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精选5篇)

作者简介:康云凯(1998-),男,汉族,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学。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都坚定不移的维护和平发展战略。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中国经济步入到高速发展时期,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开辟出最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不可动摇,也让中国在国际环境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但机遇和挑战是共存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难题。国际情势不断调整,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由此也让国际法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如何有效借助国际法来推动中国前行已经成为首要问题。

一、国际法的概念及其新特点

国际法本质上是用来体现国际社会的核心意志,根据法律体系来限制国际交流活动。自国际法成立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之中,其是否能够发挥效用和世界经济水平直接关联。当前社会正朝着国际化趋势不断前行,不管是国家间的商贸合作、金融活动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都需要国际法作为基础,这也让国际法融合更多的内涵。

具体分析,世界经济整体上朝着多元融合的方向发展,同时全球问题也不断出现。国际法是以各个国家作为对象,而这就需要国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纵观国际交流来说,国家主权难以清晰划明边界,各个国家都应当处于平等地位,并且履行国际法律体系,进而有效处理全球问题。伴随全新的国际秩序逐步形成,国际法权威也得到进一步认证,扭转了国际法作为理论出现的态势。

二、国际法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促进与制约

随着国际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各个国家间的依赖程度不断深化,形成全新的国际社会结构。因此中国和平发展不能仅靠着内部的法律体系完成,还应当借助合理、公正的国际法来实现。由此可见,建立起完善的国际法体系会推动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前行,也会带动中国经济发展。

除此以外,国际法固然有自身的独特性,但最为核心的还是法律职能。一旦国际法构建完成,就会对目标群体产生强有力的限制作用。中国也是国际法的组成部分,所以和平发展也将会受到国际法的影响。

(一)国际法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促进

1.国际法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和平与安全的外部环境

当前国际法体系中不单单限制了国家间的战争,还严禁通过武力进行威胁,这主要是限制国家发展的非和平手段。此外,国际法为了搭建起和平、公正的国际环境,还进一步完善了集体安全制度。纵观联合国成立之后,纵然无法完全避免战争冲突、武装斗争以及恐怖活动,但整体上还是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而这也恰恰是国际法的效用,也是其最本质的责任。

2.国际法为中国和平发展构建公正、公平的国际竞争秩序

步入到二十一世纪中,中国期望和平发展,就必须依靠和平、公正的国际环境,而这又恰恰需要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从本质来看,国际秩序的形成必然要将国际法作为基础。

不可否认,当前的国际法体系和现有的国际秩序,同预计目标的偏差较为明显,甚至在部分领域中国际秩序严重混乱,毫无公平可说。例如,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差异显著;国际秩序常常是单边主义模式;在人权和环境领域忽视发展中国家的权利,诸如此类还有很多。由此也不难看出,国际法期望真正发挥出应用效用,构建公平的国际秩序还有相当长的道路。

3.国际法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国际合作的法律保障

国际合作是国际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本质来看,这也是保证国际安全的基础所在,可以进一步推动国际发展,保证国家文明和谐共存。对于国际法来说,其最为关键的作用便是为不同的国际交流活动搭建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提供友好谈判的环境、确保国家活动符合基本要求、为冲突矛盾提供解决方案。综合来说,国际法的逐步完善,不仅是为中国,更是为世界创造出公正、可靠、有效的国际制度。

(二)国际法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约束

国际法会对中国和平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直观反应在中国所制定的外交政策和实际行动等方面。

国际法不仅会对中国外交策略产生影响,也会作用于内部的发展方案。比如说,当前中国在不断发展经济的进程中,还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环境领域,不能够将环境资源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前行。究其原因,仅从国际法来看,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必然会受到更多环境保护制度的限制。不仅如此,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时,还需要注重人权,因为在国际法中人权地位至关重要。国际人权体系不断完善,要求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将研究重心转移到社会领域。

三、中国和平发展对国际法发展的作用:意义深远

对于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来说,必然需要公平的国际法律制度作为基础。同时各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必然会为国际法律制度的完善添砖加瓦。

(一)中国和平发展对国际法的发展主题的重大意义

发展权也是国际法中的主要内容,其规定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甚至是各个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发展作为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确保人民生活质量的核心所在,可以创造出更加稳定的国际环境,确保人权真正实现。中国人口总量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因此对于国际法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来说,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为联合国制定的消除饥饿目标贡献巨大的力量。中国在短短三十年的发展中就去除了2亿人次的贫困群体,在全球范围内实属罕见。

其次,中国和平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前行,也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最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也给发展中国家带去诸多帮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即使尚未迈入到小康之中,但仍为诸多发展中国家伸出援助之手。

(二)中国和平发展对国际法的和平与安全事业的重大意义

纵观联合国成立以来,全球范围尚未爆发出大规模的战争,整体上表现出良好稳定的发展态势。

中国始终秉承和平发展的外交策略,保证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建设公平、可靠的国际环境。

中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主动投身到维护国际和平的行动中。一直以来,中国都积极同周边国家和谐共存、互利共赢,为亚太经济合作贡献力量。

(三)中国和平发展对国际法的人权、法治和民主价值的重大意义

人权、民主、法治是人类社会最核心的目标,也是国际法追求的最高宗旨,更是国际社会的基础。

中国在1991年以后,逐步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人权领域,不断提高透明程度,让国际社会尽可能了解中国人权形势,中国每年都会递交人权白皮书。其中通过实际的数据资料显示,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法治进程不断加快,人权事业迎来了黄金时期。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和平发展和国际法之间有以下关联:

第一,中国和平发展的目标要依赖于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中涵盖了全球范围的和谐、重点地区的和谐以及周边区域的和谐。

第二,中国和平发展是国际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也无法脱离国际法体系。

第三,中国和平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公平、公正的秩序作为基础。整体来说,国际法具有以下几点效用:(1)国际法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世界环境;(2)国际法建立起公平的国际秩序;(3)国际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证。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6.11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其内涵的表述或理解随时代而变化。本文接受动态论、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首先,现代化内涵具有阶段性,是特定历史阶段内所具备的现代化内涵。其次,应农业现代化的测度应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的,建立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再次,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指标体系中去。所以,农业现代化是指基于现阶段人们的认知水平的相对稳定性,在农业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系统工程。

一、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测度法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指标评价体系的标准化

本文采用比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即先选取一个评价基数值,然后再用指标的初值与基数值相比,得到的比例系数就是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即得到指标的评价值。标准化处理中所采用的基数值是个指标中的最优值,即当指标为正作用指标时取最大值,当指标为负作用指标时为最小值。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公式如下:

数据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正指标的标准化数值负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其中为措施层指标原始观测值,经标准化后的值为第i项准则层对应的第j个评价指标基准数据的界限值。

(三)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在递阶层次结构中,每一层的每一个元素均是下一层中每个元素的准则。

图1模型层次结构

注:最上方的是目标层,中间的是准则层,下方的是方案层

2、计算各层次元素的组合权重。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元素相对重要性的主观判断进行赋值,从而确定判断矩阵。单一准则下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检验其一致性,最后得到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下的权重向量。各元素在总目标条件下的权重如表1所示。

(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

通过指数的相对变化以及走势趋向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所处的水平和阶段。该指标为综合性的判断标准,仅反映整体发展水平,不反映结构发展水平。指标计算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t为时期,i为指标号,w为权重。

二、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指标性结构测度法

综合指数法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具有直观性强、易于判断的优点,但是指标的整体性、综合性过于突出,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局部问题难以揭示并表述出来。因此,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测定还需要一项能够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结构性特征的模型,以方便对农业现代化内部的结构发展进行探析。

(一)确定特征指标标准值

(二)各指标标准值及发展阶段赋值

以特征性指标标准值为基准,对各个指标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可得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各指标标准化值。对照表4可得到各指标的发展阶段赋值,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河南省农业现代化阶段评价标准化值和赋值

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标准

化值

6.0

5.2

79

0.7

29

67

161

26

18

35

17

23

8.3

27

赋值

三、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一)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的实证分析

通过采集河南省农业的实际数据,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建立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根据建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2000~2009年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表5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关键词:区域经济;效用函数评价;ASTU;综合评价

Keywords:regionaleconomy;utilityfunctionevaluation;ASTU;comprehensiveevaluation

0引言

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意义重大。一个国家,如果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然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我们不能仅片面考虑一个地区某一时段的GDP发展水平,还应该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不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京津冀雾霾、松花江水污染、黄浦江死猪事件等层出不穷的公共环境事件一次次给粗放发展模式敲响警钟――不可唯GDP式发展。

过去,一些专家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归结起来可以分为静态方法与动态方法,但大部分学者使用的仍然是静态方法。静态评价方法主要使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熵权法以及神经网络方法等。这些研究都是对某一年各地区经济发展有关指标数据进行的评价,确实能够较好地反映某一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但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多数文献都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各因素数据进行评价,而较少或者忽视了对环境污染各因素的分析,缺乏综合性;其次,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往往带有很强的时滞性,如产业政策、政府投资、环境治污投入等,一般不会在当年就产生明显效应,而是要时滞到下一期甚至而后许多年后才会产生效果,因此仅对某年各地区数据做静态分析的方法有待通过动态分析进一步完善。

本文在传统效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齐次函数假设,创造性地优化了传统效用函数评价方法的上述缺陷,构造了评价区域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综合指标ASTU,并运用该指数客观地对中国2014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评价结果,给出了有启发意义的政策性建议。

3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3.1结论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沿海江浙一代的排名都比较靠前而内陆宁夏、新疆等地的ASTU排名却比较靠后,我认为这主要是浙江、江苏等地的经济发展较快,当地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即跨越了“先污染”这一阶段,地区开始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投入,很多重大污染企业向内陆搬迁,“后治理”效应显著。而青海新疆等地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加之环境保护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排名靠后。特别应注意,从排名中看到上海、北京等地排名在中等偏后水平,原因可能是本次评估中所采取的经济指标主要是综合指标,并没有采取人均指标,比如河南在人口和地理面积远远大于北京上海等地。总体而言,本模型对传统效用综合评价模型改进效果较为理想,结论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模型缺乏客观性、有一定滞后性以及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的缺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3.2政策建议

3.2.1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可知,一定数量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若政府在一定行业内组建大的企业集团,那么直接影响就是:①行业中区域参与人的数量会一定程度减少;②加强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治污能力,这不仅有利于生产因子的上升,更有利于环境污染因子的下降,因而区域总效应会得到一定程度提高;③由于企业规模经济带来的集团收益的增加,企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扩大生产,同时政府也利于征税以及划分产权,根据博弈理论中的“智猪博弈”原理,小企业将有机会搭便车,致使社会总污染也会减少。因此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ASTU数值。

3.2.2健全绿色贸易政策,实现绿色外贸增长

3.2.3提高公众意识,引导社会参与

在经济发展指标中,人口与消费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提高总效用指标ASTU数值,就应该做到:①鼓励公众绿色消费;②扩大环境保护意识的全民普及,引导公众参与;③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多增加污染治理投入。从世界范围看,公众的参与极大地推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既需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参与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决策,也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的监督。并且公众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声势,充分发挥环境诉讼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施加外部压力来实现其监督作用。这将从另一方面促进环境污染指数的减少。

3.2.4不断研发高新技术,鼓励绿色技术革命

3.2.5优化环境税收政策

根据经济学中外部性理论,环境污染的造成是由于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矛盾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建议:①继续稳步开征环境税;②推行污染排污标准收费改革,扩大征收排污税范围,避免收费重复和遗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的污染排放水平,制定差别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鼓励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排污税的征收会扩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因而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因子的数值,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会总效用指数ASTU数值。

3.2.6明晰排污产权登记,优化排污产权政策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斯(R.H.Coase)提出了有名的“科斯定理”,即明晰产权将会达到污染治理的帕累托最优。因此,明晰产权将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指数,有利于提高社会总效用水平。我国的排污权交易政策经过10多年的探索,目前正处于试点深化阶段。本文建议:①出台《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着手在全国电力行业开展二氧化硫的排污交易,完善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交易的政策机制和配套措施建设;②修订《环境保护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明确排污权有偿取得和排污交易的法律地位;③严把排污交易的审批和许可关,加大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及制裁力度,提高污染企业和超总量排放的违法成本,为排污权交易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3.2.7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健全节能减排约束机制

对环境污染的类别进行有效规整,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点湖库及河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加大重点跨界河流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火电、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工业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3.2.8强化定量进行经济环境评定,健全标准化监督体系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分类评定,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吸纳人口等。完善覆盖全国、统一协调、更新及时的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对经济增长情况和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评估。并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及控制,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能力;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肖蓉蓉.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批评综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05):51-56,61.

[3]张玉霞.环境污染治理途径的经济学分析[J].理论学刊,2005,08(8):36-38.

[4]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2007:468-477.

[5]牛瑞涛.因子分析模型在环境污染专题制图中的作用[J].地理信息世界,2009,12(6):72-77.

[6]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234.

[7]李跃平.SPSS图表分析在英语测试统计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218-223.

关键词:城乡统筹;灰色关联度法;熵值法;一致性检验;组合评价;河北省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65

BasedonMethodoftheCoordinationDegreeofComprehensiveEvaluationonUrbanandRuralHarmoniousDevelopmentinHebeiProvince

LIXiao-jian

(DepartmentofSocietyScience,LangfangNormalCollege,Langfang065000,Hebei,China)

Keywords:urbanandruralharmonious,greycorrelationmethod,entropyvaluemethod,consistencycheck,combinationevaluation;Hebeiprovince

为此,本研究将从城乡统筹发展所包涵的几方面出发构建3套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体系,用于评价河北省近30年城乡统筹发展趋势、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市、河北省内各地市间城乡统筹发展差异;采用熵值法、平均值法、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3种权重确定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指数法从以上三方面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分别进行单一方法评价,且对各单一评价方法进行Kendall-w事前一致性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算术平均法、Borda法和Copeland法等3种组合评价模型分别对各单一方法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并对组合评价结果进行Spearman事后一致性检验,从而选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排名最优评价结果;最后,采用平均值法对各单一方法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算出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水平最优评价结果。这样既有效克服单一评价方法的偏颇和不足,又从内容和方法上实现对现有研究的拓展。

1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城乡统筹发展涵盖的几个方面,包括空间布局、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兼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并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从空间布局统筹、经济发展统筹、生活宽裕统筹、社会进步统筹和环境保护统筹5个方面构建内容全面、层次清晰、数据较易获取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体系,包含29项指标(表1),以此作为参考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评价指标体系(表1)基础上,考虑到全国各省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从上述5个方面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0项指标(表2);此外,对参考指标体系表1进行适当调整后仍然从5个方面构建专门用于河北省各地市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比较的评价体系,共27项指标(表3)。

2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2.1单一评价方法

2.1.3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其评价结果。本文将采用客观赋权法熵值法、平均值法、主客观结合赋权法、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分别确定权重,并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因而能有效克服单一评价方法的偏颇和不足。

2.2组合评价方法

应用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模型[16]、Borda组合评价模型[16]和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16]对各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

2.2.1算术平均组合评价模型设tik为yi方案在第k种方法下的排名,i=1,2,…,n,k=1,2,…,m,用排序打分法将各排序名次转换成分数,即第k名得分n-k+1,若有相同的排名,则取这几个位置的平均分,再计算不同得分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Ti=■■Tik,按平均值重新排序,若出现两个方案的平均值相同,则计算在不同方法下得分的方差,计算公式如下:?滓i=■,其中方差小者为优。

2.2.2Borda组合评价模型若评价yi优于yj的个数多于yj优于yi的方法个数,记为yi>yj,若两者个数相等,则记为yi=yj。定义Borda矩阵B={bij}n*n=1,yi>yj0,其他,并定义方案yi的得分为bi=■bij,bi即为方案yi“优”的次数,根据bi的大小排序,若bi=bj,则需计算在不同方法下的得分方差,方差小者为优。

2.2.3Copeland组合评价模型Copeland模型为Borda模型的改进版,不但计算“优”的次数同时还计算“劣”的次数。

定义cij=1,yi>yj0,其他-1,yj>yi,并定义方案yi的得分为ci=■cij,根据ci的大小排序,若ci=cj,则要考虑计算各方案在不同方法下得分的方差,方差小者为优。

3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评价程序与设计

3.1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评价程序

步骤2:分别用灰色关联度法(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平均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3种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进行综合测算及排序。

步骤3:采用Kendall-w协和系数法对不同方法的评价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此检验在组合评价之前进行,也称事前检验。该检验通过反映样本数据中实际符合与最大可能符合之间的分歧程度的指标W来考查n种评价方法对m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是否一致,W值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接近1,则表明不同方法评价结果越趋向一致。

步骤4:若通过Kendall-w一致性检验,则进入下一步骤;否则,需要详细分析样本特征和评价结果,重新筛选评价方法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选取具有一致性的方法,再进入下一步骤。

步骤5:运用算术平均法、Borda法和Copeland法3种方法对各单一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得到3组组合评价结果。

步骤7:根据Spearman事后检验构造的统计量具体数值的大小,选择其中最好的一个组合评价结果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

步骤8:计算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Pi=■■Rij,其中,Rij表示第i年第j种方法的评价结果,Pi表示第i年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

3.2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设计

4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4.1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测算与趋势分析

从图1的最终综合评价结果可见,近30年来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呈现出持续的上升态势。1985―1995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呈现出缓步提升势头,1985年综合评价结果位于0~0.30区间,处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很差”水平阶段;1988―1995年综合评价结果位于0.30~0.45区间,处于“较差”水平阶段;继1995年成为增速最快的年份后,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再次进入缓速增长期,1998―2008年综合评价结果位于0.45~0.60区间,处于“基本统筹”水平阶段;自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来,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2010―2012年综合评价结果已经位于0.60~0.80区间,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质的飞跃而迈入“一般统筹”水平阶段。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各分项准则层指标建设水平及其对目标层综合评价值的贡献度,依据表1指标体系,同样按照上述步骤测算出的空间布局统筹度、经济发展统筹度、生活宽裕统筹度、社会进步统筹度和环境保护统筹度的分项准则层指标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值,并绘制出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与该系统各分项准则层指标综合评价值的关系折线图(图2)。

图2显示在统计期间,从分项指标建设水平来看,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布局统筹、社会进步统筹度和环境保护统筹度方面均实现了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统筹度方面呈现出先持续上升(1985―1995年)后下降(1995―2000年)再短暂上升(2000―2003年)再持续下降(2003―2012年)的非对称“M”线型发展态势,很不稳定;生活宽裕统筹度分项建设水平经历了先短暂下降(1985―1990)后持续上升(1990―2003)再短暂下降(2003―2005)后持续上升(2005―2012)的非对称“W”型的变化趋势。再就分项指标建设水平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的关系来看,生活宽裕统筹、社会进步统筹均高于同期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而空间布局统筹度(除去2003―2012)、经济发展统筹度(除去2008―2012)、环境保护统筹度(除去2005―2012)均高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

为更清晰地梳理各分项准则层指标对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目标层综合评价值的障碍度,本文借助灰色关联度法计算出了2012年各分项准则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即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7553、0.5208、0.6665、0.6271和0.6011。灰色关联分析[15]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比较序列相对于参考序列的贡献度就越大;反之贡献度就越小即障碍度就越大。因此,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指标体系各分项准则层障碍度降序排列为经济发展统筹度、环境保护统筹度、社会进步统筹度、生活宽裕统筹度、空间布局统筹度;可见,空间布局统筹度、生活宽裕统筹度对整个城乡统筹发展系统协调度的贡献度排在前列。

4.2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的比较

在前面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所做初步考察和测算的基础上,将从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市、河北省内部各地市间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差异比较入手,以获得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

图3清晰地描述了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值,北京市最高为0.7168,福建省次之为0.6498,浙江省第三为0.6490,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山东、湖北、广西、重庆等省市在内的14个省市大致属于0.60~0.80区间,已经迈进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一般统筹”水平阶段;、贵州和宁夏地区分列倒数1~3位,其综合评价值大致处于0.44~0.51区间,属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从“较差”过渡到“基本统筹”水平阶段。河北省的综合评价值为0.57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第18位,与安徽、四川和陕西省的水平相当,显著落后于山东、湖北等省。再比较31个省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分项准则层指标水平,空间布局统筹水平的前三名是北京市、河北省、江西省,河北省该指标评价值为0.8487,排在前列;经济发展统筹水平的前三位是辽宁省、福建省、广东省,河北省位列第24位,属于后列;天津市、江苏省、山东省排在城乡生活宽裕统筹水平前三位,河北省排名第19;社会进步统筹水平的前三名是北京市、自治区、辽宁省,而河北省该指标水平很低为0.4514,位列第25;环境保护统筹水平很低,位居全国各省市第27位。

4.3河北省内部各地市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差异比较分析

图4直观表明,在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结果方面,邢台、张家口、石家庄、沧州四市分列前四名,其综合评价值均在0.46~0.49左右,处于城乡发展“基本统筹”阶段的较低水平,秦皇岛、唐山、衡水、承德等市位于第二梯队,其综合评价值均在0.43~0.45,属于城乡发展“较差”阶段的较高水平,廊坊、保定、邯郸等市属于第三层次,其综合评价值均在0.35~0.40之间,属于城乡发展“较差”阶段的中低水平。在分项准则层指标方面,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三市的空间布局统筹水平排在前三名,邯郸市最低;经济发展统筹水平上,唐山、廊坊、衡水等市水平偏高,承德、保定等市偏低;在生活宽裕统筹上,邢台市、沧州市、廊坊市水平分列前三名,保定市最低;社会进步统筹方面,张家口市、承德市水平居前列,唐山市较差;环境保护统筹方面,秦皇岛市、张家口市、保定市水平较高,廊坊市最差。

5结论

本文尝试构建3套评价指标体系,从河北省自身不同时期、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的比较、河北省内部各地市间比较的角度,采用灰色关联度法(Delphi与变异系数结合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平均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3种具体的单一评价方法和算术平均法、Borda法、Copeland法等3种组合评价模型综合测算了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并进行了Kendall-w事前一致性检验和Spearman事后一致性检验,从而选出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排名(水平)最优评价结果。

2)尽管目前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仍处于较低阶段,相反,这也说明其未来还有持续提升的更广阔空间和潜力。2012年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明显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在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第18,在东部11省份中也是排在后列;近年来随着河北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等战略的实施,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未来河北省在全国31个省份和东部11省份中的排名还会有较大提升。

3)河北省各地市间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发展并不均衡,还有一定差距。邢台、张家口、沧州、石家庄、秦皇岛等市水平较高,它们的综合评价值均在0.48-0.55左右,处于城乡统筹发展“基本统筹”水平阶段;但是,这几个地方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石家庄、秦皇岛等市的城乡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均偏高且城乡发展差距偏小,邢台、张家口和沧州等市的城乡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但是,城乡发展差距整体偏小;所以,它们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都偏高。唐山、邯郸、保定、承德、廊坊、衡水等市均处在0.35~0.48之间,处于城乡统筹发展“很差”水平阶段的中后期;其中,唐山、廊坊等市的城乡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只是城乡发展差距偏大;其余城市的城乡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且其城乡发展差距偏大;所以,它们的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总体偏低;这种情况在全国31个省份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比较中也存在。

[1]赵培红.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镇化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4-18.

[2]完世伟.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8(4):60-63.

[3]马景娜,苏维词.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19-22.

[4]杜茂华,陈国生.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7):98-100.

[5]何彤慧,郭亮华,李锐.宁夏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2012(1):97-100.

[6]张晴,高明杰,罗其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以中部地区安徽宁国市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6):22-26.

[7]李秀娟,舒晓波,龙英,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江西城乡统筹发展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25-29.

[8]王长生,宋玉祥.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测度[J].探索,2012(2):47-51.

[9]王传松.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20):196-199.

[10]彭超,王余丁,赵邦宏.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调研分析[J].北方园艺,2010,12(23):35-38.

[11]王聪聪,王秀芳.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J].商业时代,2011(7):66-69.

[12]金剑,李伟.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河北企业,2009(2):40-41.

[13]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许玉明.城乡统筹评价体系的构建:重庆市九龙坡区实证[J],重庆社会科学,2008(4):12-16.

[15]马丁丑,王文略,马丽荣.甘肃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诊断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204-208.

[16]李巍巍,吴冲.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改进集成评价研究――以26家运输公司为例[J],运筹与管理,2012,21(1):147-154.

关键字:县域经济熵值法综合评价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相对独立运行的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经济单元,也是区域经济最基层的环节,对县域经济的理论所形成的县域经济学,属于区域经济学这个大学科。

目前,我国经济已连续30多年快速增长,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全国相比,广西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仍偏低,发展速度严重滞后,表现为地质环境恶劣、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扶贫任务重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随着改变开改的深入进行,要想实现贫困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对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的准确定位,应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来发展县域经济并使其步入正轨,从根本上解决县域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忻城是广西的贫困县,如何利用有限土地使农民收入、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是贫困地区未来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现阶段单靠政策和财政扶贫来解决贫困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行的,贫困地区所欠缺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政策支持,还欠缺先进的文化观念和先进的生产力。要摆脱贫困,不能单靠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更重要的是为贫困地区传播先进的文化观念和先进的生产力,使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从观念上加以转变,对本地区有更进一步的科学认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结合现状,选择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最终消除贫困。

二、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评价及行业对比

为了科学评价忻城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建立了评价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计算机实现。这个模型既可用于忻城县不同年度自身发展的横向综合分析评价,也可用于忻城县内部各大产业之间发展情况的比较。

在对忻城县自身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综合评价时,按年数据进行收集,并以一年内的观测值为基础进行评价。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客观方法权数的不可继承性所带来的评价结果的不可继承性,使得每年的评价结果都保持为确定值。虽然会带来误差和波动,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采用这样的方法显然更为合理科学。

三、对数学模型的一般性描述

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主要就忻城县自身的横向综合评价作一个说明(横向比较预处理时,选取每一指标的最小值作为处理基数)。假设评价矩阵为:

THE END
1.《审判》中的法律之门因为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组织,本不存在法律之门,所以“乡下人”和K走不进虚幻大门。而作为对此的心理阻断和期待可能,法律面前确实有道门,横亘在想进去的人面前。因此,作者设置门,具有象征意义,虚妄而真实,象征K遭遇艳若桃花、实则只余躯壳的法律的无奈;象征对法律公平正义、至高权威的向往;象征走进司法体制http://xz.jsjc.gov.cn/wenhua/202411/t20241128_1680261.shtml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保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法律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同时,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的形式,使自由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3.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看完罗翔《法律的悖论》,刷新我的认知最令我震撼的是,罗翔老师通过法律悖论这一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他告诉我们,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虽然旨在维护公平正义,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历史、政治等。这些因素使得法律的解释和应用变得复杂多变,有时甚至会出现看似矛盾的情况。读完这本书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648418543403980&wfr=spider&for=pc
4.法律与正义的现实关系呼伦贝尔新闻因此,在我们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进一步深入探讨正义的本质,以期寻求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正义,这个自古以来就被哲学家、政治家和道德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观念,实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正义不仅表现为对个体权益的保障,还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持。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02/html/360001.html
5.《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6.公平竞争是市抄济的本质要求维持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需要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维持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需要严厉打击垄断行为,否则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只有市场主体利用正当方式开展公平竞争,才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尊重。如果市场主体长期弄虚作假,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由此可以推出 A.市场主体受到了法律的惩处或者没有长期弄虚作假 B. 如果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85/41177682.html
7.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四、法律历史类型: 按照法律的阶级本质及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划分: ①奴隶制类型的法律(代表性法典是《罗马法》); ②封建制类型的法律(代表性法典是《唐律疏议》); ③资本主义类型的法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代表性法典是《法国民法典》;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代表性法典是《德国民法典》);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8.运用法律法规知识,保障诉讼安全维护审判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执法专业能力是司法警察运用法律法规知识,保障诉讼安全、维护审判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是做好司法警务工作的( ) A. 重要保障 B. 核心要求 C. 基本前提 D. 本质要求 题目标签:社会公平公平正义法律法规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07c216f5e774016a35471005585cc16.html?fm=bda68beb4f8ce3c2bcda16b88bd293a5b5
9.犯罪本质的义务违反说论纲这一结论,不仅从法理学和其他部门法理论推导而得、从“犯罪是行为人的行为”的常识推导而得,也是犯罪本质的规范违反说或者犯罪实质的国家整体法律秩序破坏说的当然结论。从我国刑法规范的立法表述也能证明这一结论的适当性。主张犯罪的本性是义务违反,但不意味着否定“被害法益”的有用性,对法益的侵害可以作为对行为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736.html
10.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温馨提示】思修法基这门课程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分析题考察的关键,重点在于能够找出这三个部分的高频知识点,将分析题的知识点熟记于心。本周我们进行最后一个部分思想道德修改与法律基础的道德和法律部分的高频考点总结! 鉴于本文较长,链接特地放在开头: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1.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1.(单选题)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因素。其中,()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 D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A 2.(单选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为核心。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