宾馆,随后又返回巨蟒峰,攀爬至巨蟒峰10多米处,被发现后劝下并被民警控制。
在张某某、毛某某攀爬开始时,张某为张某某拉绳索做保护,之后张某回宾馆拿无人机,再返回巨蟒峰,沿着张某某布好的绳索于早上7时30分左右攀爬至巨蟒峰顶部,在顶部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
在工作人员劝说下,张某、张某某先后于上午9时左右、9时40分左右下到巨蟒峰底部并被民警控制。
经现场勘查,张某某在巨蟒峰上打入岩钉26个。经专家论证,三被告人的行为对巨蟒峰地质遗迹点造成了严重损毁。
第二步:根据控辩双方的意见,用导图归纳争议焦点。
该图用横向树状图的形式将本案的三个争议焦点罗列出来,并将控辩双方的观点以支持和否定进行分类,同时附上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从图中可以分析出各方观点的采信程度,帮助审判人员对争议焦点进行归纳评判。
本案中的争议焦点1是专家意见是否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证据。支持观点事实和法律依据较为充分,应予采纳,虽然目前没有鉴定机构可以对巨蟒峰的损毁程度进行鉴定,但侦查机关委托了四名专家对打岩钉造成巨蟒峰的损毁情况给出了明确的专业意见,该意见结论明确,程序合法,具有可信性,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八十七条关于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具检验报告的规定,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参考。
本案中的争议焦点2是巨蟒峰的损害结果是否达到了严重损毁的程度。支持观点事实和法律依据较为充分,应予采纳,从图中可以看出专家意见是从地质学的角度,认为打岩钉攀爬行为对巨蟒峰造成了永久性的损害,破坏了其基本属性即自然性、原始性、完整性,达到了严重损毁的程度。
本案中的争议焦点3是巨蟒峰是否属于刑法保护的名胜古迹。支持观点事实和法律依据较为充分,应予采纳。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是受我国《刑法》保护的名胜古迹。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巨蟒峰地质遗迹点是其珍贵的标志性景观和最核心的部分,既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自然资源性资产,也是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产,故属于刑法保护的名胜古迹。
第三步:进行定罪量刑的分析。
关于案件定性,可以从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进行着手,利用导图制作出主体、主观、客体、客观四个要件,从被告人的行为分析判断是否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
本案中三名被告人在受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巨蟒峰上钻孔打入26个岩钉,主观上具有毁损名胜古迹的故意,客观上造成严重损毁,情节严重,主客观相一致,故构成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
关于量刑,可以将被告人的法定、酌情情节以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结合法定刑规定、案件的事实性质、认罪悔罪态度、社会危害性等对被告人量刑处罚。
借用导图结合案件事实可以分析出三人系共同犯罪,其中被告人张某某首先提出攀爬巨蟒峰,具体实施钻孔打岩钉的行为,系主犯,其有坦白情节,可从轻处罚;系初犯、偶犯,有认错表现,可酌情从轻处罚。
被告人毛某某为张某某拉安全绳做保护,并帮助拿工具,在共同犯罪中起帮助作用,系从犯,可从轻处罚;其认罪悔罪、系初犯、偶犯,可酌情从宽处罚。
被告人张某认罪悔罪,可酌情从宽处罚,其只在张某某、毛某某攀爬的开始阶段,拉安全绳做保护,在共同犯罪中起帮助作用,系从犯,所起的作用相比毛某某更小,犯罪情节轻微。
第四步:制作审判流程图,撰写裁判文书。
思维导图制作运用小技巧
1.突出重点,进行明显标示
先将关键要素筛选出来,并在导图中重点体现出来,可以用醒目的图形或颜色进行标示。
图像可以触发无数的联想,故只要有可能,就使用图像。在图像上尽可能使用多种颜色,色彩会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图像和词汇的周围要有层次感,字体、线条和图像的大小需要有变化。
2.利用关键词对中心主题进行联想延伸
思维导图是用来呈现发散性思维的,是基于一个基本框架来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
首先要确定一个中心主题,并根据该中心主题利用关键词进行联想,从而发散出多个小内容。使用关键词更有利于进一步联想和想象,从而进一步激发思考。
3.明确层级与结构
4.按照收集信息、归类信息、可视化信息的步骤制作导图
收集是指将涉及主题的所有要素整理出来,归类是指按照类别对要素进行归纳,可视化是指将要素贴上标签,方便识别。
对上述要素进行归类,按照诉前、诉中、诉后的顺序进行,并制作流程图,用关键词进行标识,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案件审理进行到哪一阶段,从而为下一步工作做好计划,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思维导图的运用需要长期的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进行调整,对思维进行训练,从而做出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导图。希望这一思维工具的使用能为提升法官办案质效提供更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