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治经济学心得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继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国富论》正是李嘉图接触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本作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几大主题和《国富论》的主题有相似之处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这两本如此著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处,还是各有优劣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也比不上《国富论》,《国富论》所讨论的更加广、内容更加多。即使思想上被影响,李嘉图还是能够对亚当斯密批判地学习而非盲目认同、全盘接受的,还是能够就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讨论“分工”的问题,而是就“价值”展开叙述。而且李嘉图并没有按照常理只是谈论价值问题,而且他还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一般利润等等的存在,并且就这几方面也论述了一番。这些问题本应该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但李嘉图却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一面。

接着就是“地租”问题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的对地租问题的讨论,李嘉图在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点逊色、不够深刻、不够有针对性,李嘉图是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见解为前提展开论述的,而亚当斯密是围绕自己独到的看法,围绕如何让国富民强去写的。因此,就这一主题,李嘉图还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点。

我个人认为大众给予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如此之高的评价是十分正确的,尽管还有些许的不足之处,但李嘉图在思想上深受亚当斯密的影响之下,他还是能够做到批判地学习,在相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上都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也是很难做得到的。

所以我也明白了导师让我们读这本书的缘由,《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还有《国富论》这两本书是我们学习经济学必须一览的好书,这两本书都会有助于我们专业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够多多少少地掌握里面的一两条原理,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也会有助于我们更容易地去理解其他问题、加强了我们对经济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以及逻辑思维。因此,在假期里、平日里多读好书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要养成这种习惯才像是个真真正正的大学生。

这几天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了,一是为了应付我那考试,另外也是在有一次听一个朋友说:马克思主义的很多原理还是真理来的,只是要结合实际。记得大一的时候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只是很记得那个女老师长比较漂亮,有气质,脾气很好。其他的那些都基本上忘记得差不多了。现在毕业了,但又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只能算是太巧了...

昨天看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政治经济学具有很强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利益,所维护的.也是阶级利益。---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现在我们工作的情形,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真的很有觉悟啊,把这些都看透了。hehe~~

因为有阶级,所以会有利益,因为有利益,所以会有矛盾,因为有矛盾,所以会有各自的隔阂。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也许睿智的人才能够洞悉经济规律,在经济上有所创新吧。

最后,说一下读书的好处。一段文字,把它大声朗读出来与埋头默读相比,效果是明显不同的。而许多人聚在一起再对讨论一下,哪怕不是那么在点,也是比较大有裨益的。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还有很多,完全是可以把朗读方法复制到对它们的研读之上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完后,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着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需要重视的,启迪我们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但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我也勉强算是好好学习的文科学生,历史还算是我的爱好和长项,但是细碎的历史事件始终只是零散的存储在我的大脑里,残章断简般存在完全没有形成体系。吴晓波的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一些内在的逻辑和轨迹。新旧力量之争,民资国资之争,中央地方之争,中资外资之争,形式改头换面,但是规律似乎从未改变过,简直像数学公式可以套用。抛开历史规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段历史显然就是资本主义势力全球扩张输出剩余资本攫取利益导致不发达地区经济变革的真实写照,还有国有企业的时而扩张时而收缩,民间资本的大部分行业崛起,这些无不印证了课本上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和三次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的论断。中国百年踯躅和现代崛起毕竟不是脱离了理论基础的历史特例,更不是“书写了新的历史奇迹”,其内在规律性是始终没有发上改变的。毫无疑问,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历史规律镜鉴作用依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也仍然可以指导我们前行。

由此看来,吴晓波的《跌荡一百年》和《激荡三十年》不失为好的了解近现代中国企业史和经济史的辅助读物。

这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真正地有机会接触了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学是当今非常热的学科领域,我一直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但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它,更别说是掌握和运用了。幸运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课给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让我得以开始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

首先讨论一下劳动价值理论,这个对于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的是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的问题。马克思曾经多次明确地指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对于“劳动”的定义却不是特别清楚。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认识这个“劳动”。根据查阅的资料,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成了除劳动力之外的两项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明显,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要素由以体力劳动占绝大部分变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存,而且体力劳动的地位还是迅速提高。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再回到老师提出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和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的答案是能。因为,首先,知识和资本本身就是从劳动中获取的,没有了劳动,知识和资本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本质上说,知识和资本本身实际上就是劳动,只不是可以看作是经过转化的劳动,从这点上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第二,知识和资本的`运用过程实际上是脑力劳动的过程,这就到了刚刚在上面的讨论了,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所以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所以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原理,并用它来指导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平台。很幸运能通过这门课接触到真正的经济学,也希望老师能再组织一次类似上次的讨论课,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的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这是一本计划年前读完的书。但是年前实在太累了,所以推到年后。本书作为通识,讲的比较浅显,我这种没什么经济学基础的人读着都很轻松。而且作者文笔不错,逻辑清晰,一共七个视角,讲述七个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历史背景,有些观点放在现在看可能明显觉得不适用,但是当时可能是先进的。作者很贴心,在表述了某个经济家的观点后,如果明显落后于现在的观点,会及时论述出错误的原因。

本书内容:

第一是古典自由主义。

一般的自由主义都是乐观的,比如亚当斯密。斯密推崇劳动分工,认为这样会提升效率。另外,劳动分工是靠个人形成的,而不是政府。但是斯密反对垄断,反对政府的垄断,也反对个人的垄断。马尔萨斯是悲观的,土地有限,但是情欲无限,所以人越来越多,但是食物越来越少,所以政府不能接济穷人。

第二是新自由主义。

哈耶克是代表人,对治理通胀提出了一些观点,比较特别的是货币非国家化。该理论反对计划经济,计划不但由于不能掌握所有信息而导致效率不高,同时计划经济不利于法制不利于自由。(哈耶克对法制的理解和马克思不一样)。支持机会平等,反对结果平等。认为公平影响效率。反对价格欺诈(情感上强有力,经济上无意义的表达),比如武汉瘟疫肆虐,口罩涨价,人们很愤怒,这就是价格欺诈。同时,该观点会论述价格上涨的内在逻辑和必要性。

实际上,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假设人是理性的',即每个人都能理性判断,同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经济的运行是在自由的市场上,自利的个人靠价格信号行事,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个人福利,而不是国家利益。政府和经济应当相互独立。

第三是理性选择的视角。

这一视角我认为最有用的是“搭便车”思维——消费者出于理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去争取自己的利益。破解方式就是减少群体的人数。

第四,马克思主义。

另外,资本收入大于工资收入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是客观事实,资本家不但物质上剥削工人,精神上也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由于分离造成异化,强制、单调的劳动导致劳动过程异化,劳动失去意识导致其作为人的属性异化,还和同胞异化。

这里多记录一点,高中学习时,老师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人的本能。当时不理解,现在明白了,劳动是和意识放在一起的,真正的劳动可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但是工人的劳动由于简单机械重复,无需意识,所以劳动才被异化。而劳动又是区分任何动物的一个标志,所以工人作为人本身被异化。异化不是物质化,我之前搞混了。

第五,马克思的追随者。

这一单元认识了一个人——希法亭。对于列宁,我之前完全不认识希法亭,但是她的观点却很值得学习。

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方方面面,而希法亭则分析帝国主义的方方面面。首先,金融资本的诞生意味着资本的统一,大的金融集团大而不倒——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和国家的方方面面绑定在一起,借助高风险谋求高收益,一旦遇到风险,政府会用纳税人的钱挽救他们。帝国主义盛行贸易保护而不是自由贸易,因为对内需要稳定的国内市场,好维护统治。同时,避免国外的卡塔尔影响国内的卡塔尔。但是对外,则主张扩张。

传统经济学考虑的是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共谋取代竞争,利润不断增加,考虑的是处理相对剩余,而不是稀缺。这个时候就有了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并非到最落后的地方,具有寄生性,同时会收买一部分工人阶级,造成工人阶级的分化。处理相对过剩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军费开支。还有就是浪费。

依附理论也出现了,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存在中心和边缘,中心掠夺边缘,包括贸易依附、金融依附、投资依附、技术依附等。这个时候,边缘国家的统治者实际上就是买办阶级。

第六,国家视角。

国家之间是无政府状态。全国市场的形成不是政府放松经济控制就自发形成的,而是政府强力干预才会形成。

第七,制度视角。

凡勃仑认为人有两个本能,作业的本能和掠夺的本能。战争和相对丰裕带来掠夺的本能大于作业的本能,于是有闲阶级出现。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带来了凡勃仑商品,一种反价格曲线的商品。凡勃仑对制度的解释,归根结底是人的本能,包括制度的惯性约束性等都是。

凡勃仑对消费主义的解释很精彩,工人消费不是为了成为资本家,而是模仿资本家。人与人之间的金钱竞赛使得攀比成风,人不是消费越多、获得越多就越开心,而是要赶上别人的消费。所以消费者不是自主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不是“经济人”,是“社会人”。(此处和自由主义矛盾,我个人更喜欢凡勃仑的观点。)

芝诺指出,产权制度需要明确,当国家在发展初期,需要重新分配财富,避免分化过于严重。当稳步发展时,则需要严格的明确产权,这样才能处理僵化的资源。同时需要创造激励机制,减少交易费用,提升可信承诺,减少路径依赖等。

照理,每次写读后感的模式都是先写读这本书的背景,再写梗概,最后写感受。这次最大的感受是,读了这些理论,粗浅的了解了一些皮毛,几乎可以解释任何历史上的现象。但是如果想解释当下并预测未来,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继续深入学习。

在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一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枯燥、无聊的学科,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是在通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让我觉得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了本质的理解,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可能由于学习得不够认真,我对其中的一些经济学观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并且无法认同某些观点。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关于剩余价值规律,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雇佣劳动力,并通过剥削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价值的增殖,。分析整个生产过程,先看资本家,他们的目的当然是通过现有的资产来实现资产的增殖。因而他们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力来实现商品的生产。从工人的`角度讲,他们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方式目的是获得利益。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资本家提供的生产资料定义为不可变资本,而工人提供的劳动力是可变资本,并把剩余价值归结为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为应该属于工人,但被资本家所占有,而产生了剥削。

因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并没有得到价值的提升。而工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以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工人投入越多的劳动力越多,则他们的情况越坏,而资本家的情况越来越好。但因为工人如果不投入劳动力,则因为得不到工资而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被迫进行生产。所以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导致了剥削。

如果你想轻松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议你读张世贤老师的这本《经济学演义》。你大可不必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只需在茶余饭后想起来时随手翻阅,就可以教会你很多有用的知识,使你产生很多感悟

首先,马克思批判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批判政治经济学本身,而是批判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观点,马克思在批判之前,首先阐释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解;如下:

1、生产:

指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2、肤浅的表象:

萨伊法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批判这是一种肤浅的联系。

接下来,是马克思自己对生产和消费的理解:

1、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义和客体的;

如何理解:

主体的消费----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

客体的消费----指生产资料的消费;

2、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归结为斯宾诺莎的命题:“规定即否定”;

3、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从生产与消费同一的关系上来看,生产就等于是消费,即消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同理,消费也就等于是生产,即生产劳动力和物质财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和消费都是广义的.。因此,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当作一个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环节在内的总过程。其中,消费是居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终端,显示了社会生产的目的与实现。此外,消费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在消费领域的一种延续与具体表现。

解读:马克思的这句话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和消费是直接同一性。即生产是消费,物质生产过程是人力和物力的消费;消费是生产,是人自身的再生产。

2、生产和消费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它们是互相依赖的,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媒介、为手段。消费使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并引发社会生产的再循环。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决定着消费方式、性质,引起新的消费需要。

3、生产和消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消费由于把产品消灭致使产品最终实现为产品,而使生产行为得以完成。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从而使消费得以完成。但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它们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两个因素,生产是这一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消费是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内在因素。

全书以很多鲜活的例子来说明财富的产生、分配、消费,整本书以价值生产为中心点,贯穿各个章节。这也是我们专家与外国专家的不同之处,要是国内专家写的,就肯定非常之枯燥!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个版本翻译得不是很好,对句子的把握几乎都是以英文的原意没有考虑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来翻译,所以读起来部份语句的理解需要举一反三。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还有必要再读一次。

萨依认为,资本、土地、劳动是生产价值的三大必须要素,任何价值的生产,必须是通过根源在人为借助资本及自然资源(土地)来完成;所有非生产性的消费都产生不了价值,我们称之为浪费,作为个人来讲,没有生产价值的消费都是浪费,浪费不仅仅对个人有害,对整个国家财富也是有害的,虽然就像在一棵大树上摘下一枝树枝。

国家的财富是由人民生产的,只有人民勤劳节俭,才能有更多的资本用来创造价值,而所有的奢侈性消费,都是无法生产出实用价值的,所以有些负责任的政府在这方面征收重税。

税收是取走人民所生产出的价值,当然这些价值是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价值养活了收税的和其他公务员以及军队、司法部门等,所以以前当有人骂政府公务员说你对不起人民,而公务员则说以自己的劳动来换薪水,不是拿人民的钱,那就是大大的笑话,这个例子来自我们咸丰县政府的某公务员。当然,如果公务员为人民创造出价值,用他们的价值换取人民生产的价值,这个是适当的,也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税收是回不到社会的,军队保卫国家人民、公务员为人民生产价值而服务、司法部门为保证社会公正性,这些都可以以人民生产的部份价值作为回报。如果一个政府严以律己、节约,将税收用于人民的生产性资本,这个国家必定会走向富强,但人性的弱点又在里面显示出来,贪婪、虚伪的人如果主导了政府的走向,这个国家看似有财富但却没有藏富于民,这样的`国家不是真正的富强,那么,这就是我们中国。

他还说到,赌博、彩票都是不利财富生产的,不能真正创造价值,那些人只是因为贪婪,想发财所以才去买彩票赌博,而真正掌握大部份财富的阶层,是不会碰这些东西的,因为他们已经不在乎这些,所以赌博的人、买彩票的都集中在社会的近乎最低层也是人群最多的阶层。所以这也是导致穷的阶层就会越穷、富的就会越富,因为富的阶层有资本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者在文中多次赞同英国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及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的内容,所以上周我特意买了这几本书,希望今年内能将这些书读完。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价格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贸易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贸易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长期影响。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物价格,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贸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对工业制品和谷物进口征收的高额税收或给予出口补贴产生的唯一下过就是把一部分资本转向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投入的行业。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法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在文明早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基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地域因素、经济社会生活,以各自的探索为法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各民族自身的智慧,任何一种文明对于法治文明的贡献都不应当抹杀。在法治文明的探索问题上,可以认为,基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华文明始终以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为重点,而不同于西方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马奎:宪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法治保障再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落实宪法关于“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广州市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已于2024年5月1日正式实施。 宪法实施离不开宪法监督,要加强合宪性审查工作,及时纠正违宪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https://www.gddx.gov.cn/xyxw/llsd/content/post_11335.html
3.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原则到实践的探究行政 法规:由行政机关根据授权依据出台,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指导。 地方性 法规:地方政府制定,以适应当地实际情况。 三、法律法规的来源 立法源泉:包括宪法赋予立法院立案权限,以及通过民主决策过程产生的其他立法文书。 行政命令及决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强制力,但一般不具备普遍约束力的正式文件或指示。 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54920.html
4.宏源期货宪法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http://www.hongyuanqh.com/hyqhnew/public/detail.jsp?oneMenuId=000200010005&classId=0001000200020018&infoid=2401270&productid=100
5.2024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库每日一练(12.9)D.法调整的是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 1.【答案】C。解析:法本质上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最终是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题干强调的是法与经济的关系,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故本题答案为C。 2.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___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A.劳动行政https://hu.offcn.com/html/2024/12/291573.html
6.法律的制定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傣定的。()法律的制定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法律归根结底经济基础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A 复制 纠错相关题目: 属于自站责任的重大、大事故,自接到记录起由车站在( )日内以正式文件连同全部调查材料报https://www.shuashuati.com/ti/0efab9e11c6e482eb789dc9ac7d46807.html?fm=bdbds08bb3f8571d86c816d31d9e1e66440fe
7.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具体表现: ①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②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8.法理学知识点背诵合集(下)(1)立法内容的民主,是指法律制定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人民的意志,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民主立法的原则,但要使立法的内容更充分地体现民主原则,还要用其他法律将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具体化。 https://www.scwanxue.cn/kyzx/zhinan/1023.html
9.企业管理方面的论文(精选14篇)(2)相应的监督机制体系不完善在当前的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由于执法不严、监管不严等而导致的违法情况,致使相关从业人员从中钻空子,加之部分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也使自身的约束能力降低。目前,在一些企业中,当财务活动与相关的制度规范相冲突时,工作人员往往把重点放在经济活动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放纵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qiyeguanli/660642.html
10.国际贸易原理判断题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2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ykgit7u.html
11.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下列关于道德的本质,说法错误的是(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主要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https://www.daanchakan.com/answer/360733.html
12.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 A B C D 6. 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A B C D 7. 若发现已生效的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则 。 A.原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5&ex_Id=4546
13.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汇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论述题】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上https://www.360doc.cn/article/46601607_1093203739.html
14.“两学一做”知识竞赛活动基本知识复习题及答案之二(共904题)7.中国梦归根结底是谁的梦?答:人民的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8页)8.中国梦的深厚源泉与根本归宿在哪里?答: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在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9页)9.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是指什么道路?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https://www.wm114.cn/wen/181/360922.html
15.学考备考2024年高中政治学考主干知识梳理思政学科基地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3.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1949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https://wzdozx.com/wap/news/szxkjd/szxkjd/newsShow1511.html
16.2014年成人高考政治解答题复习资料政治专升本辅导(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 http://www.sdcdjy.cn/portal.php?mod=view&aid=1644
17.法学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原理,即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归根结底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而法律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学和经济学都需要研究法与经济的关系。法学从研究法律制度、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的角度(例如研究合同制度、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民事侵权行为等)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