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论争

随着证据立法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围绕我国立法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证明标准,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展开了富有意义的讨论。在讨论中,争论的焦点日渐集中于刑事证明标准问题。

在讨论中,有论者坚持刑事证明应当以客观真实作为证明标准,要求裁判者只有在正确反映犯罪事实真相时,才能裁判被告人有罪,即通常所说的客观真实论。有论者则主张以法律所确立的标准作为裁判的尺度,裁判者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只要达到了法定的裁判尺度,即视为真实并可以据此作出有罪裁判。该种主张通常被称之为法律真实论。至于法律设定的标准究竟应当如何表达,有学者赞成“排他性”,有学者主战借鉴英美法以“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证明标准,有学者则主张模仿大陆法系的表述方式称之为“内心的确信”。尽管如此,持法律真实观的论者均认为,将客观真实作为证明标准太高了,而且不具有操作性;刑事定罪只能以无限逼近客观真实的尺度作为证明标准。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争论的展开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但该争论的价值或许更多地体现在对司法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意义。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某地某日,恰值飞鸟夜归林的黄昏时分,巡逻的民警在偏僻的护城河畔发现某甲形迹可疑,拦截询问,某甲丢下自行车就跑。后发现,某甲自行车上驮的是一具尸体。就本案展开调查,某甲解释说,麻袋是一个陌生人给的,付了100元钱让他把麻袋丢在垃圾场里,他不知道麻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但就陌生人,某甲无法提供任何进一步的信息。

在法律真实观看来,有罪以法律规定的尺度为标准,客观真实尽管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却只是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本案中,客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犯罪事实并不清楚,但综合全案情况,追诉机关仍然可以根据证据获得一种更有可能反映客观事实原貌的判断。在此,假定检察机关以杀人罪提起了指控,此时,法院尽管不知道客观事实究竟是什么,其认识活动的实际目标却很具体、很明确,即,只需围绕杀人罪的法律构成要件展开证据调查就可以了。如果检察机关能够提出足够的证据让法院深信被告人构成了杀人罪,且经过辩护方的反驳仍无法对该结论产生有理有据的合理怀疑,那么,裁判被告人有罪当然也就具有了道德上的合理性。此种道德上的合理性来自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和裁判的必须。我们不可能恢复已经过去的历史事实,因此,我们只能满足于依靠证据和智力达到的最有可能真实的结论。尤其是,如果连可能受到刑罚制裁的被告人都无法有理有据地让我们对控诉方所证明的结论产生合理的怀疑,那么,根据此种结论裁判被告人有罪当然就更没有话说的了。所以,法律真实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只有间接证据时追惩犯罪的正当性问题。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客观真实观的优点在于强调了认识的客观性,但是,该观点显然忽视了在刑事诉讼案件中,我们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准确知道犯罪事实的客观情况。与客观真实观相比,法律真实观更多地反映了诉讼认识的特殊性。诉讼认识是一种回溯性证明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是以发现客观真实为目标的,但在具体判断时,我们却只能以客观真实理念指导下的更合乎情理的结论作为提起指控和裁判有罪的标准。法律真实观并不否定裁判者认定的事实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可能,但法律真实观认为,在具体裁判时,要求裁判者必须如实反映客观真实却是不现实的。裁判者的认识是在法律规范下进行的:对象是控诉方的指控事实,手段是具有证明能力的证据;裁判程度是立法所设定的体现客观真实理念的精神但又不等于客观真实的标准。

尽管客观真实观和法律真实观存在上述分歧,二者在许多方面却又是一致的:第一,刑事诉讼事关国家刑罚权的适用,且对公民的惩罚性制裁往往具有无法有效补救的特点(如人头落地,无法死而复生等),因此,刑事证明标准应当尽可能地高;第二,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受到证明对象的限定,而非原封不动地认识犯罪事实本身;第三,在法官对案件事实认识的过程中,证据犹如沟通过去与现在的独木桥,唯有借助证据,法官才能对案件事实形成认识。第四,法官在证据的帮助下可以对已成过去的犯罪事实形成正确认识。只不过,客观真实更强调此种认识结论的绝对正确性,而法律真实观则包涵了对此种认识结果可错性的承认。",2002-08-0800:00:00,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2.法律基本知识掌握法律基础解析法律基本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这时了解一些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 首先,理解法治理念是学习法律的起点。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多种方式来规范人们行为,使得社会秩序井然。这涉及到了宪法学、行政法学、刑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39398.html
3.法律智囊团解析纷争之谜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法律知识内容大全不仅包括了基本的法理学原则,还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具体法规,如民商法、刑事法、行政法等。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还能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提供依据。 三、合同法中的权利义务界定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59907.html
4.法则解析揭秘法律知识的精髓简介一、法则之源:法律基本知识的定义与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体,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基本知识不仅关乎个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了解法律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文明之根:宪法与基本人权 宪法是国家最高の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机关及其https://www.qbsinawlr.cn/jun-lei-zi-xun/423901.html
5.客观真实与新闻真实(精选十篇)三、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系在审判实践中我们要正确理解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的关系。追求法律真实的时候并不是排斥客观真实,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其自身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而不可能绝对地分毫不差地再现案件的原来面目,客观真实仅仅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化目标,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案件中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ebx08g9.html
6.全文三、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微观) 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新闻报道不能有想象的成分,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 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先入为主” 因为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默许和鼓励某些不实报道 要求将价值观的判断渗透到对事实的报导中,这种观点对新闻的职业化是一种很大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4684327/
7.证据辩护需有理有据——证据理论分类与相关规范的连通法院证人证据的理论分类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对证据进行分解验证、审查,但无论控辩双方持何种立场,理论加规范才是最有力的说服方式,证据辩护更需要提出明确的相关法律规范依据,真正做到有理有据。 一、概述 注意和证据的法定形式区分,和理论分类不属同一范畴。 (一)证据理论分类一般包括: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VP5L1D0551ORW4.html
8.2018年第3期总第5期法系的划分只是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力求相对清晰、精准的分类。为了尽量调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增加法系划分的标准。通过不同的标准划分得到不同的法系。通过这样多标准的对比,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国、各区域法律的特点及其异同。其四,一些学者认为比较法学者在法律体系分类的方法论运用上过于粗糙和简单化,以至于有些比较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9.《简明证据法学》笔记(五)证据的合法性与客观性、关联性的关系。证据的合法性与客观性、关联性都是证据的基本特征,它们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它们的关系表明了证据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客观性和关联性是证据的内容,合法性是证据的形式,证据的内容需要通过诉讼程序加以审查、检验和鉴定来确定。合法性是证据真实性和相关性的法律保证,它关系到https://www.360doc.cn/article/37289152_707126398.html
10.法律智囊团解密法律世界的奥秘简介一、法律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石。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于个人和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违法行为,并在必要时为自己辩护。 二、刑法与民法 刑法规定了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处罚,而民法则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以及人与https://www.ontdhjbdb.com/nong-ye-zong-he/71308.html
11.浅析民事诉讼中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摘要:当前,民事诉讼学术界追求的诉讼证明标准存在“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之争,民事诉讼实务界对审判所依据的“事实”究竟是“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亦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分析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http://hyz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8/05/id/3291062.shtml
12.陈坤:法律解释与法律续造的区分标准在他看来,解释旨在探究一般法律词项的真实意义,偏离真实意义的活动超出了解释的界限。⑦由于人们在一般法律词项是否有真实含义、真实含义是否重要等问题上认识不一,该标准的提出非但没有平息争论,反而加剧了争论。公认标准的缺乏,使一些学者开始怀疑法律解释与法律续造能否真的区别开来。例如,有学者认为,不仅法律解释属于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6859
13.法律与生活论文(精选5篇)近来学者们对此提出了批评,以为法院裁判中认定的事实只是深深打上“法律烙印”的、与客观真实并不一定完全重合的法律真实,即法院在判决中认定的事实应当符合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规定,应当达到从法律的角度可认为是真实的程度。其理由如下: (1)客观真实与实事求是均是哲学范畴,如果忽视诉讼的特殊规律而生搬硬套,是形而https://www.1mishu.com/haowen/36982.html
14.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区别律师普法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区别 普法内容 一、指代不同 1、法律事实:就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2、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https://www.110ask.com/tuwen/250508049210549241.html
15.新闻编辑记者培训复习资料(判断题)3.客观公正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普遍原则,地震虽然惨烈,但报道中应该避免渲染 悲情的音乐。(对 ) 4.我国新闻职业伦理既强调党性原则,又重 视真实、客观、时效、自主的新闻专业原 则。(对 ) 5.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 × ) 6.为加强交流,记者可以接受采访对象的https://m.360docs.net/doc/a92889935.html
16.从该案看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的适用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真理的认识是相对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法官认定涉案事实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这种认识过程就主要体现为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法律真实具有客观真实的属性,司法证明活动把实现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相http://m.zmdnews.cn/pcarticle/201165
17.民法必考知识点之民事法律行为之三:效力体系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管在多数情形下适用成立即生效原则,但在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上,已经将二者区分开来,并且在一些场合下,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确实不是同时完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除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已经完成外,还以意思表示的内容及形式的合法为要件。也即,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以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7807997630545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