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我社张新宝总编辑2014年在中国人民学法学院教授沙龙上的演讲录,再次整理,期待能对广大读者了解法学期刊的基本工作流程以及发表论文有所助益。)
今天只是一个漫谈,而不是一个学术讲座,不是说给大家带来新的知识,都是一些耳闻目睹的信息或一些实用主义的建议,也未必就是适用的。这里面的很多做法都是我反对的,但是它是在起着作用的,供大家参考。大家不要有太多的期待,我想大家更多的期待应该是在后面,就是说我们这个讲得差不多的时候会上披萨饼——如果说今天没给大家带来什么精神享受的话,我相信你们会有一点点物质上的享受——这就是能够把肚子填饱了。今天的漫谈讲十四个问题,都是小话题。
一、两种职业
(一)作者与编者
(二)公务与私交
这是我们讲的两种职业,以及这两种职业去如何互动的问题。这个关系里,强调需要有互动的,是不怕有人情关系的。但是那些低级庸俗的人情关系,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我们还反“四风”呢,更加没有必要。
二、潜在目标
(一)期刊、C刊、法学创新网认可的刊物
(二)了解目标期刊
三、作者身份
(一)初出茅庐
(二)大牌教授
四、初审权限
(一)初审流程
(二)初审缺陷的补救
五、匿名评审
(一)一般流程及意义
(二)匿名评审的问题及其克服
六、总编的作用
(一)总编作用的一般讨论
(二)制定和执行工作规则
还有是制定和执行制度规则,比如我们制定了署名规则、隔年规则等等。我上任后搞了十几个规则,有些是过去就有的,我给修改了;有些是过去执行不力的现在执行有力了。这样在有规则的环境中大家工作很轻松,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我是人大的全职教授,每学期都是完成课时的,没有要求给我减少,但是我没有感觉比别人忙很多。虽然杂志社要去上班,但是按规则做。只有规则不清楚有问题时候,当领导的才忙。
(三)接受和处理复议申请
(四)约稿和确定重点选题
再有约稿和确定重点选题。约稿后面会专门提。重点选题也就是焦点话题,每年会开一次编委会决定下一年各期的焦点话题。
(五)终审稿件
(六)确定每期目录,平衡各种关系
七、约稿
(一)哪些栏目约稿
有些杂志从来不约稿。他的理由是有足够的稿源;另外就是,这个稿子约来之后很难办,有的他能给你写好,有的他写不好。有时候“请神容易送神难”。这确实是个问题。也有杂志约稿的。约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有些刊物本身稿子不够,它难以找到这么多合适的稿子;另外一种就是说它有很强烈的主导性,像我们《中国法学》,它不是因为稿子不够,它是希望做什么选题。在这个选题上,你要等着自由来稿可能两三年都凑不齐一个栏目。所以你要去约稿。我们会在这两个栏目上约稿,一个是“本期特稿”栏目,一个是“本期聚焦”栏目。(二)谁有权约稿
(三)谁会被约稿
八、政治导向
有人问,你作为总编辑如何去把握政治导向?有些人把它说的很玄乎,我的理解很简单,两点,其实说到底只有一点,这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如果一个刊物,你在任何层面上去质疑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它将是有政治问题的。你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你怀疑共产党的领导,或者你要搞多党,说“你不行了我来,或者说我们哥俩一块来干”,这毫无疑问是有政治问题的。这个社会主义道路,它相对于共产党的领导还稍微模糊一点,你说市场经济算社会主义还是算资本主义?这个有争论。公有制可不可以批判?某些国有企业这么烂,是不是要去限制它,是不是要改革它?这个还可以说,但是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动摇!只有一条线,说的最直白,就是在任何层面上你不能去反对、质疑共产党的领导。有人问张老师,你是这么想的吗?我在这个位置做这个职务时候,不仅是这么想的而且还必须是这么做的。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怀疑的。
我们也没有刻意地说把我们的这个杂志搞得很“左”或者很“右”,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正确的。你本身不是一个政治理论刊物,不是一个时事宣传刊物,你是要讲学术的,发表的是科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