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田庆锋牛绿花:一本颇有争议的法学著作

您在书中,对东西方法系各自病理的诊断,逻辑非常清晰,也非常精准。您提出的“为什么中华法系只以道德为宗,权利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西方法系以权利为本,为何道德却难以融入其中?”这个核心问题我也非常认同,以对立统一法则为方法论进行分析,我也非常信服。您的总体理论关切,以及复兴中华法系的心愿,与我心有戚戚焉。

阅读中我受到了诸多启示,帮我激活了一些碎片化的学术灵感。现择其要者,写在这里,以便共同探讨,以期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教材中,法系是这样界定的:“法系”一词的英文是legalgenealogy,legalfamily,也可翻译为“法族”。所谓法系,就是根据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而对其进行的一种分类,通常把形式上具有一定特点的、属于同一历史传统的若干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划为同一法系。

我感觉,法系这个概念或思维方法,也是法律东方主义的产物。据常州大学法学院张建教授研究,法律东方主义具有特定的立场:西方中心主义;特定的逻辑:弱化、丑化及矮化东方;特定的目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霸权。所以,我对使用“中华法系”这个概念,心里有些不畅快。是否可考虑使用潘维提出的“中华体制”这个概念?或者,可不可以使用“中华法统”或“中华法宗”这样的概念?因为,如果有多个“法族”,要追溯其共同的源头,应该是有“法宗”或“法统”的。没有法宗的法族,总觉得有点匪夷所思。周公制礼(宪)三个要旨是:尊祖→敬宗→收族。三者是步步递进的,思路很清晰,主旨很明了。

所以,在中华法系的重建构想中,既要有世界体系这个宏观的眼光,也是有中华法系的自强复兴这主位视角。在世界体系下,道德主位的中华法系与权利主位的西方法系是互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对于中华法系来讲,需要有“内道德而外权利”的意识自觉。从中华法系自身来看,要变近代以来中华法系的反动为主动,需要的是将西化的权利本位复归为本土性的道德主位。因此,就中华法系本身的重建而言,重要的不是道德与权利并置或平起平坐的问题,也不是“化合”的问题,而是重建政商之间的主从关系问题,不能让金融商业资本反过来控制国家政权。当然也要教育官员要有尊重商人、听从商人的政治德性和胸怀。重建后的中华法系,是道德主导权利,而不是权利主导道德。对于西方法系而言,由于国家本身具有“公司国家”性质,是金融商业资本控制国家政权,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以道德拯救权利,或实现“有道德的权利”(“内权利而外道德”),必会提上日程。否则,它们无法从根本上找回对中国的制度和文化上的竞争力。

道德与权利同源而异流;在中华法系内部,道德与权利作为道的主要分支,我同意;在中华法系内部,道德与权利作为法律本位的二重存在,我感觉意义不明,道德与权利是本,法律只是用,这个说法,我也觉得意义不明。具备社会主义意蕴的中华法系,我理解,就是对道德与权利关系(义利之辨)之主从关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您强调法律起源的重要性,我完全同意。可是,书中对法律的起源的论述,只是从西方学人的著述切入,而追溯的也只是近传统,没有触及到对中华法系的法起源即远传统的追溯,尤其是“灋”字原义的深究。“灋”原义与“道”与“德”的原义是高度通约的。以下是我在东汉许慎释“灋”的基础上,对“灋”义探寻的一些最新灵感,很不成熟,附在这里,请您批评指!

附录1:“灋”的意象与隐喻——24节气和72物候。

冬至一候蚯蚓结,冬至二候麋角解,冬至三候水泉动。按照东汉蔡邑《月令章句》的说法:“蚯蚓在穴,屈首下向,阳气气动则宛而上首,故其结而屈也”。古人认为,蚯蚓是阴屈阳伸的生物。地气趋于寒冷之时,蚯蚓的身体是向下的。进入冬至时节,阳气微生,蚯蚓的头开始转而向上,所以这个时候,蚯蚓身体的形状像是打了结儿的绳子一样。

麋,就是俗称的“四不像”。古人认为它为泽兽,属阴。“麋为阴兽,冬至阴方退,故解角,从阴退之象。”冬至一阳生之际,麋角感到阳气萌发,鹿角脱落,此乃“阴退之象”。据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冬至,乾隆重读《礼记月令》时,疑惑“麋角解”之说是否有确凿的证据。特地派人去鹿圈中查验,结果,被称为“麈”(zhu)的麋鹿,有的果真在解角,这为冬至的“麋角解”找到了“实锤”。

《淮南子》记载:“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礼记集说》:“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言枯涸者,渐滋发也”。《故宫知时节》一书是这样描述的:冬至“水泉动”,是指因为阳气萌生,井水开始上涌,泉水开始流动。或许只有一点一滴的滴落,但毕竟已经不再是“默泉”,不再是完全干涸或者冰凝的状态,这是古人的细节捕捉,以及由此感知时令的见微知著。

附录2:冬至一阳生——冬至三物候与“灋”的故事

“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在中国古代,廌也称解廌、解豸、獬豸等,从史籍记载来看,关于“廌”的说法不下四种。第一种说法为“似牛”——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荐,兽之所食草,从廌从草。古者神人以廌遗黄帝,黄帝曰:何食?何处曰:食荐。夏处水泽,冬处松柏。”东汉杨孚所撰的《神异经》:“东北荒中有兽,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解豸。

能够辨识春夏秋冬=能够辨识东南西北。从甲骨文和古金文中看,“道”“德”“行”“惪”四个字是通约的,都是会意兼形声字。“德”字的左边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在十字路口位置上的“行走”;右部是“直”字,其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义。解廌的原型是“麈”即雄麋,是能分辨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的灵畜,在顺应四时四方之生活生产规律上出现分歧时,要以解廌或解廌的人间代表圣人为导师,这大概就是解廌之所以能够“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的真实原因。

西北师大王勇

2022年4月25日

《中华法系的过去与未来:重建中华法系刍议》修改建议

一、结构方面的建议

2.第一章、第二章讨论的内容与主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是不可或缺。本著作的主题可以拆分为三大部分:中华法系的过去、中华法系的转型和中华法系的重建。整部著作引用现代研究西方法的论著过多,有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

3.第八章“权力至上的西方法系”用一章的篇幅对西方法系进行论述显得有些突兀,建议将其分散于第十一章“中华法系的重建”中以吸取经验的方式进行论述,否则就写成了中西法文化比较研究性质的论著。

4.“附录”部分的题目不足以涵盖文中的二级标题的内容,建议以比较分析的视角对西方民主的成就与局限予以探讨。

二、每章建议

1.“导论”部分:缺少对中华法系研究历史的系统回顾和梳理;缺少对本著作选题研究价值的深入论述,中华法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当下中国法学充满霸权主义和殖民色彩的背景下,重新讨论中华法系问题,是一种重构中国法学话语体系的尝试,也是对中国法学、中国法律未来主体性的一种深思。

2.第一章“法律的起源”第一节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将“法律的概念”与“法律的起源”混淆在一起,过多讨论“法律的概念”问题;第二部分“法律起源的重要性”完全使用西方法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不足以体现本著研究的中国意义。第二节第一部分“中国学说”对古代思想家对法律起源的梳理较为详尽,但是缺少对现代学者对中国法起源研究成果的吸收,中国法律史学界有大量的成果,如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建议参考。

3.第二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的顺序不甚合理,建议将两节顺序互调;法哲学探讨的法本体问题,建议本部分借鉴对中国传统法本体问题研究的成果,如武夫波《传统中国法本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

6.第五章第一节第二部分“近代的影响”论述中建议增加清末政治平台的坍塌、新文化运动的极端民国中央政府的地方化和新中国左倾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无论是哪个时期我们均未对中华法系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经提出重建中华法系,但是形势和能力阻止着该问题的系统探讨。现在政治家们提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并且将中华优秀法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中国法学界,尤其是法理学界一味埋怨20世纪50至70年代意识形态对法理学研究的限制和摧残,但改革开放至今天我们究竟做了多少,我们在部门法的牢笼和割据的王国中自说自话、称王称霸,我们移植西方法文化多,反思中华法文化过少,尤其是法理学界。本章第三节第一部分“秦法的偏失”和第二部分“西法的隐患”讨论过于简单,尤其是“秦法的偏失”部分观点过于陈旧。

8.第七章第一节第二部分“传统社会对权利的鄙夷”标题不恰当,中国传统社会对实质性权利是很重视的,尤其是一些诉讼档案,体现出中国古代民众的权利观念,只是表达方法较为隐晦,对权利的鄙夷事实上是官方和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本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宗法关系对权利的稀释”放在此处有些凸兀,与第三节的内容不一致。

写在最后的话:方先生的大作,无论是从方法论来说,还是就知识谱系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创新,是对法理学和法律史跨学科的系统反思;观点颇多创新,敢言他人所不敢言;视野开阔,文献丰富;与当下许多自称法理大家、法史大家的学者相比,立场公正,颇有使命和责任感,体现出了中国法学学者的主体品质。以上建议,只是个人粗浅之见,敬请参考。敬祝顺安!

西北师大法学院田庆锋

中华法系的过去与未来:重建中华法系刍议

近日读了由方宇军先生所著《中华法系的过去与未来:重建中华法系刍议》(征求意见稿),有一些感想与体会。

作者方宇军先生我并不熟悉,书稿由我院王勇教授拿给我说是作者和湖北大学魏敦友教授所托。拿到书稿之后发现是一本厚厚的印刷精美的书稿,如果不是特意说还没有出版,难以想象是一本“征求意见稿”,粗略估计字数约有百万字。书稿内容丰富,所涉问题大多是根本性、溯源性、终极性问题。

从法的起源开始探索,系统梳理了法起源的中外知识背景、研究所形成的共性及差异。关于善恶、正义、道德与法之关系等进行了哲学视角的论证。进而用了两章内容对中华法系的沿革和特点进行了详细梳理,对法律的时代印记,法律与道德的历史纠葛进行了阐释,继后用两章内容探讨了中华法系的权利与权利至上的西方法系,对中西方法系中的权利与道德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两章是当代中国法的困境与中华法系的重建。总体上来看,作者对一些重大而本源性命题有自身的深入思考,特别是对道德与法律之关系,道德与权利,中西法学对道德与法律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的判断,对中国法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的担忧以及走出困境试图重建中华法系的决心与对策,在当下较为浮躁的学术研究环境下,还能够不改初心地深入探讨这些本源性的论题实属难能可贵。

当然,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首先对“中华法系的过去与未来”进行历时性的中西比较研究,对道德、正义、权利这样一些核心论题进行探讨各抒己见,如何讨论都没有问题。但是,我认为书稿的中心和落脚点在于“中华法系的重建”,对书稿的第十章“当代中国法律的困境”中所列之中国法律中道德缺位、民主陷阱,在第十一章“中华法系重建”中未能够一一对应,究竟怎么样在中国法律中道德补正,如何补正或者补强的措施也未明确,只是再一次探讨了“道德与权利的辩证法”。还有“困境部分”提出了民主不足,“重建”部分未就此予以正面解决,但是却对中华法系的“无讼”与社会主义性质进行了探讨。也许是我对大部头著作的阅读驾驭能力不足,总认为提出问题或者不足,紧跟着应该提出解决或者完善的路径与方法。但是本书稿最后的核心主旨或者落脚点上出现了飘逸,未能开出一剂“中华法系重建”的药方,留下一点缺憾。

书稿总体上还是呈现了思想深邃、立论高远、论证扎实、文献丰富的特点,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出版推而广之的书稿。

THE END
1.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80条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管子 禁藏》 https://3g.yjbys.com/mingyan/mingren/724219.html
2.“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2.过于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以儒释法是通过在司法领域内儒与法的融合,使儒家义理在司法解释和审判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控制立法权,并最终导致儒学凌驾于法律之上。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道家等思想相杂糅,服务于封建君主,并被用作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随着法律儒家化的推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2022年春最新版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5、★法治的重要性?(P87-P88) 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http://www.zzfmdn.com/article/1214894
4.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校本课程计划法、用法、依法办事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高中学生为什么还要学法。(为什么要学法?) 2、“今日说法”(法律知多少):用案例教学法来介绍,讲解一些与我们日常生 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运用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手段,收集一些真实的案例来展开,与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学习法律知识。(要学哪些法?) 3、“法治在线”(今日我办https://www.360docs.net/doc/dc4a09505a8102d276a22f95.html
5.“法律儒家化”与魏晋以来的“制定法运动”全面贯彻儒经所示礼、法关系准则的改造,也就在根本上扭转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法律主体部分与统治指导思想和儒经所示法理并不吻合的局面,撤除了因此而有法不依,另再引经据典来指导司法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严格执行《律》、《令》这两部法典的重要性迅速突出了起来,也就在观念和实践上催化了法典在整套法律体系中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9403
6.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基础达标卷化知识,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14,A解析:材料中规定了其他法律不能同宪法相抵现的是教会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体现世俗教触,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目的育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教会学校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体现教会学校对古典https://m.zxxk.com/soft/49230454.html
7.目前,我国有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目前,我国有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法律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为依法治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①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https://www.shangxueba.com/ask/30654374.html
8.[石树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科学的生命力扎根在现实生活,应关注现实人们的思维特点、内心体验、交流水准,充分考虑公众的可接受性,力求形象直观、生动鲜活、具体实在,让人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要深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使之真正内化为指导思想,外化为实际行动。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一项战略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要https://www.yueyang.gov.cn/yyswdx/24389/24392/content_598256.html
9.24中南财法学篇:真题深度解析来啦,多专业题型大变?2024年的试题所反馈的情况更加证明了真题的重要性,如「居住权的概念及特征」、「恶意串通与通谋虚伪」等题目均出现了重复考察的情况,故而提示考生对往年真题要重视且需着重把握。并且今年由于《合同编司法解释》的出台,导致考题相对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当出现新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时需要重点关注,不能带有侥幸心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835696079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