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法学概论”重点串讲三

115、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有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116、主刑—是指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我国的主刑有五种,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117、附加刑—是指既能附加于主刑而适用也能独立适用的刑罚方法。我国的附加刑有三种,即: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118、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

119、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

120、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

121、酌定情节——是法律未作规定,而人民法院在量刑时根据不同的案情应当斟酌考虑从宽、从严的各种情节。

122、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123、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124、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125、缓刑——是对于罪行较小、处刑较轻并且不是累犯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暂缓其刑罚的执行,给予一定的考验期限,在此期限内如果无新罪、无漏罪、无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就不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126、减刑——是对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程序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制度。

127、追诉时效——是指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法定的追诉期限的,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注意与诉讼时效相区分)

128、抢劫罪(二级名解)——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129、贪污罪(二级名解)——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30、受贿罪(二级名解)——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131、★职能管辖——又称部门管辖,它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权限的划分,是解决三机关的职责分工问题。

132、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了保证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

133、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机关根据需要或有关人员的申请,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134、监视居住——是指公、检、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

135、逮捕——是以羁押的方式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136、公诉——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称为公诉。

137、自诉(二级名解)——被害人本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进行的起诉,称为自诉。

138、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

139、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或者自行侦查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作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决定的一种诉讼活动。

140、反诉——是指作为本诉的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开始后,被告人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本诉在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上有牵连的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独立的诉讼请求。

141、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所采取的强制措施。

142、先予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或其他紧急情况,而裁定由被告先行给付一定款项、特定物或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143、国家承认(二级名解)——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144、国民待遇(二级名解)——又称平等待遇,是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145、★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简答

1、法律的渊源主要有哪几种:(二级简答)

A制定法。B判例法。C习惯法。D引证法。E宗教法。F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A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都是随着私有制阶级性的出现而出现。

B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C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D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E从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法律的本质:

A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B法律中蕴含的统治阶级意志,是集中了的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个别成员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

C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

D国家意志的内容如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4、法律的基本特征:

A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法律的性质)。

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产生方式)。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

C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实现力量)。

D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E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5、奴隶制法律具有的特点:

A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B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C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D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6、奴隶制法律和封建制法律的共同点:

A都以私有制为基础,体现少数人的意志。

B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

C都是野蛮、残酷的法律。

D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社会痕迹。

7、资产阶级法律具有的特点:

A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确认契约自由。

C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确认法制原则。

8、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B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法律所禁止一定是道德所谴责,道德所谴责,不都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

C实施方法不同。法律依靠强制力,道德依靠社会舆论及人们内心信念。

D表现形式不同。法律通过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道德没有固定形式。

E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道德体系是多元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9、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A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确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明确规定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2)确认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为实现这一分配形式规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3)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4)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使之不受任何人的侵犯。

5)运用各种经济法规,加强和改进生产管理。

6)运用各种涉外经济法规,加速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

7)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巩固和推广改革的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A从实际出发。

1)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一般原理。2)能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提出和解决立法工作中的种种问题。3)需要进行大量的、切实的调查研究,弄清我国的具体国情。4)应该认真研究我国历史和外国的一切对我国立法工作有用的东西。5)要恰如其分地掌握法律制定的时机,及时开呢法律的立、改、废的活动。

B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C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二级简答)

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坚持原则性,否则,立法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原则性是主要的、决定性的,灵活性是原则性的体现。

坚持原则性,首先就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等原则,同时也要坚持立法的法定程序。

社会主义法律的灵活性包含两个要点:1)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对某一项原则规定,要考虑到实现的步骤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2)既要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D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就不能轻率地予以变更。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指被取代的那个法律与新法律之间的承接关系。

11、违法构成的要件包括:

A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而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B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其中包括违法行为、违法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C违法的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对其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D违法的主观要性,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1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轻罪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有如下的特点:

A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

B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C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13、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简答):

A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而产生的。

B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

C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

(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A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

B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的,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C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

1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A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

B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C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15、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1)从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看,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从其拥有权力来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代表人民全权先例权力的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16、为什么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二简):

A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

B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C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严重存在,单靠一个民族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只有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才有可能实现。

D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只有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17、简述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A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民族不论大或小,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2)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坚决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

B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的基础和前提。

C实行民族平等,首先必须实行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还必须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平等。

D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A凡是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实行区域自治。

B建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该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负责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D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其他各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E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自治权。

F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我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其自治机关是受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

19、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A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B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THE END
1.普法宣传知法懂法与法同行!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财产权、监督权、获得赔偿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文化自由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jI3MDQ4Ng==&mid=2247548188&idx=2&sn=c17730aa1efa1a1a72ef613f5fccb4c3&chksm=ed118636e71480b10678faf2740732c1c5ddf9096722742f574dc50ef8a0ca67b7fb1818b649&scene=27
2.2.4法学的五大性质摘要:法律体系本身不可能如概念法学所想象那样是一个公理体系,法学有自己的“范式”,这些范式是法律共同体经过多年的法律实践积淀而成并通过职业教育传授的基本法律理论、法律信念、法律方法以及规范标准等等。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格,法学是论题取向的,而不是公理取向的。如果法学家放弃建立纯而又纯的法律公理体系https://zhuanlan.zhihu.com/p/437497192
3.法律的本质是什么,真相和法律的关系又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和法律打交道,学法、守法、用法,可是你知道法律的本质、法律和真相的关系吗?关于法律,法理上有三种经典的定义:法是主权者的命令 提出此观点的是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奥斯汀,分析法学派将主权者定义为:社会大多数人对其有一种服从习惯,而他不服从于任何人的最高统治者。这种习惯不一定出自自愿,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6801116729894896&wfr=spider&for=pc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行政法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将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国务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包括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等各个方面,对于实施宪法和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https://www.gov.cn/zwgk/2011-10/27/content_1979526.htm
5.法律的本质包括()。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法律的本质包括( )。A.统治阶级不用遵守法律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C.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https://www.shuashuati.com/ti/1055828e5c2543c087f9dba31a568c52.html?fm=bdcbf942a8294e43a6f482c9dc33164177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不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不包括 A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B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D受少数人狭隘利益的影响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小额打赏 169人已赞赏https://www.examk.com/p/240010311.html
7.法律本质(精选七篇)法律本质 篇1 目前学界关于法律解释的概念的认识不甚统一, 主要原因在于对法律解释的主体、范围等问题上存在争议。梁慧星老师认为, 法律解释分为广义的法律解释和狭义的法律解释。广义的法律解释是指从法律规范的探寻即找法开始直到可以Subsumtion (Subsumtion通常译为归摄或涵摄, 指将待决案件事实置诸于法律规范构成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ixd8to7.html
8.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十九、法律的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教育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是从法律规范调整人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律所起的作用;2.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角度分析法律的作用。①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作用,这是法律社会作用的核心;②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指法律对于关系整个社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9.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引领、规范和保障。 考点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0.犯罪本质的义务违反说论纲一般认为,德日刑法理论对犯罪法律本质的理解,曾经产生过“权利侵害说”、“法益侵害说”、“义务违反说”、“文化规范违反说”、“社会伦理规范违反说”,以及折衷说(法益侵害+义务违反,或者法益侵害+伦理违反)等。 1、权利侵害说 费尔巴哈(Feuerbach)(1775-1833)以启蒙主义的人权思想为背景提出了权利侵害说。他认为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736.html
11.《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三、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四、法律的国家强制性第三节法律的本质一、一些观点(一)神意论(二)理性论(三)公意论:卢梭(四)民族精神论:萨维尼二、法律的本质属性(一)主观:阶级性(二)客观:物质制约性第二章法律的要素第一节法律的要素释义一、法律的要素概念·指构成法律的主要元素或各个组成部分。二、法律要素的确定1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12.经济法本质新论二、经济法的定位――探讨经济法本质的前提与基础 笔者认为要探讨经济法的本质,必须要首先给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有个确切的定位;而要给它在法律体系中定位,则又必须首先构建科学的法律体系框架;而要构建科学的法律体系框架,则又必须要首先对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解剖,对法律所应维护的利益主体进行抽象。唯有如https://china.findlaw.cn/xfwq/xiaofeiweiquanlunwen/65425_9.html
13.思修学习笔记记录纵向三德11.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https://blog.csdn.net/qq_50218610/article/details/125730961
14.《经济法基础》高频考点法律基础 一、法的本质 1、法的本质和特征 (一)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 (1)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 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的国家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https://m.233.com/chuji/ebook/832/5694659.html
15.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6)特征角度出发来解释的法律作用,而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这一 角度出发来解释的法律的作用。 (2)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目的;材料1实际上涉及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是通过发挥其“令http://www.yuloo.com/news/219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