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论争

随着证据立法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围绕我国立法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证明标准,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展开了富有意义的讨论。在讨论中,争论的焦点日渐集中于刑事证明标准问题。

在讨论中,有论者坚持刑事证明应当以客观真实作为证明标准,要求裁判者只有在正确反映犯罪事实真相时,才能裁判被告人有罪,即通常所说的客观真实论。有论者则主张以法律所确立的标准作为裁判的尺度,裁判者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只要达到了法定的裁判尺度,即视为真实并可以据此作出有罪裁判。该种主张通常被称之为法律真实论。至于法律设定的标准究竟应当如何表达,有学者赞成“排他性”,有学者主战借鉴英美法以“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证明标准,有学者则主张模仿大陆法系的表述方式称之为“内心的确信”。尽管如此,持法律真实观的论者均认为,将客观真实作为证明标准太高了,而且不具有操作性;刑事定罪只能以无限逼近客观真实的尺度作为证明标准。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争论的展开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但该争论的价值或许更多地体现在对司法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意义。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某地某日,恰值飞鸟夜归林的黄昏时分,巡逻的民警在偏僻的护城河畔发现某甲形迹可疑,拦截询问,某甲丢下自行车就跑。后发现,某甲自行车上驮的是一具尸体。就本案展开调查,某甲解释说,麻袋是一个陌生人给的,付了100元钱让他把麻袋丢在垃圾场里,他不知道麻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但就陌生人,某甲无法提供任何进一步的信息。

在法律真实观看来,有罪以法律规定的尺度为标准,客观真实尽管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却只是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本案中,客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犯罪事实并不清楚,但综合全案情况,追诉机关仍然可以根据证据获得一种更有可能反映客观事实原貌的判断。在此,假定检察机关以杀人罪提起了指控,此时,法院尽管不知道客观事实究竟是什么,其认识活动的实际目标却很具体、很明确,即,只需围绕杀人罪的法律构成要件展开证据调查就可以了。如果检察机关能够提出足够的证据让法院深信被告人构成了杀人罪,且经过辩护方的反驳仍无法对该结论产生有理有据的合理怀疑,那么,裁判被告人有罪当然也就具有了道德上的合理性。此种道德上的合理性来自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和裁判的必须。我们不可能恢复已经过去的历史事实,因此,我们只能满足于依靠证据和智力达到的最有可能真实的结论。尤其是,如果连可能受到刑罚制裁的被告人都无法有理有据地让我们对控诉方所证明的结论产生合理的怀疑,那么,根据此种结论裁判被告人有罪当然就更没有话说的了。所以,法律真实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只有间接证据时追惩犯罪的正当性问题。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客观真实观的优点在于强调了认识的客观性,但是,该观点显然忽视了在刑事诉讼案件中,我们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准确知道犯罪事实的客观情况。与客观真实观相比,法律真实观更多地反映了诉讼认识的特殊性。诉讼认识是一种回溯性证明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是以发现客观真实为目标的,但在具体判断时,我们却只能以客观真实理念指导下的更合乎情理的结论作为提起指控和裁判有罪的标准。法律真实观并不否定裁判者认定的事实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可能,但法律真实观认为,在具体裁判时,要求裁判者必须如实反映客观真实却是不现实的。裁判者的认识是在法律规范下进行的:对象是控诉方的指控事实,手段是具有证明能力的证据;裁判程度是立法所设定的体现客观真实理念的精神但又不等于客观真实的标准。

尽管客观真实观和法律真实观存在上述分歧,二者在许多方面却又是一致的:第一,刑事诉讼事关国家刑罚权的适用,且对公民的惩罚性制裁往往具有无法有效补救的特点(如人头落地,无法死而复生等),因此,刑事证明标准应当尽可能地高;第二,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受到证明对象的限定,而非原封不动地认识犯罪事实本身;第三,在法官对案件事实认识的过程中,证据犹如沟通过去与现在的独木桥,唯有借助证据,法官才能对案件事实形成认识。第四,法官在证据的帮助下可以对已成过去的犯罪事实形成正确认识。只不过,客观真实更强调此种认识结论的绝对正确性,而法律真实观则包涵了对此种认识结果可错性的承认。",2002-08-0800:00:00,

THE END
1.浅析民事诉讼中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摘要:当前,民事诉讼学术界追求的诉讼证明标准存在“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之争,民事诉讼实务界对审判所依据的“事实”究竟是“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亦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分析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http://hyz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8/05/id/3291062.shtml
2.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辩10篇(全文)而证据中存储的与案件有关的信息并不等于客观存在,证据外表真实之外,还有一个证据表达的内容是否真实的问题,即在证据中也可能包含与客观不符的内容。法律真实是建立在这种证据基础上的真实,因而也只能是一种有限的真实。(4)认识时间的限定性。案件的审理过程,对裁判者而言是属于认识上的“个别实现”,是在完全有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zmpft31.html
3.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刑事判决证明标准之争法律真实说的持有者认为“尽管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存在上述分歧,二者在许多方面却又是一致的”。作为法律真实观的支持者,樊崇义教授和吴宏耀博士认为在以下方面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具有一致性:“第一,刑事诉讼事关国家刑罚权的适用,且对公民的惩罚性制裁往往具有无法有效补救的特点,因此,刑事证明标准应当尽可能地高;第二,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248.html
4.客观真实与新闻真实(精选十篇)三、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系在审判实践中我们要正确理解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的关系。追求法律真实的时候并不是排斥客观真实,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其自身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而不可能绝对地分毫不差地再现案件的原来面目,客观真实仅仅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化目标,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案件中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ebx08g9.html
5.论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英文翻译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论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英文,论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翻译,论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dict.cn/%E8%AE%BA%E5%AE%A2%E8%A7%82%E7%9C%9F%E5%AE%9E%E4%B8%8E%E6%B3%95%E5%BE%8B%E7%9C%9F%E5%AE%9E%E5%9C%A8%E5%AE%A1%E5%88%A4%E5%AE%9E%E8%B7%B5%E4%B8%AD%E7%9A%84%E5%9C%B0%E4%BD%8D%E5%92%8C%E4%BD%9C%E7%94%A8
6.关于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美国的司法裁判过程中,“本案事实”指向的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严格依照实体和程序规则,呈现于法庭之上,由法庭认定、推定或拟制的事实。而中国的司法裁判过程中的“本案事实”指向的更多是客观事实。这种说法隐含着一个思想前提: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是一对反对关系概念,法律事实不是客观事实。实际上,世界上本来并没有https://www.pkulaw.com/specialtopic/300671fe7593e03bbd49b8729cdd4654bdfb.html
7.客观真实说学术百科诉讼证明的本性及适合于诉讼证明的方法规定了诉讼证明可能达到的程度,此为诉讼证明标准设定的认识论前提。“客观真实说”关于证明标准的观点和关于证明评价标准的观点在诉讼法理上都是不成立的 详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客观真实法律真实证明标准证明评价标准自由心证 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1202505.htm
8.证据法学笔记四.普通思维与法律思维结合 第二章 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 第四章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认识论 一.哲学上的认识论 二.诉讼认识论: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统一) 三.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一)客观真实:办案人员在诉讼中认定的案件事实符合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绝对真实与相对https://m.douban.com/note/650602708/
9.对刑事证明标准理论的反思持“法律真实说”观点的人很多,所主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此先选取何家弘先生的论述,后文还将论及持“法律真实说”观点的其他人的主张。 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是以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为基础的一对范畴,但是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概念。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回答的是“什么是司法证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4800
10.王在魁:刑事审判的理念相对而言,追求法律真实更为具体,可以将它作为司法活动的具体标准,也就是说要注意区分目的和标准。客观真实是目的,法律真实是标准,法律真实作为司法活动的关注重点。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客观真实通常难以实现。只要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就可以可以认定为我们实现了真实。https://www.360doc.cn/article/12509739_942707151.html
11.法学院举办“山东大学法学高端论坛”第三十九期:刑事诉讼中的真实观随后,其从学术史的角度,全面回顾了2000年左右学者关于刑事诉讼中真实观的相关讨论,对“客观真实观”和“法律真实观”的学术主张作了细致梳理,着重讨论了客观真实观的两个理论支柱。最后,在从学理层面对客观真实观质疑的相关观点逐一作了回应后,魏晓娜结合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实践,对客观真实观的进一步完善之处作了分析https://law.sdu.edu.cn/info/1050/12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