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所谓法治社会,主要是指政府要守法法律人治

对于所谓“法治社会”,很多人可能长期存在误解,认为法治社会就是国家制定法律让老百姓遵守,对于违法者,政府依照法律去处罚。但其实,所谓法治社会,更主要是指政府要遵守法律,即依法治国,以区别于人治。

哈耶克说,“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下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行为有法可依。

在政府行为有法可依的法治社会里,进一步说,在政府的管理不会违法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根据现行法律去制定个人的行动计划,而且这种计划可以是长期的,不必要担心被人为地干涉,乃至阻止。

相反,在一个人治的社会里,政府的管理行为因为缺乏法律约束,而不具有可预见性,老百姓对未来就缺乏信心,不敢去规划自己的事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带着赌博的心理,捞一把是一把。

而通常的情况是,免不了会有人栽跟头,赌博总有输的时候,而且概率似乎并不低。那么,这就会引发矛盾。最近,有一个地方发生怪事,才建成营业五天的农贸市场被责令拆除,说是违建。

如果确属违建,当然是应该拆除的。但问题是,当事人拿出了非违建证明。也就是说,当事人有政府批准建设的文件为证。这就值得分析了。

当事人敢拿出假文件为自己证明吗?我量他没那个胆子。既然文件不假,那么批准后又成违建,是何道理?这里面还有一点法治社会的精神吗?

拆除一个刚建好的农贸市场,是容易的,拆总比建来得容易。但是,如果无法可依,拆的可能并不仅仅是建筑,还会拆了一些家庭,更会拆了人心。

建筑被拆了,重建也不是难事,但若人心被拆了,似乎不那么好重建。要知道,被拆的并不仅仅是当事人的心。民心,是一座工艺无与伦比的伟大建筑。

经济建设首先需要的不是资本,不是厂矿企业,而是投资信心。投资信心来自哪里?这当然有多种因素,但公开透明且稳定的法律保障,肯定是首要的。没有法律保障,就没有经济自由。没有经济自由,就谈不上什么营商环境。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特事特办”,“原则上”,“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些说法,表面上看似是灵活变通,但其实却意味着突破规则。可以随意突破的规则,形同虚设,实际上沦为一种特权,即权力就是规则。

当一个地方,不是根据法律批准某项经济活动,而是由权力基于某种需要临时作出决定的时候,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也会基于某种需要随时改变决定。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前景是不确定的,谁还敢投资?资本会望风而逃。

法治社会,即政府依法对社会进行管理,无论是批准,还是禁止,都能拿出切实的而且是早已公开为民所知的法律依据,这就有了公信力,这就让人们可以充分预见政府行为,并据此制定个人的经济计划,满怀信心进行合理的生产投资。

而本质上,这就是自由。经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通往奴役之路》论证了法治社会带来经济自由,从而带来完整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的正当经济活动,随时都可能被权力叫停,甚至得不到等价补偿,如李海龙,自由就是有缺陷的。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是令人欣慰并充满期待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的保障。我们已经在路上。

THE END
1.《审判》中的法律之门因为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组织,本不存在法律之门,所以“乡下人”和K走不进虚幻大门。而作为对此的心理阻断和期待可能,法律面前确实有道门,横亘在想进去的人面前。因此,作者设置门,具有象征意义,虚妄而真实,象征K遭遇艳若桃花、实则只余躯壳的法律的无奈;象征对法律公平正义、至高权威的向往;象征走进司法体制http://xz.jsjc.gov.cn/wenhua/202411/t20241128_1680261.shtml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保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法律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同时,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的形式,使自由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3.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看完罗翔《法律的悖论》,刷新我的认知最令我震撼的是,罗翔老师通过法律悖论这一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他告诉我们,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虽然旨在维护公平正义,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历史、政治等。这些因素使得法律的解释和应用变得复杂多变,有时甚至会出现看似矛盾的情况。读完这本书后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648418543403980&wfr=spider&for=pc
4.法律与正义的现实关系呼伦贝尔新闻因此,在我们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进一步深入探讨正义的本质,以期寻求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正义,这个自古以来就被哲学家、政治家和道德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观念,实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正义不仅表现为对个体权益的保障,还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持。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02/html/360001.html
5.《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6.公平竞争是市抄济的本质要求维持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需要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维持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需要严厉打击垄断行为,否则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只有市场主体利用正当方式开展公平竞争,才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尊重。如果市场主体长期弄虚作假,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由此可以推出 A.市场主体受到了法律的惩处或者没有长期弄虚作假 B. 如果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85/41177682.html
7.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四、法律历史类型: 按照法律的阶级本质及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划分: ①奴隶制类型的法律(代表性法典是《罗马法》); ②封建制类型的法律(代表性法典是《唐律疏议》); ③资本主义类型的法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代表性法典是《法国民法典》;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代表性法典是《德国民法典》);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8.运用法律法规知识,保障诉讼安全维护审判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执法专业能力是司法警察运用法律法规知识,保障诉讼安全、维护审判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是做好司法警务工作的( ) A. 重要保障 B. 核心要求 C. 基本前提 D. 本质要求 题目标签:社会公平公平正义法律法规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07c216f5e774016a35471005585cc16.html?fm=bda68beb4f8ce3c2bcda16b88bd293a5b5
9.犯罪本质的义务违反说论纲这一结论,不仅从法理学和其他部门法理论推导而得、从“犯罪是行为人的行为”的常识推导而得,也是犯罪本质的规范违反说或者犯罪实质的国家整体法律秩序破坏说的当然结论。从我国刑法规范的立法表述也能证明这一结论的适当性。主张犯罪的本性是义务违反,但不意味着否定“被害法益”的有用性,对法益的侵害可以作为对行为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736.html
10.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温馨提示】思修法基这门课程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分析题考察的关键,重点在于能够找出这三个部分的高频知识点,将分析题的知识点熟记于心。本周我们进行最后一个部分思想道德修改与法律基础的道德和法律部分的高频考点总结! 鉴于本文较长,链接特地放在开头: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1.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1.(单选题)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因素。其中,()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 D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A 2.(单选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为核心。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