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三百三十七条:基本事实主要事实:是指用以确定当事人主体资格案件性质民事权利义务等对原判决裁定的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事实。法律常识北京建筑工程律师

《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三百三十七条[新增]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基本事头,是指用以确定当事人主体资格、案件性质、民事权利义务等对原判决、裁定的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事实。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基本事实”的规定。

掌握基本形成共识。

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是指人民法院通过确定的证据按照法定规则推导出案件法律事实的过程。在“事实认定”过程中所认定的事实并不是普通事实,而是对案件裁判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同时,基本事实的认定又是案件事实认定的核心,并不是所有事实都是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三坝规定的“基本事实”。本条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以及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出友,将用以确定当事人主体资格、案件性质、民事权利义务等对原判决、裁定的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事实认定为案件的“基本事实”。

理论上,基本事实又称为主要事实,是指对于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法律效果有直接作用的事实。因为其能够直接导致一定法律效果的产生,故一般又称之为“直接事实”。从内容分析,基本事实是用以确定当事人主体资格、案件性质、民事权利义务等主要内容所依据的事实。

关于涉及当事人主体资格的事实。当事人主体资格是指当事人作为民事诉讼的重要主体在诉讼程序中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并有权行使诉讼程序发生、变更或消灭等诉讼行为的可能性。如果参与民事诉讼的一方没有当事人主体资格,则整个诉讼活动将无法进行、不能顺利进行或没有必要进行。因此,如果确定当事人主体资格的事实缺乏证据证明,则整个民事诉讼活动就没有向前推进的必要。

关于涉及案件性质的事实。案件性质主要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指如何给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某一法律关系定性。如何给某一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定性,是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的关键问题。不给案件定性或者不能准确地给案件定性,就无法确定适用某一具体法律、怎样适用法律。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则适用的具体法律不同,当事人民事权益实现的效果也不同。因此,确定民事法律关系性质的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话,人民法院就难以准确地作出裁判。

关于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事实。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所谓民事权利,是民法规范赋予当事人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法律所保护的民事利益。所谓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满足对方当事人利益的必要性,或者说是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主体的利益,应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拘束力。如果具体民事权利义务不确定,则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不确定。因此,确定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话,作出裁判时就无法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也就无法清晰的认定各方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基本事实是对原判决、裁定的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事实。从因果关系上分析,基本事实是原因,查清了该事实才能使原判决、裁定的结果正确,缺之该事实的认定将影响到原判决、裁定的结果公正性,因此,该事实与裁判结果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有明显的实质性影响。从逻辑关系上看,该事实是找结果正确与否的充分条件,如果该事实缺乏证据证明,则裁判将可能会得出错误结果。

理解本条文,应当结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尽管民事诉讼法没有直接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在第一审人民法院未查清不属于基本事实的一般事实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但举重以明轻,第二审人民法院不能以此为由发回重审,而应当接查清事实。一般事实是除了基本事实以外的其他事实,一般包括间接事实、辅助性事实和背景事实。间接事实又称为次要事实,是指对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各自的权利义务和民事责任等主要内容存在与否起到推定作用的事实,是借助经验规则、理论原理能够推定主要事实真伪或存在与否的事实。间接事实对案件性质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和责任不起决定作用。辅助性事实是指用来推定证据的可靠性或者证明力的事实,例如证人的与当事人的关系等。背景事实是指案件纠纷发生的原因、经过、当事人动机等背景情况的事实。上述事实往往可以作为认定基本事实的参考和辅助,但对判决、裁定的结果没有实质性影响,因此,第二审人民法院不能以一般性事实未查清为由发回重审,只有在基本事实不清的情况下,第二审人民法院才能在“发回重审”和“査清事实后改判”之间作出选择。

【审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本条文对于“基本事实”的解释,还涉及对民事诉讼法其他条文的理解,例如,民事诉讼第二百条规定:“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但本条解释与《审判监督程序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有所不同,应当加以注意。

名称:北京建筑工程律师网地址:北京市博圣律师事务所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1号华府景园C座403

THE END
1.民法典解读权利义务与法律关系的全面探索法律关系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不同的法律属性,可以将民事法律关系分为公私法律关系两大类。在公私法律关系中,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债权债务、财产所有权使用权以及人格尊严保护等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性质和运作方式。 民事主体资格 在民法人治下,只有具备相应主体资格的人或组织才能成为合法的诉讼参与者。因此,在https://www.3svb9bc3.cn/mei-ti-bao-dao/354367.html
2.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这是因为,这些领域或为时代变迁中尚待确定的主要领域,或为复杂重大利益关系领域,或为我国改革开放深水区。此外,当今民事主体权利之保护有时需要由行政法相配合,才能最终形成对私权利全面且完善的保护,为此授权为部分公法规范创设了进入民法典的连接通道。 民法典特殊开放体系对后续法律适用的积极效应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3.民法热点聚焦:争议与解析民法作为社会生活的法律基础,体现了社会公正的价值。首先,民法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其次,民法通过民事法律关系的确立和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最后,民法通过司法实践,实现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 总结:民法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石,在权利保护、合同自由、数字化发展和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https://blog.csdn.net/JiYan_yellow/article/details/144341316
4.民事法律关系有哪些性质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与民事法律关系有什么不同?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所有的民事法律关系都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构成。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象(客体)而发生的 全部5个答案 > 168 人咨询过 去咨询 https://www.findlaw.cn/207100/wenda_18775140.html
5.民事法律关系要素(精选6篇)篇3:民事法律关系要素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协同化,转型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协同化是指在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在充分确保当事人之间平等诉讼地位的基础上,确保法官中立的同时,充分发挥法官在职权范围内的主观能动性,协调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使法官和当事人都能依照民事诉讼法律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5t3h8nq.html
6.浅析当前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3.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提高了学费在学生教育培养成本中的比率,逐步扩大了家庭在学生教育成本中分担的份额,同时,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公立大学民营化等办学模式的涌现,表明高等学校与其学生之间已经逐步建立起平等、双向、自愿的教育合同关系。笔者https://www.xuexila.com/lunwen/law/minfa/41622.html
7.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法理学之法律关系公务员考试网根据据以形成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所属法律部门的不同,可将法律关系划分为宪法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 系、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等此种法律关系的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其意义在于使人们 在分析和处理法律问题时,首先明确有关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这些法律关系里的不同内容、性质的权 利义务,从而https://www.huatu.com/2013/0808/688529.html
8.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性质界定是什么律师普法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性质界定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https://www.110ask.com/tuwen/11756000121975361366.html
9.村规民约典型案例9篇(全文)村规民约尽管不是法律规范, 但它是受到国家法保护的行为规范。因此, 在执行村规民约的过程中发生纠纷时, 可以按照我国《民法通则》中关于“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有关规定, 允许有关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无论对方是村民还是村民委员会, 都不影响其诉讼标的的民事法律关系性质, 这种民事诉讼同普通民事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8mfd1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