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为了什么?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家长和老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一旦建立了保护孩子主动性的信念后,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就是“无为”,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教育就是生长。

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响尺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关心一切孩子

高度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

教师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激活课堂活力

给孩子一个成功的阶梯

一切教育都将归结到习惯的培养上来。

心理枷锁:印度马戏团大象被火烧死的故事。

现代教育的两个伟大使命:发现孩子,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

只有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当孩子隐约感到了发展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感。一位教育者就是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生发出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

“摁着牛头吃草”,结果是孩子不爱学习,不会学。

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最痛苦的是孩子本人,他能体会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不满,能感知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这种痛苦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承担。

厌学的原因:

1、教育者按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

2、教育者过于执着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的话都是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

3、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

要真正地改变人,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工夫,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感觉引导:孩子扔石头到老人家的屋顶(新奇,好玩,冒险,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无论是满足家长还是都是的要求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2、降低难度;使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尝到小甜头。在学习的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山田本一,凭智慧战胜对手。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3、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快感的两个层次:满足以后的快感;深层次的快感,即思维、学习的快感。对教育而言一切的快感都是自我更新后的思维快感。A:充满发现的学习,有快感;B: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有快感;C:激发求知欲,释放潜能的学习,有快感;为自己学习,才有快感。

学习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不付出努力和汗水绝不可能成功,深入的学习常让人感觉肉体的疲惫,但对心灵而言,却又意味着满足和快乐。所以学习的本质依然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快乐。一旦发现它,孩子就一定会乐学不疲,不能自已。

如果我们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识传授都是徒劳无功的。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中国的复兴与再度崛起,是主要的是有效开发自己最丰富的资源,13亿人的大脑的想象力资源。

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生意也将比别的生意走得更远。

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中国的孩子画画喜欢问“像不像”:有样板,有模型

美国的孩子画画喜欢问“好不好”:没有一定的章法。

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为以“学习状态”为中心的学习质量阶梯体系,从根本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

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

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多少。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和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胡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就不同,很多话都是好话,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语言7%,语调38%,肢体55%,可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解决家长“唠叨”的问题,说大一点,是解决家族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语言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善用者可以入心入骨,不善用者可能引起反感甚至直接消解了教育的内容与意义。

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

要让孩子敞开心灵,教育者自己必须变得柔弱起来,只有自己内心变得柔弱,才有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弱的东西。

风与太阳比赛。

舌头与牙齿。

柔弱的两层意思:1、柔软,即放下自己,使自己内心变得柔软,让孩子的心灵愿意靠近;2、示弱,内心强硬者,必然使孩子敬而远之。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

只要让孩子感应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教育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感应,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获得成长。

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起到交流的作用,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常识。

只要我们的孩子每天在家族和学校里得到精神能量的补偿,一切问题都会变得简单得多。

把我们心中的能量通过一种管道输送到孩子的心里去,每个孩子的心中一定是春意盎然。

教育是一种大爱,它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传递线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精神能量,不仅是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他,而是你真正理解他,知道他的难处,了解他的希望和梦想,鼓励他;让孩子从教育者身上知道,人有尊严,有力量,可以突破面前的一切困难,而且,人们互相的善意和爱,能让人焕发出特别的光彩。

人的精神力量之大,可以实现奇迹。

只要教育者将自己的善意、沉着和关怀传递给孩子,孩子就能吸收并发挥这些伟大的力量,他会变得强大,有安全感,充满自信。

教育的过程是运气、然后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的过程,气顺则人顺,气和则人和。

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

拿破仑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每次发脾气时,在墙上钉钉子。

孩子的自尊心,远比家长想象的要强,如果一个家长情绪失控,口不择言,对孩子的伤害往往会是根本的,甚至会让孩子产生终生的自卑感和负罪感。

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如果一开始的成长就是一面布满了漏洞的墙,他也许需要用一生的力量去修复那些伤害。

看孩子不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

教育者,首先应该打开自己的心门,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孩子如果心情好,到了学校后,整个身体的细胞是开放的、舒畅的,保持这样状态去学习,学习就变得快乐;反之,如果孩子的心是灰凉的,大脑的潜能就被禁锢了,主动发展的欲望随之就失去了。

在浮躁的社会中做优秀的教育者,更需要一份心境上的平静,以平静之心面对孩子,坚守教育的纯真,将一切教育的期待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以气养气,因为,在平静的背后,孩子的成长空间才能得以充分拓展。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要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这应当是现代教育变革的总纲领。

孩子的责任心萌芽于“拥有自己的秘密”,先贤曾说“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责任心稳固于“在错误中受到惩罚因而内疚”,因此教育也需要惩罚,并非体罚。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摸索、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知道问题的边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粗糙的插手,都会让孩子在自己找寻坐标的过程中感到被监视,甚至感到羞辱。

一般说来,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给予自觉的机会,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有可能使孩子刻骨铭心,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本身,而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克制“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膨胀。

教育者的一个善行就是:最好少一只手。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收获的,比你期望的要多得多。

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话虽然不是真理,但它发人深省。

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放下自我,敢于“装傻”。放下执着,成为阿罗汉;放下分别,成为菩萨;放下妄念,成为佛;放下,主要是两点:一是放下面子,向孩子学习;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问孩子。

教育者是孩子的学生,这不是一句夸张的口号,而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就教育而言,我宁愿我们的教育者在孩子面前是无知的,只是虔诚地向孩子学习,那样也能激发孩子主动发展。

“若”,“装傻”,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自以为很幸福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自以为聪明的人,通常是愚蠢至极的人。

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抛诸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的“权威性”。

理想牵引越早越好,教育者要尽早在孩子的内心装一个发动机。

人必须在承担理想与责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激发自己的潜能,责任心、爱国心的培养,是开发潜能的必要条件。

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而没有目标的指引,孩子的潜能是无法释放的,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应当从目标的确定开始。

人人都是可以成功的,也都可以创造出奇迹,之所以很多人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想都不敢想,即便想了也不去做,或者想了,做了,但没能坚持到底。不管怎么样,“想”是条件,更是开始,如果没有“想”,没有了志愿,理想就无从谈起。

教育的崇高使命就是以人为本,还原人性之美,从而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走出精神上的困境,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往后三十年”的远见。

与其空喊什么道德教育,不如以人为本,以人性为本,将人性中的光辉发扬光大,同时尽量抑制人性中的黑暗与弱点的肆意滋长。

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教育的核心是真爱,真爱除了“远见”,更加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生命中人性的第一光辉:善良。

每个孩子都是内心向善的,这是教育的主要依据之一,让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每个孩子心中的巨人都将唤醒。

特别是对于所谓的差生,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彰显他们的善良之美,那么他们就会从此建立“做好人”的信念,“自主转化”就自然而然了。

改变教育,其实是从改变教育者开始。

对我们的教育而言,包容与谅解是一朵芳香的“玫瑰”,教育者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包容的内核是和谐,是一种勉励、启迪、指引,它能催人弃恶从善,使人走入歧路的人步入正轨,潜力得到发掘。其实,包容还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如果我们孩子心中装着大海,那么就一定能够感受大海的宽阔。

人性中的另外一个需要彰显的美是正直之美。

正直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要捍卫和尊重他人正当的收益,帮助弱小,保障他们的权益。

对孩子来说,主要的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只要遵守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目的。

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孩子如果不够自信,面对一件事时,就会先自乱阵脚。而自信却能让人从容自若,让内心生出必胜的信念。这份信念是生活的必需。

建立自信,还需要坚定一个信念:只看自己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一个人如果有某些缺陷或者不足,应当接纳自己,相信事情都是分两面的,并从自怨自艾中走出来,乐观地面对生活。

爱心是无限珍贵的人性瑰宝。

当爱心油然而生的时候,人就会有一种极端敏感的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将把自己的所有感觉器官打开,这时,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当一个人经常无私帮助别人时,他的整个心态是平和的,从容的,积极的,内心深处自然就会形成一种稳定、高尚的动机,这种动机与学习的动机是相互连接的,所谓举一反三,就会将学习的热情激发起来。

具有爱心的人,通常都是真正自信的人。

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开始,在鼓励孩子爱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从更高角度来引导孩子形成“我能行”的意识。

真正的勇敢有着对美和善的忠诚。

PAGE4

教是为了不教。

关系大于教育,培养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是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生活中,面对亲近的和崇敬的人,他的表扬会让我们心花怒放,他的批评会让我们分外愧疚;在学校,是否喜欢该科目的老师能直接影响孩子学习该科目的热情;在家里,孩子与谁更亲近,便容易接受谁的教育:关系的好坏何等重要。

亲子关系是反映家族教育效果的晴雨表,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家族教育便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家族教育就像暴风骤雨,让人难与忍受,教育就容易失败。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

好的关系是一种真善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是促成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好的代际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培养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拥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应尊重其天性,不能急功近利。

父母越尊重孩子,孩子成长得越快。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好的关系的本质特征就是和谐。

当一个人充满乐趣地学习时,不论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做“火柴”,不做“蜡烛”。

做“律师”,不做“法官”。

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孩子,而不是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与孩子形成一种对抗关系。

在人的诸多天性中,有三个基本天性,那就是“求知”“想好”“爱美”。教育的真谛就在于顺应这三个基本天性。

做“农夫”,不做“园丁”。

教育者应当选择做一个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农夫”。

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

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人生的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

孩子的成长,需要适量的孤独,无时无刻地陪伴干预了孩子热爱成长。

不做陪跑者,意味着为孩子的心灵留白,使之有了孤独的机会,使他的心灵品质得以提升。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在《成功教育》一书中写道:“每个人都力求在算我概念的情况下行事,依照他对自己的认识来决定做或者不做或该怎么做,一般而言,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他就能表现成怎样的人,自己认为自己并不是怎样一个人,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实现不教而教,关键就在于“自我概念”这四个字,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就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

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关键在于“选择中接纳自己”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是实现身教的前提,如果教育者自己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对孩子来说,就是潜在的一种深刻影响。

借口“忙”,其实就是“心死”了。

忙的反义词,应该是“静”

“静”:非宁静无以至远;

“静”:大丈夫喜怒哀乐不形于色;

“静”:心静自然谅;

“静”:心静自觉书中味;

“静”:室静时闻翰墨香;

“静”:静谷幽兰现;

“静”:心静理自明。

只有从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身上引导生成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了不用,学了以后就忘掉,然后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素养与状态,将来在不同境遇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事情,可能很低微,但“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莎士比亚语)”。

教育是一种状态,不取决于你教什么,而是你自己的境界到了一种程度后,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得“意”忘“形”,一种人格力量的流露和渗透,足以使孩子自觉地觉悟和提升。

悟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悟得多了,就参积累一种境界和高度,有了高度以白带,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态,就是最好的教育。

家长这个职务是不能退休的,是终身制的。

无论教师还是家长,要成为教育家,主要依靠什么?关键是“沉得住气”,这是目前教师和家长特别欠缺的一种核心能力。

要“沉得住气”,就要做到曾国藩的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越聪明的人越要下笨功夫。

孩子身上蕴藏着无尽的潜能,假定最佳才能区便是为他们的潜能打开一条通道。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给不同的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的教育,让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脚”的痛苦,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很自然的了。

孩子的潜能像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

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就是唤醒人的自觉,让孩子懂得自尊、自知、自律、自爱,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好公民。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这种力量其实就是人的自尊。

把拥有知识本身当作一种资本,容易把问题想得复杂,反而失去了创造力。

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积累的过程,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

体验教育更加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体验教育以活动性、游戏性、教育的无痕性、可操作性更易引发孩子参与的热情。

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一直是自己情感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他们主动参与到动手动脑、思想和身体的锻炼过程中去,其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跟随成功者的脚步;高人点悟。

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

习惯决定命运。

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悔而来的,这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

从认真做事开始,再以认真做事结束,牢牢锁定目标,才能画出圆满的句号。

孝道的价值不在于启发觉悟,而在于行为。

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事、对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1、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2、赚钱是一种能力,花钱是一种水平,能力可以练,水平是轻易练不出来的。3、年轻人不可以太狂。4、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5、这个世界上好书很多,可以改变命运的书很少。

教育是为了甚么------克里须那穆提

因此我们看,教育的意义不应就是要帮助你的内心能察知自我,能在内心深刻地做心理革命。唯有透过不断的内心革命才能发觉什么是“真实”的,而不是马马虎虎的随波逐流。只有当你不断的自我反省发问,才能不断地学习,找到实真、神、爱。而在恐惧之中,你不会、不敢、不能、也不懂得询问自己,你不会、不知、也不能观察。你不能、不会、也不懂得倾听!故尔教育之根本功能应是要叫人去破除内心的、外在的恐惧是不?恐惧使人无法思考,恐惧使人无法体察人与人间之关系,恐惧使人不能“有爱”!

THE END
1.《审判》中的法律之门决定K命运的法官似有却无,真正的法官见首不见尾。没人过问他的案件,没人倾听他的申诉,不讲述任何确定的东西,没有人包括K自己清楚所犯何罪,有的只是无限接近实质的可能性。他陷入一张无形法律之网,意欲冲破牢笼,却无从下手;举起重重的拳头,屡屡砸在了棉花上,而他身上的绳索越勒越紧。 http://xz.jsjc.gov.cn/wenhua/202411/t20241128_1680261.shtml
2.法律知识大师从小民之手到权威之口的奇妙变身走完这段旅程,我们发现了答案——成为一位真正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内容大全”、“跨领域合作”、“实践经验积累”和“自我提升”的人,要比单纯拥有高级学位或多年的工作经验更为珍贵。如果我们愿意去寻找并掌握这些技能,即使没有出生于权威之家,也能轻松驾驭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话题,最终获得尊重甚至拥抱由此带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61249.html
3.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4.人人都应提升法商“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确实,尊法是第一位的。每个人虽然难以熟知所有法律规定,但好在法律与道德一脉相承、与常理息息相关,只要不断提升法商,牢固确立宪法信仰、法治理念,就能成为守法公民并受到法律呵护。 http://dsnews.zjol.com.cn/dsnews/system/2024/12/07/034829527.shtml
5.“裴”伴青春辅导员工作室开展“明宪于心,以辩学法”辩论赛活动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和实际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方选手则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法律的主要目的在于扬善。法律不仅通过惩罚来制止恶行,更重要的是通过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向善。法律鼓励公民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反方选手同样引用了丰富的理论和实例来论证自己的https://www.jsei.edu.cn/info/1065/8781.htm
6.经验启示范文12篇(全文)反腐动机引导反腐走向 韩国几代领导人都把反腐败提升为执政后的首要任务,但反腐效果截然不同,原因在于有的领导人是以国家清廉为反腐目的,有的却把反腐败当做政治手段。譬如李承晚的用人原则是任人唯亲,私人关系的远近成为官员晋升的重要因素,因此他的反腐败实质是利用反腐的幌子清除异己力量。全斗焕也是把反腐败当做政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x0n3g9d.html
7.政治组大教研组教学教研解析:选B 健全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②说法错误;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④说法错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的涨落调节人、财、物的配置,①③说法正确。 https://www.xmerzhong.cn/jxjy/djyz/zzz/202008/t20200818_27807.htm
8.中国独立审计侵权责任之法理分析例如某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上证券交易所招股,那么潜在的投资者应是应预见到的受益人,因此审计人员对他们应负一般过失责任,如果审计的目的与招股无关,那么潜在的股东就是可预见的第三者,只有当审计人员犯有重大过失或欺诈时,才有可能对其负有法律责任。 对第三者范围进行界定即谁能充当原告的问题,在美国https://china.findlaw.cn/jingjifa/shenji/sjfl/waibu/4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