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这个问题,九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老师家长该咋做?

日前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意见》共提出11项举措,对学校、老师、家长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人说这是给学校戴上了“紧箍咒”,有人说给家长下了“任务单”,学校、老师该怎么做,条条清楚,教育部放大招了,您要看仔细呦!~

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今年5月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针对校园欺凌暴力现象展开为期9个月的专项治理;专项治理活动尚在进行中,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出台,内容包括三大方面共11项举措,以此来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再次发生。

从有效预防到依法处置,《意见》都“定规矩”了

一、防患于未然——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

1、给学校上了“紧箍咒”:健全应急预案禁止学生携管制刀具入校

据新华网2014年报道,温州一所校园3名学生发生纠纷,其中一人被刀捅伤致死,事件一出、舆论哗然。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对学校的管制刀具进行管理,在百度上输入“学校刀具”,搜出来的词条可达16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有关收缴、规范校园刀具的新闻条目。

此次,九部门联合下发的《指导意见》,对校园管制刀具管理,从国家层面有了明确的规定。

小编带你读《意见》:

《意见》要求: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

2、校园周边是重点: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警务室或治安岗亭

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发生在校园内,学校周边多是这类事件的频发地。在这次九部门打出的“组合拳”中,强化校园周边治理的举措颇为重要。某网站曾经做过一个“你所了解的校园安全问题主要是什么?”的问卷调查,41%的网友表示是校园周边治安隐患;36%的网友表示是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隐患。

(图片来自中新网)

《意见》要求:公安机关要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密切与学校的沟通协作,积极配合学校排查发现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苗头,并及时预防处置。

要加强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及时干预,震慑犯罪。

二、严惩欺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1、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诸多原因导致校园暴力屡禁不止,有的青少年在犯罪时甚至有恃无恐,一种反正法律也不能“奈我何”的心理,在九部门出台的《意见》中,针对此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规定。

《意见》要求: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2、教唆、利用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从重惩处

由于中小学生尚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教唆和干扰,因此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校外人员的教唆占了一定比例,据河南高院网报道,2015年10月28日,河南省确山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校园抢劫案件,被告人杨某教唆在校学生在校园内收取“保护费”,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一年;追缴被告人杨某违法所得500元,发还被害人。

《意见》要求: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事件发生。

3、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格保护学生隐私

同年5月15日,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

……

在从教三十多年的大连中学老师卢佳梅看来,“比起肢体上的冲突,青春期的孩子因为隐私暴露而受到的自尊心创伤更严重。这种伤害对学生的性格和身心的影响是长远的。”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针对此类现象,这次的《意见》还特别提到,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身心安全。

特别要防止网络传播等因素导致事态蔓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

防治校园欺凌、暴力,需要老师、家长合力

其实老师和家长们能做的、应该做的,远不止这些,小编结合《意见》要求,综合整理了一些干货,赶紧收藏备用吧!

1、从源头抓起,轻微欺凌行为也要严肃处理

“在中国的校园里,欺凌现象普遍存在,老生欺负新生,男生欺负女生,有钱的欺负没钱的,成绩好的欺负成绩差的。”在有的专家看来,“学校的问题是以分数为标准,老师并没有把这些问题当回事。应该首先从源头抓起,对轻微的欺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依法治班方得人心,才能“治暴”

4、召开主题班会,进行价值引领

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疏导学生的情绪,健全学生的心理,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在班会课上,可通过视频播放、欺凌案例介绍等,以案说法,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使学生们从中汲取教训。

也可组织以“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学生发言、问题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对一些身材瘦小、体力单薄、能力较差、家境贫寒、生理上有残疾的同学,要尽力关心和帮助,不能瞧不起他们,更不能欺凌他们,要平等尊重他人,绝不凌弱欺生。

5、处理打架事件时,教师切忌和稀泥

很多老师习惯在遇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时将事情简单化,甚至要求学生握手拥抱,包办“友谊”,这样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老师一定要严肃处理,给受害学生公道。在处理恶性事件时不应越俎代庖,把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给顶替了。

家长:严格履行家长监护责任,避免放任不管、教而不当

1、家长要经常了解孩子校园内外的治安情况

今年4月,一起校园欺凌事件震惊世人,4月23日,田雪娟的儿子——山西运城15岁休学少年张超凡,在网吧被同校6名十五六岁的同学殴打致死,在儿子走了以后,田雪娟在学生们的聊天群里看到,“张超凡几乎天天被打”、“当时都吓得跑出学校了”的帖子,才知道孩子每天挨打是家常便饭。

2、避免粗暴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让孩子从被打中学会经验,反过来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转而去伤害其他无辜同学,在这里小编还要重点提醒部分家长,如果你孩子有欺负别的同学现象,你一定要认真反思,你家里是否存在家庭暴力现象?孩子暴力伤害他人,并不是单一现象,还与你们的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

3、孩子出现这些迹象时,家长要注意

身体伤痕

如果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各种人为伤痕,诸如瘀伤、抓伤及其它伤痕,那很可能是孩子受到暴力侵害。要注意,如果孩子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即便是温热天气也如此,他/她可能是想遮掩伤痕。

自尊心受挫

如果孩子经常回到家都带着伤心、沮丧甚至是哭着鼻子的情绪,那么他/她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校园暴力的受害儿童,可能会变得很依赖家长,并且变得孤僻、怕生,而且显得很没有自信。

自我伤害倾向

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儿童,很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自虐的倾向。孩子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行为,家长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有关心理咨询专家处寻求帮助。

不愿上学

如果孩子非常不愿意上学,甚至出现逃学、装病请假等的现象,那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孩子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他/她不愿意回到让其感到不适的地方。

睡眠出现问题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暴力侵害的表现之一,如果睡眠问题还伴随着其他以上提到的现象,那么孩子受到暴力侵害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THE END
1.法律思维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此类事实判断问题,法官一方面需要发挥庭审在审核证据、认定事实方面的关键作用,注重让当事人、律师等诉讼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及时发现和排除证据方面的问题瑕疵;另一方面在必要时也要主动调查、核实证据,避免对重大事实问题持消极被动态度。 精准判断法律性质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0218227/index.html
2.探索正义的边界法律学术之旅我想学法律,这个决定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知识的海洋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法律,不仅是规则和规范的集合,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能够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二、解锁法律之门 要想学好法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这包括宪法、民法典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5247.html
3.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当然,中华文明还有崇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阶级和特权构建等级社会的一面,但是,在触犯法律的问题上,中华传统文明颂扬不畏权贵的平等思想,这种朴素的平等公正价值追求提供了现代法治孕育发展的良性土壤。 中华文明蕴含着少杀慎杀的慎刑思想,与现代法治刑法谦抑张扬权利的理念暗合。虽然中华文明以刑法为主要内容,但是,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4.国有企业改制中的特殊法律问题—国有资产评估为基础确定资产价值。脱离市场的客观资产交易价值,而主观地计 算和确定资产的价值,不能适应市场产权转移的实际需要。 (三)预测性 任何一项资产,其价值大小,不仅要看过去投入的多少,还要看 未来使用中所能带来的收益大小。对未来收益的计算就带有预测 性,这就要求我们对未来收益的计算、预测要力求科学、准确,以保证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092
5.读书:法治的细节用脑死亡标准取代传统的死亡标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医学价值,将为器官移植赢得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但这种说法只注重公利,却忽视道义的立场。法律在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它决不能高高在上,无视民众的道德情感。 六、死刑应当被废除吗? 贝卡利亚的五点废除死刑的理由。 https://www.jianshu.com/p/56a8371e9752
6.最高院法官解答:婚姻家庭纠纷案件35个热点难点问题(含民法典答:关于夫妻“忠诚协议书”的效力问题一向争议很大。一种观点认为,夫妻“忠诚协议书”并不违法,因为夫妻忠实本来就是法律规定的内容,属于法律的明确要求,协议双方等于把法定义务变成了约定义务,法院应当予以认可。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夫妻之间签订的“忠诚协议书”,虽不违法无效,但这种协议应由当事人本着诚信原则自觉https://www.wxrb.com/doc/2022/05/05/168142.shtml
7.读书笔记合宪性解释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宪法解释,也不是依据宪法裁判具体个案,但却依然能实现在具体案件中贯彻宪法所确立的价值,这个贯彻所凭借的就是法律解释的方法。尽管我国的审判机关和法官并没有违宪审査之权力,但在普通法律的实践中,在基于普通法律个案的法律解释和法律三段论思维中,合宪性解释应该是他们作为公权https://www.douban.com/note/791989506/
8.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1日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