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及司法适用犯罪证据法理心证程序法无罪推定民商事案件

存疑有利于被告,在证据法意义上,是指对证据事实有怀疑时,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的评价。该原则作为证据不足及有疑问时作出司法认定的基本指导思想,体现了无罪推定及司法人权保障的精神,可谓刑事证据制度最重要的原则。

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概述

存疑有利于被告思想公认源自罗马法,其原义是证据存疑时应当作出有利被告的选择。但是,无论是在罗马刑事法还是在作为其承继者的大陆法系刑事法中,作为一种理念的有利被告论,实际已超越了原始含义而在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得到了贯彻。

存疑有利于被告的法理,已在近现代刑事证据制度中普遍适用。各国的共同点是承认无罪推定原则,即“任何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应该享有无罪推定的权利直至依据法律证明其有罪”。在此原则之下,必然确认存疑有利于被告法理。但各国设置和应用该法理的制度路径有所不同。大致形成英、美等以无罪推定涵摄存疑有利于被告法理的模式以及德、日等承认无罪推定原则的同时,亦确认“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模式。

存疑有利于被告与无罪推定联系紧密,二者指向一致,但含义与功用有别:一是二者互为渊源。存疑有利于被告是无罪推定的历史渊源,而在近现代法中,无罪推定又成为存疑有利于被告的法理渊源和依据;二是无罪推定包含存疑有利于被告观念,且有更高的位阶和更丰富的内涵;三是存疑有利于被告作为操作性证据原则,部分内容超越无罪推定的内涵外延。如“罪疑从轻”“功疑惟重”均超越无罪推定。

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是刑事司法中人权保障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主要法理基础是“宁纵勿枉”的法律思想,不罚无辜优先于有罪必罚,包含刑事司法的绝对价值。此外,该原则也是维系刑事诉讼构造平衡、实现当事人对等的需要,尤其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构造之下。该原则从根本上源于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是人权保障原则在刑事司法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客观原则与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

中国法中的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及适用分歧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与长期司法实践蕴含、体现了该原则。其一,该原则与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联系紧密。《尚书》中有言:“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其二,该原则是中国现代司法实践中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其三,无罪推定原则的引入发挥了积极影响。

然而,对该原则的内涵及其适用,仍在一系列问题上未取得一致,呈现出观点的明显分歧。例如,怎样理解把握案件事实“存疑”,该原则能否适用及如何适用于对被告有利的事实情节,能否适用于程序性证据事实,是否应当有适用的例外情形等。

适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思想观念、前提与方法

在无罪推定司法观念的指导下,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是适用该原则的基本指导思想。该原则的适用前提是取证不能,即案件取证已经穷尽手段,仍然“存疑”。理解与适用该原则的关键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存疑”。一般理解,存疑,即对定罪量刑的基本事实存在怀疑,以致事实真伪不明。解释“存疑”有概率论方法、心证方法以及按照证明标准衡量的方法。作为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适用前提的事实“存疑”,是指案件事实证明未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辩护性事实如何适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

对有利被告的事实,即辩护性事实,存疑时一律适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将其推定为存在是不适当的。然而,如果事实虽然尚存某种疑问,如证据印证不充分,因此未达到“事实清楚”的证明程度,但其存在较之不存在具有更大可能性,符合“优势证据”标准,可以适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辩护性事实适用优势证据标准,为司法实践所认可。

把握优势证据标准:一是从比较概率角度而言,该事实的存在较之不存在有更大的可能性;二是从证据的质与量分析,证据充分性尚嫌不足,尤其是印证性可能有所欠缺,但仍然存在确实性较高的基本证据;三是以心证而论,拟认定的事实,已达到“合理的可接受性”。

辩护性量刑证据存疑,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同理,辩护无罪的证据存疑,仍应按照优势证据标准,适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

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具体适用及例外情形

两个以上的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均指向一个犯罪结果,但犯罪结果发生的具体原因及因果关系不明确,出现要件事实或量刑事实存疑的情况,可以适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但适用的情形及方式受一定条件制约。犯意及其联络、共同正犯等犯罪交互关系,均影响该原则的适用。

程序法事实的认定,应当慎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程序法事实是关于刑罚权实现的法律程序的必要性、妥当性及正当性的事实,不能简单地以对被告的有利或不利进行评判。但部分程序法定事实仍然存在对被告有利、不利的不同情形并产生相应的价值评判,而且某些程序法事实认定,直接关系实体法事实的认定,因此,不宜完全排斥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适用。对于直接影响实体法事实认定并产生定罪量刑后果的取证程序合法性事实,可以适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如刑诉法第六十条规定:“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此处的“不能排除”情形,涉及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适用。

为了准确理解、正确适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司法解释应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对一些有分歧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的方式提供司法指引。该原则应当明确为刑事诉讼法及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并使其发挥无罪推定原则的类似功能。

THE END
1.简述法律推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问答题简述法律推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参考答案:法律推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法律实践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法律实践活动应以保护公民权利为基本原则,以这 种价值为基础的推理可被称为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延伸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试举例论述我国刑法中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量刑的影响。 http://www.ppkao.com/shiti/4748660/
2.法律好书推荐《法理学第二版大学生法律专业马工程法学教材高等四、法律解释的方法 223 第二节 法律推理 225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225 二、法律推理的原则 225 三、法律推理的方法 226 第三节 法律论证 228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 228 二、法律论证的理由 229 三、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 231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的历史文化基础 233 https://www.jianshu.com/p/fd5fdbc1f768
3.规则道德衡量与法律推理64前引60,p.26. 65法律原则取代法律规则的具体的条件,参见陈景辉:《原则、自由裁量与依法裁判》,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133-137页。 66篇幅所限,“准形式主义”的法律推理理论无法详尽展开,当另撰文论之。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5845.html
4.法律原则在法律实施中的作用有哪些?()A法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法律原则在法律实施中的作用有哪些?( ) A、法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减少司法腐败B、法律原则可以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C、法律原则可以克服法律的缺陷,强化法律调控功能D、法律原则可以合理地约束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28867575.html
5.第一章法学方法论的概念7.3 法律规范在法学方法中唯一有意义的分类: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因为,一个规范是原则还是规则,取决于它所处的推理层面,如果它处于涵摄的层面则为规则;它出于平衡的层面则是原则。 【总结】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法律人在法律推理或法律论证中所必需的遵循的方法。或者说,是法律人在证成一个法律判断或法律决定的过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4900786/
6.23法硕法理学主观题背诵(完结)·氢刻法律原则的种类(非重点)理解,不用背诵 1.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公理性原则,即由法律原理(法理)构成的原则,是由法律上之事理推导出来的法律原则,是严格意义的法律原则,例如法律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价有偿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罪刑https://qingk.com/set/7kVUCR1frYI4v
7.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6)在狭义上,法的效力仅仅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公布实施以前的的事件和行为有无追溯力的问题。法的对象效力,各国目前普遍采用是指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效力原则。 5.在法的本质问题上,神意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http://www.yuloo.com/news/219146.shtml
8.河北大学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在确认国际商事惯例的过程中,既需要证人在事实层面的证明,又需要裁判者在规范层面进行识别和说理; 所以,须建立可靠的识别程序以及科学的法律推理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应以专家证人证言为切入点,在相关交易主体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指引下达到科学和准确适用国际商事惯例的目的。http://gjzlfzh.hbu.edu.cn/contents/69/1045.html
9.法律原则在法律实施中的作用有哪些?()2021法理学题库考试宝法律原则在法律实施中的作用有哪些? ;法律原则可以阻止和消弭法律规则之间的矛盾;法律原则可以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法律原则可以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法律原则可以合理约束司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https://so.kaoshibao.com/detail/316713400.html
10.无讼阅读书评完结篇:《洞穴奇案》的法律推理及裁判详释(十五)[4]例如,即将出版的《洞穴奇案(2)》(1999年《哈佛法律评论》组织法官、学者编写的6篇判决与1篇导论)便是后来者追随、跟进之经典。 本系列《洞穴奇案》法律推理与裁判详释完结,但思考永无止境。期待您的第16个回复! 编排/吴瑜 责编/孙亚超 微信号: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f2e1ab35-97b9-47b5-ad5d-0588b76b35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