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意见》共提出11项举措,对学校、老师、家长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人说这是给学校戴上了“紧箍咒”,有人说给家长下了“任务单”,学校、老师该怎么做,条条清楚,教育部放大招了,您要看仔细呦!~
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今年5月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针对校园欺凌暴力现象展开为期9个月的专项治理;专项治理活动尚在进行中,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出台,内容包括三大方面共11项举措,以此来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再次发生。
从有效预防到依法处置,《意见》都“定规矩”了
一、防患于未然——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
1、给学校上了“紧箍咒”:健全应急预案禁止学生携管制刀具入校
据新华网2014年报道,温州一所校园3名学生发生纠纷,其中一人被刀捅伤致死,事件一出、舆论哗然。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对学校的管制刀具进行管理,在百度上输入“学校刀具”,搜出来的词条可达160多万,其中大部分是有关收缴、规范校园刀具的新闻条目。
此次,九部门联合下发的《指导意见》,对校园管制刀具管理,从国家层面有了明确的规定。
小编带你读《意见》:
《意见》要求: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
2、校园周边是重点: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警务室或治安岗亭
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发生在校园内,学校周边多是这类事件的频发地。在这次九部门打出的“组合拳”中,强化校园周边治理的举措颇为重要。某网站曾经做过一个“你所了解的校园安全问题主要是什么?”的问卷调查,41%的网友表示是校园周边治安隐患;36%的网友表示是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隐患。
(图片来自中新网)
《意见》要求:公安机关要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密切与学校的沟通协作,积极配合学校排查发现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苗头,并及时预防处置。
要加强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及时干预,震慑犯罪。
二、严惩欺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1、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诸多原因导致校园暴力屡禁不止,有的青少年在犯罪时甚至有恃无恐,一种反正法律也不能“奈我何”的心理,在九部门出台的《意见》中,针对此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规定。
《意见》要求: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2、教唆、利用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从重惩处
由于中小学生尚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教唆和干扰,因此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校外人员的教唆占了一定比例,据河南高院网报道,2015年10月28日,河南省确山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校园抢劫案件,被告人杨某教唆在校学生在校园内收取“保护费”,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一年;追缴被告人杨某违法所得500元,发还被害人。
《意见》要求: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事件发生。
3、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格保护学生隐私
同年5月15日,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
……
在从教三十多年的大连中学老师卢佳梅看来,“比起肢体上的冲突,青春期的孩子因为隐私暴露而受到的自尊心创伤更严重。这种伤害对学生的性格和身心的影响是长远的。”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针对此类现象,这次的《意见》还特别提到,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身心安全。
特别要防止网络传播等因素导致事态蔓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
防治校园欺凌、暴力,需要老师、家长合力
其实老师和家长们能做的、应该做的,远不止这些,小编结合《意见》要求,综合整理了一些干货,赶紧收藏备用吧!
1、从源头抓起,轻微欺凌行为也要严肃处理
“在中国的校园里,欺凌现象普遍存在,老生欺负新生,男生欺负女生,有钱的欺负没钱的,成绩好的欺负成绩差的。”在有的专家看来,“学校的问题是以分数为标准,老师并没有把这些问题当回事。应该首先从源头抓起,对轻微的欺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依法治班方得人心,才能“治暴”
4、召开主题班会,进行价值引领
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疏导学生的情绪,健全学生的心理,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在班会课上,可通过视频播放、欺凌案例介绍等,以案说法,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使学生们从中汲取教训。
也可组织以“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学生发言、问题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对一些身材瘦小、体力单薄、能力较差、家境贫寒、生理上有残疾的同学,要尽力关心和帮助,不能瞧不起他们,更不能欺凌他们,要平等尊重他人,绝不凌弱欺生。
5、处理打架事件时,教师切忌和稀泥
很多老师习惯在遇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时将事情简单化,甚至要求学生握手拥抱,包办“友谊”,这样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老师一定要严肃处理,给受害学生公道。在处理恶性事件时不应越俎代庖,把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给顶替了。
家长:严格履行家长监护责任,避免放任不管、教而不当
1、家长要经常了解孩子校园内外的治安情况
今年4月,一起校园欺凌事件震惊世人,4月23日,田雪娟的儿子——山西运城15岁休学少年张超凡,在网吧被同校6名十五六岁的同学殴打致死,在儿子走了以后,田雪娟在学生们的聊天群里看到,“张超凡几乎天天被打”、“当时都吓得跑出学校了”的帖子,才知道孩子每天挨打是家常便饭。
2、避免粗暴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让孩子从被打中学会经验,反过来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转而去伤害其他无辜同学,在这里小编还要重点提醒部分家长,如果你孩子有欺负别的同学现象,你一定要认真反思,你家里是否存在家庭暴力现象?孩子暴力伤害他人,并不是单一现象,还与你们的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
3、孩子出现这些迹象时,家长要注意
身体伤痕
如果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各种人为伤痕,诸如瘀伤、抓伤及其它伤痕,那很可能是孩子受到暴力侵害。要注意,如果孩子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即便是温热天气也如此,他/她可能是想遮掩伤痕。
自尊心受挫
如果孩子经常回到家都带着伤心、沮丧甚至是哭着鼻子的情绪,那么他/她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校园暴力的受害儿童,可能会变得很依赖家长,并且变得孤僻、怕生,而且显得很没有自信。
自我伤害倾向
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儿童,很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自虐的倾向。孩子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行为,家长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有关心理咨询专家处寻求帮助。
不愿上学
如果孩子非常不愿意上学,甚至出现逃学、装病请假等的现象,那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孩子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他/她不愿意回到让其感到不适的地方。
睡眠出现问题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暴力侵害的表现之一,如果睡眠问题还伴随着其他以上提到的现象,那么孩子受到暴力侵害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