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法断罪,罚当其罪":历史演变与司法功能实现刑法法律立法指导性案例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当中,不仅有类似于“罪刑法定”的法治理念,更有传统中国独有的独特内涵。

□司法工作者在处理案件中,既要坚持依法履职,又要与能动司法、人文关怀等相结合,在实现法的秩序价值时,努力实现法的正义价值,进而达到“情法两尽”的司法目标,在依法行使司法权的同时,促成法的社会功能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当中,不仅有类似于“罪刑法定”的法治理念,更有传统中国独有的独特内涵,值得深入探究发掘。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思想源流

就思想根源而言,中国古人之所以强调要“援法断罪,罚当其罪”,大体是基于两点原因:

其次,审慎处理刑狱不仅为了“敬天”,也是为了民众的幸福,进而获得民心。例如,《吕刑》的指导思想就是“荒度作刑”,即以相对宽大的方式制定刑律。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惩罚与罪行相符,二是疑案从轻,三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施以刑罚。而这是为了实现其“咸中有庆”的价值追求:通过合理处置案件,让民众得到幸福。同样的,《左传》“曹刿论战”的故事中,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得到了曹刿的赞赏。可见,以审慎公正的态度对待刑狱,不仅可以获得“天命”,更可以收获民心,进而维护统治。

而“神事”和“人事”两端实际上是统一关系,这一点舜帝和皋陶等已有明确的认识。“天”通过观察民众,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呼声,来评价执政者的统治,判断和决定“天命”的归属。相反,如果统治者面对着民众的怨声载道,不进行反思、悔改进而实行善政,最终都会走向灭亡。这一套理论在西汉时期被董仲舒阐发为“天人感应”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和法律文化。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历史演进与具体实现

三代时期,“援法断罪,罚当其罪”与“天命”观念紧密相连。而到了战国时期,政治理想让位于争霸的现实,各国纷纷开始了变法运动,并最终由法家思想占据主导的秦国完成了统一。法家主张使用严刑峻法进行社会控制,主张要“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然而,这一制度设计最终的结果却是“伐无道,诛暴秦”。究其原因,秦国的统治者在过分的法律工具主义之下,忽视了法的正义标准,以至于法律过分严苛,民众动辄得罪,法感情受到了动摇,社会陷入了不安定。概言之,未能做到“罚当其罪”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为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自汉代以来,法的简当与刑罚的妥适就成为各朝各代立法和司法活动的价值追寻。然而,从国家治理的实际而言,简当的法在很多情境下并不能满足司法活动的实际需求,会出现所谓“法外遗奸”的情况。因此,法律不断增多,法网愈发致密就成为立法活动趋向。以汉代为例,刘邦入咸阳时仅仅是“约法三章”,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汉律六十篇”,再到东汉末年,汉律已经发展得卷帙浩繁,给司法工作带来了困扰。然而,即便如此,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单纯依靠立法活动让司法活动完全进入“有法可依”的境界是远远不足够的,也难怪清代的司法官员们发出了“律例有定,情伪无穷”的感叹。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中国为了实现“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追求,创造出了不同于西方“罪刑法定”模式的另外一套模式。在这一套模式中,根据情况的不同,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司法方法:

“罪刑法定”原则在法律解释的方法上要求以文义解释为主,排斥类推适用,禁止对法律的解释超过文义的射程。但传统中国法的法律解释方法,如果以西方的法解释学的标准来看,其使用的方法不仅包括文义解释,对目的解释、体系解释也多有适用,甚至经常“超出文字的拘囿”,进而“大胆地超越法律条款”。

如果以法律解释的方法无法找寻到合适的法律进行裁判,或者采取上述方法会导致实质不正义时,就会使用“比附加减”的类推方法。虽然这类案件名义上被认为使用了“类推解释”,但这一过程中经常存在违反形式逻辑的情形;与此同时,为了达成一个合适的刑罚,司法者有时也会发现并使用一个看似离题较远的律例或成案。

如果穷尽以上手段都无法为行为定性,但是该行为又确实有惩罚的必要的话,就会启动最终的兜底手段,即所谓“概括性禁律”。在传统法中主要包括“制书有违”“违令”“不应为”等罪名。

如果对以上的传统中国的司法的过程和法律解释的方法进行望文生义的直观理解,可能会得出“古代中国的司法具有恣意性”的结论。然而事实上,古代中国反对司法的恣意性,并通过限制司法官员的司法权力的手段,以限制恣意性并实现法的安定性与正义价值。以清代为例,为了约束官员裁判的权力,主要有两大制度手段:第一是审转复核制,案件根据处以的刑罚不同,能够结案的机关也不同。例如,如果是判处笞、杖刑的案件,州县可以自行审结;如果涉及死刑则要上报到皇帝。通过审转复核,案件被充分研究,这使得案件不仅在事实层面澄清疑点,也能够在规范层面被反复斟酌,最终得出一个公允、公正的结论。第二是司法责任制,它要求司法官员严肃认真对待案件,如果因官员的故意或过失导致最终的刑罚产生了重大的偏移,相应的司法官员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遭受刑罚。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司法功能与历史影响

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为了实现“罚当其罪”,更多地从“人”的角度,即通过对司法官员的限制,来实现法的正义和秩序价值,这大约是基于两点原因。首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主要通过管理各级官吏来管理民众和社会,是一种间接的社会治理策略,因此古代的统治者主张“明主治吏不治民”“有治人而无治法”,统治者是通过以规则和“帝王心术”控制大小官吏,来实现国家治理的各项功能的。其次,在对待民众上,古代中国强调“德主刑辅”,在治理逻辑上,更偏向通过礼乐教化而非刑罚法律来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法律更多是作为防止德礼机制失效的威慑手段而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司法始终是以实质正义为追求的目标,而实质正义实现的表现就是刑罚的适当。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古人承认了自身理性的有限,放弃了制定“完美的法典”以回应全部具体社会生活的企图,选择使用明显个案化的司法手段,努力促成“罚当其罪”法律效果的实现,以守护法的公平与正义价值。这何尝不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政治智慧和秩序观念的表达呢

与此同时,传统中国的此种司法模式与法律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构造了法律人的共同体意识和独立品格。一方面,由于古代中国的这种司法活动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司法经验和人文素养,因此,在古代中国(特别是明清时期),不仅形成了讼师、司法幕僚等职业群体,甚至高级司法官员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律学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中国的司法活动有较高的知识和经验的要求,因此司法官员也拥有了一定的“技艺理性”的观念。例如,即便是在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清代,刑部的官员们也会在制度框架内尽力守护“罚当其罪”的正义目标。清末著名的“薛允升审断李苌材案”中,面对着光绪皇帝的直接指示,薛允升依然能够坚守信念,据理力争,最终使得轻纵犯人的主张没有成功。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当代价值

(作者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END
1.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80条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管子 禁藏》 https://3g.yjbys.com/mingyan/mingren/724219.html
2.“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2.过于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以儒释法是通过在司法领域内儒与法的融合,使儒家义理在司法解释和审判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控制立法权,并最终导致儒学凌驾于法律之上。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道家等思想相杂糅,服务于封建君主,并被用作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随着法律儒家化的推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2022年春最新版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5、★法治的重要性?(P87-P88) 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http://www.zzfmdn.com/article/1214894
4.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校本课程计划法、用法、依法办事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高中学生为什么还要学法。(为什么要学法?) 2、“今日说法”(法律知多少):用案例教学法来介绍,讲解一些与我们日常生 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运用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手段,收集一些真实的案例来展开,与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学习法律知识。(要学哪些法?) 3、“法治在线”(今日我办https://www.360docs.net/doc/dc4a09505a8102d276a22f95.html
5.“法律儒家化”与魏晋以来的“制定法运动”全面贯彻儒经所示礼、法关系准则的改造,也就在根本上扭转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法律主体部分与统治指导思想和儒经所示法理并不吻合的局面,撤除了因此而有法不依,另再引经据典来指导司法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严格执行《律》、《令》这两部法典的重要性迅速突出了起来,也就在观念和实践上催化了法典在整套法律体系中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9403
6.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基础达标卷化知识,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14,A解析:材料中规定了其他法律不能同宪法相抵现的是教会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体现世俗教触,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目的育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教会学校是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体现教会学校对古典https://m.zxxk.com/soft/49230454.html
7.目前,我国有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目前,我国有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法律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为依法治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①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https://www.shangxueba.com/ask/30654374.html
8.[石树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科学的生命力扎根在现实生活,应关注现实人们的思维特点、内心体验、交流水准,充分考虑公众的可接受性,力求形象直观、生动鲜活、具体实在,让人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要深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使之真正内化为指导思想,外化为实际行动。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一项战略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要https://www.yueyang.gov.cn/yyswdx/24389/24392/content_598256.html
9.24中南财法学篇:真题深度解析来啦,多专业题型大变?2024年的试题所反馈的情况更加证明了真题的重要性,如「居住权的概念及特征」、「恶意串通与通谋虚伪」等题目均出现了重复考察的情况,故而提示考生对往年真题要重视且需着重把握。并且今年由于《合同编司法解释》的出台,导致考题相对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当出现新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时需要重点关注,不能带有侥幸心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835696079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