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考纲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考纲【部分】

本文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2018版,考点范围不全,请根据自己学校的考试范围查看。

感谢我的朋友和我联手整理。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狭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两大理论创新、五大特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用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两大理论创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五大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正确对待:(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是谁提出的(恩格斯)

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内容:第一性(唯物、唯心),同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物质根本属性、存在方式

根本属性:运动

2.意识的产生过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3.实践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意义;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类生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为什么说世界统一物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的活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6.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

总观点: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特征:认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三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7.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

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8.矛盾的基本属性、理解和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和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质、量、度的含义;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务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辩证发展的过程;辩证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就事物才能相信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五大思维能力(P49-54)

1)辩证思维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

3)战略思维能力

4)底线思维能力

5)创新思维能力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实践的观点)

2.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特征);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类型

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历史社会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实践的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4方面)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先验论和反映论在认识路线上的区别

1)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2)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

1)实践性不同: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2)认识过程不同: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3)能动性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反映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

5.认识的本质;如何理解认识是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的统一;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2)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3)人的认识是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弄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6.认识运动的全过程(两次飞跃)

1)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特点和关系(P67-68)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关系:辩证统一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认识到实践,检验认识创造实践,内容和意义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7.认识的不断反复的原因(P72-74)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主体方面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

客体方面包括事物变动、科技条件等。

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都包含)(P76-79)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两个方面:

1>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2)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两个方面:

1>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2>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

由其本性和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1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确定性即绝对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2)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11.价值的四个特点(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哲学上的价值)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12.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P91-92)

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2)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展新的真理。

13.自由的含义和实现条件(P95-96)

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条件:

1)认识条件

1.两种不同历史观的区别: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主要区别在于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社会存在的含义、基本内容,不同部分的作用

(1)含义和基本内容: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歌物质生产方式。

(2)各部分的作用:

A.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B.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物质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的含义与分类

(1)社会意识的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社会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分类: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2).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以及渗透性要素

(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基本要素:

a.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他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kennel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c.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3).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科学技术,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3)两种上层建筑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7.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区别与联系:一般来说,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基本矛盾往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矛盾表现出来,二各种具体矛盾的变化发展会导致社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考察具体的社会时,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矛盾往往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各个领域或方面的表现或者折射。

8.阶级、正确认识阶级斗争

(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指的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本质上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的共同体。

(2)正确认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及其作用受制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

9.社会革命的含义:

(1)含义:

a.狭义:指社会形态的变更,即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b.广义: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

(2)马克思主义对改良的态度:马克思主义重视社会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在阶级社会中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3)改革也是革命,我国的改革是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10.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正面: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变革;

b.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反面: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的同时也会因为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不到位、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控制手段等因素给社会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1.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商品的二因素:

a.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价值:社会属性

c.关系:对立统一

4.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5.价值规律的作用:

(1)积极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消极作用:

a.价值规律调节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b.导致垄断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c.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特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特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中创造新价值,切这个价值比劳动力本身大

7.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具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其本质也就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9.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1)不变资本: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可增殖;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发生价值增殖。

10.资本积累的含义与结果:

(1)含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结果:导致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

11.机器排挤工人、工人与相对剩余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基本上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

12.产业资本循环实现的前提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4.经济危机:

(1)实质:是生产过剩,但是这种过剩时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2)成因:

a.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b.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体现在:一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是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垄断产生原因:

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取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达成妥协形成联合,达到垄断。

自由竞争和垄断的关系: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什么是垄断?垄断的目的、方式、内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什么特点(P213-216)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

目的: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方式:采用经济、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复杂更激烈

内容:通过联合实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1)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2)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从国外获得利润

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通过国家收入的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业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名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5.经济全球化的成因、表现和作用(P229-233)

成因: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作用:

积极:1)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给更多就业机会3)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家贸易发展

消极: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2)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3)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P295-303)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劳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越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的意义 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保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法律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同时,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的形式,使自由得到国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2.法律思维的理解和运用此外,法律思维还是一种价值评判性的思维模式,当事人的行为、诉求是评判的对象,法律规范是评判的主要标尺。以尺量物,要在精准,不容有偏。因此,精准性则成为运用法律思维的内在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当前推广要素式、要件代入式审判方法的背景下,对法律思维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0218227/index.html
3.法的最深层本质是法的本质是法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可以把法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1)法的第一层本质,即法的阶级本质(2)法的第二层本质,就是法律通过确认权利和义务来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3)法的第三层本质,也就是法的深层本质,即法律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https://xue.baidu.com/okam/pages/strategy-tp/index?strategyId=138484092030290&source=natural
4.2020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背诵整理(腿姐版)复习经验本章内容:唯物论、辩证法。 注意事项:这两大块内容多,难度大,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解。 考查方式:选择题、分析题。 一、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d43a710da0be.html
5.学考备考2024年高中政治学考主干知识梳理思政学科基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https://www.wzdozx.com/news/szxkjd/szxkjd/newsShow1511.html
6.中美之争的本质(深度)这一现象背后根本原因是催生“城镇化”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已至尾声,世界已从70年代开始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环保”格局十分特殊,中国几乎是在同步信息化时期,经历改革开放30年,实际是第二、第三次产业革命大规模补课周期,对中国而言,城镇化与环保是混合期的辩证法课题。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575607
7.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607 加拿大网络新闻法:平台向媒体付钱? 2022/8/12 政府协调与仲裁之下的议价; 法案引发的争议; 法案怎样调整会更好? 606 电视剧里的女性 2022/8/8 疫情电视剧中的“不完美女英雄”; 三部电视剧里的“小三”与父权道德话语的复兴。 605 佩洛西 2022/8/4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8.16—18世纪西方近代哲学核心问题:不再是世界的本原,而是精神的本质--通过对上帝这个绝对精神的追问而深入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深入到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 教父哲学 基本特点:强调超理性甚至反理性的神秘信仰 一切哲学都采取了神学的形式,早期基督教所讨论的教义问题主要集中于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三个方面,教父哲学最后达成https://www.douban.com/note/803413285/
9.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问法:有人认为XXX怎 么样?你的看法是什么?就其中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思路点拨:分析人物形象,-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神态细节等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即正面塑造人物小说的方法)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 (别人的描述、衬托对比等) https://www.jianshu.com/p/30cdda1487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