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政治高频命题点解析:分析题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是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规律;

(2)实践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指导;

(3)理性以感性为基础。

(4)实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

4、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2)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观客观的条件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3)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6、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2:辩证法知识点汇总

1、量变与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坚持适度的原则。

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与过程

(1)一切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

(2)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a.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c.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5、人和自然

(1)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人和自然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2)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3:其他常考知识点汇总

1、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2)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a.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b.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2、真理与价值

(1)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

a.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2)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a.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b.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

c.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3、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1)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意识的依赖性:

b.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材料主题一: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1、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知识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2、依法治国概念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另一方面,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3)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是统一的。但是,服务大局不是不按照法律办事,而是运用法律的手段服务大局,按照法治的方式服务大局。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是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4)深刻理解依法冶国的科学内涵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c.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5)依法治国历史意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6)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3、我国宪法的地位和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都在宪法中作了明确规定。

在效力上,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宪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力,规定国家权力的归属,规定国家权力的职责分工、权力行使的方式和程序;

b.确认国家制度,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规定国家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

c.确认和规范公民基本权力和义务,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d.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所有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是无效的。

4、法律和道德

(1)三个方面:(1)公共生活(2)婚姻生活(3)职业生活

(2)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6法律权威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推进依法执政。

(2)提高立法质量。

(3)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4)提升司法公信力。

(5)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材料主题二:核心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2)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a.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b.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c.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

d.必须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

e.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体现着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材料主题三:全面深化改革、XXX在河北地区调研、顶层设计

1、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全面深化改革

(1)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战略部署:

a.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的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c.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而发展和改革又是进一步稳定的基础。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城镇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

一是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赋予农民跟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注意,此专题可和改革开放组题)

材料主题四:抗日战争

1、抗日统一战线的提出及形成;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抗日统一战线的提出及形成

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a.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b.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c.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影响下,全国人民以不同形式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

a.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b.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2、全民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

a.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b.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c.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a.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明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毛泽东指出:

①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②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③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b.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c.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中华民族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a.)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b.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c.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d.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e.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注意,此专题可能与甲午战争组题)

材料主题五:经济全球化、大国关系、综合国力竞争;APEC、核安峰会、亚洲新安全观、“中国搭便车”

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常用方法论(同一性为主):

(3)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4)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重要前提。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对于我们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的作用。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

①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③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2)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结果。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3)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①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③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1)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2)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3)中国人民在对外交流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1)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b.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c.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d.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应做到:

a.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c.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d.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e.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5亚洲新安全观时政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拓展)

“亚洲新安全观”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3月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正式提出,受到国际上广泛重视。中国作为代表亚洲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就亚洲的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方向提出看法,并与各国一道,协调和携手推动基于共识之上的安全观。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安全观,并与亚洲伙伴国一道,共同推动区域安全。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主旨讲话中(简称“亚信峰会”),明确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这一“新安全观”的提出,是中国继推动区域自贸区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发展、防空识别区划设等一系列“创立新规”的举措后,再一次的“创立新规”之举。至此,中国已经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安全等多个领域,向世界阐明了自己对于新的世界秩序的理解。

(需要小伙伴们注意的是,此专题时政内容涉及很多,也有诸如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南南合作、南北问题等,这些时政中比较基础的内容相对零散暂不在此展开,望小伙伴们见谅)材料主题六:互联网安全

1、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知识点: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网络法律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监管网络上各种活动、制裁网络上的不法行为,不应最终束缚信息网络的发展。

(2)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从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出发,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网络上的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

(3)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网络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既要针对网络的特点作出新的规定,又必须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

2、网络世界与公共秩序

知识点:公共秩序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1)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医药安全监管机构

(2)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4、恪守公民道德规范

(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价值追求,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

(2)城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a.城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b.城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c.城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3)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a.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b.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c.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5、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1)法律上的自由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每个公民既善于行使和运用宪法、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和实现个人的意愿与追求,又要严格依照宪法、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行使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

(2)法律上的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材料主题七: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南方讲话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一精髓。

(2)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这个精髓,就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最本质的东西。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入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a.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c.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

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b.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c.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a.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b.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c.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b.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c.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材料主题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其主要理由或表现是:

(1)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政权。

(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生活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理由或表现是: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了广泛的阶级联盟和政治联盟,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2)从概念的表述上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比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符合我国国情,更全面更鲜明地表达了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两个方面的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防止曲解和片面性。

(3)从政党关系来看,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是我国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和成功经验。

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

(3)近年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4)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十八大指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②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

③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④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2)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1)三权分立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派别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这种制度的弱点是使国家的力量难以完全集中,相当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抵消,缺乏效率。

(2)三权分立制度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只能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三权虽有分工,但居首位的是立法权,行政、司法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才能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使国家兴旺发达。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1)它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2)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3)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4)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新任务:

(1)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2)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3)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

(4)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5)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

(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最著特征。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入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派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THE END
1.法考5轮背诵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关系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帮助记忆和理解。 定期复习:法学知识繁杂,定期回顾巩固,才能记得牢。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得,法学的世界既深邃又迷人,让我们一起在备考的路上,越走越远,越学越爱吧! #2025法律硕士考研[话题]# #法律硕士[话题]# #觉晓法硕[话题]# #法律硕https://blog.csdn.net/2401_85852404/article/details/140845305
2.法硕必背知识点之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知识点是: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区别与联系(2005年简答、2010年分析、2013年简答题)一起来学习吧 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TczMDg3Mg==&mid=2247525940&idx=4&sn=af7832dcadb7a060dff4889ee7653f7a&chksm=9b1a0163ac6d88754767946605b4ae82632d7437b86ac1fe956ec27f9a8097bab0b8c1468d18&scene=27
3.法律的作用是什么?4. 解决争议和纠纷:法律是解决争议和纠纷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争议和纠纷,保障了公正和公平。5.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法律规定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视频讲解 相关知识点:法和法律 您可以观看视频了解更多内容,由正保网校方源老师为您精讲 立即观看 所属https://www.chinaacc.com/chujizhicheng/jhwd/zy20240112151408.shtml
4.2020年咨询工程师考试知识点:项目评估复习资料咨询工程师2020年咨询工程师考试知识点:项目评估 【考试大纲要求】 ㈢项目评估的作用 ㈣不同类型项目评估的特点 【内容讲解】 项目评估是指工程咨询机构接受政府或企业的委托,对有关单位编制的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书、资金申请报告等进行的评估论证,提出明确的评估结论和建议。https://www.jianshe99.com/zixun/ziliao/sh1904235219.shtml
5.2024年中考政治知识点法律的作用法律与制度2024年中考政治知识点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 ①法律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力,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侵犯他人权力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给予制裁。 ②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③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并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http://www.zhongkao.com/e/20230926/6512503d8f9bd.shtml
6.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7.2024法学硕士法理学考研知识点:法的作用法学硕士历来都是考研热门,受到不少考研学生的追捧。其中法理学是十分重要的考试科目,一定要好好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考点,从容备考,学姐整理出了2024法学硕士法理学考研知识点:法的作用,快来一起看看吧! 一、法的作用 从大的层面而言,可以分为规范作用(重点)和社会作用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453341.html
8.下列属于法律的作用的是()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初中政治思品(道德与法治)组卷系统,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下列属于法律的作用的是( ) 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 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https://www.zujuan.com/question/detail-20598513.shtml
9.济宁市人民政府教学教研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面向幼儿园及其他幼教机构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管理、教学、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保教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http://www.jining.gov.cn/art/2023/11/30/art_81890_2794562.html
10.大学生成长成才12篇(全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又能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层次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学术活动、知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fu4g4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