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老师所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渊源

1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979年广西再版说明

2黄竹斋先生与古本《伤寒杂病论》原文载《国医论坛》1988年

3《桂本<伤寒杂病论>详较与甄析》张贵江老师1984年初稿/1993年出版

4《仲景方歌方证速记手册》臧云彩、臧云喜著2022年

5“植杏书院”音视频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集前言2023年

6其他渊源

2023年秋季臧云彩老师新课程已经开启,针对大一、大二的新生以及未曾接触过桂林古本《伤寒论》的同学们,梳理一下网传桂本《伤寒论》的脉络以及介绍最早臧老师自己用过的桂本是哪一版。没书的同学们自己斟酌尽快购买。更重要的是建议大家背会全文,因为在以后的临证中非常有价值。

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979广西再版说明

关于流传最广的广西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说明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名机)所著。至今流传的有多种版本,我区挖据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病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一九六0年三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由于印数不多,不能满足需要。为应读者之要求,为了更好地挖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之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服务,特此再版。

原手抄本为直排,现改为横排,药方后的“右X味”,应为“上x味”,为尊重原手抄本未改。手抄本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现改用简化字,如“内诸药”改为“纳诸药”、“课”改为“栗”、“痍痛”改为“痱疹”、“淄”改为“涩”等,个别已通用又无简化字的如“鞭”、“疠”、“福”等字未改;药方中泻心汤类中的“泄”字改为“泻'、“黄蘖”改为“黄柏”、“桃核”改为“桃仁”,加注部分的“劈”字等未改。书中一些重复的药方按手抄本未删。又原手抄本没有标点,为了便于阅读试加了标点,限于我们的水平,错漏难免。书后附有从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与市科对照表,供研究书中方剂剂量时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中医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二黄竹斋先生与古本《伤寒杂病论》原文载《国医论坛》1988年

黄竹斋与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会通》述评

黄竹斋(1886—1960),名维翰,原名谦,竹斋乃其字,号诚中子,晚号中南山人。陕西长安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撰有《针灸经穴图考》、《伤寒杂病论集注》等医著凡五十余种。毕生潜心仲景之学,造诣精深,仅伤寒论著即有十余种,其《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等,素为学界所重。黄氏鉴于传世仲景之书,本己错简讹脱,又为历代注家,仁智各见,“甚或割裂章句,颠倒节目,纷纭淆乱,罔可适从,致医家菽栗布帛之文,成不可究诘之书”(《伤寒论集注·自序》)曾于1934年春到宁波访求仲景佚著,得遇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桂林罗哲初手抄本),对此非常重视,当即将该书目录和原获有此抄本之左盛德作的序文登载于上海《光华医学杂志》及时公之于世,后重为之不辞劳瘁,整理校释,以期裨补宋本之阙疑,恢复仲景著作之原貌。兹就其对古本《伤寒》寻绎之端绪及研究成就,略为探讨,作一简介。

(关于黄竹斋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其学术传人米伯让先生在所撰《黄竹斋先生传略》一书中有详细介紹。近年对黄竹斋学术思想及其医学成就,研究较为深入全面的是陕西苏礼研究员。本文引述即主要参考其有关论文。)

古本的发现与印行

自民国以来,仲景遗书,有四种发观,俱称古本[1]。

1、湖南刘崑湘于民国初年在江西得古本《伤寒杂病论》、1933年石印公世,即长沙本亦称湘古本,又与其宗人刘仲迈同撰《伤寒杂病论义疏》在长沙印行。

2、四川刘镕经于涪陵得传为“王叔和所述,孙思邈所校”之《伤寒杂病论》,1934年在重庆石印公世,即四川本亦称涪陵古本。

3、即黄竹斋先生1935年抄得桂林名医罗哲初珍藏其师左盛德1894年所授之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论十二稿》),1939年在西安校刊公世,称白云阁本。(“白云阁”乃左盛德书斋名。黄氏发现此书之经过,详见其《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该文原载木刻版《医事丛刊》中,现有如原先生已制成pdf版,民间中医网可任意下载。)

4、日本·大冢敬节1937年印行之《古本康平伤寒论》,叶桔泉1947年复予重校在国内印行。(该书1988年已由湖南科技出版社依原书版式重印。)康平本曾引起中日双方重视,并为前辈交口称誉,有“认为系最善本,其价值超过赵本与成本”者。

国内所见三种,涪本载文以孙思邈《千金翼方》所收《唐本伤寒论》及宋本《金匮要略》为主,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伤寒》部分基本相同,只是缺少个别章节和没有《金匮》杂病内容。尤以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本(即后来广西称之为“桂林古本”)内容最全,较为完整。该书至1980年,黄老高足米伯让先生重予补刻三页书版,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版重印200部分赠有关机构作资料保存,并遵照黄老遗愿,于1982年亲自将木刻版两箱送交南阳医圣祠珍藏。

黄氏自1923年前即搜罗众论为“一以贯之”之《伤寒杂病论集注》(首刊于1926年),后经增删修订,于1934年再版时“适获湖南刘仲迈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将其脉证佚方,及订误各条,依次附列,以资考证”。(《集注·凡例》)由于仲景之书,“虽经历代医家整理,增删订正,仍未能窥知全貌”。自获古本之后,千古存疑,得以冰释,乃殚精竭虑,孜孜研求,复因坊间缺乏《伤寒》《金匮》善本,遂以宋本《伤寒论》、《医统正脉》本《金匮要略》为底本,参考诸书,以及当时新发现的湘古本,白云阁本等予以考核校订,正讹补脱,编成《伤寒杂病论读本》一种,于1936年刊行。此外以白云阁本为蓝本整理编纂成书未及刊印的还有《伤寒杂病论类编》,《伤寒杂病类证录》、《伤寒杂病经方类编〉等多种著作,于此可知黄氏刻意古本,用力之深且勤矣。至1949年又集各家之说撰成《伤寒杂病论会通》一种,是对有关古本伤寒文献的最后一次整理编定,也是毕生治仲景之学的总结。当时曾自行写印分赠海内。《会通》重印本,1982年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编辑出版。

为古本作注者,首推湖南刘崑湘、刘仲迈二位先生,但其《古本伤寒杂病论》(白文本),与《伤寒杂病论义疏》(注释本)都没有重印,原本已很难见到,且此书缺《金匮》诸篇,内容少于桂本。而竹斋先生苦心孤诣,不遗余力校订刊刻之白云阁藏本,及《伤寒杂病论会通》等,虽经印行,作为内部交流,均未能普及。目前能见到的是广西人民出版社据罗哲初手抄本整理成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即白云阁原本,但内容多《六气主客》一篇),1960年已出第一版,又于1980年改竖排为横排本第二次印行3万册,此书方得以普及。桂林古本自再版以来,又已二十六年,且该本标点有误,亦早已售罄。

现有民间中医网经典古籍编撰组2006年整理校印之新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内容完备,文字无误,标点正确,条目清晰。又附编方剂索引,极便检索。同时有识之士,注意到古本伤寒的注释本与研读此书关系至大,已有tsiivi先生据1999年出版的《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伤寒、金匮卷》所收刘氏《义疏》,制成pdf版,在网上发布。更有台湾古本伤寒专家陈乾原先生将黄氏《会通》与诸书校对,重新整理,务期更加完善的献于医林,现大部分已制成pdf版,正在网上公布,其余内容不日即可全部完成。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研究学习古本伤寒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这些很难见到和沉寂已久的古本伤寒重要文献得以普及和留传,必将引起研究仲景之学的高度重视。因此,积极整理出版古本伤寒珍贵文献,对深入全面了解仲景学术思想,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古本的研究与评述

关于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叶桔泉重印《康平伤寒论》时曾引用以证康平本之误。近年对桂本的研究较为深入,已有不少学者予以评介。如李景荣先生介绍白云阁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有如下特点:1.该书是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一帙的十六卷本,其书名与卷数与张仲景原序合;2.该版本内容之编排,先总论,后各论,先诊断,后治疗,符合一般医学论著撰写体例;3.对六淫病邪论述较详尽;4.全书以整体观点为指导思想,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符合仲景思想;5.全书首尾呼应,结构严谨;6.有《伤寒》、《金匮》原书所无的88方。李氏还介绍说:“此书重印后,深受各方赞许,据日本矢数道明来函云:该书传至日本后,日本学者争先研求,共赞珍贵。大冢敬节在病危时还要求读此书。日本《医事新报》称:这样珍贵的文献,在日本还是初次见到。”[2]

值得注意的是,黄氏将其早年所著《三阴三阳提纲》及《医圣张仲景传》列于《会通》卷首。此提纲撰于1907年,其主旨是试图用西医生理之说,阐述伤寒六经之本质,尽管有些观点,现在看来不无商榷之处,但其勇于探索,很早就有试图贯通中西的思想是应予以肯定和赞扬的。这种用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六经本质”的思想,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去充实完善。

《医圣传》,向无详细纪载,黄氏鉴于历代史志均无仲景传记,使人难以全面了解张仲景生平事迹及学术贡献,乃搜罗诸书有关资料,详加考覈,于1924年撰成《医圣张仲景传》。苏礼先生谓该书“是迄今惟一的一部张仲景传记。全文约7600余字,概述了仲景的师承关系,学医经过,学术观点,典型治例,医学著述,祠墓,弟子传人等诸多内容。传末附皇甫谧、陶宏景、孙思邈、成无己,金元明清诸家乃至日人山田正珍、尾台榕堂等历代名医评赞,有助于深刻领会张仲景对祖国医学发展的贡献。1936年,日本冈西为人编《宋以前医籍考》时,即将此传全文收载,足见其影响之大”。[3]以上二种,皆曾以单行本印行,然时隔已久,原本很难见到,现在我们可以从《会通》中读之。

然而本书亦有美中不足之处,即有人对这种注释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应当予以注意。尽管黄氏本着“不掠人之美”和“述而不作”的传统观念,尽量采取别人的注释,而自己则很少加以论述。主要指古本载文有异,治方不同之条,仍取宋本诸注,而弃《义疏》所释。如此过于遵古,则就难免有“断章取义”和“牵强附会”之嫌了。大不如直抒己见,独述心得之较为确切也。

由于古本发现较晚,流传不广,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然据以与诸本辨别疑窦,论证是非,补宋本之缺佚,则此书实不可无。

如《会通》正宋本之谬有云:“太阳篇下、伤寒脉浮滑节(181条),宋本及涪本同作'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脉方乖违,义实难通。湘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似较优胜。然犹未若白云阁本作'里有热,表无寒’之确切不易也。”又如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白云阁本作“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则更为合理。如此之类,不胜枚举。

另如古本所载之佚文部分,学术价值亦非常重要。如《平脉法》云:“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问日:其处方奈何师曰: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则无失也。”又《霍乱吐利病篇》云:“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等,说明从诊断到治疗都必须辨体。这与《内经》所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所谓“本”,即体质,不同体质决定着发病性质的不同。刘仲迈对此注曰:“病由体变,固百病之通例也。”所以王叔和说:“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脉经·序》)可见张仲景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非常注意,早有要论,惜俱散佚,人所未见。

此外,关于寒温分合问题:黄竹斋先生在《会通·通论》中说:“《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仲景命名之义,盖本于此,是则伤寒者,外感证之总名也。下五者,外感病之分证也。伤寒论者,乃各种伤寒之总论,非专论伤寒而不论风、湿、暑、温也。”今观桂林古本,不仅有温病专篇,而且有六淫各论,本是全书。从《伤寒例》所说:“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为治不同,证如后章”,“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等来看,仲景原著,似应有温病证治的内容,绝不会仅“详于寒而略于温”。对于寒温之争,近年通过广泛讨论,认识已渐趋一致。因此,融伤寒理论和温病理论于一炉,从而把寒温学说统一起来,并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实用的辨证论治体系已势在必行。

仲景遗著,虽由王叔和搜集编次,后又历经战乱,原书内容,散失甚多,至宋代林亿等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时,已非其全。关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真伪问题虽难以确考落实,但作为仲景书传本之一,而且篇章齐全,内容丰富,载方无缺,错讹较少,并对有疑条文,都能予以较合理的解决,故可供研读《伤寒》金匮》之参考。尤其桂本比宋本多出三分之一的内容,其学术价值亦不可低估,皆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

综上所述,黄氏《伤寒杂病论会通》是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为主,又综合宋本、湘本、涪本为一书之“仲景全书”。并以集注形式对全书进行诠释,更是继刘仲迈首为长沙古本作注的《伤寒杂病论义疏》之后,又一次对“古本伤寒”进行系统整理和详注。也是黄竹斋先生毕生治仲景之学的最后总结。该书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学习“古本伤寒”必备的参考书。借此深入探讨古本内涵,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等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米伯让.重印《会通》序.见《伤寒杂病论会通》.第1版,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编,1982:3。

2.李景荣.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述评.陕西中医1982;(3):1。

3.苏礼.黄竹斋对仲景学说的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92;22(1):12—15。

4.李浩澎等.对仲景之书若干问题的透视.国医论坛1990;(1):1。

5.陈亦人.《伤寒论》非外感专著.国医论坛1991;(2):1。

6.陈亦人.《伤寒论》名实考.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2):65。

(原文载中华医史杂志1992;22(1):16.)

附录:〈黄竹斋伤寒论著十种〉:

一、《经方药性辨》4卷,撰于1910年(庚戌),1930年修订重抄。当时名医张赞臣、周禹锡、施今墨等均为之作序。该书稿本一函四册,毛笔手书,共202页,附有黄氏1957年自序。(未刊)

二、《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编新释》、一名《伤寒杂病论新释》,12卷,撰于1914年,曾时加修订,至1960年又再次修订,亲笔重抄。“直至临终前一日(1960年4月),还亲写序言,置于卷首。”本书精抄本,一函六册,钢笔手书,共202页。(未刊)

三、《伤寒杂病论集注》18卷,撰于1923年(癸亥季冬),首刊为1926年中和堂铅印线装本。并于1934年、1936年先后再版。至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将其分为《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方论集注》二书出版印行。

四、《伤寒杂病论读本》16卷,首刊于1936年中国医药书局铅印本。(上海、南京等地尚有馆藏)其修订稿本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该书曾参考当时新发现的湘古本、桂林古本等,予以考核校订,正讹补脱。

五、《校订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16卷,木刻版线装,一函四册。1934年黄氏与罗哲初同在中央国医馆共事,得手抄副本而藏。1939年经校订后由原辛亥革命将领张钫捐资刊行公世。1980年黄氏弟子米伯让先生出资补刻所遗三页书版,并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文献医史研究室用原版自印二百部。原木刻版两箱已于1981年12月由米伯让先生亲自送往南阳医圣祠,交张仲景医史文献馆收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白云阁藏本》)

六、《伤寒杂病论类编》8卷,撰于1946年(丙戌仲冬)。本书以《白云阁藏本》为蓝本,并取宋本《伤寒》《金匮》以补其阙,对原著条文以证为纲。分类编纂而成。如卷五“坏病篇”,以误汗、误吐、误下、误汗下、误吐下、误吐下发汗、误灸、误烧针、误火劫、误水灌、误服药等分类归纳,及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如此颇便于对各种病证的系统研究。书为稿本一函三册,毛笔小楷手书,共184页。(未刊)

七、《伤寒杂病论会通》16卷,撰于1949年(己丑)。其正文以《白云阁本》原文为主,并参考宋本《伤寒》《金匮》以及长沙古本、涪陵古本,勘误补脱,改编而成。并引百家之说,进行全面注释。本书首刊为著者手书石印本。1982年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曾予点校,重印铅印本。(内部资料)

八、《伤寒杂病类证录》3卷,撰年未详。本书对仲景《伤寒杂病论》232个证候或症状的有关条文进行了归纳编纂,未言所据蓝本,但从有关内容分析,仍以《白云阁本》为主。书为稿本,毛笔手书,一函三册,共194页。(未刊)

九、《伤寒、金匮方证类编》不分卷,约撰于1955—1960年。全书共收载仲景方剂269首(佚方四首除外),分为26类。以方类证,先列方药条文,继则主治宜用、禁忌各条,未加任何注释及按语。使散见《伤寒》、《金匮》二书的有关某汤的方证用法,汇集起来,一览无余。书为稿本,线装一册,钢笔手书,共90页。(未刊)

十、《伤寒杂病经方类编》不分卷,撰年未详。书以《白云阁本》为蓝本,收载“经方”319首,按其组成渊源,参以功用主治,分为32类。每类先方后证。每方首列方药条文,继列主之、宜之、与之、禁忌各条。特别是将《白云阁本》新出之方剂(88首),均一一分列于原《伤寒、金匮》各汤方之内。借此可以了解黄氏对“古本内容”的认识和见解,该书对深入研究诸多佚文佚方,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为稿本,线装一册,毛笔手书,共98页。(未刊)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医史研究室藏有复印本。

除上述十种之外,既知黄氏研究伤寒之论著尚有《应用经方》、《伤寒六经提纲歌诀》等数种,未及备录。

以上各种除曾经刊印出版者外,所有未刊之书,现一律藏存中国中医研究院。

以上介绍,据陕西苏礼研究员所撰《黄竹斋伤寒论著十种述要》一文摘录。

(原文载《国医论坛》1988年,第3、4两期。)

三《桂本<伤寒杂病论>详较与甄析》张贵江老师1984年初稿/1993年出版

桂本《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第一书

(此篇长文是在2008年左右完成,已得张老师同意转载)

尊敬的河南省中医学院的赖馆长、臧老师及各位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在意义深刻的“第三届仲景文化节”和“读书月”里,很高兴的和老朋友赖馆长相逢,很高兴的和贵院的臧云彩老师及郭小乐、闫伟、宋阳、李宁宁、库喜龙、白建华、杨威超等诸位优秀的有志于研究桂本《伤寒杂病论》的同学相逢。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位有35年教龄的书法教师。业余喜爱中医和爱写古体诗(现整理出5800余首)等。但爱好与责任是成功的桥梁和推手。因为我自幼喜欢学习中医,有爷爷传下来一部分中医知识,又于1974年师从渑池县的张经俭先生,专攻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1981年,我偶得桂本(桂林版本,或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如获至宝,读了一遍又一遍,孜孜矻矻,常常到半夜三更。个人认为:桂本《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第一书。1984年,我写出了《桂本<伤寒杂病论>详较与甄析》。后数易其稿,于1993年正式出版。我的头发,大多是这几年脱落的,我谓之“喜脱”,任之。1998年底,到我院图书馆工作,计十年。除负领导之责外,一有闲暇,就研究桂本《伤寒杂病论》,并独自完成了河南省的省级科研项目“桂本《伤寒杂病论》之研究”。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是有一定道理的。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有备”而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早走了一步。研究之中,乐陶陶也。我持有政府颁发的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临床擅长:肠胃病、肝胆病、高血压、低血压、股骨头坏死疼痛、失眠、肩周炎等。1990年,我到南阳拜谒我祖张仲景祠后,写诗一首,为“圭臬桂本十六卷,仁德仁术济众人。今日拜谒仲景祠,心喜幸为张家孙。”今天,我一进河南省中医学院南大门,看见了令人肃然起敬我祖我宗张仲景医圣的塑像,更感到一种沉甸甸的义务。而看见大家,就又想起了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的名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为什么呢?因为,这里中医人才荟萃,这里就是研究桂本《伤寒杂病论》之希望的源泉。贵院藏龙卧虎,年青有为的臧云彩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研究桂本《伤寒杂病论》和使用桂本《伤寒杂病论》处方的专家。下次,大家应该请他讲一讲。班门弄斧,倒也好在交流中向大家学习。希望在我交流后,引出更多更好的美玉来。

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意义和其处方的精严程度

1.意义

历代中医学家,包括现代的少数西医,公认为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为“方书之祖”,并称其药方为“对病真方”。煌煌一著,理法方药,至今仍旧有效地指导者临床和科研。

2.精严程度

那么,张仲景处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它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呢?我在这里借用郝万山先生曾经举过的例子来说明《伤寒杂病论》处方的精严程度:

日本某研究小组按照白虎加入参汤原方的药物剂量比例给糖尿病动物模型(用四氧嘧啶给大白鼠注射之后,抑制胰岛细胞的分泌)口服,结果发现有很好的降血糖效果。

这个研究小组逐药试用,结果发现知母、人参、粳米、石膏、甘草这五味药单独使用的时候,只有知母、人参这两味药有些许降血糖之效果。

自然,他们又想到:白虎加入参汤的降血糖作用,会不会是知母和人参叠加所产生的共同效应呢经实验,不是。然后,他们就调整知母和人参的剂量比例,发现人参多用之后,降血糖的作用反而下降了(二者比例不适当的时候,则具有拮抗作用)。

知母加石膏降血糖作用提高。人参加石膏降血糖作用也提高。这说明,石膏对知母、人参的降血糖具有协同作用。但是,石膏单独使用却无降血糖的作用。

接着,试验知母、人参、石膏三种药:先放知母,当把人参加到降血糖作用接近消失的时候加入石膏,发现降血糖作用可以提高,且在一定限度内,降血糖作用随石膏量的递增而递增。但石膏加到一定程度后,降血糖作用不再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依次加入粳米、甘草,降血糖作用又一步步的提高。这说明石膏、粳米、甘草对整个方子的降血糖作用都有协同效果。

这时,日本人忽然发现,现在知母、人参、粳米、石膏、甘草五药齐全了,降血糖作用却没有恢复到原处方的水平。为什么原来,这次试验的时候,人参的量用多了。后来的实验证明,把人参的量降到原处方水平的时候,降血糖的作用最好。

上方去人参,就是白虎汤。实验证明,白虎汤降血糖作用很差。

所以,日本这个药理试验小组非常奇怪,不知道中国古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找到了这样好的方药优化了比例。

其实,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样妙不可言的处方优化比例,只能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来。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桂本《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了“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的特点,还具备了“实也,效也”的特点,也说明了张仲景及其所师承的前辈“勤也,仁也”。

如果让我在全世界挑选两本好书,我会不假思索地说:一本是德国人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另一本就是祖宗张仲景的桂本《伤寒杂病论》。为什么呢?效如桴鼓的临床效果和熠熠生辉的真理性使然。熟读深思,用于实践,子自知也。

二、桂本《伤寒杂病论》的来龙去脉

桂林左盛德于光绪二十年作的《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将其祖传本《伤寒杂病论》传给了自己。左盛德指出:“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有一十三稿……兹所传者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校,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

光绪年间,左盛德将此本传于广西中医罗哲初。

一九五六年,罗继寿将其父罗哲初的手抄本献给了人民政府。一九六0年三月,广西人民出版社据罗哲初的手抄本初版,一九八0年七月改为竖排简体再版。世称此本为“桂本”。

而在1934年,陕西中医黄竹斋结识了罗哲初。罗遂将其师左盛德传授给他的祖传本《伤寒杂病论》首册展示于黄。黄当即手抄左盛德所作的序和《伤寒杂病论》目录,返沪后即将此登载于《光华医学杂志》上。1935年,黄抄写完了这本《伤寒杂病论》。1939年,张伯英刻版公之于世。世称此本为“白云阁本”。1980年,黄的高足米伯让加刻勘误表后,由陕西中医研究院重印200册。

由此可见,白云阁本和桂林本的渊源是一致的。桂林本的传承顺序是“?—张仲景46世孙张绍祖—左盛德—罗哲初罗继寿父子”;白云阁本的传承顺序是“?—张仲景46世孙张绍祖—左盛德—罗哲初—黄竹斋”。二本相较,一般说来,当以桂本为胜,因为它少了一次传抄。

三、桂本《伤寒杂病论》在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方面明显优于宋本

1.桂本《伤寒杂病论》在系统性上优于宋本

大家可以先看看桂本《伤寒杂病论》的目录:目录是按照平脉法,六气主客,伤寒例,温暑热湿燥风寒病脉证并治(七个外因。注意:张仲景把温病放在七个外因的首位是有重要意义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疟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胸痹病脉证并治、妇人各病脉证并治安排的。这样排序,井井有条,至当不移。

桂本《伤寒杂病论》共16卷。这也符合张仲景自序中所说的“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序、论相合性)。而宋本,则阙遗、割裂、杂乱。这里就不再赘述。

2.桂本《伤寒杂病论》在完整性上胜于宋本

不可辩驳的事实是,宋本阙遗了大量的理法方药,并有不少的“概念性阙遗”。

如:桂本《伤寒杂病论》中载有“伤寒传经脉证并治”、“两感于寒脉证并治”、《温病脉证并治》、《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病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肝脏结心脏结肺脏结脾脏结肾脏结的脉证并治”等等。而宋本,皆阙遗之也。如:

例1.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四》中的“伤寒传经的脉证并治”,一共有6条,即第160条—165条,(其中有3个处方),宋本是整条整条的阙遗了(下加横线的文字是桂本载有而宋本阙遗且在本文中首次出现的):

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滓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160(160,是《桂本<伤寒杂病论>详较与甄析》中的段落序号,即第160条。此例下同)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161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162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163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茯苓四两白术三两厚朴四两石膏半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164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细辛二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165

桂枝当归汤方:桂枝二两当归三两半夏一升芍药三两黄柏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例2.桂本《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中的“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中,一共15条,即第166条—170条,(其中有3个处方),宋本基本上是整条整条的阙遗了: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166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加附子汤主之。167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劈)石膏如鸡子大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大青龙加附子汤:桂本原作'大青龙汤加附子',不合本书惯例,故更名如上)。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168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大黄四两石膏一斤茯苓三两白术四两枳实三两甘草三两〈炙)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169

当归附子汤方:当归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人参三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其中“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宋本作'不知人者,六日死'七字)。

……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170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242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243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栝萎根四两黄连三两牡丹皮四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244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地黄八两知母四两黄连三两阿胶一两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246……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黄连三两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牡丹三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251

大黄香蒲汤方:大黄四两香蒲一两黄连三两地黄半斤牡丹皮六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例4.宋本整篇阙遗的还有《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病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5篇。也就是说,连同上面说过的宋本阙遗的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一共有6篇宋本是整篇阙遗了。

在桂本的《湿病脉证并治》中,宋本阙遗了第273—277条,还阙遗了第283条的鼻塞方。桂本《伤寒杂病论》列举的外因共七个,排列顺序为:温(包括“瘟疫”)、暑、热、湿、燥、风、寒。这七篇,辨外因而施治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这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临床意义和科研意义。我把通过辨其决定性的外因如温(含瘟疫)、暑、热、湿、燥、风、寒而施治的这种思路和治疗方案命名为“辨因施治”。从宋本中还保留有一部分治疗湿病的理法方药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可以得知:桂本、宋本有必然联系,出自同一母本(对此,本文不展开论述)。

例5.桂本卷第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618—626条(其中有9个处方),宋本阙遗。这也是宋本阙遗较多的篇。

例6.桂本卷第十二《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篇,第751条、第753—763条阙遗(其中有5个处方)宋本阙遗。这也是宋本阙遗较多的篇。在桂本《伤寒杂病论》中,单就处方论,包括宋本有名无方的“禹余粮丸”、“黄连粉”两个处方,共计有93个处方被宋本阙遗了。

例7.宋本的“概念性阙遗”。我将桂本中载有而宋本阙遗的概念称之为“概念性阙遗”。“概念性阙遗”也是宋本的巨大缺陷。宋本“概念性阙遗”有“八虚”、“春温”、“秋温”、“冬温”、“大温”、“湿温”、“温邪干心”、“温邪乘肺”、“温邪移肾”、“肝脏结”、“心脏结”、“肺脏结”、“脾脏结”、“肾脏结”等等。这些概念,分明是很有理论意义、临床意义和科研意义的。

3.桂本《伤寒杂病论》在准确性上优于宋本

这里,也用列举法来说明桂本《伤寒杂病论》在准确性上优于宋本。

例1.桂本第333条“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是对的,宋本作“……与桂枝汤如前法”明显是错误的。因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其本是热胜,岂可再用温热的桂枝汤乎?

例2.桂本第357条“脉浮紧者,法当汗出而解”是对的,请注意“紧”字、“汗”字。宋本作“脉浮数者……”,是明显是错误的。请注意“数”字。

例3.桂本第490条“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是对的,宋本作“……表有热、里有寒……”,是明显是错误的。里有寒,再用寒凉的白虎汤,且用“主之”二字,不通之至也。

例4.桂本第665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而这一条,宋本的使用的四逆散药物却是“炙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

让我们分析一下孰是孰非:

首先,“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的“本”是什么。它的“本”,根据其前五个字“少阴病,四逆”分析,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从其兼症“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所用的六种药物“人参、五味子、干姜、桂枝、茯苓、薤白”性皆温热来看,其“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也都属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其次,桂本四逆散的功效是回阳救逆,所以用甘草、附子、干姜、人参。而宋本使用的四逆散即“炙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功效却是“透解热郁、调和肝脾”,南辕北辙。这就是明显的“药不对本”了。

再次,从同一著作、同一作者在处方命名时“散”和“汤”中使用药物应该相一致的中医惯例去分析,四逆散、四逆汤的药物组成应该相同。

桂本的四逆散、四逆汤的药物是基本一致的(区别是四逆散用附子,四逆汤用炮附子)。这是基本符合惯例的。

桂本的四逆汤和宋本四逆汤使用药物大体一致(不论桂本还是宋本,四逆汤中都有“甘草、干姜、附子”。区别之一是桂本用炮附子,宋本用生附子;区别之二是桂本比宋本多一味人参),且皆性温热;而宋本的四逆散、四逆汤的药物却只有一味甘草相同而已。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宋本的四逆散的处方名是对的,但药物错了。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来了——宋本的四逆散的处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桂本的第296、604条,使用了宋本阙遗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治疗风邪流于腑的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和胆气不降的呕逆、胁下痛。注意,“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和宋本的四逆散药物是相同的。换句话说,桂本、宋本,都证明了有“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的一个处方,只是治疗的症状不同罢了。

由此可以推断,宋本的四逆散的处方应该是错简所致。由此还可推断,桂本和宋本有必然联系,属于同一母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宋本的四逆散倒是立了一功,且功劳卓著。

四、我使用过的桂本《伤寒杂病论》载有而宋本阙遗的处方疗效举例

例1.八虚医案张某某,1988年,4岁。其肘弯、腘弯疼痛,消瘦明显,在数个省级医院治疗无效。我遂将《寒病脉证并治》篇中的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合并为一方,2日1付。1付疼痛大轻,2付即痛止。至今未再犯。见1993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桂本<伤寒杂病论>详校与甄析后记》中的医案。这是我第一次在他人身上试用的桂本《伤寒杂病论》的处方(在我自己身上已经试验过桂本《伤寒杂病论》载有而宋本阙遗的处方数个,效验非常。我把自己作主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物及处方的功效、毒性反应等命名为“自主自体性试验”。一个想做出贡献的医生,自主自体性试验自然是少不了的。当然,要注意科学安排和总结)。

治疗这个八虚医案,开始的心理是“如履薄冰”,后来是再一次理解了什么是“效如桴鼓”,再后来的反思则一如南宋词人张孝祥所说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现在每每回想起来,都有一种莫名的愉悦与感叹的良性冲动。

那么,八虚是什么?《灵枢.客邪》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五《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例2.大黄香蒲汤医案张XX(我院同学的父亲),男,约70岁,住某省级医院,深度昏迷数日。我同学所在部门数位同事探望后劝我的同学立即送其父亲回家准备办理后事。其子邀我再去确诊一下,并说是否立即送其父回家,以我的意见为准。诊之,不省人事,发热,脉数略大,面色略灰,但额部色略红且润。为大温,热毒扰心。用《桂本<伤寒杂病论>详校与甄析》第63页大黄香蒲汤原方,加柴胡、大青叶、黄芩、薄荷、甘草等,并冲服羚羊角粉。一副药即苏醒,其家人大喜。后随证加减调理愈。

例3.黄连茯苓汤医案魏XX,男,30余岁,林州人,下痢,便脓血,腹痛较重,不欲食,经其表兄郭xx介绍,我与其诊治。其舌苔厚黄,舌尖红,脉大而弱,精神较差,蜷坐床上,手按腹部,口诉腹痛数日,日渐加重,面色略青灰。以桂本《伤寒杂病论》黄连茯苓汤(每1两折3克;半夏用6克)为主,合并白头翁汤、桃花汤(每1两折1.5克;赤石脂用10克,粳米用5克),一副疼痛大减,二副痊愈。

例4.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医案赵XX,男,两足浮肿,脚踝疼,别无他病。问其原因,说秋日下水捉鱼后得之。脉沉略迟。用桂本《伤寒杂病论》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原方,二副痊愈。为巩固疗效,又开二副,泡脚数次。

例5.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医案刘XX,男,52岁,主诉胁痛,口苦,咽干,舌苔少津。眼略涩,有小红血丝,眼分泌物色黄、干。脉弦数。观其用过之方,皆小柴胡汤也,非是。此乃“燥邪乘肝”。乘者,乘虚侵袭也。五行相乘,即五行之间过度的相克,又称“倍克”。相乘的五行次序与相克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此例,为金乘木,遂用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原方。2副轻,10副痊愈。

例6.白蜜煎方医案王x,男,40岁,头疼数年不愈,甚是苦恼。近来每天下午感觉身上有热气。大便干。舌苔少苔,舌质红。脉略大。此乃阴虚,阳明有热,时冲头部也。用白蜜煎方(用西洋参置换人参),一副轻,五副痊愈。处方、用法:西洋参3克干生地黄18克麻仁(捣)5克蜂蜜20克先煎前三味药两次,将两次的药汁合在一起,兑入蜂蜜,加热至沸即可。分二次口服。日一副。

例7.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医案一女,50余岁,在郑州郊区打工,大便带脓血,腹痛,体温38.1°C,脉大,苔厚略黄,面黑瘦。问其口渴否,答曰“也渴”。三副愈。

例8.白术茯苓厚朴汤医案张XX,男,50余岁,主诉上腹满闷,食后尤重。上腹部,按之软。脉略滑,舌胎白腻。细问之,为恣食瓜果得之。此为湿邪犯胃。用桂本《伤寒杂病论》'白术茯苓厚朴汤'原方。二副,症状大轻,未再服药。后见之,曰痊愈。

例9.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医案孙XX,女,26岁。喉咙肿痛不敢说话,前胸疼,略渴。舌质略红,脉数,寸脉大。此为风邪乘心而化热毒,攻于喉部,用《桂本<伤寒杂病论>详校与甄析》第82页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原方,二副愈。

例10.小柴胡加黄连牡丹皮汤医案张XX,男,10岁,头疼,体温39.1°C,喉咙干略疼,脉弦大。此为春温,用《桂本<伤寒杂病论>详校与甄析》第60页小柴胡加黄连牡丹皮汤原方,三副愈。

五、桂本《伤寒杂病论》载有而宋本阙遗而的处方所用药物种类、份量、煎服法,和宋本处方所用药物种类、份量、煎服法如出一辙(略)

六、桂本载有而宋本阙遗的文字的文笔文风,和宋本的基本文笔文风相同(略)

结论:根据我的研究,桂本《伤寒杂病论》是目前我研究过的《伤寒杂病论》的最好版本。

当然,以前的中医学家及张仲景,不可能将中医研究得尽善尽美。任何时候、任何人掌握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再加上无错不成书,桂本《伤寒杂病论》也有不足之处。如桂本《伤寒杂病论》第160条是“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有临床经验的,应该知道本条必是阙遗了“恶寒”二字。“麻黄汤”中“恶寒”二字,是十分重要的。

七、1993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桂本<伤寒杂病论>详校与甄析》中有四个有意义的观点

1.桂本《伤寒杂病论》是目前发现的最佳《伤寒杂病论》版本(且给予了论证),应该高度重视桂本伤寒杂病论的版本学意义。

2.现在中医院校使用的版本仍是明朝赵开美的复刻宋本,不科学,应该改用桂本《伤寒杂病论》(宋本《伤寒论》、《金贵要略》为辅)。

3.应该成立“桂本伤寒杂病论研究会”。

4.从桂本《伤寒杂病论》可知,张仲景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故应该结束中医寒温两大学派的争论,使原本统一的中医学重新统一起来,以利于进一步科学地发展之。

八、我的八条体会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说。人生就是哲学。中医就是哲学。我的体会是必须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里,送给大家四个字:“哲学自觉”。哲学自觉,是我的座右铭之一,也是我经常送给我院学生的四个字。

1.要注意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抓住矛盾的特殊性

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我喜欢读《蒲辅周医案》。为什么?因为蒲老就掌握了这个诀窍。他治病谨遵《素问》的“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八字方针。例一、麻疹病,多发于春季,但其他三季也有发生。治法所同者,宜宣透;所异者,宜根据季节时令之暑湿燥寒而酌增减。1945年近立秋,成都小儿麻疹流行时,大雨连绵,用宣透无功,蒲辅周改用通阳利湿法而甚效。例二、1956年,石家庄市曾流行乙型脑炎,用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治愈率达90%以上。但是,次年北京流行此病时,用上法无效。蒲辅周认为北京多年阴雨连绵,湿热交蒸,因此暑湿偏盛,遂用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化裁,效果良好。

辩证,要辨出要点,也即特殊性。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要先抓两个要点:少阳湿热;脾阳气虚(大便溏薄等)。

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大黄的用量,有的只需要3克即可泻下(甚至更少),有的却要10克,甚至更多。尤其要注意是否过敏性体质。曾经有一位过敏性体质患者,吃白面饼后竟然过敏昏迷,还有一位哮喘患者的病因竟然是他的枕头里面的螨虫引起的。再看号脉时,有的脉洪大,却不是真洪大,而是羸瘦造成的假象。这都是矛盾的特殊性。

2.要注意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的规律

例如:

A|.有一位学生用黄连9克而无效,老师让改用3克即愈。

C.郝万山先生年轻时曾经治疗过一位50来岁的女同志,她的肚子只在傍晚胀,舌胖、淡,苔厚。郝先生认为是脾虚。痰湿内生,湿邪阻滞,导致气机不畅,运化机能低下,处方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6克,生姜3片,半夏约10克,又虑脾虚,党参就重用至20克,甘草大概用了6克—10克。这个方子开出去以后,一两天没什么反应,到第三天上午去查房时,病人说昨天晚上胀得更厉害了,原先晚上还能吃一碗粥,结果昨天晚上连一碗粥也吃不进去了。郝先生赶紧去请教了胡希恕胡老。胡老说问题出在药物的分量比例上,改用厚朴20克,生姜15克,党参6克,甘草6克,半夏15克。服后,第二天果然显效,7付愈。原因是什么?和上次相反,主要是重用了厚朴、生姜,同时轻用了党参。

3.要注意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

在社会形态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低级的公有制)——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高级的公有制)。

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是:平正(低级)——险绝——平正(高级)。

在中医中,否定之否定,更要注意应用。我举一例说明:喜按(一般的虚症)——拒按(实症)——喜按(大虚证:开始按之疼痛,但轻轻按摩一会儿后则喜按)。这是我师傅张经俭先生说的案例。我把它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起来了。

这样,认识就自觉而深刻了,就可以举一反三了,也就从必然王国跋涉到了可以任我游弋的自由王国。

4.要注意“度”,要中庸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质朴。文,文饰,文采。野,粗野,野蛮。史,浮华,虚浮。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说:“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蒲辅周认为:八法之应用,应达到汗而勿伤,下而勿损,和而勿泛,吐而勿缓,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的境界。因此,即使药物用对了,每一种药物份量不对,也不行。所以有人认为,药物份量是“医家不传之秘”。这是经验之谈。

5.要注意虚实相合,“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虚虚、实实,即虚其已虚、实其已实。第一个“虚”字、“实”字是动词,第二个“虚”字、“实”字是形容词。书法是这样。在书法中,虚的地方不能再使之虚,实的地方不能再使之实,应该是“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用兵是这样。中医保健、治病,更应该是这样的。这是原则。上面引用的郝万山先生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医案,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本来是实证(实证,即邪气旺胜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成了虚证(虚证,即正气虚弱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一个处方错误的就是犯了“实实之戒”,重用了补养脾胃的药,加重了病情。郝万山先生自己提供的这一个医案,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深情地感谢他的诚实。

6.要抓本质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说过“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还有有一个成语是“大智若愚”。这是什么意思?其中一个意思是说表象与本质的不符合性,即表象有时会掩盖或者歪曲本质。我们要时时处处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我把通过辨其根本原因(即对疾病起决定性的内因)而施治的这种思路和治疗方案命名为“辨本施治”。

7.要全面地看问题,要注意辩证和分析问题的全面性

A.注意寒热错杂症(常见上热下寒症)。

大青龙加附子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等等都是针对寒热错杂症而设置的处方。

我们着重研究一下桂本《伤寒杂病论》第167条的大青龙加附子汤。第167条说“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加附子汤主之(大青龙加附子汤,桂本原作'大青龙汤加附子',不合仲景惯例,更之)。大青龙加附子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劈)石膏如鸡子大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怎样从寒热上来分析这条呢?

这条是上焦热(表现是“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数”,故用生石膏、生甘草、苦杏仁)、下焦寒(表现是“脉……时沉……时细”,故用炮附子),兼有伤寒表症(表现是“头痛……脉时浮”,故用麻黄、桂枝、生姜)。还有一味药物是“大枣”,一般可认为护胃且协和诸药,是否另有深意,待进一步研究之。

临床,纯热或者纯寒的病,容易辨证施治。对于寒热错杂的,应予注意。所以,平时学习时,就要仔细推敲这类医案,了然于心。

B.学习中医,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要兼收并蓄

当然,中医也往往有妙不可言之处,尤其是治疗非器质性病变的疑难杂病如上述“八虚医案”等医案的效果,往往令西医瞠目结舌。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你这个卖瓜的怎么又说瓜甜呢?自然还是上面那句话。后现代的临床医生,将不再区分中医、西医。因为到那个时候,中医、西医已经相完全融合。当然,这可能是千年乃至数千年以后的事情了。当然,在当代,学中医的,自然还是会优先突出一个“中”字。

C.要注意药材的质量,防止假药材。我说的假药材,一是指张冠李戴的,二是指非地道产地生产的,三是提取过有效成分的,即“药渣子”。大家可以先做初步鉴定:比如乌梅,应该是很酸的;黄芩,应该是很苦的;白芍,应该是酸涩的。辩证无误,处方勿误,难道还不应该想想药材的质量吗?

D.在要全面地看问题,就应该牢记谨慎和调查研究。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多次观看了戏剧《三打祝家庄》,多年以后他还说:三打祝家庄,为什么要三次?我看宋江这个人有头脑,办事谨慎。前两次是试探,后一次才是真打。我们要学宋江,要谨慎。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说: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从调查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第三次就打了胜仗。

E.在要全面地看问题中,应该包括自我,即要把优秀的技术和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要把优秀的技术和健康的身体结合起来。

另外,要把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要拜师傅。我就有三个正式拜过的师傅,受益匪浅。除中医师傅张经俭先生外,另两个一个是书法师傅,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一个是钧瓷师傅,他是中国钧瓷艺术大师、禹州市神垕镇的晋佩章先生。所以,我的书房名“叁师斋”,就是纪念三位有恩于我的非学历教育的师傅的。

8.要实事求是,要注重实践,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既不要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也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问答题:在郝万山先生说的医案中,胡希恕先生还介绍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口诀是“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我查了查,陈修园自编的口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口诀是“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这两个口诀有失误的地方吗?在哪里?怎么改?请同学们积极发言。难度比较高,因为大家没有实践经验。

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应该这样改口诀的后两句:

把郝的后两句: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改为:半夏半升助除胀,胃寒气滞实症真。

把陈的后两句半夏半升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因为,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患者主要的感觉是“胀”,不是“满”;除胀的主要药物是厚朴生姜而不是半夏,其它药物只是助之;脾虚不是引起腹胀的主要原因,引起腹胀的主要原因是胃寒而气滞造成的。此乃实症。如遇虚症或者半虚半实,自当灵活处之。“助”字,如同古诗中的“诗眼”,要注意。附带说一句,古代汉语,要日日习之。

九、结束语

导师马克思说: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地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泰戈尔说:真理只有用它受到的阻力和反对来检验它是真是假……真理必须通过它在各个时代受到的反对和打击被人重新发现。而错误,也会在研究中凸显。所以,欢迎大家对我的观点进行辩论。衷心地希望有志于中医者,抛开门户之见,抛开私心杂念,义务加盟,不遗余力地携手研究桂本《伤寒杂病论》并交流心得体会,以利国、利民、利人类也。

人都会老的,无论其当年多么年青,多么精神。人老了就没有多少精力为社会做贡献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后,就是心不足而力更不足也。君不见,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气昂扬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有“筋力上楼知”的句子;君不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南宋词人辛弃疾也说过“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枯树赋》是南北朝·北朝·北周诗人庾(yǔ)信为其暮年感伤遭遇所作。君不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且“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晚年却也甚爱此赋,常读的其中名句是“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才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像老子在其《道德经》第33章中说的“死而不亡者寿”呢?那就是把优秀品行、科学知识传递给后人和后人的后人,以至无穷。

知识,是一味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聪明人能洞察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才华其实就是把与人相同智商用到与众不同的地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成就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我视桂本《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珍宝中的珍宝,中医临床根本中的根本。就临床价值来说,桂本《伤寒杂病论》应为中医四大名著之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我还要继续研究之。也请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志存高远,格物致知,科学地发展中医,也科学地发展自己。同时,也请你们记住英国人达尔文的话:“也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的诗意的感受能力。”

预祝你们身心健康,事业成功,生活愉快!研究、宣传桂本《伤寒杂病论》,就寄托在你们身上!

再次谢谢贵院和贵院同学们的特别邀请。

附1、桂本《伤寒杂病论》左盛德序

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余聆训之下,始亦疑之,及读至伤寒例一卷,见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尽载其中,于六经已具之条文并不重引。法律谨严,始知坊间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发汗吐下后各卷,盖后人以读书之法,错杂其间,而未计及编书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问仁者众,问政者繁,何不各类其类,而惮烦若此耶!

吾师讳学正,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孙,自晋以后迁徙不一。其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

吾师虽承家学,不以医名,亦不轻出此书以示人。余得之受业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术,得针灸之学于永川邓师宪章公,后随侍先严游宦岭南,与吾师同寅,朝夕相过从,见余手执宋本伤寒论,笑问曰:“亦嗜此乎?”时余年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领,正寻绎耳。”师曰:“子既好学,复知针灸,可以读伤寒论矣。吾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传,恐成坠绪。”遂历言此书颠末,及吾师家世滔滔不倦。先严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师事焉。

今罗生哲初为吾邑知名人士,从习针灸历有年所,颇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尽授之,余不负吾师,罗生亦必不负余,故特序其原起,罗生其志之,罗生其勉之。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附2、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时的烈性传染病情况

范晔《后汉书》载:“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延熹四年正月,大疫。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大疫。熹平二年正月,大疫。光和二年春,大疫。五年二月,大疫。中平二年正月,大疫。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张贵江

四《仲景方歌方证速记手册》臧云彩、臧云喜

《仲景方歌方证速记手册》是臧云彩、臧云喜两位老师花费数十年,总结出仲景各版本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所成,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为主线,又参照通行的宋本伤寒论为对照和补充,共计370首方歌。方歌的排序,以开头的汉字笔画为顺序,是同类、同名方证的集合、非常便于检索和对比。并标明了方证出处以及互相的差异之处,读起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清晰易用,是临床中非常实用的经方手册。

若能熟记这些方歌方证,几乎能解决临床中大部分的病证。现提炼书中所有方歌,便于大家熟记背诵。如同仲景先师所述:“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臧云彩简介

臧云彩,男,1980年4月出生,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已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现任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院,坐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医馆,每天门诊百余人次。师承国医大师张磊教授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专家郑玉玲教授,游学于“火神派”中医大家李可先生及多位民间名老中医。治学于中医四大经典,熟谙《周易》,能够融《易》理为“医”所用,临床擅用六病辨证(六经辨证),(常于“经方”治疗肿瘤及内科杂病。

国医大师张磊序

我的门人臧云彩,是我非常得意的一位弟子(已拜我为师),自2003年他读大三开始,跟随我临床学习,至今已有十余载,大学毕业即开始临证诊病,2010年初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班,至如今已是一方名医,一号难求了,实乃中医后起之秀,栋梁之材!云彩初因父亲病重久治不愈,求治无门,悲恸感伤,矢志岐黄,并于重重(困苦之下发愤图强,精勤不辍,立心之苦,实乃可叹!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可知其今日之成就,皆往日苦心奋斗的结果。云彩学习刻苦,基本功深厚,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河南中医药大学讲授《伤寒论》《周易》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并于2015年6月正式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院工作,研究仲景之学,学术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今喜闻其整理完成了《仲景方歌方证速记手册》,邀我作序,遂欣然为之。这本书是学习仲景之学的工具书,方歌朗朗上口,简学易记,且方名、药、量、证齐全,记诵起来非常方便,实用性很强,定能为后学者对经方的学习开启方便之门,为仲景学术的传播做出一定贡献!

最后奉诗一首:从来方药贵精良,登入南阳仲景堂;臧氏深研知奥义,珍珠颗颗饱青囊。

张磊2020年5月15日

注:张磊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三届国医大师。今已92岁高龄仍坚持门诊为病人服务。

自序(臧云彩)

目前在我这里能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全部背诵下来的已有150余人,其中最快的不到30分钟能将《伤寒论》通篇背诵,还有不少学生背诵了《内经》《周易》,我相信,这些学子们以后一定能有不凡的成就。经典是成就大医的唯一出路,只有运用中医人自己的思维指导临床,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才能传承好中医。今天我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帮助更多爱好中医的人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仲景方,努力做好仲景医道的守护者和推广者。

臧云彩2020年10月15日

臧云彩学术思想简介

1.阴阳为纲。

在临床诊疗中,从整体出发,通过四诊合参,先判断病人的阴阳状态,再细辨其“六病”归属,进而对六病辨证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不拘泥于西医病名与病人的局部症状,始终把辨别病人的阴阳状态放在首位。

2.重视表证。

表病篇在《伤寒论》中占有较大篇幅,如太阳病篇共有上中下三篇,几乎是整部《伤寒论》的一半,仲景反复强调“先表后里”的治病原则。表证与杂病关系密切,表未解而误补,则闭门留寇,后患无穷;误攻,则引邪入里,使疾病长期不愈,变证丛生。正如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中所言“诸变不可胜数,轻则困笃,重者必死矣'。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外感关系密切,故在治疗各科疾病时,注重病人表证的有无,通过先表后里的原则,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重视气机。

《金匮要略》有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意在表明人体气机贵在流通和畅,故而临床治病时,运用方药升降浮沉的偏性,来纠正人体气机的素乱失调状态,以宣上可以畅下,开闭可以散结等治疗方法,使人体气机恢复本有的“升降出入”的规律,气机得畅,则诸症可愈,非仅仅是见痰治痰,见血止血。《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人体局部或者整体气机的“升降出人”的“常态”平衡被打破了就是万病的根源,即《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所以临床治病就是“守住”或者是“维护”人体“常态”不变,也就是疾病向愈或者健康。

4.研读国学。

《周易》素有“群经之首”之称,从2002年以来,笔者十余年如一日潜心于《易》理,并把《周易》中阴阳辨证观运用到中医学中,融《易》理为“医”所用,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古圣人的思维模式。

5.演习医典。

对于中医经典,致力于经典理论的临床化而非“以文演文”,侧重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实际运用与推广,并在临床中验证了“经方”的实效性,体验了“仲景之道'的魅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6.推演医道。

提出“阴阳三才六病论”。经多年演习经典,汇《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于-一体,根据患者的禀赋强弱,总结出人体之病性无外乎寒热,即病性之阴阳,人体病性之阴阳以应自然界四季与药物四性;人体之病所在部位无外乎“表”“中”“里”三部,以应《周易》八经卦即三爻卦之“天人地”三才学说,又总结得出规律“表部之病通于天气”,即表病多是天时之气加于人体,或者说是人体感召天时之气所得;“中部之病通于人气”,即中部之病多因人文环境所致,多为情志所伤;或表病内陷于中,或里病外出于中所致,多伴有情志异常;“里部之病通于地气”,即里部之病多由饮食起居失常,或外邪人里所致;以应天人合一整体辨证观,从而提出“阴阳三才六病论”(已著《阴阳三才六病论》即将出版),在临床上把病人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与所用药的药性和人体察赋、天时、地宜完美合和成了一个整体。

编写说明

现对方歌及条文问题说明如下:

1.该部书收录了现通行的宋本(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和桂本《伤寒杂病论》的所有方剂共计370首,其中人参汤的方歌同理中汤,三物小白散、桔梗白散方歌同白散方,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方歌同肾气丸,因其剂量均相同,故不再重复整理,即有365方。每个方子附有自编方歌,囊括了每个方子的方名、药物组成、药物用量、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以及每个方子所涉及的所有条文。

2.编写顺序:按照笔画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以方统症,其中从第327条到第365条皆为宋本独有。

3.每首方剂下列出方歌、方名、药物组成和剂量、煎服方法、所见条文,其中桂本《伤寒杂病论》独有方药、条文下面加下划线,并且标明出自桂本《伤寒杂病论》哪一-篇,其中鼻塞方、胶姜汤、黄连粉、禹余粮丸,宋本有方名无药物剂量,也加下划线以作区别。桂本比宋本共多出92个方子。

4.个别方剂,宋本和桂本药物和剂量差别大的,分别编有方歌,或者在方歌下面标明小注。同-方剂桂本和宋本方名不一样的,也均有小注标明。

5.条文通篇以桂本《伤寒杂病论》为轴线,桂本《伤寒杂病论》独有的条文标示下划线和条文出处,出处不标下划线;宋本独有的条文在条文前面标出[宋],不用下划线;宋本和桂本雷同但内容差别较大的条文,宋本放在桂本后面列出来,前面标[宋]。宋本与桂本共同条文不做特殊说明。

6.本书是本着传承和贴近临床实践的宗旨,因书的版本较多,故桂本和宋本之间“之”“乎”“者”“也”之类的用词区别,及条文标点符号不做深究,以不影响阅读文意为前提。

7.条文中古本和宋本明显不同的内容,则做小注标明如①2.--.在后附有解释说明。

8.本书提及的“宋本”即现通行的宋本(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桂本”即桂本《伤寒杂病论》。

9.个别方歌是按药物顺序排列药物用量。如“大黄香蒲汤”中“大黄香蒲连地丹,四-连三八六验”,就是大黄四两香蒲一两黄连三两地黄半斤牡丹皮六两;如“大黄厚朴甘草汤”中“大黄朴草四六三”,就是大黄四两厚朴六两甘草三两。“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做好临床”,是历代中医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特整理本书,为研究仲景学术的朋友们提供一部工具书,供中医同道们演习,为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水平有限,疏漏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便于我们今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臧云彩臧云喜2021年7月

五“植杏书院”音视频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集前言

植杏书院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音视频集前言

(B站号“南渡北回归”音频内容)

祝大家学有所成!

植杏书院经典中医团队编撰组2022年12月12日

六其他渊源?

另有已故训诂学大师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钱老考证《伤寒论》与敦煌版《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有密切联系,但因历史因素未曾在院校体系内形成公认,在其出版的《伤寒论文献新考》有详细说明。臧老师也在2008年左右河南中医学院请钱老来校讲座时候有当面求证。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参考。

THE END
1.普及宪法知识视频 习近平强调做好边疆工作推动边疆发展 中国女游客国外火车上拍视频意外坠车 高校超市煮泡面10元挤走卖3块5的 数据显示经济内生动能进一步增强 英伟达市值一夜蒸发6600亿元 女儿在抢救 爸爸急得哭着向交警求助 北京天空出现三个太阳 男子骑摩托撞护栏翻桥身亡 撞劳斯莱斯司机就不实言论道歉 考场回应驾考安全员将https://m.163.com/v/video/VKHPKRKVH.html
2.普法视频警惕无人机“黑飞” 危害安全触犯法律 违法拍摄涉密设施危害国家安全 打击新型洗钱犯罪 利用“口令红包”转移赃款 洗钱犯罪手段花样繁多 全民反诈进行时 山东德州:匿名快递中奖骗局 九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明确家暴证据标准 访谈 浙江连信数字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张无忌 http://www.legaldaily.com.cn/video/node_84261.html
3.《法律讲堂(文史版)》20241204名公听讼·强行认父争遗产人民领袖习近平 联播+ 中国领导人 央视快评 习式妙语 热解读 天天学习 直播 片库 栏目大全 节目单 听音 微视频 主持人 下载央视影音 海外频道 iPanda 分享 手机看 法律讲堂(生活版) 收藏 12月 11月 10月 7月更多 正在播放 《法律讲堂(文史版)》 20241204 名公听讼·强行认父争遗产来源https://tv.cctv.com/2024/12/05/VIDEcVilBL4tkwwjQesTMJWk241205.shtml
4.宪法知识普及系列短片·第四季(二)“民革?博爱?普法”宪法周 在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和上海市第36届宪法宣传周来临之际,民革上海市委会组织党员中的资深律师,录制了宪法知识普及系列短片·第四季,讲解有关宪法的知识。敬请关注! 第三集 第四集 视频:社发部 原标题:《宪法知识普及系列短片·第四季(二)》 阅读原文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52472
5.法律的渊源是什么?在现代,法律的渊源主要是宪法、法律和法规。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原则。法律和法规则是在宪法基础上制定的具体规定,用于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个人权利。此外,国际法也是法律的重要渊源,它规定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国际组织的运作。 视频讲解 相关知识点:法的渊源 您可以https://www.chinaacc.com/chujizhicheng/jhwd/zy20230522155905.shtml
6.经济法的渊源包括哪些内容?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视频经济法的渊源包括以下内容: 1.商法:商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商业活动中的法律问题,如商业合同、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 2.劳动法:劳动法是经济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劳动关系中的法律问题,如劳动合同、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等。 https://www.bkw.cn/v/oKO1.html
7.我国法律争取到的文化福利,请视频网站不要拱手让人既然视频门户对版权的敏感程度都在提高,那么顺理成章的,网站在上传视频时的版权审查上也就越发严苛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绝大部分民间字幕组的行为其实都是在法律的边缘试探。甚至说,哪怕是只上传字幕、不传播片源,依然涉嫌侵犯了版权方的翻译权。 https://www.guancha.cn/FaZhi/2018_05_12_456623.shtml
8.周三学宪法丨宪法的概念(重要!!!)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渊源关系上而言,在大多数国家中,宪法都成为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二)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1.制定程序 (1)宪法的制定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 如制宪会议、制宪议会等,该专门机构的职责就是起草或者制定宪法,在完成起草或者制定宪法的任务以后,该专门机构即解散。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778398852448495
9.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张凤莲: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凤莲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一方面,注重挖掘研究。重点研究中华法系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https://theory.gmw.cn/2024-09/11/content_37556227.htm
10.法学概论视频教程张龙法学概论视频教程播放列表 : 绪论 第一章 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 第一章 第二节 法律的历史类型 第一章 第三节 法律的本质、特征和定义 第一章 第四节 法律的价值 第一章 第五节 法律的要素、渊源和分类 第一章 第六节 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http://v.dxsbb.com/jingguan/2084/
11.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小时视频讲解法的渊源与效力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法律关系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 法律行为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法律责任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 中国社会主义http://m.dangdang.com/product.php?ac=more&pid=111774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