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姝:行政处罚违法事项之实体与程序双维审查——以某司诉S市绿化和

作者:姚姝律师(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

引言

行政执法权力的合法运作从实体和程序两个维度展开,行政机关应依据法定程序,确保行政决定的实体正确,摒弃“重结果、轻程序”的思维,规范行使行政执法职权。行政行为的实体合法要求行政行为的作出有法律和事实上的依据,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行政主体适格、有相应职权依据、事实认定清楚、证据充分、法律适用正确等。行政行为的程序合法则要求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顺序、步骤、期限等。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亦遵循以上双维逻辑,下文将以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对某司作出吊销行政许可决定为例,从实体和程序两层面对行政行为中的违法事项进行剖释。

一、案情介绍

某司于2019年申领了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之后其车辆在运输途中被某区交警队以超载为由开出7份行政处罚决定。2020年12月,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对此进行调查后经过听证,作出吊销该司建筑垃圾运输许可的行政处罚决定,决定书中写明“你单位在一个月内,由于运输车辆、船舶超载运输建设工程垃圾,被行政处罚3次以上,现依据《S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第六款、《S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本机关决定对你单位作出如下行政处罚,吊销《S市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

该公司不服,遂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上述行政处罚决定。在庭审中,原告对于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不提供任何程序证据且处罚决定缺乏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程序提出异议。庭审结束一个月后,原告收到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补充提交的被诉行政处罚决定程序审核文书,其中包括本处罚决定已经经过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的材料,同时一再强调上述材料属于行政处罚决定内部程序审核文书,属于内部文件,向法院表明不作为证据仅供参考。

二、实体违法事项:案涉吊销行政许可决定将超越上位法的地方政府规章作为法律依据不具备合法性

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案涉吊销决定中所列明的法律依据是《S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第六款、《S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具体如下:

1、《S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18修正)》第四十四条

产生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申报产生量和处置方案,取得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证,委托取得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许可证的单位运输。违反规定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承运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单位,应当取得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核发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许可证,运输单位不得承运未取得处置证的单位产生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违反规定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区和部门统筹安排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接纳场所。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应当在规定的接纳场所集中堆放、处置。运输单位凭处置结算凭证领取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费。建设单位自行安排处置的,应当向市或者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提交接纳场所管理单位出具的证明。

禁止擅自倾倒、堆放、处置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违反规定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规定的,城管执法部门可以暂扣违法当事人的运输工具,并要求其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处理后,发还运输工具。对情节严重的运输单位,由城管执法部门移送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吊销其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许可证。

2、《S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对运输许可证的吊销处理)

运输单位有下列违法行为在一定期间内被处罚3次以上的,由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

(一)未实行密闭或者覆盖运输;

(二)运输车辆、船舶超载运输建设工程垃圾;

(三)擅自倾倒、堆放、处置建设工程垃圾;

(四)承运未取得处置证的建设工程垃圾。

运输单位有前款第(三)项或者第(四)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由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

道路运输单位所属的驾驶员在一定期间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累计造成3人以上死亡,且承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由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该运输单位的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

本条第一款、第三款所指的一定期间,由市绿化市容部门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二)对《S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之质疑:因抵触上位法而无法作为案涉吊销行政许可决定的法律依据

本案中,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以该司在一个月之内超载运输被行政处罚3次以上作出吊销的行政处罚,该情形并不构成《S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18修正)》第四十四条第六款所述“违反本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仅对应《S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运输单位有下列违法行为在一定期间内被处罚3次以上的,由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二)运输车辆、船舶超载运输建设工程垃圾;”而该法因抵触上位法,实际上并不能作为被诉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具体如下:

1、地方政府规章不应超越法律、法规制定新的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15修正)》第八十八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第八十九条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而依据当时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17修正)》第十三条规定: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地方政府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通报批评或者一定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2、对于违背上位法的地方政府规章,法院不应参照适用

3、既往判例研究:地方政府规章违反法律规定设定处罚的,法院应不予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5号:鲁潍(福建)盐业进出口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诉江苏省苏州市盐务管理局盐业行政处罚案》裁判要旨指出“盐业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对盐业公司之外的其他企业经营盐的批发业务没有设定行政处罚,地方政府规章不能对该行为设定行政处罚。地方政府规章违反法律规定设定处罚的,人民法院在行政审判中不予适用。”该指导案例与上述案情类似,在上位法针对运输建筑垃圾超载情形设定吊销许可证这一行政处罚的情况下,《S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作为地方政府规章亦不能对该行为设定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统一法律适用加强类案检索的指导意见(试行)》第十条规定“公诉机关、案件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提交指导性案例作为控(诉)辩理由的,人民法院应当在裁判文书说理中回应是否参照并说明理由;提交其他类案作为控(诉)辩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通过释明等方式予以回应。”法院理应依照“同案同判”的原则,考虑“指导案例5号”的借鉴意义。

三、程序违法事项:案涉吊销行政许可决定存在听证程序以及集体讨论程序之违法

行政行为必须依法定的程序作出,一个合法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和法律规定的顺序及环节。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要经立案、调查、事先告知、听证、决定的程序;此外,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本案中,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作出被诉处罚存在着听证程序违法以及集体讨论程序缺失之严重违法,应予撤销。

(一)听证程序之违法:听证告知内容与处罚决定内容相悖,严重侵害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程序权利

案涉处罚决定内容与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笔录中拟作出行政处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结果均不一致,处罚听证事先告知内容适用法律不全面不准确也侵犯了某司听证程序中有针对性陈述意见的权利,听证程序违法。

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笔录、行政处罚决定书所列事实、处罚依据、吊销的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的编号对比如下:

从上述表格内容对比可以发现:

2、《S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S市人民政府令第35号)第二十五条(听证笔录的效力),听证笔录应当作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本案听证笔录中告知原告的处罚依据是《S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和《S市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吊销程序规定》第五条,而处罚决定作出的依据又是《S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第六款和《S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违反了上述程序规定,侵害了相对人在听证中有针对性的对法律适用依据进行陈述申辩的权利,应属违法。

(二)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程序之缺失: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应诉过程中无正当理由超期提供程序材料且相应材料并不具有证明力

根据行为当时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17修正)》第三十八条第二款,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吊销许可证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17修正)》第四十二条所规定的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的较重行政处罚情形之一,故案涉《S市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的吊销应属需经集体讨论的、对相对人权益惩罚较重的行政处罚。

1、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应诉过程违法举证不应被认可

第一,因行政机关举证超出举证期限且并未举证之意思,相应材料不应被采信为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第三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应视为没有证据。本案中,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开庭一个月之后才提交程序合法的材料,明显超出上述举证期限,且其提交之时还是坚称相应材料作为法庭参考资料而不作为证据,则其举证之诉讼行为因缺乏举证之意思而并未成立,此时应依法视为没有证据。而本案最终的裁判中一审法院竟然将以上述违法提交、未经质证的材料作为认定程序合法的证据予以认定,诉讼程序上亦呈现明显的违法。

第二,相应材料的真实性存疑,根本无法证明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程序真实、有效进行。本案中,即使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举证行为的成立被认可,若要证明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程序之合法有效,亦需达到相应证明标准,具体包括:集体讨论的真实进行、集体讨论的进行符合形式和实质要求。

事实上,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所提供的集体讨论材料根本无法达到相应证明标准。首先,对于会议纪要,该纪要上没有参加会议人员的签字,也没有形成会议讨论笔录,相应打印内容也不能称为是会议纪要,且无法认定实际召开了本次会议;其次,对于某会议登记,只显示某日下午有会议安排,状态为已经邀请的与会人员,实际有无召开无从证明;再次,该法定程序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顾名思义必须行政机关负责人,且至少两个负责人才够得上集体讨论,查阅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官网显示(领导介绍),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此次提供的会议登记中邀请的除了1名负责人外,其他人均非行政机关负责人,故本次会议即便实际召开,但因并非行政机关负责人的集体讨论,事实上就是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一个行政机关负责人主持,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下属各处工作人员参加,故不能以此认定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作出被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依法履行了行政机关负责人的集体讨论的法定程序。

而在既往的司法判例亦持上述观点,对集体讨论程序的证明未达到证明标准的,不予认定,具体如下:

2、处罚决定未经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构成程序违法应予撤销

针对应予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的行政处罚,当行政机关无法证明负责人曾集体讨论时,当前司法实践观点认为此类程序违法事项并非是一般的、仅需确认违法的程序瑕疵,而达到了应予撤销的程度。

结语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上第一要义,而S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却在作出行政处罚时实体上法律依据欠缺,行政程序存在严重违法,且其在诉讼程序中亦罔顾举证规则,违法提交真实性存疑的材料以扰乱法官心证,其做出的行政处罚应予撤销,一审法院对于该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审查存在标准不严,对于行政诉讼法举证规则要求轻视的问题,不利于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供有效示范和制约,驳回诉请的判决显属错误。

随着行政法治车轮滚滚向前,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均已成为对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价值评价标准之一,面对吊销行政许可这一情节严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更应谨慎合规行事,从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宏观视野,认真研究现行规定,严格执行程序,极力保证不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当克减。

*现该条已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21修正)》第五十七条第二款,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THE END
1.规章不属于法律规范丨全国人大官网解读如何区分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是为执行法律、法规所作的规定,没有创制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的新规则的权力,所以不是法律规范。二是效力标准,即以是否具有强制约束力为标准,凡是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强制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即为法律规范。依此,则应当包括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甚至还应当包括国家机关发布的各种决定、决议、规定等文件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9/12/11677680_1141536541.shtml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 预测作用:法律具有可预测性,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预测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强制作用: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http://www.anlihk.com/detail/id/103/
3.中国法律形式与效力等级解析51CTO学堂财务管理金融/财会会计财务会计财会金融考试财会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国际条约判例法律效力等级法律冲突解决 本视频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法律形式及其效力等级,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强调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至高无上地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https://edu.51cto.com/video/70440.html
4.百条法律法规精解守护社会秩序的坚实基石在现代社会,法律法规就像一座座庞大的城墙,维护着每个角落的和谐与稳定。100条法律法规,是这一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还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公正、透明的环境。以下是对这些法律法规重要性的六点论述: 法律基础 确立社会秩序的根基。100条法律法规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人民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08.html
5.第五章适用与备案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释义】本条是关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效力等级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都是有效的,但它们之间有效力等级之分。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三百七十多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八百多件行政法规,七千多件地方性法规和数以万计的规章,它们http://www.npc.gov.cn/zgrdw/npc/flsyywd/xianfa/2001-08/01/content_140410.htm
6.地方规章效力高于地方法规吗如果是同级,地方规章效力低于地方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九条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二、地方政府规章的法律规定 https://www.66law.cn/laws/1553138.aspx
7.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对吗换言之,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这就意味着在处理同一问题或事项时,应当优先适用法律的相关规定,而https://www.64365.com/ask/35548961.aspx
8.会计视野法规库: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当事人起诉的法律关系不正确或不存在,法官行使释明权后,当事人不变更诉讼请求的,一审法院应当从程序上裁定驳回起诉,以便当事人在明确法律关系后重新起诉。 当事人主张的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事实不一致,属于在法律关系确定的情况下对实体问题的认定,法官行使释明权 后,当事人不变更诉讼请求的,一审法院应当从实体上作出https://law.esnai.com/mview/60037
9.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以下有关法律效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C. 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D.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题目https://www.shuashuati.com/ti/ff35c72bbbad4767b6d1eca22301b370.html?fm=bdbds5bcbba441207b116502a02d2afcb7ea0
10.法律效力等级律师普法法律效力等级是: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具体如下: 1、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2、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3、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都是有https://www.110ask.com/tuwen/17399786833528812781.html
11.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效力层级是什么?爱问知识人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后依次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在招标投标https://iask.sina.com.cn/b/10SnIo9q3qmH.html
12.闫映全:论党内法规概念体系的构造与边界“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 党内法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概念的统一与清晰是建立学术共同话语,进而构筑学科基本框架的基础。尤其对大陆法系而言,我们要求,也习惯于以一套界限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乃至表达精准的概念体系作为研究https://iplr.ecupl.edu.cn/2020/0929/c4187a171573/page.htm
13.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区别6篇(全文)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是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公布的,其解释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d78n23c.html
14.政治与法律姚魏:论浦东新区法规的性质位阶与权限在我国,制定法规的主体为国务院和特定层级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规的制定以“不抵触”为原则,而规章的制定以“有依据”为原则。因此,法规是区别于法律和规章的重要立法形式,其法律位阶和权限一般低于法律却高于规章。浦东新区法规作为新型法规,除了获得法规家族的“遗传性状”外,能https://ilaw.sass.org.cn/_s40/2022/1005/c2516a473716/page.psp