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执法中的裁量权及其规制会计实务

【摘要】在国家审计执法中,由于法律语言的不确定性、立法者的有限理性以及法律赋权等因素,形成了审计法律的“空缺结构”,给审计执法人员提供了很多裁量空间。在实践中,有些执法人员出于各种目的,滥用执法裁量权进行寻租以使其利益最大化。本文从制度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耗散租金的方法,以提高审计执法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审计执法;裁量权;规制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对建设民主政府、促进民主政治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审计人员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执法中的裁量权?以及如何对寻租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探讨这些问题对政府审计执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审计法律的“空缺结构”与执法裁量权

“空缺结构”(Opentexture)一词是韦斯曼(1993)在《可证实性》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不确定性产生于不能完全预见未来的情况。哈特(1996)在法律上借用了这一概念,认为“任何选择用来传递行为标准的工具——判例或立法……都会在某一点上发生适用的问题,表现出不确定性;它们将具有人们称之为‘空缺结构’的特征。”并认为“任何语言,包括法律语言,都是不精确的表意工具,都具有一种‘空缺结构’”,而这种“空缺结构”必然导致“执法裁量权”的存在。“执法裁量(权)”(Discretion),有慎重、辨别力、考虑和处理权的涵义。《牛津法学大词典》将其释义为“酌情做出决定的权力,并且这种决定在当时情况下应是正义、公正、正确、公平和合理的。”

相应地,在审计法律方面必然存在法律的“空缺结构”和“执法裁量权”,前者是基础与前提,后者是法律“空缺结构”在现实中的重要体现——执法裁量权是审计在法律“空缺”环境中一种无奈或者有意的选择。

(一)审计法律的不确定性——“形式主义者”的反叛

审计法律很难像法律“形式主义者”所信奉的那样,把法律规则看作是能提供确定答案、可精密计算的一种机械操作的过程。韦伯(1997)的那种“……法的形式主义会使法的机构像一台技术上合理的机器那样运作,它为有关法的利益者提供了相对而言最大的活动自由的回旋空间,它……让利益斗争受固定的、信守不渝的‘游戏规则’的约束”的对号入座式观点,它仅仅是理想王国的产物,而非现实王国的存在。

在现实世界,一方面,审计法律出现了一些不完美、不和谐的情形。例如,审计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违背立法精神的法律错误,法律语意暧昧不清,法律漏洞的存在和缺乏相应的法律等等①;另一方面,当审计法律存在不确定性、缺乏相应法律以及法律赋予裁量空间的情形下,如何进行审计执法,往往存在着许多争议,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执法的效率和效果,也就是说,审计法律客观的存在“空缺结构”和执法裁量的问题。

(二)审计法律的表达形式——语言存在空缺结构

任何法律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要使法律准确传达立法者的意图和精神,其表意的手段——语言必须是精确的、确定的。长期以来,追求确定性是语言学家们一直努力的一个方向,但是,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人类所使用的语言与语言所描述的事物经常是分离的,语言作为一种有限的符号体系很难去描述现实世界无限的可能结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的存在是不可表述的,语言永远不能表达世界的本来面目。

再者,用语言阐述法律概念时,还会面临一个列举的问题。因为,概念的提出是通过演绎还是归纳?能否穷尽现实中的各种情形?这是一个很难胜任的工作②,何况还存在哈特范例中所说的“规则的例外情况”③。在达米特称为“语言的海洋”中,不存在所谓的能覆盖所有可能情况的万能语言、全知语言。我们能够想到的只是现实情况中的一部分。

最后,法律语言还会面临“语义流变”的难题。如苏力(1997)所言:“一个语词在一个历史时期被普遍认可的意义在另外一个时期会消失或变更”。法律语言为了获得超时代的阐释力和概括力,需要借助一些开放性和模糊的语句,以把现实情况尽可能包含进来。

审计法律自不例外,审计法律语言也存在不确定性,为了让审计法律语言在适用时得到确定的表现,就必须赋予执法人员一定的执法裁量权。

(三)审计法律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有限理性

从终极意义上讲,审计法律的空缺结构来自人类能力所能达到的限度。哈特(1996)对法的不周延性就有很现实的判断:“很明显,这个世界始终不是我们的世界,人类立法者根本不可能有关于未来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的所有结合方式的知识。”弗兰克也认为:“人们只能极为有限地获得法律的确定性。……对法律最终性的追求,超越了实际可欲可得的现实……就是说,认为法律是稳定的、确定的这一观念,并非是理性的观念,而是应该归入虚幻或神话范畴的观念。”

舒国滢(2004)认为:“人类理性本身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创制完全符合逻辑标准或数学计算公理体系的法典。法律的逻辑化或数学化只可以想象和期望,实际上根本难以实现。”人的知识容量和来自社会等各方面的制约力量,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制定出完美无缺、包罗万象的法律。我国宋代思想家朱熹也说:“大抵立法必有弊,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在得人。”

由于有限理性,审计法律总有考虑不周、不良或者不能兼顾的地方,这就必然导致裁量空间的存在。

(四)审计法律和事实之间的张力

其次,社会生活是由情感复杂和价值观多元化的人构成,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行为模式支配着人们的情感认知和道德评价,许多事件很难用统一的、纯理性的方法加以解决。企图把所有事件都纳入理性计算的范围,是不现实的。柏拉图(1983)早就说过:“法律绝不可能发布一种既约束所有人同时又对每个人都真正最有利的命令。法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准确地给社会的每个成员做出何谓善德、何谓正确的规定。人类个性的差异,人类事务无休止的变化,使得……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制定出可以绝对适用于所有问题的规则”。

可见,当审计法律遭遇非逻辑的现实问题时,就不得不用执法裁量权来弥补法律的空缺。

(五)彰显审计公平正义、提高审计执法效率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裁量权的必要性。荀子说,“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队(坠)。”④意思是说,没有裁量权,法律没有规定的犯罪就得不到惩罚,因而也就不能因时制宜地发挥法律的作用。明代思想家丘睿提出:“法者存其大纲,而其出入变化固将付之于人。”⑤事实也是如此。因此,审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监督工作,针对会计、财务等的不确定性,需要审计人员的执业判断;再者,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审计个案的公平、公正,也需要赋予审计人员一定的酌情裁量空间,在法律原则和精神的指导下区别对待,可以有效缓解普遍正义和个案正义之间的矛盾。

二、理想与现实的悖论——审计执法裁量与执法寻租

理论上,法律赋予审计人员执法裁量权,是基于一种“理想正义”的原型来设想的,在此模型中,执法人员公正无私且忠实履行职责,将按照法律的原则和精神来执行。但是,在现实中,法律确实没有完全像想象中那样得到执行,很多审计执法人员利用裁量权最大化其利益,这极大损害了国家审计部门的执法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

(二)审计执法者作为“经济人”的逐利本性

尽管赋予审计人员执法权是基于“理想正义”的原型来设计的,但是作为现实中和其他有同样需求的自然人,审计执法人员也具备“经济人”的逐利特征,并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其私利。不仅如此,正如JensonandMeckling(1994)所描述的那样,审计人员其实是非常聪明狡黠(Resouceful)的,他们会采取多种能想到的手段,通过权衡(Evaluate)过程去寻租,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在裁量范围内,法律的“空缺结构”为审计执法人员滥用裁量权提供了貌似合法的外衣,这减少了其因被俘获而可能产生的成本,从而增加了被俘获行为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执法裁量权刚好充当了权钱交易的载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显失公正。表现为违反比例原则,有些案件量刑畸轻或者畸重。对于同等情况的违法行为给予不同的处罚,对于不同情况的违法行为给予相同的处罚。这些行为极大违背了赋予裁量权的法律精神,导致了新的不公正。⑦

4.拖延履行职责。有些审计执法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一些案件,尤其是棘手或者影响到自身利益的案件拖延履行职责,以避免冲突,回避矛盾;或者对亟待处理的案件拖到最后期限,延误了时机,使很多案件成为不可执行案件。

5.审计不作为。对有违法行为的单位出于各种原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弃执法权不进行处罚,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履行该履行的职责,使审计监督权形同虚设。

以上滥用审计执法裁量权的行为,偏离了依法行政的精神,不仅达不到提高执法效率,实现个案公正、合理的效果,而且造成了更多事实上的不公正。这容易在审计执法人员中滋生自利、腐败行为,也会纵容社会的不良现象,从而给社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把审计执法人员的裁量权引导到合理、合法的轨道上来,是亟需处理好的一个问题。

三、审计执法裁量权的规制

一方面,审计执法中需要或者不得不存在裁量空间;另一方面,裁量权又随时存在被滥用以寻租的可能,这是在执法裁量权领域不得不面对的矛盾和难题。那么,对审计执法裁量权只能进行合理引导和控制,以使其发挥好的作用。既然审计人员滥用裁量权是因为有制度性租金存在,那么解决寻租问题应该从制度上建立租金消散机制,同时附以道德文化上的建设。可考虑的手段有:

(一)立法规制

(二)司法规制

司法规制是法院对审计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应该允许法院对审计执法裁量行为进行合理性审查。在实践中,法院应对行政法中“显失公正”的行为做出详细的司法解释,以把对裁量行为的合理性审查提上议程;此外,可考虑扩大受案范围,受理一些以执法不合理为诉讼标的案件。通过合理性审查和扩大受案范围可以对审计执法人员形成一种法律上的威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滥用裁量的行为。

(三)国家审计机构的内部规制

实践中主要包括行政指导、行政程序、行政复议以及其他耗散租金的一些制度性措施,这是规制审计人员滥用裁量权的一种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具体而言:

第一、加强对审计执法的行政指导。审计机关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颁布一些指导意见,对其中的原则性规定予以具体化,为行政裁量设定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标准,缩小行政裁量的范围。

第二、重视审计执法的程序性制度。虽然审计执法属于一种权力行使,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等特点,但如果执法行为不受当事人约束,那么执法人员就可能随意支配裁量权,从而容易造成滥用。因此适当降低执法人员的中心地位,给当事人参与的权力,能够对执法人员滥用裁量权形成制约。审计执法程序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严格遵循规定的审计执法程序,尽量让当事人参与行政执法,尊重当事人,给当事人陈述理由的机会,为当事人行使他们法律权利提供制度化渠道。

审计执法中应遵循的程序性制度包括听证、回避、合议、申辩、公开、公示、告知等,应该要求审计执法人员严格遵循程序性制度的要求,使当事人的声音体现在执法过程中。

第三、行政复议和行政检察。当事人对审计决定不服,可以向做出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进行复议。行政复议对于控制审计人员滥用裁量权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审计专业性强,由审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进行审查,不超出其专业范围,能在更大程度上纠正错误,并保证处罚的合法性、合理性,相对于法院审查有更大的优势。行政监察则指在审计机关内部建立检察部门,对系统内的滥用裁量行为进行检查、纠正。

此外,还可以考虑的内部措施有:选拔机制、培训、合理分工、责任追究、备案等。选拔机制能在内部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促使执法人员尽职尽责。定期进行培训,能够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法规的理解和对裁量权的掌控能力。合理分工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更高,并能强化其责任。严格的责任追究和备案制度对规范裁量权,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实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而黑幕是罪恶的渊薮。审计结果公开可以为社会性的监督提供制度化通道。因此,除非有法定理由,在允许的条件下,应该把审计执法处理过程和结果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

(五)增强决定书的理由

要求审计人员对执法决定做出充分的说明和解释,列明其做出决定的法律依据。这样会促使执法人员加强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同时,可增强执法行为的说理性和公平性,从而对执法裁量权形成限制。

(六)利用外部舆论监督力量

充分利用以新闻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化舆论监督力量。以媒体为代表的舆论监督,在现代国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以至于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在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开或公告制度后,将会为舆论监督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两种制度相互结合,会对滥用执法裁量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制约。

(七)加强对审计执法人员的道德建设

以上为制度上的约束。但是如史尚宽(1973)所言:“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格修养尤为重要”。如果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维护正义的决心,即使法律制定得再详细、完备,都有可能沦为执法者任意曲解的玩物。尤其在裁量权领域,由于落在其范围内的执法行为具备合法或者貌似合法的外衣,对执法者的道德诉求尤为迫切。

审计执法者负有监督之重任,是正义的担当者和良知的维护者。在执法中,审计人员必须树立崇法、尊重当事人、不偏袒和公正的执法品格。如果执法者“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必须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培养崇法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要建立道德惩戒机制,对违反审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及时进行惩戒。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0.

[2]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3]刘星.法律是什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舒国滢.从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4(5).

[5]柏拉图.政治家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6.

[6]苏力.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J].中国社会科学,1997(4).

[7]冯国泉.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及其道德诉求[J].南开学报,2006(2).

[8]荆仁.率先推行规范量刑引发的法律思考[J].人民司法,2004(1).

[9][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汤潮,范光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1-43.

[10]陆丁.寻租理论.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2集)》.商务印书馆,1993.154.

[11]史尚宽.宪法论丛[C].台北:荣泰印书馆,1973.336.

[12]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51-53.

[13]Waisman,“Verifiability”转引自Brian·Bix:law,languageand,LegalDeterminacy,11(Oxford:ClarendonPress,1993.)

[14]MichaelC.Jensen,WilliamH.Meckling.1994.ThenatureofMan.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Summer.V.7.No.2:4-19.

①季涛把有局限性的规则分为5种,即模糊规则、漏洞规则、冲突规则、不良规则、空白规则。分别指语言或内容不清楚、内容不完整、内容相互冲突、内容不良、无规则或无内容等情形。见“论疑难案件的界定标准”,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55页。

②例如,当我们说“禁止车辆进入公园”时,这里的“车辆”自然包括汽车、卡车、摩托车,但是其相对于具体的个案而言仍是抽象的。那电动玩具汽车算不算汽车?

③在制定“禁止车辆进入公园”这一规则时,哈特(1996)说,“在另一方面,当我们把维护公园平静的一般目的与我们最初没有想到、或许不可能拟想的情况(如救护车在人命关天的时候要不要让进?)相连时,我们的目的是不确定的。”

④荀子·王制。

⑤丘.大学衍义补·谨号令之颁。

⑥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规定某人受益或者受损的一种权力。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科斯等著,三联书店,1994年新1版。

⑦2003年姜堰市人民法院对已结案件进行普查,就发现了量刑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某些类似的案件,量刑差别很大,就连同一时期甚至同一审判人员审理的同样案件量刑相差1年零6个月。(荆仁,2004)

THE END
1.无讼阅读《明日世界的律师》作者新书:法律行业真正的规则制定者相较于前作,本书将关注目光更加集中于“人”,正如书中所言:与其等待行业变革,不如想想如何从自身开始变革,毕竟,“真正的游戏规则制定者可能还尚未出现”。今日,无讼阅读为您推荐一篇书评,带您管窥书中精彩观点。 文/Jeremy Hopkins 来源/ 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s: “the real game-changer hasn’t even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e048628b-97cd-4415-8606-3722fe0e3f2e
2.单选法律是主权者依据主权制定的命令,只要经过法律程序的认可【单选】法律是主权者依据主权制定的命令,只要经过法律程序的认可即有对人的强制力,而不管其是善法还是恶法。这一法律思想属于哪一法学派的观点( ) A. .分析法学派 B. .实证法学派 C. .新分析法学派 D. .历史法学派 题目标签:程序法律善法 举报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举一反三https://m.shuashuati.com/ti/80f3b1f8201845219ecf0a8d2017a887.html
3.国际经济法网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由立法者或法律制定者之外的实施者解释法律,尤其是由司法裁判者在利害双方或多方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解释法律,更符合客观公正地实施法律的要求。 六、实施者解释的两个问题 在法律“具体应用”的问题上,现行法律解释体制区分有最高法院的审判解释、最高检察院的检察解释和国务院及主管部门的行政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fxjyyj/10800.htm
4.社区矫正工作方案8篇(全文)应该说,法律制定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其中不乏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司法所成为实质意义上矫正工作具体执行主体所带来的问题。随着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范围的扩大、工作职能的增加加上本身建设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又承担起社区矫正的职能后,目前司法所的机构建设对于要完整、准确和有效地履行非监禁刑罚执行的职能,确保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tdiponv.html
5.什么是霸王条款和霸王合同?导读:霸王条款,就是一些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不平等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和店堂告示或者行业惯例等,限制消费者权利,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霸王合同,是普遍侵犯合同制定者相对方权益,减轻或免除制定者方责任或义务,往往同时也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格式合同。 https://www.64365.com/zs/647710.aspx
6.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判断题美国政治学家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参考答案:对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判断题到目前为止,对政策议程确立过程描述得最全面的当数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模型。 http://www.ppkao.com/tiku/shiti/f93d336f123d4860951cc8a29a7ecaa4.html
7.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5.规划制定者。规划制定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部门。 6.规划制定时间。主要指该规划正式确定的日期。 六、实施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 ,要注意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http://www.chinahrd.net/blog/264/1011645/26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