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不一致的成因及对策

法院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不一致的成因及对策

导读:

一、法律的滞后性与繁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之间的不统一

作为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法律是理性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规律进行认知后的总结。然而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其根源在于人们在一定时期的认识可能由于各种事因的制约而不能穷尽认识对象的所有方面,出于这种认识结果而制订的法律对其调整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具有了先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着眼于社会关系的一般共性,其目的是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普遍调整,这就要求法律应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规范性以及不任意变化的稳定性,然而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就开始了一场全方位的嬗变,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同时促进了法制的发展和完善。许多法律在制订时虽具有一定的应时性和超前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异常迅猛,使法律在制订后不久就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得法律的预见性、超前性与繁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之间出现不一致,造成法律力求实现的正义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

二、法律自身的逻辑性与社会传统思维习惯的不统一

任何社会规范及行为准则都具有其自身的逻辑性,法律规范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社会传统的思维逻辑习惯与法律规范的逻辑有时会出现不同,就势必会造成社会大众从传统社会思维习惯的角度出发而对建立在法律逻辑基础之上的司法裁判结果产生抵触。例如,一位父亲一怒之下将其经常虐待家人且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的儿子杀死,在一般群众眼中,他无疑是“为民除害”的英雄,而法律却可能因此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这可能就不会为群众所理解,从而出现群众联名请愿,要求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情形。此时,司法机关的司法“为民”就会与为民除害的“为民”产生冲突,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情形。

三、司法裁判结果中认定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不一致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人民群众普遍知道的一个审理案件的基本准则,一般情况下,法院只有查明双方当事人产生争议的事实之后,才能在所查清事实的基础之上对双方当事人争议作出裁判。因为引起双方当事人产生纠纷的事实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实,而法院审理案件时所查明的事实通常是依靠证据所反映出的事实,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事实,有时尽管证据比较充足,但依靠证据所反映出的事实也不可能会全现已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它反映的只是客观事实中的某一大方面,而不是全部,此时审判机关通过证据所认定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司法机关在这种情形之下作出的裁判所实现的公正与正义的本来面目会不一致,从而造成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裁判结果中认定的事实产生怀疑,致使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出现不一致。

四、审判过程中程序与实体问题重视程度的不一致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诉讼中的当事人比以往更加注重自己的诉讼权利,除了要求人民法院公正的保护自己的实体权利之外,也要求人民法院充分的保障自己的诉讼权利。一般情况下,适用法律程序是否公正,是以适用程序法是否严格和正当作为标准,根据案件审理的过程和方式作出判断的,只要没有违反程序法,而且程序正当,就是司法公正,否则,即使裁判结果实体上合法,案件也可能会被指为裁判不公。近几年来,法院不断开展要求审判人员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避免暗箱操作,开展阳光工程,增加审判过程的透明度的工作,然而在审判实践中却仍存在着不少审判人员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这就出现了在不少案件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息访息诉工作,且实体裁判和适用法律也没有问题,但怎么解释当事人还是不服,认为法院存在暗箱操作,程序不公的现象,甚至影响到社会大众也对案件的裁判结果产生质疑,从而造成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不一致。

五、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与时代的要求不一致

司法裁判的权威性体现在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所以从审判工作的整体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发展的形势及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衡量,追求司法裁判中“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是必须的,只有两者一致,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做到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一致呢笔者在此发表一些的肤浅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牢固树立司法公正的裁判理念,弥补法律的滞后性

二、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树立司法权威的观念

三、增强法官素质,加大阳光工程力度,做到程序与实体并重

法官作为国家审判权的具体行使者,在依法治国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职责,其职业道德素养、法律适用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和审判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文明进度。作为英国著名法官、律师和哲学家的培根对法官的素质曾作过这样的阐述,他说:“法官应当博学而不只是止于聪明;法官应当受到尊敬而不只是止于受到欢迎;法官应当深思熟虑,而不是止于自满,自信。但只有这些仍不够,正直才是法官之命脉与圣德。”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队伍离法官要求的精髓还相差很远。只有加强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提高法官自身素质,教育法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并在思想上解决为准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树立求实、严谨、刚正、廉洁、文明的职业形象,才能使法官真正成为社会上受信任和尊重的人。才能通过审判案件的职务行为,传播先进法律文化,弘扬法制精神,使司法裁判文书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实现两个效果的统一。

四、净化诉讼代理人市场,建造良好有序的诉讼环境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下列人员可以作为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1、律师;2、当事人的近亲属;3、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在于帮助诉讼当事人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以便于当事人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的诉讼代理人市场却较为混乱,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律师功利思想严重,案件败诉后,不是运用法律向当事人解释,反而将败诉的责任推到法院身上,鼓动诉讼当事人上诉、申诉或上访;另一方面,许多不具备律师资格的公民以个人名义大量代理案件,充当诉讼掮客,从中渔利,造成社会大众对法院失去信任感。笔者认为要杜绝目前诉讼代理人市场混乱的现象,就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根治,即一方面由司法部门加大对诉讼代理人的管理制度和职业素质教育,对不具备代理资格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制订相应的司法解释由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严格审查诉讼代理人的资格,对没有代理资格的坚决杜绝其参与诉讼,从而减少社会大众对司法裁判的误解,达到两个效果统一的目的。

除上述对策之外,加大诉讼调解力度也是保证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审判效果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调解是调和纠纷,其结果是建立在诉讼双方当事人均自愿接受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其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也是相一致的。对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的追求是必要的,但是也应该是有节制的,因为在一个法治的国家,法律应当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司法机关必须遵循的最高规范。司法机关只有公正高效地依据现存的法律在对个案追求正义的基础上,在保证个案的法律效果的前提之下,再去追求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一致才具有实际意义。

THE END
1.遵守宪法原则树立宪法思维维护宪法权威浏河时评浏阳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首先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就是依宪执政。”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宪法权威必须树立宪法意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这个法律体系的核心;http://www.lyrb.com.cn/content/646855/65/14476275.html
2.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基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形成的对于宪法权威的论述,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中前所未有地明确阐述了宪法的权威性。在这样的https://www.workercn.cn/c/2024-02-04/8140123.shtml
3.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守法论述的重要意义全民守法是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必须推进全民守法,培养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程序正当等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增强全体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意识,培养全http://e.mzyfz.com/paper/paper_59716_12267.html
4.2021思修与法基重难点: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家园(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2、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主要在如下四个方面: https://www.offcn.com/kaoyan/2020/0807/183387.html
5.依法治国要求树立法律权威—司考真题答案解析依法治国要求树立法律权威,依法办事,因此在民事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各方主体都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一行为违背了相关法律?() A.法院主动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调解书启动再审 B.派出所民警对民事纠纷进行调解 C.法院为下落不明的被告指定代理人参加调解 D.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动调解当事人之间的民间纠纷 【正确答案】C https://www.66law.cn/laws/380144.aspx
6.莫纪宏:依法治国是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先树立法律权威 记者:您曾公开表示根据当下我国法治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全面考察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具体在实践中表现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无法可依”的问题仍然很严重;二是“有法不能依”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那么,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推进和完善? https://news.cupl.edu.cn/info/1143/20084.htm
7.2017考研政治精讲精做答案之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考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解析】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多方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https://www.kaoyan365.cn/zhengzhi/sifa/79596.html
8.学习语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学习语|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今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2022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建网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部分相关http://m.syxwnet.com/p/223421.html
9.当宪法遇到书法,南安优秀作品请你来欣赏!治国法律法治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22 林志灿 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23 郑青年 法治社会民安泰,繁荣盛世业兴隆 24 黄志梅 依法治国铸伟业,秉德安民兴中华 25 苏江岩 弘扬宪法精神,树立法律权威 来源:今日南安、南安市委宣传部、南安市委网信办、南安市书法家协会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7TQKPO0550BON8.html
10.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其次,要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我们应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具体说就是:要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