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总论第一章刑事证据法学概述3第一节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3一、从证据学到证据法学3二、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5第二节刑事证据法学的体系8一、刑事证据法学体系的概念8二、本书的体系安排9第三节刑事证据法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0一、与民事证据法学、行政证据法学的关系10二、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10三、与刑事侦查学、法医学的关系11第四节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11一、比较与借鉴相结合12二、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12三、刑事证据立法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13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15第一节人类社会早期的神示证据制度15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5二、神示证据制度的证明方法16三、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18第二节大陆法系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19一、法定证据制度19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22第三节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24一、英美法系证据规则的产生24二、英美法系证据规则的内容25三、对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评价26第四节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27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27二、中国近现代证据制度31三、新中国证据制度33
第三章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38第一节刑事证据制度的认识论基础39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证据法39二、作为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认识论的特殊性42第二节刑事证据制度的价值论基础45一、秩序45二、自由46三、效益47第三节刑事证据制度的程序正义论基础48一、保证案件当事人充分参与,实现诉讼双方的平等对抗49二、法官保持中立50三、判决说明理由51第四节刑事证据制度不同理论基础间体现的价值选择与权衡52一、刑事证据制度不同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52二、不同证据理论基础中所体现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平衡53
第四章刑事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58第一节证据裁判原则59一、证据裁判原则的概念和意义59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内容60三、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63第二节自由心证原则64一、自由心证原则的概念和意义64二、自由心证原则的内容66三、对自由心证原则的保障和制约67三、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自由心证原则的探讨68第三节直接言词原则70一、直接言词原则概念和意义70二、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的关系72三、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74四、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贯彻76
第五章刑事证据规则79第一节刑事证据规则概述79一、刑事证据规则的含义79二、刑事证据规则的分类80三、刑事证据规则的功能82第二节国外主要证据规则84一、关联性规则84二、可采性规则86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88四、自白任意性规则94五、传闻证据规则97六、意见证据规则105七、最佳证据规则107八、补强规则109第三节我国刑事证据规则110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11二、自白任意性规则120三、补强证据规则121四、证人等作证规则122五、意见证据规则124六、原始证据优先规则124
第二编刑事证据论
第八章刑事证据的理论分类201第一节刑事证据的理论分类概述201一、刑事证据理论分类的概念和意义201二、对刑事证据进行理论分类应当遵循的原则202三、刑事证据的理论分类和法定种类的关系202第二节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203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划分203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204三、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205第三节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206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划分标准及具体划分206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特点207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208第四节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209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划分的标准及其具体划分209二、传来证据和传闻证据的区别209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特点及划分意义210四、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211第五节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212一、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划分的标准及具体划分212二、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的运用规则213第六节刑事证据的其他理论分类214一、主证据与补强证据214二、实体证据和程序证据215三、定罪证据和量刑证据216
第三编刑事证明论
第九章刑事证明概述221第一节刑事证明的概念与特征221一、证明与释明222二、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223三、“大证明”与“小证明”223第二节刑事证明的理念226一、相对真实理念226二、正当程序理念227三、价值权衡理念228第三节刑事证明的体系228一、证明主体229二、证明对象229三、证明责任230四、证明标准230五、证明环节230六、证明方法230
第十章刑事证明主体232第一节刑事证明主体概述232一、刑事证明主体的概念232二、刑事证明主体的特征233三、刑事证明主体与刑事证明责任234第二节刑事证明主体的范围235一、刑事证明责任主体235二、其他刑事证明主体238
第十一章刑事证明对象240第一节刑事证明对象概述240一、刑事证明对象的概念240二、刑事证明对象的特征241第二节刑事证明对象的范围241一、程序法事实与证明对象242二、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243三、争议事实与证明对象244第三节作为刑事证明对象的实体法事实245一、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245二、有关量刑情节的事实246三、有关排除行为违法性、可罚性或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247第四节作为刑事证明对象的程序法事实248一、有关管辖、回避的事实248二、有关采取强制措施的事实248三、有关诉讼期限的事实249四、有关证据合法性的事实249五、一审程序合法性的事实249六、其他有关程序合法性的事实250
第十二章推定与司法认知251第一节推定251一、推定的概述251二、推定的分类254第二节司法认知257一、司法认知的概述257二、司法认知的对象258三、司法认知的种类261四、司法认知的效力261五、司法认知的程序262六、我国的司法认知规则的立法及完善263
第十三章刑事证明责任265第一节刑事证明责任的含义与性质265一、刑事证明责任的含义265二、刑事证明责任的性质269第二节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270一、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270二、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273第三节两大法系刑事证明责任277一、英美法系刑事证明责任277二、大陆法系刑事证明责任280三、两大法系刑事证明责任之比较282第四节我国刑事证明责任282一、控方的刑事证明责任282二、被告人的刑事证明责任284三、侦查机关和人民法院是否承担证明责任284
第十五章刑事证明环节312第一节证明的准备312一、取证的概念312二、取证的主体313三、取证的步骤314四、取证的原则315五、取证的方法316第二节举证333一、举证的概念333二、举证的顺序333三、举证的方法335四、庭前会议制度337第三节质证339一、质证的概念339二、质证的模式340三、质证的主体341四、质证的对象342五、质证的内容344六、质证的原则345七、质证的顺序348八、质证的方式349九、质证的基本方法:交叉询问350第四节认证354一、认证的概念354二、认证的主体355三、认证的对象356四、认证的内容356五、认证的阶段357六、认证的方式358七、认证的方法361八、认证的标准362九、认证公开和认证说理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