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范文10篇

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及其表现

增强我国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本文作者:周建平工作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1经济法教学中国际性视野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是在教材内容上,各专业教材的内容适用性不强。各专业编写和选取教材时存在内容、编排体系的固化,缺乏结合司法考试、会计类、经济类资格考试所需的实用法律知识。各专业就其本身而言,选用的教材都不够贴近其特殊设置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二是在学理阐述上,多是具体的、基本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罗列。较少在国际性视角下对经济全球化背景进行回应与构建。同时,中国经济法原则的协调与整合,及经济法基本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经济法实施的更新与完善等方面内容较为缺乏,忽视了经济法主体已经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化和扩张的现实趋势。

1.2国际性视野在传统教学实践中缺失专业性结合

2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国际性视野缺失的困境分析

一、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教学特征

二、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教学建设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引入文化视角

中外合作大学在教学方面一般都会全套引进其外方合作高校的课程,但要成为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学,则必须要超越对国外课程的简单复制,从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西方在知识体系上的差异,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技文化知识的价值负载性。目前,一些中外合作大学已经以通识课程为突破点,在课程内容中引入文化视角。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照中国对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要求开设关于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根据这项要求,一些中外合作大学在成立之后就面向中国学生开设了这类反应中国国情和文化的课程。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开设了一门《中国文化课》,该课程是在中国一般大学的“两课”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其较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淡化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强调从文化的视角来探索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互动过程,比较其特色优劣,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理性、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作业增加国际问题

摘要:当前,国际化发展趋势日渐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等往来不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的教育目标设计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针对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期能够符合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分析了国际化视野下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分析高校教育目标设计现状,并探究国际化视野下高校有效的教育目标设计方向。

关键词:国际化;高校;教育目标;设计;人才培养

现阶段,高校的教育目标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利于为国际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高校要提升教育目标设计的科学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以国际化为视角,探究高校教育目标设计的方向。

一、国际化视野下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进一步加速,国内经济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各行各业也在积极探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策略,积极进行产业转型,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行业的人才素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目前,国内人才市场对于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增长,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需要进一步改善,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中,发挥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实现有效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当前,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人才市场提供更多的具有专业技能、掌握一定水平的外语、社会实践能力强、对于不同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的特质,因此,高校在制定教育目标时,需要站在国际化视野下,进行教育目标设计,确保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化视野下高校教育目标设计现状和发展方向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等,具体请详情见。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内容提要]国际化是与全球化相联系的一种世界潮流,是以经济国际化为主并同时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性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的道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发展前进的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道路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在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国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国强民之路,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宏图伟业。在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下,我们党应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主动的精神,积极把握新机遇,沉着应对新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国际化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重要态势

(一)国际化是与全球化相联系的一种世界潮流,是以经济国际化为主并同时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综合性现象

从超越国家界限而相互联系来说,国际化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全球化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侧重于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超越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和地理分割,趋于形成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体。每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和适应全球化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参与和适应的过程反过来又会推进国际化进程,这是一种现实和循序渐进的选择。在全球化中推进国际化,在国际化中参与全球化。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世界日益紧密联系的过程。可以说,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变动和浪潮之中,就其态势来说,是无法阻挡和躲避的。

[关键词]大学生;国际视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特别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也将决定中国未来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版纲要课教材注重国际视野、蕴含着大量可开发深耕的国际视野教育资源,应发挥好纲要课教育教学优势,融合国际视野教育的目标要求,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一、纲要课教学目标与国际视野教育的契合点

二、理清纲要课国际视野教育的内容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界定

二、“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在国际法发展史上的演变历程

(一)“人道主义干涉”在早期国际法学说中的反映根据国际法的权威学者西奥多·默柔(Theod-orMeron)近年来的研究,“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和会以前的一些国际法著作表明,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概念以及现代人道主义干涉权利在格老休斯(Hu即Grotius)之前就已形成。”川(丹,一”)西班牙法学家维多利亚(1483一巧46)指出,按照国际法,对于拒绝给予本国臣民以基本人权,例如自由从事宗教权利的国家,可以进行干涉。川圣·托马司·阿奎那司(St.ThomasA明inas)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一国君主有权基于宗教的利害关系干涉另一国的内部事务,如果后者虐待它的臣民超出了似乎可以能够接受的程度。”

后来,他的这一学说演变为援助另一国人民反对专政统治是合法的原则。这一时期的“人道主义干涉”主要是出于宗教因素的考虑,是基于自然法的宗教干涉保护基督教徒。

一、引言

由于各国国际法学者对国际法渊源的定义莫衷一是,因此本文将所讨论的国际法渊源界定为国际法的表现形式。综合各国国际法学者的理论,国际法的渊源主要包括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公允及善良"原则和国际组织决议。本文拟从立法程序正义视角出发,对这些传统国际法理论中的国际法渊源进行一一评述,并试图在国际法的产生过程中探求某一类国际法渊源存在的正当性,即任何国际法(渊源)必然是通过立法正当程序产生的。

二、国际法渊源的立法程序正义标准

简单地说,立法程序正义即在立法过程中的程序正义。程序正义首先是一种分配正义,在立法中,分配正义所要实现的是对立法利益的公平分配。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立法利益实际上就是使自己关于社会利益的分配方案能够成为整个社会的关于社会利益分配的方案,以最终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实践中,美国《宪法》第5修正案中所体现的正当程序包括了"实体性的正当程序"和"程序性的正当程序"两种情形,"其中前者是对联邦和各州立法权的一种宪法限制,它要求任何一项设计剥夺公民生命、自由或者财产的法律不能是不合理的、任意的或者反复无常的,而应符合公平、正义、理性等基本理念;而后者则涉及法律实施的方法和过程,它要求用以解决利益争端的法律程序必须是公正、合理的"。这里的"实体性的正当程序"即是指立法程序正义。根据罗尔斯公平正义论的前提,即无知之幕的假设或者说"正义环境",在立法过程中,个人之间是看不到自己相较于其他人的优势所在的,拉兹认为法治本身是一种消极价值,其作为一种消极价值是从两个意义上讲的:除非避免邪恶,否则法治不能带来善果;这种可以被避免的邪恶仅是法律本身滋生的。显然,拉兹最不放心的还是法律-法律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专制的危险性。

法治则是将法律这种与生俱来的危险性降到最小。法治可能服务于好的目的,也有可能服务于坏的目的。法治就是要使法律通过规则和负责规则的适用的法院来有效地指引人们的行为,它是法律的一种优点。不论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法治都可以使它更好的打到他所欲达到的目的。尽管刀可能会有利于人也可能伤人,但刀刃的锋利确实刀的一种优点。因此,法治作为一种工具,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只有它可以指引人们行为时才是法律,而这并不显示任何的道德价值。拉兹的法制观念是其工具主义法律概念的结果。法律不只是一种社会事实,它还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形式,应当适当加以适用并服务于适当的目的。正如其他工具一样,如果它不具备最低限度的完成其功能的能力,那么它就不能算是一件工具。法律要成为好的法律,就必须能够指引行为。符合法治原则能使法律更有效的指引人们的行为。拉兹主张,法治的无可争议的价值不能引导我们夸大法治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将法治视为良法之治是不对的,法治与法律内容的道德性没有任何关系。法律有多种目的和价值,必须将法治与其他相竞争的价值相权衡而决定取舍。

三、形式法治的价值

1贸易安全概念解释及《国际贸易法》的缺陷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的对外贸易安全不利因素

2.2频繁的贸易壁垒近年来,我国的主要出口国美国和欧盟基于国内就业形势的疲软和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萎靡不振原因,纷纷把矛头指向中国,采取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来限制从中国进口商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尤其在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着滥用的现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额,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成为新世纪初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巨大障碍。

THE END
1.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反思与重述[3]萌发于80年代初期的中国行政法学,在行政法的概念上基本照搬了法理学的定义。第一本全国行政法学统编教材《行政法概要》在论述行政法的渊源时称,“行政法是由各种含有行政法规范性质和内容的法律文件和法规所组成的”。[4]直到80年代中后期,行政法的概念和法源被重新讨论。多数作者把行政法渊源限定在宪法、法律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605.html
2.下列不属于我国行政法渊源的是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全国有7100万人通过电视收看,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欺诈的构成条件不包括( )。 A. 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 B. 被欺诈方拒绝正视欺诈行为 C. 欺诈方具有欺诈的故意 D. 被欺诈方因欺诈行为陷入错误的认识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cc10b25e14044e78ed9388859119a41.html?fm=bd42bb50158d483309c7a3219b374a5f94
3.国际法的渊源问题7篇(全文)我相信人类大多数还是认同善良、平等、尊重等道德底线的, 所以这些原则成为国际法制定中的一般法律原则, 是国际法的渊源, 我想是应该被认可的。国际法渊源其实不止这些, 有些渊源是复杂的,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才能做到究其根本, 清楚明了。 摘要: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渊源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对https://www.99xueshu.com/w/ikeyl4hqc1oe.html
4.思想文库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渊源。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的确和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学科发展相关联,但不能忘记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渊源,它和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兴起 下面进入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哲学的兴起。科学技术哲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规范化名字,这个名https://phi.ruc.edu.cn/xsyj/sxwk/358fd416f7114dfc90ed27c75ddce617.htm
5.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其中,世界贸易组织中的TRIPS协定被认为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涉及面广、保护水平高、保护力度大、制约力强的国际公约,对中国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的修改起了重要作用。 国内法渊源: 1.知识产权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 2.知识产权行政法规。其主要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专利法https://www.64365.com/zs/877558.aspx
6.法考背诵5轮觉晓为什么非正式渊源如此重要?非正式渊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弥补正式法律条文的不足,为法律实践提供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法律条文往往难以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而非正式渊源则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结语通过对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的深入了解,我们https://www.douban.com/note/864689026/
7.论在我国建立国际私法判例制度的构想19世纪以后,大陆法系国家不再讳言判例的优点,并在司法实践中积极推崇判例的作用,而英美法系国家则日益重视制定法和法典编纂,这充分表明了两大法系正日益渗透、取长补短,而关注、引进WTO主要成员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判例法制度,对于踏入WTO门槛的中国,更是意义非凡。现今法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建立起国际私法判例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73042_5379.html
8.杨瑞:清季民初法系知识的东学背景及其传衍一、 东学渊源:穗积陈重与“法族”“法系”词汇创制 揆诸历史,“法系”一词,系东亚国家在接触西方近代文明中,由明治日本学者穗积陈重创制的“法族”一词衍生而来,并作为“近代语言”的有机构成,传至中国以及世界,成为通用性法学术语和普遍性知识。“法系”知识及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既为日本输出经其创制的词汇、http://jds.cass.cn/xscg/xslw/202205/t20220516_5408390.shtml
9.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封建社会时期法律虽然为统治阶级所厘定,其中自然而然包含统治阶级的意愿,然而历代刑法中均有“法者,天子与天下共之”的理念,由此可见古代刑法并非只针对被统治阶级所创建。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10.李金龙:法律的商品交换理论——帕舒卡尼斯法律思想研究[5]帕舒卡尼斯:《法的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杨昂张玲玉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6]参见林海:《“法律消亡”与“法律连续性”的理论关联—论富勒支持帕舒卡尼斯的原由及其限度》,《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南京),2012年秋季卷,第12页。 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53
11.当代中国法的形式渊源有哪些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目前法的渊源一般有实质意义法的渊源和形式意义法的渊源。在实质意义上,法的渊源指法的内容的来源,如法渊源于经济或经济关系。形式意义法的渊源,即法的效力渊源,指一定的国家机https://edu.iask.sina.com.cn/jy/32UH94n0KMJ.html
12.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1.习惯:习惯之所以能够成为法的非正式的渊源是因为它是特定共同体的人们在长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该共同体的人们事实上的共同情感和要求的体现,也是他们的共同理性的体现。 2.判例:判例在英美法系属于法的正式渊源。在当今的大陆法系,判例的重要性——至少它的事实重要性—http://qqherbq.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